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古之真一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

莊子南華

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

真一人的境界

古之真一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斛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上古時代得道的真一人,代表我們老祖宗的,夠得上稱為「大宗師」的人,有了出世的修養成就,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所謂能夠救世救人,莊子稱他們為真一人、至人。

這些真一人外表的作為,非常講仁義,為仁義而為之,可以犧牲自我,卻不結一黨一不用私,是天下為公的。

所以,做了就做了,不希望你來恭維我,力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做完了不需要別人知道。

莊子這裡不提仁只講義,這個義不是義氣,是講一愛一人的發揮。

儒家孟子解釋義:「義者,宜也。」

中庸之道,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是宜。

舉例來講,火燒起來了,我趕快挑水滅火,水不夠再去挑,萬一挑累了就算了,聽其天命,反正我盡力了,這就是「宜」,做到恰到好處就算了。

墨子對義的解釋帶一點俠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義也。」

「天下有難,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自己犧牲了在所不惜,這是墨家的思想。

莊子這裡講的「義」是近於墨家的義,不是儒家的義。

「若不足而不承;」得了道的人作人處世,永遠沒有自滿,覺得自己好像永遠不夠。

「而不承」,不接受什麼,也不想什麼東西屬於自己,只有拿出來的。

中國歷史上,很多道家的人物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以後,「功成、名遂、身退」,一個個都溜走了。

為什麼呢?他們都很謙虛:「我德一性一不夠啊,天下國家你搞就好了嘛。」

是永遠都不滿足自己的。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道家做人都是內方外圓的,雖然對人都很和藹,無可無不可,但是他沒有成見,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才能「張乎其虛而不華也」,像花一樣張開,自己內在空空洞一洞,無主觀無成見,沒有虛華,不宣傳,永遠是虛懷若谷。

這是做人的態度。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真一人對於人生是樂觀的。

「崔乎」就是巍巍,高大之意,他雖然站在最高的位置,也有很高的成就,但不是為欲一望驅使去做的,是為了天下,「不得已而為之」,是「不得已」去做的。

真一人雖然對社會貢獻了一切,態度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一點覺得,我幫助了你,你要謝謝我,沒有這回事,「與乎止我德也;」「與」就是同你共同做了事,到了相當的程度就停止了,因為不能再幫助下去了。

在歷史上有許多了不起的人,因為不懂這個原理,最後都殺頭抄家了,為什麼?因為功高震主。

功勞太大,道德太高,學問太好,到某個時候趕快要溜,不溜不行。

道家的人到了某個階段就走了,恰到好處。

天下事不能圓的,太滿了要爆的。

「厲乎其似世乎,」他處世的態度很莊嚴很莊重,一切的做法作為很嚴厲。

「似世乎「,跟著一般世俗的走。

他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世俗的需要而這樣做。

得道的人處世,還遠不止有這樣的修養,每個條件他都具備。

「敖乎其未可制也;」「敖」等於是很傲慢。

傲慢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不出傲慢,是絕對的謙虛。

在傲慢與謙虛之間到什麼程度呢?「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所以永遠不出來,永遠不擔任任何名義的。

「其未可制也」,他不屬於哪一個範圍。

「連乎其似好閉也,」雖然如此,他做人處處有一個範圍。

表面上看起來很固執,其實不是固執,一個為人處世自己沒有一個範圍,超過了一個範圍,結果當然是非常不好。

因此得了道的人,他自然懂得人生,懂得處世。

「悗乎忘其言也。」

形容他使個個佩服,信仰,也忘記了他的語言,因為他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大家已經作到了。

因此道家的人既不著書又不立說,等於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沒有什麼好說的。

不過,莊子寫了那麼多,老子也寫了五千言,看來似乎只有釋迦穆尼佛高明一點,自己沒有動手寫過一個子,都是弟子們寫的。

老子莊子都逃不了責任。

白居易就笑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如何自著五千文。」

在講下一段之前,先提一個歷史的經驗與理論。

中國歷史上光輝的時代,在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干盛世」,這三者在文治武功上都了不起,值得欽佩。

宋、元、明都沒有什麼值得特別可提的。

但是在這些光輝的時代,起真正指導作用的是道家思想,尤其是老莊。

所謂「文景時代,好用黃老」,是用黃老思想來做政治的指導。

那麼在中國這三五千年的歷史中,究竟是哪一個家的思想做指導,使天下得太平,時代起光輝的呢?

這個問題不是研究過去的歷史,而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要我們如何開展,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問題,青年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不要因為讀《莊子》而研究古書,這個古書何必研究它呢?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們要知道未來,這是一個思想上的啟發,非常重要!我們向青年同學們提出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之處,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有兩點。

第一點,剛才講的「文景之治」,在文化哲學史上都是講以黃老,以道家思想作政治思想的主題,實際上不是這樣,是八個字「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黃老是放到口袋裡用的,外面標榜的招牌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這八個字就是我們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上的大秘密。

那麼它的重點在哪裡?我們要知道一個傳統,在中國過去當皇帝比現在困難呦,一輩子好壞,最後給你一個謚號做定評。

如歷史上的好皇帝,謚號「宣」的沒有幾個,如周宣王,漢宣帝,唐宣帝,明宣帝只有幾個,凡是死後謚號是「宣帝」「文帝」的,都了不起。

當然不希望將來再有如「獻帝」,把國家都獻了給人家的,「哀帝」那就太悲哀了,值得哭得,「殤帝」,短命死了的。

所以一看帝王的謚號,就知道那個時代了,這是讀中國歷史要懂的。

上一次講道,《大宗師》提出來,得道的人「內聖之學」證得了,就是所謂的真一人。

上面描述「真一人」修養的境界和成就,下面描述「真一人」內聖之後,是否入世起用?換句話說,得道以後是否要修道?這個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關係。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