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度邑解第四十四:度邑,即規劃洛邑。文末「茲日度邑」,取為篇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度邑解第四十四

逸周書

度邑解第四十四

題解:邑,指洛邑。

度邑,即規劃洛邑。

文末「茲日度邑」,取為篇名。

維王克殷,國君諸侯、乃厥獻民征主、九牧之師見王與殷郊。

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永歎曰:「嗚呼,不淑,兌天對。」

遂命一日,維顯畏弗忘。

王至於周,自鹿至於丘中。

具明不寢,王小子御告叔旦,叔旦亟奔即王,曰:「久憂勞問,害不寢?」

曰:「安予告汝。」

王曰:「嗚呼,旦惟天不享於殷,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飛鴻滿野。

天不享於殷,乃今有成。

維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顧,亦不賓滅。

用戾於今。

嗚呼於憂,茲難近飽於恤辰,是不室。

我未定天保,何寢能欲。」

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志我其惡,專從殷王紂,日夜勞來,定我於西土。

我維顯服,及德之方明。」

叔旦泣涕於常悲,不能對王。

□□傳於後王。

王曰:「旦,汝維朕達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食,矧其有乃室。

今維天使子,惟二神授朕靈期,予未致,予休,予近懷子。

朕室汝,維幼子大有知。

昔皇祖厎於今,勖厥遺,得顯義,告期付於朕身,肆若農服田,饑以望獲。

予有不顯。

朕卑皇祖不得高位於上帝。

汝幼子庚厥心,庶乃來班,朕大肆環茲於有虞,意乃懷厥妻子,德不可追於上民,亦不可答於朕,下不賓在高祖,維天不嘉於降來省,汝其可瘳於茲,乃今我兄弟相後,我筮龜其何所即。

今用建庶建。」

叔旦恐,泣涕其手。

王曰:「嗚呼,旦!我圖夷,茲殷,其惟依天,其有憲命,求茲無遠。

天有求繹,相我不難。

自洛汭延於伊汭,居一陽一無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過於三途,北望過於有岳,鄙顧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

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

譯文:

武王滅了殷商,成了諸侯的君主之後,就召集殷的賢民及諸侯的下屬在朝歌郊外見武王。

武王登上汾地的小土山,遙望朝歌,長歎道「啊呀,紂王不善充當天對,所以墜命於一日。

明顯的令人可怕,不能忘啊。」

武王返回宗周,從鹿地到丘中,通宵不眠。

武王的內豎御報告了王弟姬旦,叔旦急忙跪到武王近前說:「長久這樣要疲勞生病的。」

問為何不睡覺。

武王說:「坐!我告訴你。

武王說:「啊呀,姬旦!上天不佑助殷人,從我未生到現今的六十年前就開始了。

當時夷羊出現在朝歌郊外。

飛蝗遍野,天昏地暗。

上天不佑助殷人,到現在才有了結果。

當初上天建立殷朝,也徵用了賢民三百六十名。

殷的後嗣雖不回報上天,上天也不棄滅他們,一直延續到現在。

唉呀!我擔心這種災難,幾乎隨時都在憂慮。

我們住在天堂附近,沒有確定天保,豈能安心睡覺?

武王說:「姬旦!我能得到上天的明命,確定天保,依傍天室。

要記住我們厭惡的那些殷王惡臣及頑民,懲處如同對待紂王。

我們要日夜操勞安定我西土,我想大服天下,趁現今威德正明的時候。」

姬旦哭泣,淚水掉在下衣上,悲痛得不能答話。

武王想讓姬旦承繼王位。

武王說:「姬旦!你是我明達的弟弟,我要命令你。

你擺上食物也無暇進食,何況說豈能顧及家室?現在是上天使喚我,只是天地二神給了我的死期。

我未能使國家休美,我最近想到我們的家族成員,你雖然年輕,卻大有智慧。

從先世皇至於今,你能敘說他們的遺德顯義,並告知期望付話於我。

故我如同農夫耕地,急於要得到收穫。

我有不顯美的行為,使皇祖們不得高昇到上帝那裡。

你年輕人能承繼我那心願,差不多才能治理好我們廣大的寰宇。

這樣我才安心。

如果你心裡只懷戀妻兒,德行就趕不上先祖,百姓也不會配合於下,我也不能列位於高祖。

如果天不佑助,要降來災禍。

你豈可消除它呢?而今我們兄弟先後相繼,我還接觸龜筮幹什麼?我現在就立你老弟。」

姬旦恐懼,流著淚拱手施禮。

武王說:「唉呀,姬旦!我想平息這些殷人,只有依傍天室。

如果有重要法令,求告上天也不遙遠。

上天要是高興,從那裡幫助也不困難。

從洛水以北直到伊水以北,地勢平坦而無險固,那曾是夏人的居地。

我從那兒向南望望過三塗,向北望望過太岳,從都鄙回頭後望望過黃河,順勢望去望過伊水、洛水,這兒離天室嵩山不遠,就叫這為度邑吧!」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