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

大夢誰先覺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

這一段文章很明白,就是兩個字。

「夢」、「覺」,莊子寫的文字很美,可以說是對夢的研究。

中國文化對夢的研究的很多資料,醫學對夢的研究同心理學大有關係。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古人蘿到喝酒,不一定是高興的事,自天可能倒霉。

中國人有句老話:「夢死得生」,夢到壞的,往往白天遭遇得好,不一定夢到好的就好,但是也不一定。

「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有人夢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請你去打獵。

夢境跟白天完全兩樣,但是我們要注意,「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做夢時絕對不曉得自己在做夢,對不對?曉得做夢就醒了。

「夢之中又佔其夢焉,」年青人經常夢中夢,夢裡頭覺得看書在做夢,一醒來,三重夢都沒有了。

「置而後知其夢也。」

醒來以後,覺得做夢,醒後才知道。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我們夜裡閉著眼睛睡著了,因為神經沒有完全休息,眼睛一張開,哎呀!做了個夢,實際上你的思想、神經沒有休息在想。

「覺而後知其夢也」,醒來才知做夢。

我們白天也在做夢,人們現在的夢是張開眼睛做的,你不相信,現在扏眼睛閉起來,前面就看不見了,所以人生就是一個大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兩個夢的現象不同,實際上是一樣的,夜裡的夢是白天夢裡的夢,如此而已。

真正什麼時候不做夢呢?必須得道,只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大徹大悟大清醒以後,曉得人生是「大夢」。

「大覺」兩個字是莊子提出來的。

唐朝翻譯佛學《華嚴經》稱釋迦牟尼叫大覺金仙,很多佛經在翻譯時用莊子的名詞,如「眾生」、「大覺」等等。

另外,《三國演義》諸葛亮有首名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學。

人真

悟道了,才曉得人生是個大夢,未悟道前不知道,因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夢中。

「而愚者自以為覺,」因為我們沒有悟道,不知道現在自己在做白日夢,而「愚者」自以為聰明,說自己是清醒的。

「竊竊然」,就是偷偷的,非常自私的,心裡面高興。

莊子說我問你,你認為自己很聰明,自己很清醒,你那個「竊竊然知之」的心裡:「君乎?」

你能不能夠知道做主的是誰呀?「牧乎?」

你像牧童放牛一樣,你鼻子給人家牽了。

禪宗祖師很會罵人,罵得多漂亮。

誰的鼻子給人家穿了個什麼東西牽著走?牛不是鼻子給人家牽著走嗎?鼻子給人家牽,給誰牽呢?無主宰,沒有人牽你,可你自己被它牽住了,所以我們不曉得自己能夠做生命的主宰。

「君乎?牧乎?」

你被人家牽,你也不知道「固哉!」你好頑固啊!好笨,不懂自己的人生。

下面莊子借用瞿鵲子與長梧子的聖誕,引出孔子的言論。

「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孔子對學生說?我同你們都在做夢,你以為我在傳道,其實都是夢。

「予謂女夢,」現在我講你們在做夢,這一句話「亦夢也」,我自己也在說夢話,也在做夢。

「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這樣講的道理,是禪道的邏輯,不是正反合的普通邏輯,不是辯證法,也不是印度的因明,道家叫「弔詭」。

「弔詭」就是佛家禪宗所謂「機鋒」。

中國學武的有一句話:「弓在弦上,不得不發」,弓拉滿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是「機」。

彼此兩個機關相對,非常鋒利,很快,不可以用思想,來不及用思想。

等於戰場上,兩個人同時子彈射擊,你怎麼躲避子彈?沒得思考,不能用後天的思考,鋒利快速無比,就是「機鋒」。

莊子說的「弔詭」這個東西,若不借三禪宗、佛學來解釋,越搞越不懂。

我現在告訴大家,大家都在做夢,以孔子的話講,我現在給你們講學傳道,也在說夢話,我姑妄言之,汝姑聽之,你也是夢中亂聽,實際上都沒有一個真實的事。

這種說法、道理,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機鋒的教育,普通人不懂,那麼誰懂呢?

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莊子說,現在講給你們聽你們也不懂,只有千萬年後,碰到一位大智能的聖人會懂這個道理。

「旦暮遇之也。」

等於早晚當面看到一樣,一點都不稀奇,你看莊子多會寫文章,他沒有罵人,但把天下人都罵完了,你們統統不懂,只有萬年以後高明的人會懂我的話。

等於司馬遷寫完《史記》後,在自序中有「藏之於名山,傳之於其人」,這是罵人的話,我寫的《史記》,你們不懂,只好藏在山洞裡,

「傳之於其人」,將來也同莊子所講的千秋萬代後,有聰明的人會懂我的話。

我一輩子喜歡到處買書,我常常給朋友講,多買一點書,留起來。

好幾個朋友給我說,買書是好的,可我看不懂,現在的房子買回去沒地方放。

我說你第二個理由,馬馬虎虎還成其個理由,第一個理由不成立:你看不懂,書留著,你的孫子都看不懂?你把孫子都看成你這麼笨?說不定,你的兒子比你聰明,就看懂了。

認為書看不懂,不買書是很笨的。

莊子提到「弔詭」的這一段話,不大使邏輯。

東一句,西一句,白天是夢,夜裡也是夢,現在也是夢,我說這一句話也是夢,大家都蠅夢,夢也是夢,最後說這些話不要聽,「弔詭」,聽了也不懂,這是什麼邏輯?但是你說不符合邏輯,又覺得有理。

因此,他轉過來,又批評了惠子這些講辯證邏輯的。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則人固受其黮(dǎn)闇,吾誰使正之?

道只能夠悟,沒有辦法用思想去思考,更沒有辦法用邏輯去推理,也不能從文字去追尋,若以文字推理、思考,離道越來越遠,即使用辯證的方法

去辯證這個道,你假使勝了我,我沒有勝你,這樣一來,你真的是對,我真的是錯了嗎?反過來,假使我勝了你,你不能勝我,難道我真的就對了,你真的就錯了嗎?「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那世界上或者假定是不對的。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或者說你我主客觀雙方都是錯。

總而言之,天地間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天地間的是非沒有辦法下一個定論。

「我與若不能相知也。」

結果以我們人類的思想,來判斷一個真正的是非,沒有辦法下斷語,因此也可以下個結論,我與你統統是無知。

如此說來,一般人認為真正的有學問、聰明,都是「黮闇」。

莊子提出一個名詞叫「黮闇」,「黮」是暗淡,「闇」是什麼?白的裡頭有黑斑、黑點,有污點。

「黮闇」是什麼東西?引用佛學的名詞就是「無明」。

我們現在不能悟道,被自己片片墨黑的烏雲蓋住了,人類都在「無明」中,但是自己還認為是智能,「吾誰使正之?」

到哪裡找個有智能的人來糾正我們思想中的錯誤呢?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假使一個人的思想跟你一樣,既然他的思想跟你一樣,他來做評判,已經有偏了,怎麼能夠「正」呢?假使一個人的思想同我一樣,來做評判,也已經有偏了,怎麼能夠「正」呢?假使一個人的思想同你同我完全不同,既然如此,他來做公正人,他怎麼可以確定呢?假使找一個與你我思想一樣的做公正人,既然他與你我一樣,也就不能做公正人。

莊子四面八方都把你兜住了,世界上沒有辦法找個真理的判斷與公正。

「然則我與若俱不能相知也,」我與你以及一般人都不能「相知」,誰都沒有真正得道的智能,既然沒有真正得道的智能,那對於普通常識,大家都一樣,所以我們要求得真理,到哪裡找呢?「而待彼也邪?」

我們自己找不到,只有靠另外一個他,是誰?不知道。

假使有另外個他,那麼這個他是什麼呢?

「何謂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莊子提出一個名稱,「天倪」,這個「天」不是宗教的天,不是天主、天神那個天,也不是科學上天體的天,在中國文化代表這個道。

所以要研究上古中國文化,碰到幾個大問題,一個「道」字,一個「天」字,都有四、五種解釋。

譬如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

這個「道」,或者儒家書裡講的「天」,有時候代表天體,科學自然界的天,有時候代表宗教一性一的神,等於上帝、神;有時候什麼都不代表,就是個代名詞,是一抽一象的。

這裡所講的「和之以天倪」,真正達到道的境界,自然空靈,所謂是非兩停了,也可以講是非兩泯,無是也無非,亦即是還寂然,就是莊子講的「天倪」。

「是不是,」你講「是」,是你主觀的成見,不一定是對的,客觀的看,你這個主觀「不是」。

同樣的道理,「然不然,」你認為對的,也不一定對,都是主觀的一性一質。

假使你客觀認為是對的,真下確定「是」,你這個客觀也就是主觀。

任何人講:我現在講得很客觀,一講出來,已經主觀了。

中間是非常惡之辯別,沒有辦法弄清,都是相對的。

「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對與不對,也沒有辦法確定,無法辯。

講了半天,莊子的文章等於佛學的四個字:「不可思議」,最高的真理就這四個字。

不可以用思想知識去推測,不可用邏輯思辯來斷定。

諸位年青同學要注意,「不可思議」是一個方法上的說法,但是我們看了這一句話,馬上下意識的一個主觀錯誤觀念就產生了,當成不能思議,完全錯了。

這個「不可思議」是講方法上,並不是一個確定觀念,不可思議是不能思議。

拿佛學來講,這叫做「遮法」:這個門這個路子是錯的,方法上是用錯了的,所以把你遮起來,停止你這個方法。

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莊子講到這裡,同佛學理論完全溝通了。

所以,用思辯推測形而上道,完全錯了。

打坐修道的人注意,你們坐著什麼都不想,認為我現在坐起來很空,認為我這個就是道,你要曉得你已經犯了一個錯誤,你那個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的,你怎麼知道那是道呢?對不對?你認為是道那是你認為的。

以佛學中觀正見來者,你這個就不是正見,是偏見。

因而學佛和研究道是同樣的。

你說不要邏輯,邏輯非常重要,用邏輯用過了,馬上把它推翻。

所以莊子接著說: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

一切人類文化都是從人的思想來,論辯是靠言語文字表達出來,變化的聲音變化出來,謂之「化聲」。

凡是「化聲」,都是「相待」,就是相對,不是絕對。

「若其不相待,」你要求一個不「相待」,即真正的絕對,必須「和之以天倪」,就是得道。

因為人沒有到達道的境界,不能得到「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曼衍」、「窮年」都是莊子的專有名詞。

因為人不懂這個道理,幾千年來,東西方學問思想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亂,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真環的戰爭是什麼?思想戰爭。

嚴格來講,二十世紀的思想戰爭就是唯物同唯心思想的戰爭,人類文明為什麼「曼衍」,越衍變越多,因為不能得道,「所以窮年也」。

所以無窮無盡的日子,你去搞學問,越搞越鑽牛角尖,千年萬年都搞不清楚,找不出真理來。

那,怎樣得到「天倪」的境界而得道呢?

「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要真的得道,「忘年」,忘記了時間,「忘義」,忘記了一切理論道理,乃至道家、老子、莊子、佛學都丟開,一切都丟掉。

這給我們懶人哲學多好,尤其青年學生不肯學習,不肯寫文章,坐起來懶得想,然後把四個字拿出來,我是學莊子修道的,「忘年忘義」,什麼都考不出來最好。

「振於無竟,」「振」是自己站起,站到什麼地方?站到無量無臏 境界裡,「無竟」就是無窮荊民國初年,一位佛學大師叫歐陽竟無先生,就是「無竟」這個觀念來的。

所以最後只有一句話,「故寓諸無竟。」

就是宇宙萬物無窮無荊

莊子時代,「無竟」這個觀念已經有了,佛學來了就無量無邊。

「無竟」的觀念也就是《易經》的道理,譬如《易經》用「干」「坤」兩卦開頭,最後以「未濟」結束,永遠是無窮荊佛學唯識學講「流注生、流注注流注滅。」

我們的思想像流水一樣,黃河之水天上來,永遠在流,無窮無荊當我

們看到一個一浪一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一浪一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一浪一頭,當在看這新的第二個一浪一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

佛學告訴我們,任何過程都有四個階段:生、注異、滅,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一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坐在這裡的我,與此時坐在這裡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

所以「今我非故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

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去。

所謂「江水東流去不回」,歷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

人生永遠像一浪一頭一樣,一波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了。

《論語》中孔子告訴學生:「逝者如斯夫,」流水不斷地過去了,永遠不回頭。

年青人聽了,不要認為這樣

很灰心,這是叫你不要留戀在今天,下面有句話:「不捨晝夜」,像流水一樣,不管白天夜裡,要永遠不斷地徫前湧進。

這就是莊子講的「無竟」的道理。

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易經》干卦的卦辭,干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干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望就是宇宙,「天行獎是永遠強健地運行。

「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教我們傚法宇宙一樣生生不息,即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要傚法水不斷前進。

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

因為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修道學佛的境界,是不斷地前進、擴展、偉大、成就。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