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大匡解第三十八:記武王在管訓導管、蔡之辭。講治民安邦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大匡解第三十八

逸周書

大匡解第三十八

題解:大匡,大安之意。

記武王在管訓導管、蔡之辭。

講治民安邦之法。

前第十一有大匡,指救助災荒,與此不同。

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監,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王乃旅之,以上東隅。

用大匡,順九則、八宅、六位。

寬儉恭敬,夙夜有嚴。

昭質非樸,樸有不明,明執於私,私回不中,中忠於欲,思慧丑詐。

昭信非展,展盡不伊,伊言於允,思復丑譖。

昭讓非背,背一黨一 雍德,德讓於敬,思賢丑爭。

昭位非忿,忿非□直,直立於眾,思直丑比。

昭政非閒,閒非遠節,節政於進,思止丑殘。

昭靜非窮,窮居非意,意動於行,思靜丑躁。

昭潔非為,為窮非涓,涓潔於利,思義丑貪。

昭因非疾疾非不貞,貞固於事,思任丑誕。

昭明九則,九丑自齊,齊則曰知,悖則死勇。

勇如害上,則不登於明堂。

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

法人惟重老,重老惟寶。

嗚呼在昔,文考戰戰惟時,祗祗汝其。

此有奪誤夙夜濟濟,無競惟人,惟允惟讓,不遠群正,不邇讒邪。

入汝不時,行汝害於士,士惟都人,孝悌子孫。

不官則不長,官戒有敬。

官□朝道,捨賓祭器,曰八宅。

綏比新、故、外、內、貴、賤曰六位。

大官作為武,小官承長。

大匡封攝,外用和大。

中匡用均,勞故禮心。

小匡用惠,施捨靜眾。

禁請無願,順生分殺,不忘不憚。

俾若九則,生敬在國,國鹹順,順維敬,敬維讓,讓維禮。

辟不及寬,有永假。

譯文:

十一年,武王在管城。

管叔鮮和蔡叔度自願作殷人的監國。

東方諸侯也都受到武王的賞賜。

武王還接見他們,讓他們各自陳述政事。

武王訓導管叔、蔡叔要用大匡、順九則、口八宅、口六位。

武王說:

寬緩廉潔,恭敬有禮,早晚都顯得威嚴。

倡導質樸而不主過分,過分樸實則不顯明;昭明質樸於口,思慕口口憎惡口口。

倡導忠誠而不私一交一 ,私一交一 則奸邪不正;端正忠誠於物慾,思慕聰慧憎惡偽詐。

倡導伸展而不展盡,展盡就不能回屈;回屈伸展得恰當,思慕回復憎惡過僭。

倡導推讓而不背離,背離眾人必蔽塞道德;道德推讓在於禮敬,思慕賢才憎惡爭鬥。

倡導直立而不忿恚,忿恚則不正直;正直立身於眾人,思慕正直憎惡勾結。

倡導節制而不限制,限制則遠離節度;節度只達於節制,思慕節制憎惡毀傷。

倡導清靜而不窮居,窮居則非本意;心意活動於行為,思慕清靜憎惡急躁。

倡導清潔麗不造作,造作則不乾淨;乾淨清潔於財利,思慕合宜憎惡貪心。

倡導堅固而不疾速,疾速則不貞定,貞定堅固於行事,思慕任事憎惡虛華。

昭明瞭九則,九丑自會得以糾正。

正丑就叫做智,違背九則就必死於勇力。

死勇如果威害國君,使國君不能登上明堂。

明堂,是用以明道的地方。

明道只有傚法,知傚法才是正人,人必重視老人,重老人是國家之寶。

啊呀!從前先父文王,謹謹慎慎,唯

此為敬。

你們要早晚恭敬,與人無爭,做到公允做到謙讓,不遠離正人,不接近小人。

你們不做到這些,必有害賢士。

賢士就是都邑中人士的孝悌子孫。

不任用官吏則無首領,為官教戒必敬上。

居官、為民、在朝、在野、居家、為賓、居祭、居喪,叫八宅。

安撫協調新舊、內外、貴賤,叫六位。

大官備威武,小官從其上。

大安用和法,分封攝持於畿外;中安於均法,賞勞舊臣禮遇新臣;小安用恩惠,施捨以安定民眾。

禁其所請不使有怨,順其生理昭明刑殺。

牢記而不畏懼,使順九則。

使全國上下產生恭敬,全國都會和順。

要和順只有恭敬,要恭敬只有謙讓,要謙讓只有知禮。

君王如果做不到,就難有長久之福。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