《莊子南華》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莊子這幾句話分成兩段,有三點:第一點,一個人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

莊子南華

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

緣督以為經

莊子這幾句話分成兩段,有三點:

第一點,一個人養生,把自己身心搞得不煩惱、不痛苦、不憂煩、很安祥、很平凡、很快樂地過一生。

有學問、知識、經驗,而不被其所困,要能解脫。

換句話說,要提得起,放得下。

第二點,人在善惡之間,在人生的行為上,絕對要走至善的路子。

不過莊子的文學氣氛,兩面一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我們往往被文章的氣勢迷惑了。

第三點,「緣督以為經」。

麻煩來了,這一句話嚴重得很。

後來科家神仙之學、煉丹、求長生不老,祛病延年的這一套中國特有的學問,籠統就叫養生之學,修道的人就是走養生之學的路線。

養生之學的觀念,都取自莊子《養生主》這一篇。

我們要道德瞭解這一點。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提的,養生之學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只有中國文化才有,西方文化沒有。

西方文化也講人的生命可以長生,後來演變成西方的宗教,所謂到天堂去,就得永生,那是講肉一體生命死後,一精一神生命可以得到永生,只有中國文化非常特別,認為肉一體生命可以通過某種學問,某種方法修鹹永恆的存在,叫做長生不死,這就是後來講的神仙,也就是莊子所講的「真一人」。

全世界的文化研究完了,可以說,沒有一個民族的文化很大膽地提出來這麼一個假設,假設人的生命通過某種方法去修煉,可以永遠地活下去。

那麼,修煉的方法呢?看武俠小說看多了,就曉得現在很流行的道家、密宗所講的氣脈之學。

人一體有氣脈,中國醫學講人一體有十二經脈,統帥了西醫所講的神經系統、肌肉、細胞許多東西,除此之外,學中醫特別要注意,還有奇經八脈。

十二經脈都是相對的,人一體左右的神經是交叉的,比如左邊臂膀很痛或者發酸,左邊神經的根據在背脊骨的右邊。

內在呢,連著內藏,和心肝脾肺腎有關連一性一。

左邊膀子不舒服,可能是陽明經脈不通,也會造成胃不舒服,或胃上有風濕,這是氣的不通;又如右腿不舒服,走路發酸,也是胃不好;不過胃不好的情況不同,因為神經上下交叉、左右交叉,神經組織是很奇特的。

十二經脈在中醫學上稱為六陰六陽,六根陽脈,六根陰脈,統帥了各個神經系統、肌肉、內臟等等。

道家與中醫所講的人一體有奇經八脈,奇經八脈不是六陰六陽,不是相對的,是獨立的,所以叫奇經。

如說天上一隻鳥在飛,單的,謂之奇。

奇經八脈的奇字,不應念成奇怪的奇,應念「支」。

奇經八脈的主脈是督脈,就是「緣督以為經」。

督脈是什麼東西呢?人的身一體是一個骨桿,前面兩個伸出來是手,上面加上去是頭,下面兩個叉是腳,人一體是以背脊骨為中心的,心肝脾肺腎五藏都掛在背脊骨上,這是人的優點,所以人立著,頂天立地。

動物跟人不同,它們的背脊橫放著,心肝脾肺腎也橫下掛著,所以動物生命在佛學上叫「橫生」,也叫「旁生」。

人是直的,以督脈為主,督脈最重要,就是背脊神經,背脊骨一直到頭腦,稱為中樞神經系統,人活著健康時最主要的就靠中樞神經系統。

到了前面,舌頭以下,連著心肝肺大腸小腸膀一胱等,這一系統,在舊書翻譯中稱自律神經系統。

人中風嘴歪了,發一抖,可人還活著,就是自律神經出了了病,不能做主了。

督脈是中樞,那麼,督脈是背脊骨的中心嗎?這一問題是千古以來道家、密宗、瑜珈術討論得非常有害的,現在還在討論。

過去西醫不承認有督脈,現在開始承認,所以科學還是要慢慢進步的。

我們知道,背脊骨一節一節接攏來,中間是空的,有脊髓。

人生病,醫生用真空乏從骨節洞裡打進去,把脊髓一抽一出一點來化驗,脊髓是什麼?譬如我們吃燉的豬背脊時,裡面有白白的,軟一軟的一條,這就是脊髓。

脊髓是液體,脊髓中間很細很細的一點,從下一直到後腦,這就是督脈。

一般印度瑜珈,或有些道家這樣認家。

但有些道家、密宗認為這種說法不對,太粗淺。

督脈是背脊骨脊髓的中間的中間,比人的頭髮一絲還細,有一條空的路,一直透到上腦。

有這麼一個現象而無形,因為脊髓中間是空的。

比方香蕉樹,看起來是一筒,若一層一層地剝一開,最裡面是空的。

人老了,背脊彎了,頭也低下來了,生命一根本的力量不夠了,是因為督脈不通了,閉塞了,乃至壞了,所以修道的人講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打通督脈。

講到督脈,世上的修煉方法都是名稱的不同,道理是一樣的,可一般學佛、學密、學道的很可憐,學問不能融匯貫通,被許多宗派的術語名詞困惑了,始終在搞術語,搞名詞,搞各家經驗發生的理論,都有邊緣上摸,摸了半天,搞不清了。

實際上,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古今中外哪一個道,人的身一體就是這麼個身一體,不會是道家的身一體與佛家的身一體不同,更不會是現在人身一體同古人身一體變化太大,都是一樣。

道家的術語,因為中國人的關係,講起來比較方便,但不要被名詞術語困住了,就對了。

道家經常講到後三關、前三關。

督脈有三個部位最要緊,腰部叫尾閭關。

女一性一常腰痛,腰酸,是腰部因生孩子等衰弱了,氣脈破碎了,甚至於閉塞了,始終沒有恢復,所以腰沒有力量。

而女一性一本來腰就沒有力量,我常跟大家講,男人走路跟女人走路不同,男人走路是兩個膝蓋在走,假使男人年紀大了,膝蓋彎得不靈便了,就很討厭,越年青,膝蓋越靈便;女人走路是屁一股在走,因為腰在扭,這是氣脈的關係,不是骨骼的關係。

腰中間一圈叫帶脈,非常重要,帶脈的氣不夠,到腰這裡就氣不足。

督脈這一節,男一女都一樣。

大家打坐都勾腰駝背的,坐直一點,要命,腰部都很脆弱。

背脊骨兩邊的一穴一道是命門,這是生命的根本。

所以老年人腰酸背痛,捶腰捶背非常需要。

什麼叫按摩叫推拿啊?就是痛得沒辦法了,只好叫人家打,只有挨打才活得痛快。

督脈很通俗很簡單地分成三個部位,每一關尾閭疾最難打通。

尤其是年青人,打坐練氣功,講修養做功夫,往往到這一關,一百個有五十雙垮掉,男一女都一樣。

到這一關,剛剛打坐到一精一神好起來,氣脈還未走通,身一體就出一毛一病,乃至發生遺一精一,及各種各樣的一毛一病據我所知,非常普遍,男一女都存在,很可惜,我們這個民族因為禮儀的關係,個個有這個病,個個都不敢說。

所以許多修道也好,練功夫的也好,尾閭關包括腰部以上,通通沒有打通,從而影響腸、胃、腎、膀一胱等,百病叢生。

如果這一部分絕對健數了,那麼人一體內藏胃的一半以下,這些病絕對沒有了,而且不管男一女,身一體生理上永遠保持很年表,像童體一樣。

第一關通了以後,上來就是夾脊關。

夾脊就是背脊骨的兩塊骨頭拉攏來,那裡有個窩的地方,這裡與肺呼吸系統、肝、脾、胃連帶關係很重要。

做功夫修養把這一關打通的人,那不同了,他平常坐在那裡,很難得彎下腰來,自然很直,你叫他彎腰,他並不舒服。

你看年紀大的人,總喜歡彎腰,喜歡把腿蹺起來,坐在辦公室裡,希望靠在椅子上,腳蹺到辦公桌上去,只要有機會,兩條腿總想放高不可。

以中醫來講,這是下元虧損。

夾脊關不通,前面所講的中宮、胃氣都不充足了,問題多了,各方面的一毛一病都來了。

這是後三關的第二關。

第二關上來,叫玉枕關,就是後腦,許多人打坐修道,做功夫,不管修淨土念阿彌陀佛,或者基督教的禱告,乃至道家的修煉功夫,在我的經驗上,很少修到這一關的,尤其打通這一關的,非常少見。

有人靜坐修道到這部位,非常痛苦。

拿佛學來講,童真入道,女一性一就是當第一次月一經還沒有來時,男一性一就是一性一知識完全未開竅時,此時修道不會有這個一毛一病可是不可能,童體不會有這個智能,除非天才的天才。

人到十幾歲不是童體以後,腦部神經大部分衰壞了,閉塞了,或死亡了。

為什麼近視眼的視神經老化?就是這裡衰老了,退化了,用道家籠統的名詞講,就是玉枕關氣脈不通。

修道的人修行到此,頭痛得不得了,眼睛痛、牙齒痛、耳朵出一毛一病,各種一毛一病都來了。

加上現代報紙副刊上醫學知識,有一點一毛一病就懷疑是這樣是那樣,再加上恐癌症,結果找醫生,當然找醫生並沒有錯,那麼,有沒有勇氣把自己的生命拿來試驗一下,我也不主鄉隨便亂試驗,往往經過的境界又退回去了,等於沒有用。

或者有些修道學佛的修行到此,有眼通,看到這看到那,實際上玉枕關並未通,而是在靜坐中,身上的血液、氣脈在運轉流行,身心氣血,二者相互摩一擦生電,形成這種現象。

如果你認清楚這只是靜坐過程必然的階段而已,再放下一切,不執不著,順其自然,慢慢身心會一步一步變化,一步一步提升。

一般人修行到此,氣刺激了視神經,在將通未通之際發生許多怪象,加上心理的牽強附會,看到光或者什麼的,自己認為有神通了。

輕一點,大神經變成了小神通,小事看得蠻靈,大事就不行了;嚴重一點的,大神經小神通也沒有了,完全神經了。

許多人打坐修道瘋了,武俠小說所說的走火入魔,就是這個原因。

實際上沒有火,也沒有魔,就是「緣督以為經」。

如果玉枕關氣脈通了,不管多大的年紀,思想、身一體不會疲勞,記憶力不會衰退,也不會耳朵聾、眼睛花,應該說比年青人還行。

這就是督脈部分。

講督脈,講氣脈之學,解釋「緣督以為經」,就是說把整個身一體背脊骨督脈系統打通。

怎麼叫「緣」呢?佛學翻譯得很好,叫「攀緣」,攀等於人爬樓梯,一節一節慢慢爬上去,「緣」就是沿著這條道路,一切節向上連鎖的關係。

所以,「緣督」就是以督脈為主,沿著督脈這條道路,以生命的氣化一節節向上爬,保持健康。

「以為經」這個「經」,不是奇經八脈的經,這裡應作常字解釋,督脈中樞神經、背脊骨關聯著整個身一體的中心,要經常保持使它健康。

剛才講的自律神經系統都叫任脈,是在身一體前面;橫的叫帶脈,在身一體中間,有相而無形的是衝脈,也就是後來密宗、道家所認為的中脈。

不過有人辯論,衝脈不是中脈,都為名望辯論得有害,暫不去管它。

反正人一體四個脈,加上兩手兩腳到頭腦,上下八個脈非常重要。

真正健康的人,打通了,沒有缺陷、閉塞、病痛。

然而,莊子只提到督脈的重要,他為什麼不講下去?任脈、帶脈不重要嗎?因為有一個「緣督以為經」,對於有形的活著的肉一體生命,背脊骨到腦中樞神經最重要,是主幹。

一般人,先要保持以督脈為主,督脈打通了,後面再跟著一路一路來,所以「緣督」,以督脈為基矗如果有些修道、修密宗的認為中脈才最重要,那是後來的說法。

怎麼講是後求的說法呢?督脈、任脈不通,中脈沒法通,真正中脈通了,奇經八脈當然通。

但是到達這個境界,不可能的,幾乎不可能。

長生不老,據我的想像,不能說我的經驗,多活一下,慢一點老,不是完全不老,可以,絕對做得到,不過要專修。

不像一般人學佛修道,地皮要炒,房地產也要有,美鈔、黃金多少也要有一點吧,名片上總要印一條官銜,或者不是「長」的,總要來個「員」的。

如果一忙這些,想做到「緣督以為經」,奇經八脈打通,修到長生不老,據我所知,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那真是莊子前面講過的人生的大夢。

青年同學注意,人的欲一望,隨著年齡、知識、經驗在升高,非常可怕,假使一個人的欲一望不跟著這些升高,差不多可以修道了,減退更好。

許多學佛學道的人,講起來自己什麼都看空了,未必如此,不容易看空埃這樣一來,不能專修,想「緣督以為經」,想長生不老,絕對不可能。

人隨著欲一望的升高,到了皇帝,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唐朝明朝的幾個皇帝,要做神仙,人到了權位最高處,還要想另外一個超越,一超越,不都是搞死了嗎?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有兩個人講話很影響他,一個是道家的神仙東方朔,東方朔很滑稽,經常搞得漢武帝哭笑不得;一個是汲黯,汲黯當面批評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內在欲一望那麼大,而外面講大仁大義,又想修道,成神仙升天,「豈可得乎?」

天上能爬得上去嗎?歷史上講汲黯很憨,漢武帝的大臣哪個敢說這種話,非殺頭不可,只有汲黯,當面這樣罵漢武帝,漢武帝一聲不響,曉得汲黯好人一個,忠心耿耿,講的老實話。

其實,豈止歷史上漢武帝,大概所有學佛修道的都是漢武帝的徒弟,都犯了「內多欲而外施仁義」這個一毛一病真正做到無慾無求,「緣督以為經」,一句話就成功了。

莊子只講了「緣督以為經」,下面幾句話來了:

「可以保身」,督脈打通時,身一體健康長壽是絕對的,沒有病;「可以全生,」怎麼叫「全生」?一生很幸福、很快樂地活著,全萬全終;「可以養親,」不會死在父母前面,當然可以孝順父母,照應家庭子女親人;「可以盡年,」就是生命可以活到真正該死的時候,盡了天年。

許多人死亡,沒有盡到天年,在佛學叫橫死。

按道家說法,人活一萬年很普通的。

道家有一本書算得很妙,最短命的活一千年也很自然,我們把活一百歲視為高壽,在道家看來是不通的。

人有一萬年的壽命,為什麼人會活得這樣短呢?道家有一個會計制度的算法,高興時哈哈大笑一下,少了半年;發一頓脾氣,少了五年到十年;哭了一場,又扣好多年。

那一本帳很有趣,我把這本道書找出來,叫個學統計的同學畫一畫表,扣一扣以後,就只能活幾十年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不算「盡年」,真正的「盡年」是規規矩矩活到千年萬年,然後不叫死亡,道家有個名詞,叫做「登遐」,「登」就是上升,「遐」就是到很高遠的另外一個世界去,等於佛家講往生到其它的佛國。

然後莊子提出三個故事。

要特別注意,故事的內容並沒有什麼,很簡單,可是《莊子》文章的筆法一寫,很漂亮。

二千多年來,中國文學各方面,經用《莊子》的這些故事,做各種說明的,太多了。

如果現在有人用白話,高度的文學手法,再把每個故事描寫出來,應該更好。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