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殷祝解第六十六:祝,祝願。殷祝,就殷商之事所發的祝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殷祝解第六十六

逸周書

殷祝解第六十六

題解:殷,殷商。

祝,祝願。

殷祝,就殷商之事所發的祝願。

殷商之事,指湯放桀而就君位的事。

此篇在於告誡周天子,願其在位久長。

即「陳古以刺今」。

湯將放桀於中野,士民聞湯在野,皆委貨扶老攜幼奔,國中虛。

桀請湯曰:「國所以為國者,以有家;家所以為家者,以有人也。

今國無家無人矣,君有人,請致國君之有也。」

湯曰:「否。

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

今君王滅道殘政,士民惑矣,吾為王明之。」

士民復致於桀,曰:「以薄之居,濟民之賤,何必君更?」

桀與其屬五百人南徙千里,止於不齊,民往奔湯於中野。

桀復請湯,言:「君之有也。」

湯曰:「否。

無為君王明之,士民復重請之。」

桀與其屬五百人徙於魯,魯士民復奔湯。

桀又曰:「國君之有也,吾則外。

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將為之。」

湯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

湯不能止桀。

湯曰:「欲從者,從君。」

桀與其屬五百人去居南巢。

湯放桀,而復薄三千諸侯大會,湯退,,再拜,從諸侯之位。

湯曰:「此太子位,有道者可以處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

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宜久處之。」

湯以此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與諸侯誓曰:「一陰一勝一陽一即謂之變,而天弗施。

雌勝雄即謂之亂,而人弗行。」

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

譯文:

商湯放桀以前,住在郊野之中。

夏桀的士民百姓聽說湯在郊野,紛紛丟棄財物,扶老攜幼投奔他,夏桀都城變得空虛無人。

夏桀請求商湯說:「國之所以是國,因為有家;家之所以是家,因為有人。

現今我國中無家,家中無人了。

您有了人,讓我把國一交一 給您,歸您所有啊。

商湯說:「不!從前大帝禹制定大法,公開教化士民百姓。

今君王毀滅大法,傷害國政,士民百姓迷惑了。

我替君王開導他們。」

士民百姓只好又回到夏桀那裡,說道:「我們以亳地的湯為君王,補充那裡百姓的不足,何必又調換桀為君王呢!』』

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向南遷徙一千里,停在不齊。

不齊的士民百姓又奔往商湯居住的郊野之中。

桀又請求商湯,說:「國家歸您有啊!」湯說:「不。

我替君王開導他們。」

齊地士民聽從商湯回到齊地,再次請求夏桀讓國給商湯。

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遷移到魯,魯地士民百姓又投奔商湯。

夏桀又向商湯請求說:「國家歸您有啊!百姓視我是外人。

有人說,「只有他們認為我的道理對,我才能繼續干。」

商湯說:「這些都是君王的士民,君王的百姓,拋棄他們幹什麼?」

商湯最終不能幫助夏桀停下來。

湯說:「想隨君王的隨君王!」夏桀與其下屬五百人就離開了魯,住在南巢這個地方。

湯放逐夏桀以後回到亳都,約集三千諸侯大聚會。

湯取來天子的印璽,放在天子座位的左邊。

商湯退下,兩拜行禮,然後到諸侯的位次上。

商湯說:「這是天子的位置,有道的人可以坐上去。

天下,不是一家獨有的,而是有道的人所有的。

所以,天下只有有道者治理它,只有有道者經紀它,只有有道者應該長久佔有它。」

湯因此多次推讓,三千諸侯沒有誰敢去即位,然後商湯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

還與眾諸侯相約束說:「一陰一勝一陽一,就叫做變,一變上天就不佑助;雌勝雄就叫做亂,一亂人們就不依從。

所以諸侯治理國政,在於他的大夫的受治與順從。」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