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南華》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南華》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

莊子南華

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

生命的來源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通過對道的研究,對形而上與形而下之辯論,莊子提出來,中國上古早就有人懂得形而上的道。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他的智能高到了極點。

高到什麼程度呢?「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認為宇宙萬物沒有開始以前那個東西:「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道在哪裡?萬物沒有開始以前,世界沒有天地、太陽、月亮以前,一切都沒有的時候,那個境界,是形面上的道體,在中國文化裡、後來叫做「無極」,佛家就叫做是「空」。

莊子提到,中國上古的老祖宗,早知道形而上道體是「空」的,是「無極」。

我們這個生命從哪裡來?從「真空」裡面「妙有」變出來的。

怎麼樣?這是個大問題了。

那麼,莊子又講: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末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末始有是非也。

以莊子的觀念,看世界上的哲學,《莊子》這一段可以作評論。

就是說,剛才講到上古的時候,老祖宗們已經曉得宇宙萬物沒有開始以前,是空的,那個空的東西,也可以叫它「唯心」,「心物一元」。

等而下之,「其次以為有物矣,」其次有些人曉得宇宙寓物剛剛開始以後,物質的力量很大,物理的作用很大,或者先有水,由液體變為熱能,或者由氣體變屬風、或者地水、火、風,金木、水、火、土一起開始運動,有「物」在變化,但是物質一變出來形成這個世界以後,「未始有封也」,並沒有界線。

我們看到我們祖宗的文化,很多都提到遭個根根,莊子在這裡提到,孔子在《易經》上也提到,那,這也就是中國的政治哲學思想、社會學思想、經濟學思想的根。

譬如地球形成以前,拿社會觀念講,沒有什叫做財產制度,也不能分出哪個是公有,哪個是私有,這些觀念都沒有,等於一個人到荒島上去開荒的時候,「未始有封也」,沒有說這個界線屬於你,那個屬於我,地球開始也是如此,到了人類人口懂慢多了,生活的需要引起人私心來了,私有財產制度產生了,就你有你的範圍.我有我的範圍,開始佔有,這就「有封」了。

人類社會到了這個時候,就是莊子那一句話:「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雖然「有封」,但此時人類還少,人的私心還不大,是非爭鬥還沒有。

現在我們經常講時代在進步,在哲學的觀點、邏輯的觀點上,時代究竟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很難講。

在東方的文化,我們的固有文化裡,一切宗教原有的文化開始,認為人類的文明在衰落退步,越到後世越亂,是退步的。

我們現在講社會時代進步了,是站在物質文明的發展立場來講。

所以用邏輯用哲學的觀點,只能說人類的物質文明,越向後是進步的,至於人類道德文明不能是進步的,退化了,我們的文化素來這樣認為,佛家的文化也講人類越向後走,越墮一落,越退步。

物質文明發展是進步的一精一神文明是墮一落的,是退化的,至少站在我們赤去文化的立場這麼認為,現在莊子也是為個觀念。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一愛一之所以成。

有是非就有爭鬥,是非爭閈發達了以後,與形而上道就越來越遠。

所以我們經常提這個問題,為什麼看到古書上古人得道啊,或者學問成功的人,以前好得多,也快得多,為什麼後來這麼差呢?昨天我還接到國外一個同學的來信,就是問這個問題,他說我也很用功,也很努力,修了那麼久的道,一點影子沒都有,為什麼古人一修就會,他說老師啊,我有點不相信,是不是古書騙我們的。

為封信現在還壓在案頭上沒有回,這一回信就要寫長文章了。

古人並沒有著書騙我們,物質文明越發達,社會越複雜,思想之混亂,是非善惡觀念之複雜,都是障道的因緣,而且人類教育越普及,知識越開化了,學問越設有基礎了,知識並不一定是學問,我是站在莊於的立場來說明這個道理。

所以莊子說「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一愛一之所以成。」

這個「一愛一」呀,代表私心的偏一愛一,人的自私越來越嚴重。

我再提一下全篇的宗旨,道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本來是絕對、同一的。

當道體起作用的時候,一切萬類的現象不同,作用不同,但道體是一樣的。

比方,像水一樣,水的一性一能就是濕一性一,至於水有清水、渾水,或變成各種味道如鹹、淡等,其一性一能不變,只是它的現狀、作用變了。

這個原則,我們必須要把握。

讀《齊物論》,實際上是有其連貫一性一的,因為中間的文章和理論引用得太多了,我們容易被莊子的比喻說明所騙,看似漫無頭緒,實際上狠連貫。

比方上我們講到,中國文化裡慣用的典故「狙公賦予」,「朝三暮四」,就是觀念上隨便一變,大家就被這些現象、概念迷住了,就引起人情緒上好惡是非的不同。

講到「朝三暮四」這個故事,因為比喻講得太好了,我們容易被這很小的故事引走了,忘記了全篇裡頭引用這個故事的道理。

那麼全篇說什麼呢?道體是「一」的。

因為大家自己的觀念不同,被現象騙了,所以各家有各家的看法,儒家有儒家的看法,墨家有墨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各種說法都不同,應用的方法也不同。

因此,被現象迷住了,忘記了本來。

莊子講的重點在這裡。

這個重點把握住了,就明白莊子的比喻如同佛經上引用的一個道理一樣:「眾盲摸象各執一端。」

一個大象站在那裡,由一群瞎子來摸這個像,他們摸一到了象的鼻子、耳朵、嘴巴、腿、尾巴,就根據自己接觸到的一點,認為整個像就是這個樣子。

每個瞎子摸的一點都是象的一部份,不能說它不是象,但是,畢竟不是全體的象。

換一句話說,全體都錯了。

佛學裡頭還有一個比方,禪宗常用的「分河引水,各立門庭。」

世界上的水是一樣,因為海洋、江河一性一質的不同,土壤的不同,種種原因的不同,所以水的味道有鹹、有淡、有清、有渾、有硬、有軟,一般人喝了一種水就以偏概全,概括天下的水大概就是這樣。

這種「眾盲摸象,各執一端」、「分河引水,各立門庭」的道理,同莊子所講的觀念是同一個道理。

不過,莊子表達方式不同,尤其他的故事說得很美。

所以莊子講到「狙公賦予」「朝三暮西」這裡,他說正好,兩邊都放下,取其中道而行,不過他沒有建立一個「中」字,莊子這裡來個「庸」,「中庸之庸」,在結論裡叫做「兩行並存」,我們引用了孔子在《易經》上說的「道並行而不悖」來說明。

接著,他引申這個道理,就講到人對於道體形而上的知見,開始有一個最初追求原始生命的來源,因為大家都在追求這個道體最後的來源,理論知識越來越進步了,因此辯論也多了,各人的私心思想的偏見越來越多,那麼,莊子最後的結論就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一愛一之所以成。」

下面,莊子接下去又說明一個道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南華
序言01.逍遙游01.逍遙游:鯤魚化為大鵬鳥01.逍遙游:生命之息01.逍遙游:境界大小的差別01.逍遙游:南北兩極相通01.逍遙游:四等人材01.逍遙游:出格的高人01.逍遙游:真俗不二01.逍遙游:堯讓天下01.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01.逍遙游:不龜手之藥01.逍遙游:無何有之鄉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人籟地籟天籟02.齊物論:鹹其自取02.齊物論:世上無如人欲險02.齊物論:生滅變化無常02.齊物論:真宰是誰02.齊物論:活著在等死02.齊物論:師心自用02.齊物論: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02.齊物論:方生之說02.齊物論:引喻失義02.齊物論:唯達者知通為一02.齊物論:朝三暮四02.齊物論:生命的來源02.齊物論:成虧之間02.齊物論: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02.齊物論:道可道非常道02.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02.齊物論:窮到源頭窮亦空02.齊物論:春秋經世02.齊物論:五不方能稱其大02.齊物論:絕頂聰明絕頂癡02.齊物論:聖人也有煩惱02.齊物論:辯來辯去辯不完02.齊物論:孟浪之言02.齊物論:姑妄言之姑聽之02.齊物論:生者寄也死者歸也02.齊物論:大夢誰先覺02.齊物論:天地蜩雙翼03.養生主:袁才子和鄭板橋03.養生主:緣督以為經03.養生主:殺生的藝術03.養生主:技進乎道03.養生主: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03.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03.養生主:隨緣世事無掛礙04.人間世:從謚法說起04.人間世:顏回想作王者師04.人間世:道不欲雜04.人間世:德蕩乎名知出乎爭04.人間世:皇帝也為難04.人間世:活不長的忠臣04.人間世:內直外曲成而上比04.人間世:江水東流去不回04.人間世:心齋04.人間世:波飛太液心無住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04.人間世:中國文化內聖的道統04.人間世:大使難當04.人間世:千古名將郭子儀04.人間世:天下二大戒04.人間世:外交的哲學04.人間世:言者風波也04.人間世:太子傅難當04.人間世:曲則全枉則直04.人間世:養虎的學問04.人間世:無用之材04.人間世:神木托夢04.人間世:異材04.人間世:支離疏的故事04.人間世:無用之用05.德充符:無腿的王駘05.德充符:止的人生05.德充符:申徒嘉給子產難堪05.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05.德充符:兀者叔山無趾05.德充符:惡人哀駘它05.德充符:仙才李泌05.德充符:顛倒眾生05.德充符:無情之人06.大宗師:知天之所為06.大宗師:以所知養所不知06.大宗師:人為什麼短命06.大宗師:古之真人06.大宗師:道家好談兵06.大宗師:進退存亡之道06.大宗師:隱士與歷史文化06.大宗師:高士嚴子陵06.大宗師:真人的境界06.大宗師:以刑為體 以禮為翼06.大宗師:拈提漢史06.大宗師:丙吉問牛06.大宗師:相忘於江湖06.大宗師:莊子的寓言06.大宗師:有物先天地06.大宗師: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06.大宗師:安時而處順06.大宗師:善吾生 善吾死06.大宗師:心心相印06.大宗師:方之外與方之內06.大宗師:忘乎道術06.大宗師:生死問題06.大宗師:是非仁義是刑罰06.大宗師:坐忘06.大宗師:命也夫07.應帝王:四問而四不知07.應帝王:為政治國的哲學07.應帝王:游心與合氣07.應帝王:立於不測之地07.應帝王:神巫季鹹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07.應帝王:太沖莫勝07.應帝王:守本份07.應帝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