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作雒解第四十八:作雒,即營造洛邑。此篇記周公在武王歿後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作雒解第四十八

逸周書

作雒解第四十八

題解:雒,同洛,指洛邑。

作雒,即營造洛邑。

此篇記周公在武王歿後的政績以及洛邑的城制之類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

建管叔於東,建蔡叔於殷,俾監殷臣。

武王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肂於岐周。

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略。

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

元年夏六月,葬武王於畢。

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殷,殷大震潰。

降辟三叔,王子祿父北奔,管叔經而卒,乃囚蔡叔於郭凌。

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

俘殷獻民,遷於九畢。

俾康帥宇於殷,俾中旄父宇於東。

周公敬念於後,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

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中土。

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

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制郊甸,方六百里,國西土,為方千里。

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郡有四鄙,大縣城方王城三之一,小縣立城,方王城九之一。

都鄙不過百室,以便野事。

農居鄙,得以庶士,士居國家,得以諸公大夫。

凡工賈胥市臣僕州里,俾無一交一 為。

乃設丘兆於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後稷,日月星辰先王皆與食。

封人社遣,諸侯受命於周,乃建大社與國中,其遣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亹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其方,一面之土,燾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土封。

故曰,受列土於周室。

乃位五宮、大廟、宗宮、考宮、路寢、明堂,鹹有四阿,反坫,亢重、郎、常累、復格藻梲,設移旅楹舂常畫旅。

內階玄階,堤唐山廧,應門庫台玄閫。

譯文:

武王滅殷以後,就立紂王兒子祿父,使他維守商人的祭祀,立管叔於殷東,讓蔡叔、霍叔在殷都,使他們監視殷商舊臣。

武王回到宗周以後,那年的十二月在鎬京離世,棺柩暫殯於周廟。

周公執政,輔佐天子,三叔及祿父,殷東徐戎、奄國及熊姓盈姓族因此叛亂。

周公與召公內安父子兄弟,外撫諸侯方國,成王元年夏六月,安葬武王在畢。

二年,又興師開赴殷東衛地征伐殷人。

殷人一大為恐懼,迅速潰散。

於是將三叔治罪。

王子祿父逃往北方,縊殺管叔,把蔡叔囚禁在郭凌。

總共征服熊盈族有十七國,虜回七個城邑的人。

俘虜殷朝的士大夫,遷往洛一陽一以北。

使康叔居在殷都,使中旄父居在殷東。

周公認真地為後世謀慮,說道:「我擔心周室不能長久,就讓都城建在天下之中心地。」

到了即將返政成王之時,就在國土中央營建大都邑成周。

築內城牆方一千七百二十丈,築外城方七十里,南連洛水,北靠邙山,把它作為天下的大都會。

制定郊甸之制,方六百里,連著西土共方千里,分為一百縣。

每縣分四郡,每郡分四鄙。

大縣築城比王城的三分之一,小縣築城比王城的九分之一。

都邑不超過一百家,以便利耕作。

農夫能管理一鄙,就可用為庶士;士能管一國或一家,就可用為諸公或大夫。

凡工匠、商賈、庶士、一奴一僕,各州里不使他們一交一 雜混居。

又在南郊設立祭壇、劃定範圍,用以祭祀上帝,以先祖後稷配享。

日月星辰與五帝都同時受饗。

封入主管社壇。

天下諸侯從周王室命,就在都城中建立大社。

社壇的東面是青土,南面赤土,西面自土,北面黑土,中央與各方一交一 接處用黃土。

要立諸侯的時候,鑿取其所在方位一邊的土,用黃土包上,放在白茅之上,以此作為分封的象徵,所以就說從周王室受到裂土。

又立五宮,指太廟、宗宮、考宮、路寢、明堂。

都是四角曲簷,兩柱間有放置禮器、酒具的土台。

還有重梁、兩廡、欄杆、雙鬥、繪彩短柱。

大堂旁有小屋,有排柱,藻井畫有日月,門上橫樑也繪彩。

殿基上鑿出的台階塗成黑色,中庭路面高起,牆上畫有山雲。

正門和內門高台都是黑色門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