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允文解第七: 題解:此篇講安定勝國的方法。昭告周行,維旌所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允文解第七

逸周書

允文解第七

題解:此篇講安定勝國的方法。

思靜振勝,允文維記。

昭告周行,維旌所在。

收武釋賄,無遷厥裡,官校屬職,因其百吏。

公貨少多,振賜窮士,救瘠補病,賦均田布。

命夫復服,用損憂恥,孤寡無告,獲厚鹹喜。

鹹問外戚,書其所在,遷同氏姓,位之宗子。

率用十五,綏用□安,教用顯允,若得父母。

寬以政之,孰雲不聽,聽言靡悔,遵養時晦。

晦明遂語,於時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

人知不棄,愛守正戶,上下和協,靡敵不下。

執彼玉慓,以居其宇,庶民鹹耕,童壯無輔,無拂其取,通其疆土。

民之望兵,若待父母。

是故天下,一旦而定有四海。

譯文:

想要安定並鞏固勝利,要用文德作為綱紀。

安民告示到處張貼、懸掛。

收繳武器,發放財物,不要讓百姓遷徙。

文官武將接續原有職務,沿用所有小吏。

官府所有財物,全都用來賑賜窮士,救濟貧窮病弱,做到徭役與田土均衡。

讓大夫恢復其命服,以消除他們的憂傷與羞辱。

使孤兒寡母無所求,眾人因收穫豐厚而皆大歡喜。

尋訪所有的外戚,記下他們的住處。

選擇同姓同氏者,立為各氏族的宗子。

年十五以上作為服役的標準,成年男女都得以婚配。

以光明誠實進行教育,百姓如同得到父母。

用寬和辦法治理百姓,誰能不順從?順從而敢有悔恨,還會安守本分而供養糊塗君王。

君王英明就會作教誡,在這時候還要進行武教。

這樣,死了的也想再生,活著的想再任舊職。

百姓知道不被拋棄,就會珍惜家居不遠離。

做到上下和協,就沒有攻不

下的敵人。

達官貴人手執玉器,住在他們的殿宇。

老百姓人人耕種,老幼無有欺詐。

不違背他們的心意,國內通行無阻。

民眾盼望我軍,如同等待父母。

所以,天下一日就可平定,從而包有四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