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阿八赤、樊楫兩人,保住脫歡先行,只望突過東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

元史演義

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

卻說元軍至東關遇敵,被安南兵連放毒箭,將士又復遭傷當下裹瘡力戰,還是殺不退敵兵。

阿八赤、樊楫兩人,保住脫歡先行,只望突過東關,便好脫險。

那安南兵偏專望大纛殺來,勢不可當,任你阿八赤、樊楫等努力衝突,總是無路可走。

阿八赤遂語脫歡道:「王一爺顧命要緊,須扮做兵士,莫令敵軍注目,方可逃生。

我等願誓死報國了!」脫歡聞言,便卸下戰袍,帶著親卒,混入各軍隊裡,伺隙逃走。

曹阿瞞割須棄袍,倒被他模仿得來。

阿八赤、樊楫兩人,竟爾戰死。

脫歡正偷出重圍,安南兵又復追上。

幸前鋒蘇都爾領了健卒,回身奮戰,才將安南兵截祝可笑這位鎮南王脫歡,窮極智生,不敢徑行大道,只望僻處奔逃,虧此一著,保全一性一命,要算大幸。

到了思明州,敗軍始陸續奔來。

仔細檢查,十死五六,比前次損失,還要加倍。

脫歡惱喪異常,只好據實奏聞。

世祖以脫歡兩次敗還,勃然震怒,便下詔切責,令他留鎮揚州,終身不准入覲。

一面擬另簡良將,指日再征。

尋得安南來使,貢入金人一座,且卑詞謝罪,方把南征事暫行擱置。

是時連歲用兵,多半無功。

只諸王相答吾兒一作桑阿克達爾。

及右丞檯布等,分道攻緬國,還算得手,收降西南夷十二部,直指緬城。

緬國即今緬甸,與雲南接壤,役屬附近各部落,聲焰頗盛。

至是為元兵所敗,遁入白古。

嗣復遣人乞降,願納歲幣,元軍方還。

所有印度、暹羅及南洋群島諸部落,亦聞風入貢,元威算遍及西南了。

世祖雄心未已,復擬斂財儲餉,再征日本及安南。

盧世榮以官利邀一寵一,嘗自謂生財有法,不必擾民,可以增利。

因即擢他為右丞。

他遂濫發交鈔,妄引匪人,專權攬勢,毒害吏民。

嗣經陳天祥奏彈,方召世榮入朝對質,由世祖親自鞫訊,一一款服,才命正法。

天下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盧計臣方才伏辜,皇太子偏又病劇。

這皇太子便是真金,起病的原因,自王著矯殺阿合馬,真金心中,已不自安。

到至元二十二年,忽有南台御史,奏請內禪。

台臣以世祖一精一神矍鑠,定不准奏,遂將原奏擱起。

其時盧世榮未戮,引用阿合馬余一黨一,竟借公濟私,奏稱太子一陰一謀禪位,台臣擅匿奏章;那時世祖未免忿怒,只因太子素來盡孝,還算勉強容忍,不加詰責。

嗣被太子聞知,憂懼成疾,醫藥罔效,竟與老父長別,仙逝去了。

真金以仁孝聞,所以轉筆加褒。

世祖方悲悼未休,忽西北一帶,警耗迭傳,竟有同族相殘的禍案,釀成分裂。

於是接連用兵,擾擾了好幾十年。

這亂源早已伏著,小子久思敘入,因恐文字夾雜,轉眩人目,不如總敘一回,省得枝枝節節。

看官閱著,由小子一一敘來。

原來,元太祖即大汗位,至世祖統一神州,先後不過七十年,除亞細亞洲極北部,及亞細亞洲極南部外,全洲統為元有,就是歐洲東北土,亦為元威所及,真是一個大帝國,自中國黃帝以來,所絕無僅有的。

當時蒙古諸王族,各有分土,最大者有四國,分述如下:

(一)伊兒汗國自阿母、印度兩河以西,凡西方亞細亞一帶地,統歸管領,亦稱伊蘭王國。

旭烈兀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瑪拉固阿。

(二)欽察汗國在伊兒汗國北方,東自吉利吉思荒原,西至歐洲馬加境,舉禿納河即多瑙河。

下流,及高加索以北地,統歸管領,或稱金一黨一汗國。

拔都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薩萊。

(三)察合台汗國阿母河東面,及西爾河東南,凡天山附近的西遼故土,統歸管領。

察合台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阿力麻裡。

(四)窩闊台汗國凡阿爾泰山附近的乃蠻故土,統歸管領。

窩闊台即太宗。

子孫,君臨於此,以也迷裡附近,作為根據地。

這四汗國就封後,一切內政,由他自理,名義上仍由元主統馭。

世祖乃建阿母河行省,監製伊兒、欽察兩汗國;置嶺北行省,監製窩闊台汗國;設阿力麻裡及別失八里兩元帥府,監製察合台汗國。

還有一班皇族宗親,分鎮滿洲,因立遼一陽一行省,作為監督。

總道是內外相維,上下相制,好作子孫帝王萬世的基業。

秦始皇以郡縣治天下,元世祖以分封治天下,俱欲長治久安,後來都生禍亂,可知徒法不能自行。

無如法立弊生,福兮禍倚。

窩闊台汗國,自憲宗嗣位後,早懷不平。

應第十九回。

至世祖入繼,阿里不哥構釁,太宗孫海都,為窩闊台汗國首領,曾隱助阿里不哥,謀傾世祖。

阿里不哥敗亡,海都汗靜蓄兵力,志圖大逞。

是時察合台早死,其從孫亞兒古為察合台汗,與海都聯盟。

世祖探知底細,遣使至察合台汗國,黜逐亞兒古,別立察合台族曾孫八剌為汗。

且命連結欽察汗國,與拔都孫蒙哥帖木兒彼此相倚,共製海都。

誰知八剌不懷好意,反嗾使海都,合圖欽察汗國。

海都引兵入欽察境,蒙哥帖木兒已早聞知,潛出兵襲擊海都後面。

海都還軍抵敵,八剌又背了海都,竟將海都所侵地,佔據了去。

楊畏三變,尚愧勿如。

海都憤不可遏,卑辭向欽察汗乞和,且得欽察援兵,殺退八剌。

八剌很是刁狡,貽書海都,只說要乞師燕都,與他拚命。

海都正防這著,不得已與他講和。

由是三汗勾連,同會於怛羅斯河畔,模仿庫裡爾泰會,推海都為蒙古大汗。

海都傳檄伊兒汗國,令他一同推戴,共抗燕都。

伊兒汗國的始祖,是旭烈兀,系世祖親弟,向來服從世祖。

旭烈兀歿後,他子阿八哈,承父遺志,不肯附和海都。

海都遂與八剌聯兵,攻入伊兒汗國東境,一面約欽察汗、蒙哥帖木兒侵略伊兒汗國西北。

阿八哈頗有父風,熟嫻兵事,竟調集部眾,逆擊海都、八剌的聯合軍。

兩軍相遇,阿八哈略戰即退,誘敵兵深入險地,用四面埋伏計,衝破敵兵。

海都八剌幾乎被擒,幸虧逃走得快,方得保命。

阿八哈既戰退聯合軍,復去迎截欽察兵。

這欽察兵頗是厲害,聞著阿八哈到來,他竟退歸,至阿八哈回去,他復出來,弄得阿八哈疲於奔命,積勞成疾,未幾身死。

子阿魯渾嗣立。

阿八哈弟阿美德不服,屢與相爭。

阿魯渾雖尚能支持,究竟內亂未平,不暇對外,所以海都的勢焰,愈加鴟張,竟欲入一逼一燕都。

元廷早議往討,世祖以誼關宗族,不忍發兵,只遣使招諭。

假惺惺。

海都不肯應詔,乃遣皇子耶木罕為大帥,與憲宗子昔裡吉,及木華黎孫安童,統兵防禦。

不意昔裡吉反叛應海都,竟將耶木罕、安童兩人,拘禁營中。

那時世祖聞報,急令右丞相伯顏,率兵往救耶木罕等。

伯顏兼程而進,聞昔裡吉已導海都部眾,將入和林。

於是火速進兵,遇昔裡吉於鄂爾坤河畔,麾眾直前,攻破昔裡吉營帳,救出耶木罕、安童。

昔裡吉遁走。

正擬乘勝窮追,忽來了燕都欽使,促伯顏還朝。

伯顏班師南歸,入見世祖,世祖語伯顏道:「海都未平,乃顏一作納延。

又復謀逆,所以促卿歸來,商決軍事。」

伯顏道:「乃顏也敢謀逆麼?究竟有無實據?」

世祖道:「乃顏屢次徵兵,朕命行省闍裡帖木兒不得輒發,聞他時出怨言,將來必要為逆了。」

伯顏道:「西北諸王,多得很哩。

若乃顏一反,脅從王族,恐怕亂禍蔓延。

現不如乘他未發,遣使宣撫為是。」

世祖問何人可遣?伯顏自請一行,遂奉旨去訖。

看官,你道乃顏究屬何人?原來就是太祖弟別勒古台的曾孫。

別勒古台曾受封廣寧路、恩州二城,以斡難克魯倫兩河間為駐牙地,子孫世襲為王。

傳至乃顏,適當海都倡亂,受他運動,遂思徵兵助逆。

敘述明晰。

伯顏既奉命北行,車中滿載衣裘,每至一驛,輒把衣裘頒給,驛吏很是感激。

為大事者,不惜小費。

及與乃顏相見,反覆慰諭,乃顏含糊答應。

伯顏窺出私意,料非口舌所能挽回,竟不待告辭,夤夜出走。

驛吏爭獻健馬,遂得速遁。

至乃顏發兵來追,已是馳出境外。

迨返報世祖,很是憂慮。

宿衛使阿沙不花道:「欲討乃顏,須先安一撫諸王,諸王歸命,乃顏勢孤,不怕不受擒了!」世祖稱善,便命他往說諸王。

阿沙不花有口辯才,一入西北境內,就揚言乃顏投誠。

諸王聞言,為之氣沮,自是所如無阻,把諸王說得屏足斂容,不敢抗衡。

可見應對之長,斷不可少。

至阿沙不花歸還,世祖遂決議親征,用桑哥一作僧格。

為尚書,斂財助餉。

桑哥本盧世榮余一黨一,一握政權,免不得暴斂橫征。

世祖急於討逆,哪裡管得許多。

將要啟蹕,先遣諭北京等處宣慰司,令與乃顏部民,禁絕往來。

所有京內兵吏,不得持弓挾矢,於是乘輿北發,肅靜無嘩。

既入乃顏境內,見麾下將校,多與乃顏部兵,立馬相向,釋仗對語。

世祖很以為憂。

左丞葉李密啟道:「兵貴奇不貴眾,臨敵當用計齲現看蒙古將士,與乃顏部多是親暱,哪個還肯為陛下出力?徒然勞師糜餉,不見成功。

臣請令漢軍列前,用漢法督戰,再用大軍斷他後路,示以死鬥。

乃顏玩視我軍,必不設備,待我大軍衝入,無慮不勝!」元代嘗重用蒙古軍,所以葉李有此計議。

世祖依言,諭左丞李庭等,部勒漢軍,充作前鋒。

至撒兒都魯地方,見前面塵飛沙起,料知叛兵到來,便下令佈陣,列馬以待。

乃顏兵如排牆,號稱十萬,前哨頭目,名叫塔布台,隨後的頭目,名叫金嘉努。

乃顏自領中軍,疾馳而至。

世祖麾軍與戰,廝殺了一日,未分勝敗,薄暮收軍。

次日世祖再督軍逆戰,乃顏堅壁不出,當即還軍。

兩下相持數日,彼此沒甚動靜,司農卿鐵哥獻議道:「乃顏不來出戰,明是有意頓兵,他欲待我師老,方來邀擊,若與他相持,正中詭計。

現請布一疑陣,淆亂敵心,令他自行退去,才可用奇兵制勝哩。」

世祖問計將安出?由鐵哥附耳道:「如此如此!」世祖大喜,依計行一事。

乃顏雖然堅守,每日偵探元軍。

一夕,得偵騎來報,說是元主據著胡一床一,張蓋飲酒,態度很是從容,旁有大臣陪著,很是閒適,莫非長此駐紮不成。

密計從偵騎敘出。

乃顏忙與塔布台等商議,塔布台道:「元主如此閒暇,定是兵糧饒足,我若與他久持,反受牽制,不如乘夜退去,據險扼守罷了。」

乃顏被他一語,倒也心動,便令部眾潛退。

部眾得了歸命,巴不得即日回去,頓時收拾行裝,全營忙亂。

事被李庭探悉,即請世祖發令,引敢死士十餘人,執著火炮,夜入敵陣。

乃顏部眾,正要奔走,不防炮火射入,聲如震雷,斯時大眾無心戀戰,便一哄兒的逃散。

李庭遂率漢軍奮擊,繼以玉昔帖木兒所領的蒙古軍,先後追殺,如虎逐羊。

漢軍向被蒙古輕視,至此格外猛厲,顯些威風。

蒙古軍見漢軍奮勇,也有爭功思想,顧不得甚麼情誼,況已得了勝仗,樂得乘勢驅逐,殺個爽一快。

遣將不如激將,便是此意。

只乃顏部眾,確是晦氣,走到東遇著漢軍,跑到西碰著蒙古軍,更且黑夜迷濛,辨不出道路高低,就是倖免鋒刃,也因心慌腳亂,隨地亂僕。

塔布台受創身死,金嘉努不知去向。

乃顏抱頭亂竄,已達數里,正慮元軍追著,喘吁吁的縱轡急逃。

不意道路崎嶇,馬行未穩,猛覺得一聲崩蹋,那馬足陷入泥淖中,竟將乃顏掀翻地下。

殘眾只管自逃,一任元軍追到,將他擒去。

看官,你想叛逆不道的罪犯,還能保全一性一命麼?梟首以後,還要分一屍一,這也毋庸瑣述。

世祖班師而回,既到燕京,忽由遼東宣慰使塔出,飛驛馳奏,略說乃顏余一黨一失都兒等,入犯鹹平,請速濟師。

世祖遂令皇子一愛一牙赤,領兵萬人,馳驛往援。

時鹹平東北一帶,多與乃顏連結,塔出恐他蔓延,急與麾下十二騎,星夜前行,沿途徵集數百人,直抵建州。

適遇失都兒前軍,約有數千名,頭目叫作大撤拔都兒,來攻塔出。

塔出毫不畏怯,當先陷陣,麾下數百人,也各自為戰,以一當十,竟將大撤拔都兒殺退。

塔出兩中流矢,仍指揮自如,與未受痛楚一般。

忽得偵報,叛一黨一從間道西出,將襲皇子一愛一牙赤軍,遂又調兵千名,繞道遮截。

至懿州附近,與叛一黨一帖古歹相遇,兩陣對圓,只見帖古歹執旗麾眾,意氣揚揚,塔出拈弓搭箭,颼的一聲,穿入敵陣,不偏不倚的中了帖古歹口中,鏃出項間,頓時墜馬身死,餘眾不戰自潰。

塔出追至阿爾泰山,方才收兵。

回至懿州,懿州人民焚香羅拜道旁,都涕泣道:「非宣慰公到此,吾輩無噍類了!」塔出下馬慰諭道:「今日逐出叛一黨一,上賴皇帝洪福,下賴將士勇力,我有甚麼功績,勞汝等敬禮?」

勞謙君子有終吉。

遂慰諭人民,令他們歸去;一面露佈告捷,世祖下詔嘉獎,賞他明珠虎符,充蒙古兵萬戶。

皇子一愛一牙赤亦引還,無如乃顏余一黨一,尚是未靖,海都又屢寇和林,於是令皇孫鐵木耳,一作特穆爾。

巡守遼河,右丞相伯顏,出鎮和林。

小子有詩歎道:

胡人好殺本無親,構怨連年殺伐頻;

為語前車宜後鑒,莫教骨肉未停勻!

畢竟叛一黨一能否平靖?容俟下回續陳。

----------

海都構亂,兩汗響應,即西北諸王如乃顏者,亦起而響應,是為元代分裂之原因,即為蒙俗殘忍之報應。

憲宗蒙哥不經庫裡爾泰會通過,即竊據大位,妄肆殺戮。

彼非應承大統之人,乃恃強稱帝,自殘同類,亦何怪宗族之解體乎?世祖得國,與乃兄無異,加以窮兵黷武,暴斂橫征,外患未靖,而內亂迭作,誰為為之,以至於此!幸其時猶稱全盛,不致遽亡;然履霜堅冰,其像已見,讀此回應為之黯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