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命訓解第二: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命訓解第二

逸周書

命訓解第二

題解:命訓,關於天命的訓教,民之大命乃天所生成,明王當順天命以牧萬民。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扶。

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廣,廣以敬命則度至於極。

夫司德司義而賜之福祿,福祿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度至於極。

夫或司不義而降之禍,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至於極。

夫民生而丑不明,無以明之,能無丑乎?若有丑而競行不醜,則度至於極。

民生而樂,生無以谷之,能無勸乎,若勸之以忠,則度至於極。

夫民生而惡性死,無意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

六極既通,六閒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極,道天莫如無極。

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

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則度,至於極。

夫天道三,人道三。

天有命、有禍、有福,人有丑、有紼絻、有斧鉞。

以人之丑、當天之命,以不存,極命則民墮,民墮則曠命,曠命以戒其上,則殆於亂。

極福則民祿,民祿則干善,干善則不行,極禍則民鬼,民鬼則一婬一祭,一婬一祭則罷家。

極醜則民叛,民叛則傷人,傷人則不義。

極賞則民賈其上,賈其上則民無讓,無讓則不順。

極罰則民所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

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

福莫大於行義,禍莫大於一婬一祭,丑莫大於傷人,賞莫大於信義,讓莫大於賈上,罰莫大於貪詐。

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

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

權不法,忠不忠,罰不服,賞不從,勞事不震,政不成,藝不一婬一,禮有時,樂不滿,哀不至,均不壹,不忍人。

凡此物攘之屬也。

惠而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如死。

□均一則不和,哀至則匱,樂滿則荒,禮無時則不貴,藝一婬一則害於才,政成則不長,事震則寡功。

以賞從勞,勞而不至,以法從中,則賞,賞不必中,以權從法則行,行不必以知權,權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終。

譯文:

上天生下民眾而成就他的大命。

讓神明靠德行降禍福端正他行為,設立英明君王讓民眾順應天命。

就是說:大命不改易,隨日而成。

隨日而成就得重視(自己的行為),而大命是不變的,知大命而又重視小命,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考察他們的德行道義就賜給他們福祿。

福祿在身,他們能不懲治不德不義之事嗎?如果既能懲治錯誤又能悔改過失,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如果探察到不義行為,就降禍給他。

災禍在身,他能不懲治不德不義事嗎?如果既能懲治錯誤又能悔改過失,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民眾生來並不明白有羞恥,如不讓他們明白,能不幹些無一恥的事嗎?如果知羞恥而爭相做正當事,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民眾生下來就樂於活下去,不能讓他們活得更好的話,能不給他們一些勸勉嗎?如果以忠信勸勉他們,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民眾生下來就厭惡死亡,不能讓他們因為活著而有所畏懼的話,能不讓他們因為死而有所恐懼嗎?如果因對死的恐懼而接受教化,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天道有三個方面,人道有三個方面:天道有命、禍、福,人道有羞辱、爵祿、刑法。

以人道的羞辱對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祿對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法對天道的禍。

六個方面三種辦法,最終是要人行善。

人不行善,就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

號令過度百姓就會怠墮,百姓怠墮就不聽號令,不聽號令就戒備上司,就近乎叛亂了。

賜福過度百姓就會貪祿,百姓貪祿就一會傷犯善事,傷犯善事就使善事不能施行。

降禍過度百姓就會信鬼,百姓信鬼就會大搞祭祀,大搞祭祀就會敗毀家財。

羞辱過度百姓就會背叛,百姓背叛就會傷人,傷人就不正義了。

賞賜過度百姓就與上司討價還價,與上司討價還價就沒有遜讓之心,沒有遜讓則政令就不順達。

處罰過度百姓就多詭詐,百姓多詐就不誠實,不誠實就沒有報答了。

總上六種情況,顯示了政事的危險。

所以,英明的君王就用明白的號令告訴百姓說:「違背大命就世代受罰,違背小命自身遭殃。」

賜福,沒有誰比行義者得到的多;降禍,沒有誰比一婬一祭者得到的多,羞辱,沒有誰比傷人者得到的多;獎賞,沒有誰比信義者得到的多,責備,沒有誰比與上司討價者得到的多;處罰,沒有誰比貪詐者得到的多。

古代英明的君王,遵循這六種方法治理百姓,百姓就會為君王所用而不逃亡。

君王要用恩惠安撫他們,用均等使他們和睦;借悲哀事讓他們收斂,借歡樂事使他們愉快;用禮儀使他們慎重行事,用技藝教給他們本領;用政令震懾他們,用力役事讓他們勞作;用獎賞勉勵他們,作懲罰使他們畏懼;讓他們面對誠實,以權力制一服 他們。

權勢不用於守法者,忠誠不加於忠誠之人,懲罰不施於服罪者,獎賞不給不勞動的人。

力役之事不驚擾百姓,政令簡明而不繁冗,技巧不一婬一巧,禮儀講時節;歡樂不過分,悲哀有節制;均等而不劃一,惠愛而對人不殘忍。

所有這些事,都歸於君王權力。

如果君王不惠愛而對人殘忍,人們就會不堪其害,與其受害,還不如死。

均等而劃一,就不和睦。

悲哀之極就缺乏精神,歡樂過頭就捨放縱。

禮儀不分時節就不貴重了,技藝一婬一巧就損害材料。

政令冗繁,必不長久。

役事驚民就少有功績。

如果獎賞不勞動的人,勞動者就會不盡力。

把權力加於守法者,守法者就不再服從。

要使人服從,就必須懂得使用權力。

行使權力必須瞭解細節,瞭解細節必須知道從何而始,知道從何而始就必須知道至何而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