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文傳解第二十五:傳,指篇中「傳之子孫」之「傳」。此記文王臨終前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文傳解第二十五

逸周書

文傳解第二十五

題解:文,指文王。

傳,指篇中「傳之子孫」之「傳」。

此記文王臨終前告太子發「所保所守」之事,主要講為官之道以及治國理財之法。

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在鄗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

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志愛,人君之行。

不為驕侈,不為泰靡,不一婬一於美,括柱茅茨,為民愛費。

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不鹿弭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

土可犯材,可蓄潤濕,不谷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谷,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

「故凡土地之間者,勝任裁之,並為民利。

是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鹹賴其生,以遂其材。

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

工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

土多民少,非其土也。

土少人多,非其人也。

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

土少安帑,而外其務方輸。

《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

《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

二禍之來,不稱之災。

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

《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

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

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不明開塞禁捨者,其如天下何。

各修其學而尊其名,聖人制之。

故諸橫生盡以養從,從生盡以養一丈夫。

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墮四時。

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

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

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

令行禁止,王始。

出一曰神明,出二曰分光,出三曰無適異,出四曰無適與。

無適與者亡。」

譯文:

文王受命的第九年,時在暮春三月,文王在鎬京,告戒太子姬發說:「啊呀,我年紀老了。

我告訴你我所保持與我所堅守的,你把它傳給子孫。

「吾厚德廣施,忠信慈愛,這是人君的行為。

不做驕縱奢侈之事,不做過分浪費的事,不貪戀於華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飾,屋頂用茅草覆蓋,為百姓珍惜費用。

「山林不到季節不舉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河流湖泊不到;季節不下漁網,以成就魚鱉的生長;不吃鳥卵不吃幼獸,以成就鳥獸的生長。

打獵有季節,不殺小羊,不殺懷胎的羊。

牛犢不拉車,馬駒不驅趕奔跑。

土地不失其所宜,萬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時令。

「泥土可以作陶范,材木可以積蓄。

低濕地不能種穀,就種上竹子、蘆葦、水蔥、香蒲;礫石地不能種穀,就種上葛籐與樹木。

用以織葛布、為材用。

所以凡是閒空的土地,聖人都治理它,全都為民眾謀利。

因此,魚類都養在水裡,鳥獸歸入山林。

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為生。

山林得以長成林木,工匠得以製成器物;百業得以均其利益,商賈得以流通貨物;百工不失掉職業,農夫不失掉農時,這叫做和德。

「土地多百姓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

土地少百姓多姓就不是他的百姓了。

因此,土地多,就發佈政令以達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讓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勞作,向四鄰輸入。

《夏箴》裡說:『國內不能容納利益,百姓就到外地居住。

』《開望》裡說:『土地寬廣無人防守的,可以襲擊討伐;土地狹小沒有糧食的,可以圍困待其枯竭。

兩種禍患的發生,都是土地與百姓多少不相稱的災難。

天有四種災禍:水災、旱災、饑年、荒年。

災禍的到來沒有固定時間。

如果不從事積蓄,用什麼來防備它?《夏箴》裡說:『平民百姓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妻子兒女就不屬他所有了;大夫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一奴一隸侍妾以及車馬就不屬他所有了。

國家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百姓就不屬它所有了。

』警惕啊,不思考不實行,災禍臨頭就不遠了。

明白以上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奪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

「人人各自一習一 其所學,而且看重自己的名分,聖人利用他們。

所以萬物全都可以養育人,人人都得以奉養天子。

不殺懷胎母獸,不砍未成材的樹木。

不錯過農事季節。

像這樣下去十年,有十年積蓄的為王,有五年積蓄的稱霸,沒有一年積蓄的滅亡。

生十個殺一個的,用物會堆積十層;生十個殺十個的,用物會頓時空虛。

堆積十層的為王,頓時空虛的滅亡。

兵力強就戰勝別人,人心強能戰勝自然。

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別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別人就控制它。

令行禁止,是為王的開端。

出令專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無適異,政令四出叫無所適從。

臣民無所適從的必滅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