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寶典解第二十九:重點講信、義、仁,以之為寶。通篇是周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寶典解第二十九

逸周書

寶典解第二十九

題解:寶典,言寶之典。

重點講信、義、仁,以之為寶。

通篇是周公諄諄教誨之言,周王恭聽。

像是周公對年幼的成王的啟導。

維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曰:「嗚呼,敬哉!朕聞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

何擇非人,人有十奸。

何一本謀,謀有十散,不圉我哉。

何慎非言,言有三信,信以生寶,寶以貴物,物周為器。

美好寶物無常,維其所貴信,無不行。

行之以神,振之以寶,順之以事,明眾以備,改□以庸,庶格懷患。

「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靜,四曰敬,敬位丕哉,靜乃時非,正位不廢,定得安宅。

九德:一孝子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序乃倫,倫不騰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長幼,知長幼,樂養老;四忠恕,是謂四儀。

風言大極,意定不移;五中正,是謂權斷,補損知選;六恭遜,是謂容德,以法從權,安上無慝;七寬弘,是謂寬宇准德以義,樂獲順嘏;八一溫一 直,是謂明德,喜怒不隙,主人乃服;九兼符,是謂明刑,惠而能忍,尊天大經。

九德廣備,次世有聲。

十奸:一窮□干靜,二酒行干理,三辯惠干知,四移潔干清,五死勇干武,六展允干信,七比譽干讓,八阿眾干名,九專愚乾果,事愎孤干貞。

十散:一廢□□,□□行乃洩;□□□□,□□□□;三淺薄閒瞞,其謀乃獲;四說咷輕意,乃傷營立;五行恕而不願,弗憂其圖;六極言不度,其謀乃費;七以親為疏,其謀乃虛;八新私慮適,百事乃僻;九愚而自信,不知所守;十不釋太約,見利忘親。

三信:一春生夏長無私,民乃不迷;二秋落冬殺有常,政乃盛行;三人治百物,物德其德,是謂信極。

而其餘也,信既極矣,嗜欲□在,在不知義,欲在美好,有義,是謂生寶。」

周公拜手稽首興曰:「臣既能生寶,恐未有子孫其敗。

既能生寶,未能生仁,恐無後親王寶生之,恐失王會,道維其廢。」

王拜曰:「格而厴。

維說余勸之以安位,教之廣,用寶而亂,亦非我咎,上設榮祿,不患莫仁。

仁以愛祿,允維典程,既得其祿,又增其名,上下鹹勸,孰不競仁。

維子孫之謀,寶以為常。」

譯文:

成王親政三年二月丙辰朔日,成王見周公旦。

周公說:「啊呀!要重視啊!我聽說:為何不修養自身?因為人身有四位、九德。

對人為何不加選擇?因為人有十奸。

為何不完善那計謀?因為謀有十散,謀散就不能約束我了。

為何不謹慎地說話?因為言語有三信。

信可以生寶,寶可以貴物,物品皆可做器用。

美好的寶物並不固定,僅在於它被人看重,信用它就無處不行。

按規律去實行,用寶物去振奮,用事實去順應,以完備告知民眾,按用途攻治它。

這樣,眾人都會來歸,而且心懷感激。

「四位所指:一是定居,二是正直,三是安靜,四是恭敬。

恭敬一位為大為首,安靜就是其次,正直一位不失去,定居一位才能安家。

九德所指:一是孝:兒輩畏懼制裁,就沒有不順父母一之 心。

二是悌:兄弟友善就知次序,有次序才有倫理;倫理不錯亂,在上者就不會低下。

三是慈惠:慈惠才知養幼;知道養幼,就樂於養老。

四是忠恕:這是說自己的儀度;即使流言盛行,也堅定不移。

五是中正不偏:說的是權衡裁斷,或補或損知道選擇。

六是恭敬謙遜:這是說有容有德;按法度去服從權力,主上安穩,無作惡行為。

七是寬弘:這是說要寬弘大量;德為準則,義為依據,樂於獲得大福。

八是一溫一 和正直:這是說彰明道德;或喜或怒都不生嫌隙,主人才會重用。

九是廉武:這是說的昭示刑法;惠愛而能容忍,這是尊敬上天的大道。

九德全面具備,世世代代都有好名聲。

「十奸是:一,清平居處傷清靜;二,酗酒行事傷正理;三,顯示聰明傷智慧;四,過分乾淨傷清潔;五,拚死顯勇傷武事;六,展示忠誠傷誠信;七,計較名譽傷謙讓;八,迎合眾人傷名節;九,愚而自專傷成功;十,自信而孤立傷堅貞。

「十散是:一,廢棄口口,他的行動就會洩露;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三,考慮膚淺保密不嚴,他的計謀就會失誤;四,馬虎大意,就傷害所經營所置立;五,不能以己度人,就不能深入考慮他的計謀;六,說過頭話而沒有節制,他的計謀必有違事理;七,把親近的人當外人,他的計謀就會落空;八,心有私念而想把事辦妥,結果百事都會偏離;九,愚蠢而自信,必然不知自守;十,不解決主要問題,見到利益就忘了親人。

「三信是:一,春生夏長不錯亂,百姓就不迷惑;二,秋落冬殺有常規,政教就盛行。

三,人主治萬民,萬民感戴其德,這叫做信極。

信極已經做到了,就只在嗜欲兩方面。

嗜在於知義,欲在於有義,這叫做生寶。」

周公作揖叩頭,起來說;「我雖能講清那個寶,恐怕缺乏仁,子孫將會衰敗。

即使能講清什麼是寶,未能生仁,恐怕還是沒有後繼人。

王之寶雖然產生,又擔心失掉做個好人君的機會,王道就只有廢棄了。」

成王行禮,說道:「你的話最好了。

為此我要勸勉百姓安以四位,教他們都懂得九德。

如果因行用信、義、仁而發生混亂,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

上面設置榮譽俸祿,就不怕誰個不仁。

行仁而又珍愛俸祿,確實會成為典範。

既能得到他的俸祿,又增加了他的名譽,上上下下都相互勸勉,誰能不競相為仁?為子孫後代考慮,這個寶要長久不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