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大聚解第四十:此篇以周公口吻講田地營邑,建立什伍,以及相關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大聚解第四十

逸周書

大聚解第四十

題解:聚,指聚民成邑。

此篇以周公口吻講田地營邑,建立什伍,以及相關的措施。

維武王勝殷,撫國綏民,乃觀於殷政,告周公旦曰:「嗚呼,殷政總總,若風草有所積,有所虛,和此如何?」

周公曰:「聞之文考,來遠賓,廉近者,道別其一陰一陽一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

營邑制命之曰:大聚先誘之以四郊,王親在之。

大夫免列以選,赦刑以寬,覆亡解辱削赦□重,皆有數,此謂行風。

乃令縣鄙商旅曰: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

辟開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捨,遠旅來至關,人易資,捨有委。

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來,振乏救窮。

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

民有欲畜,發令。

「以國為邑,以邑為鄉,以鄉為閭,禍災相恤,資喪比服,五戶為伍,以首為長,十夫為什,以年為長。

合閭立教,以威為長,合族同親,以敬為長。

飲食相約,興彈相庸,耦耕□耘,男女有婚,墳墓相連,民乃有親。

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歸之。

「鄉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

立勤人以職孤,立正長以順幼,立職喪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

立君子以修禮略,立小人以教用兵。

立鄉射以一習一 容,春和獵耕耘,以一習一 遷行。

教芋與樹藝,比長立職,與田疇皆通。

立祭祀,與歲谷登下厚薄,此之謂德教。

「若其凶土陋民,賤食貴貨,是不知政。

山林藪澤,以因其□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賈趣市,以合其用。

外商資貴而來,貴物益賤,五出貴物,以通其器。

夫然則關夷市平,財無郁廢,商不乏資,百工不失其時,無愚不教,則無窮乏,此謂和德。

「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溝道路,藂苴…,丘墳不可樹谷者,樹以材木。

春發枯槁,夏發葉榮,秋發實蔬,冬發薪蒸。

以匡窮困。

揖其民力,相更為師。

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一屍一。

此謂仁德。

「旦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三月遄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

夫然則有生而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人不失七事 ,天不失其時,以成萬財。

既成,放此為人。

此謂正德。

「泉深而魚鱉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稱賢使能,官有材而士歸之;關市平,商賈歸之;分地薄斂,農民歸之。

水性歸下,農民歸利。

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設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一陽一,夏日之一陰一,不召而民自來。

此謂歸德。

「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武王再拜曰:「嗚呼,允哉!天民側側,余知其極有宜。」

乃召昆吾冶而銘之,藏府而朔之。

譯文:

武王滅殷以後,為了穩定國家安定民眾,就考察了殷朝的政令,並對周公旦說:「啊呀!殷朝的政令亂紛紛,如風中之草,有時積聚一起,有時空空。

對它進行調和,怎麼樣?」

周公回答說:「聽先父文王說,招來遠方的人,集聚近處的人,辨別南北地勢的優勢,審視土地是否宜種,水利是否方便,營建居邑,稱之為大聚。

先從四郊招引百姓。

君王要親自考察,卿大夫要從眾人中選任。

赦免及刑罰要寬鬆,使逃亡者回來,使受辱者除去羞辱,削職赦罪的輕重都有規定,這叫做實行風化。

然後才傳令邊遠地方的商旅說:『能夠帶來三戶人家的,賞給一戶的食用為報酬。

』開闢關口,修築道路。

五里之內為邑之郊,每十里有水井,每二十里有廬舍。

遠方商旅來此,與人一交一 易貨物。

廬舍有存放貨物的地方,市場有平均物價的官員。

早晚物價一致,。

不斷送往迎來。

賑濟貧乏,救助窮困以及老弱、殘疾、孤兒、寡一婦 、獨身者,是為政的先務。

這樣,百姓也就願意蓄養他們。

發令:把國分為邑,把邑分為鄉,把鄉分為間。

發生災禍,互相救助,通力合作辦喪事。

五家為一伍,以第一家為伍長;十個成年男子為一什,以年長者為什長;各間設立教化,以威信高的為閭長;全宗族相互親近,以可尊敬者為族長。

飲食相互約制。

鼓勵勤勞糾正遊惰相互為用,耕作互相協作。

男女各有婚配,死後夫婦墳墓相連,百姓就有親人。

六畜成群,房屋落成以後,百姓就會聚到那裡去。

各鄉設置巫醫,備辦各樣藥物以防疾病與災難;積蓄各種草藥以備齊酸、苦、甘、辛、鹹五味。

設立鄉正以勤勞民事,設立職孤以訓教幼兒;設立職喪以料理死者,設立大葬以處理安埋;立文德君子以修明禮樂,立技勇之士教人使用兵器;立鄉射之禮以

練一習一 容儀,春季合獵以練一習一 遷行,春季耕耘以教人種植。

設立官長,使田土得到開墾。

立祭祀,隨年成豐歉而用祭物。

這叫做教德。

如果土地荒蕪,民眾不教化,輕糧食重財貨,就是不懂為政。

山林與湖泊,要加以利用。

使工匠做工,以加工那些材料;使商賈往市場,以流通用物。

外商攜帶本地價高貨物而來,高價貨就會便宜。

要使外商帶來高價貨,帶走便宜物,藉以流通器用。

這樣,關市平穩,財物就不積壓、不閒置。

商賈不缺乏資本,各種工匠不荒廢時日,愚昧得到教育,就會沒有貧窮。

這叫做和德。

如果不加教導,其國政就會凶險。

池塘邊,道路旁,雜草叢生地以及土丘土堆一凡不能種糧食的地方都栽上樹木;春季利用枯槁的樹幹,夏季利用樹葉與花朵,秋季利用可食的果實,冬季利用柴薪,以救助窮困的人家。

聚合民力,使他們相互為師。

順應土地性質耕種,作為百姓的資財,百姓就不會缺少財用,死了也不會棄一屍一荒野。

這叫做仁德。

我聽說禹的禁令;春季三個月,山林中不准用斧子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夏季三個月,江湖中不准下網罟,以成就魚類的生長。

並且聚合農民努力操作,以成就男耕女織之事。

這樣,土地不會失去它的地力,萬物不會失去它的功用,人們不會失去他的職事,加之上天不誤了季節,就能成就各樣財富。

種種財富成就以後,發放以供人享用。

這叫做正德。

潭水深,魚鱉就聚到裡面;草木茂,鳥獸就聚到裡面;舉用賢德任用有才之人為官,士人就聚到那裡;關市平穩,商賈就聚到那裡;分土地、輕賦稅,農民就聚到那裡。

水的本性是向低處流,人的本性是往有利方向去。

君王若想招來天下百姓,就先備好給他們的利益,百姓就會自己到來。

如同冬天的向一陽一地、夏天的一陰一涼處,不召而人自來。

這叫做歸德。

五德既已修明,百姓就知道過正常生活。」

武王兩拜行禮,說道:「啊呀,好啊,百姓真多,我知道治民的辦法了。」

就召來冶官,把周公之言冶鑄在銅版上,放入府中供每月朔日省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