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擴廓尚不及防,出都南下,軍容甚盛,鹵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元史演義

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卻說奇後母子,既怨恨擴廓,自然專伺擴廓的間隙,以便下手。

擴廓尚不及防,出都南下,軍容甚盛,鹵簿甲仗,亙數十里。

既到河南,便傳檄各路將帥,會師大舉。

是時兩河南北,總算平靖,前時受調的軍馬,多半還鎮,如咬注亦憐真班、月魯帖木兒等,死的死,老的老,或內用,或罷官,收束第五十五回的將官。

只關陝一帶,尚有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諸人,擁兵自固,隱蓄異圖。

會接擴廓帖木兒檄文,張良弼首先拒命。

良弼曾為陝西參政,駐兵藍田,當察罕帖木兒奉命總軍,良弼已不受節制。

察罕嘗與李思齊聯兵往攻,經元廷遣使調解,方才罷手。

看官!你想察罕是擴廓的父親,良弼尚欲抗拒,況輪到擴廓身上,哪裡肯低頭忍受?擴廓帖木兒以鎮將未受調遣,不便討賊,遂遣關保、虎林赤等,西攻良弼,一面遣人與李思齊聯盟。

思齊與察罕為老友,至是要受制擴廓,意亦不平。

良弼又結歡思齊,願遣子弟為質,連兵拒守,因此思齊卻擴廓使,竟與良弼相連。

統有私意用事,如何可以保國?關保等進戰不利,擴廓帖木兒遂親自往攻,留弟脫因帖木兒駐濟南,防遏南軍。

良弼聞擴廓自至,忙邀同孔興、脫列伯等會議,推思齊為盟主,合兵防禦。

兩下角逐,互有勝負,皇太子乘隙進言,謂擴廓奉命南征,反行西進,顯有跋扈情狀。

順帝乃遣使馳諭擴廓,令他速即罷兵,專事江淮,擴廓復奏,須平定關陝,然後東行,廷臣大嘩。

太子亦自請出征,遂由順帝下詔道:

曩者障塞決河,本以拯民昏墊,豈期妖盜橫造訛言,簧鼓愚頑,塗炭郡邑,前察罕帖木兒仗義興師,獻功敵愾,迅掃汴洛,克平青齊,為國捐軀,深可哀悼。

其子擴廓帖木兒,克繼先志,用成駿功,皇太子一愛一猷識理達臘,計安宗社,累請出師,朕以國本至重,詎宜輕出。

遂授擴廓帖木兒總戎重寄,畀以王爵,俾代其行。

李思齊、張良弼等,各懷異見,搆兵不已,以致盜賊愈熾,深貽朕憂。

詢諸眾謀,僉謂皇太子聰明仁孝,文武兼資,聿遵舊典,奚命以中書令樞密使,悉總天下兵馬,一應軍機政務,如出朕裁。

其擴廓帖木兒總領本部軍馬,自潼關以東,肅清江淮,李思齊總統本部軍馬,自鳳翔以西,進取川蜀,以少保禿魯為陝西行省左丞相,總本部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各支軍馬,進取襄樊。

詔書到日,宜洗心滌慮,共濟時難,毋負朕命!

此詔下後,擴廓帖木兒及李思齊、張良弼等,俱不受詔,仍是互相殘殺。

皇太子亦留都不行,但遣人運動擴廓麾下,一陰一使脫離關係,自歸朝廷。

於是關保、貊高等,都叛了擴廓,願從朝命。

皇太子稟准順帝,罷擴廓兵一柄一,削太傅左丞相職銜,仍前河南王,食邑汝州,所有前統各軍,概派別將分領。

擴廓帖木兒仍不受命,惟退軍還澤州。

順帝又命李思齊、張良弼等,東向出關,關保、貊高等,西向進一逼一,兩路夾攻擴廓。

擴廓大憤,竟引兵據太原,盡殺元廷所置官吏,居然行逆。

坐實一個逆字,書法謹嚴。

順帝再削他爵邑,令諸軍四面進蹙,擴廓也覺勢孤,由太原退守平一陽一。

正在難解難分的時候,忽然霹靂一聲,各軍瓦解,把紛紛擾擾的江山,盡行掃淨,發現一個大明帝國出來!又作驚人之筆。

原來河北諸將,自相爭戰,無暇顧及南方。

那時吳國公朱元璋,搜集人材,招募兵士,武有徐達、常遇春、胡大海、俞通海、李文忠等,文有李善長、劉基、宋濂、葉琚章溢、王禕等,先略浙東,次平江表,所經各地,秋毫無犯,人心相率歸向,望風投誠。

帝王之師,比眾不同。

元廷曾遣戶部尚書張昶至江東,授元璋為江西平章政事。

元璋極陳元廷失政,難與共事,說得張昶亦被感動,竟留住元璋營中,願佐戎幕。

就是海上魔王方國珍,也因他威德服人,遣使奉書,願獻溫、台、慶元三郡,只陳友諒與張士誠勾結,共抗元璋。

士誠遣將呂珍,攻入安豐,殺劉福通,拘韓林兒。

元璋率徐達、常遇春等,倍道赴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居滁州。

友諒聞元璋救安豐,大興水師,來圍洪都。

洪都系龍興改名,元璋留從子文正,及偏將鄧愈等協守,至友諒進攻,一面率兵備御,一面飛書告急。

元璋親率大兵往援,師至湖口,友諒亦撤圍東行,渡鄱一陽一湖,至康郎山,遇著元璋軍。

元璋督兵死戰,縱火焚友諒舟,友諒大敗,中矢而死。

是戰為朱氏興亡關鍵,因與《元史》無甚關係,應另詳《明史演義》中,故敘述從略。

友諒驍將張定邊,挾友諒次子陳理,遁還武昌。

元璋遣常遇春督軍進攻,自還應天,稱為吳王,復率軍自搗武昌,降陳理及張定邊,湖廣、江西諸郡縣,次第蕩平。

友諒了。

再下令討張士誠,時士誠所據地,南至紹興,北有通、泰、高郵、淮安、濠泗,直達濟寧。

徐達、常遇春等,奉元璋命,攻取淮安諸路,連敗士誠軍,濠、徐、宿諸州,相繼攻下。

又分兵徇浙西,拔湖州、嘉興、杭州,東入紹興。

會韓林兒死,乃除去龍鳳年號。

韓林兒了。

建國號吳,立宗廟社稷。

覆命徐達等進一逼一平江,士誠固守數月,援盡力窮,城遂陷沒,執士誠歸應天,士誠自縊死。

士誠了。

方國珍前降元璋,後又據境稱雄,經元璋將湯和、廖永忠等,水陸夾攻,國珍乃窮蹙乞降。

湯和以國珍歸應天,未幾病歿。

國珍了。

嗣是取荊州,拔永平,殺福建平章陳友定,復進徇廣州,降廣東行省左丞何真,誅海寇邵宗愚,各郡縣相繼歸降,連九真、日南、朱崖、儋耳諸城,亦俱納印請吏,心悅誠服。

於是南方大定,吳相國李善長等,連表勸進,奉吳王朱元璋為帝。

當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日,載明年月日,為元明絕續之界限。

行即位禮,國號明,建元洪武。

一個禿頭和尚,居然做到皇帝,可見天下無難事,總教有心人。

一班開國功臣,於是日辰刻,簇擁吳王朱元璋,出應天城,先至南郊,祭告天地,由太史官劉基,代讀祝文。

其文云:

惟大明洪武元年,歲次戊申,正月壬辰朔,越四日乙亥,皇帝臣朱元璋,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聖賢相承,繼天立極,撫臨億兆,堯、舜禪讓,湯、武吊伐,行雖不同,受命則一。

今胡元亂世,宇宙洪荒,四海有蜂蠆之憂,八方有蛇蠍之禍;群雄並起,使山河瓜分,寇盜齊生,致乾坤棄滅。

臣生於淮河,起自濠梁,提三尺以聚英雄,統一旅而救困苦。

托天之德,驅陸軍以破肆毒之東吳,仗天之威,連戰艦以誅梟雄之北漢。

因蒼生無主,為群臣所推,臣承天之基,即帝之位,恭為天吏,以治萬民。

今改元洪武,國號大明,仰仗明威,掃盡中原,肅清華夏,使乾坤一統,萬姓咸寧。

沐浴虔誠,齋心仰告,專祈默佑,永荷洪庥。

尚饗!

讀祝畢,吳王朱元璋,率群臣行九叩禮。

禮成,乃移就黃幄,南面稱尊。

文武百官,及都城父老,揚塵舞蹈,三呼萬歲。

但見天朗氣清,風和景霽,居然現出一番昇平氣象。

自是吳王朱元璋,便成了明太祖高皇帝。

標清眉目。

即位後,返都升殿,又受群臣朝賀,追尊列祖為皇帝,冊馬氏為皇后,世子標為皇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諸功臣亦進爵有差。

越日即下詔伐元,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五萬,即日北行。

大軍由淮入河,直趨山東,勢如破竹,陷沂州,下嶧州、般一陽一、濟寧、萊州、濟南、東平諸路,迎刃即解。

轉旆河南,入虎牢關,大破元將脫因帖木兒,即擴廓弟。

乘勝攻入汴梁。

元將李思齊、張良弼等,屢接順帝詔敕,令出潼關御南軍,他偏遷延不發,至明軍已入河南,不得已率兵駐潼關。

漁人到了,蚌鷸危矣。

不防明軍煞是厲害,數日即至,放起一把大火,將張良弼營兵,燒得焦頭爛額。

良弼遁去,思齊亦奔還鳳翔。

大好一座潼關,被明軍佔據去了。

擴廓帖木兒聞思齊等為明軍所困,乘隙東出,來襲關保、貊高,兩人不及防備,都被他生擒了去。

還要驅兵內犯,險些兒一逼一入京畿。

順帝大恐,忙下詔歸罪太子。

復擴廓帖木兒官爵,仍前河南王左丞相,統軍南下,截擊明軍。

擴廓乃退屯平一陽一,逗留不發。

明將徐達,已連下衛輝、彰德、廣平,進次臨清,大會諸將,分道北攻。

至德州,復合軍長驅。

元兵水陸俱潰,遂進陷通州。

元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力戰被擒,不屈遇害,元廷大震。

順帝無法可施,只得集三宮后妃,至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

左丞相失列門,暨知樞密院事黑廝,宦官趙伯顏不花等,極力諫阻,順帝不從。

趙伯顏不花慟哭道:「天下系世祖的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輕出?臣願率軍民出城拒戰,請陛下固守京都。」

元末有此宦官,可謂庸中佼佼。

順帝尚是沈吟,偏偏警信又到,報稱明軍將抵京城。

那時順帝手忙腳亂,急令后妃太子等,收拾行裝,一面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以慶童為左丞相,同守京師。

挨過黃昏,便挈后妃太子等,開建德門北去,待明軍抵齊化門,都中已倉皇萬狀,淮王率著殘兵,守禦數日,哪裡當得住百戰百勝的明軍!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十日,明軍入城,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及右丞相張康伯,平章政事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御史中丞滿川,都路總管郭允中,皆死難。

不沒死事之臣。

元亡,統計元自太祖開國,至順帝北奔,共一百六十二年。

自世祖混一中原,至順帝亡國,只八十九年。

徐達督諸軍入城後,禁士卒侵暴,封府庫及圖籍寶物,令指揮張勝,監守宮門,不得妄入。

吏民安堵,市肆無驚,當下露佈告捷,由太祖傳旨獎賞,並命出師西略,徐達復率常遇春等,入山西,逐擴廓帖木兒,順道趨關中,降李思齊等。

尋聞元兵猶出沒塞外,乃趨還燕都,準備北伐。

至洪武二年,出師拔開平,元帝奔和林,三年復北伐,元帝奔應昌。

未幾元帝逝世,元人謚為惠宗。

明太祖以元帝順天退位,謚為順帝。

明軍又進克應昌,元嗣君一愛一猷識理達臘,倉猝北竄,其子買的裡八剌,及后妃諸王等,不及隨行,皆被獲。

未知奇後亦受擒否?送至應天,明太祖下詔特赦,且封買的裡八剌為崇禮侯。

元參政劉益,亦以遼一陽一降。

朔漠又定,頒詔天下。

四年,復遣湯和、傅友德進軍四川,時明玉珍已死,子升襲位,發兵拒敵,屢戰屢敗,沒奈何面縛輿櫬,出降軍前。

明玉珍父子又了。

明太祖封為歸義侯。

於是蕩蕩中華,盡入大明,《元史演義》,可從此告終了。

惟還有一段尾聲,不能不補敘出來,歸結全書正傳。

先是西域分封,共有四國,自察合台汗也先不花,並有窩闊台汗地,卻成了鼎足三分。

應三十二回。

也先不花死後,國勢漸衰,至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察合台後裔特庫爾克嗣位,復簡閱軍馬,征服叛亂。

麾下有屬酋帖木兒,系蒙古疏族,強健善戰,所向有功。

特庫爾剋死,子一愛一里阿司嗣與帖木兒不協。

帖木兒遂佔據中央亞細亞,自行建國,奠都撤馬兒罕。

嗣復逐一愛一里阿司,並有察合台汗國全土。

適伊兒國汗亞爾巴孔,系旭烈兀弟,阿里不哥遠孫。

庸弱不振,部下多分據獨立,互爭不已,帖木兒又代為討平,乘勢佔領,兩國併合為一。

只有一欽察汗國,與他抗衡。

欽察汗統轄阿羅思各部,威振西方,拔都遠孫月即別汗,及子札尼別汗二代,驅役阿羅思諸侯,氣焰尤盛。

莫斯科大公宜萬一世,最得欽察汗信任,借勢營殖,後來俄羅斯肇興,實基於此。

札尼別死,篡弒相繼,國又大亂,阿羅思諸侯,亦各圖分立。

帖木兒引軍入援,鎮定全境,扶立脫克達米昔為欽察汗。

及帖木兒還軍,脫克達米昔別圖拓地,侵入帖木兒境內。

帖木兒怎肯干休!即親率大軍問罪,逐去脫克達米昔,另立一汗,叫作可裡的克。

表面上令他管轄,實際上仍歸自己節制,彷彿近今國際法上,所稱的被保護國。

帖木兒既併吞西域,復南略印度,侵母兒坦,陷疊爾黑。

旋因突厥遺種阿斯曼國即今土耳其國。

部長,名巴賈塞脫,連結阿非利加洲的埃及國,夾擊帖木兒屬地,帖木兒即還軍拒戰。

一戰破埃及軍,再戰擒巴賈塞脫,略定小亞細亞全境,兵威大震,遂招集蒙古各王族,大舉而東,竟欲規復中原,混一區宇,仍追效那元太祖的雄圖,元世祖的宏業。

無如天已厭元,不使再振,這位大名鼎鼎的帖木兒,竟中道病亡,未損明朝片土。

此事已在永樂年間,他日演述《明史》,再當詳細交代,本書至元亡為止,不過應二十四回,及三十二回中,曾敘及西域四汗國事,若非補入此段,反似上文虛懸,無所歸結。

看官如嫌簡略,請看日後出版的《明史演義》,自知分曉。

小子欲就此擱筆,惟尚有俚句四首,錄述於後,作為全書的總束,看官不要誚我畫蛇添足哩!詩曰:

開疆容易守疆難,文治無聞運已殘;

八十九年元社稷,徒留戰史付人看!

累朝佞佛太無知,釋子居然作帝師;

果有如來應一笑,百年幻夢被僧欺。

到底華夷俗不同,上烝下亂竟成風;

濠梁幸有真一人出,才把腥羶一掃空。

大好江山付劫灰,前車已覆後車來;

須知殷鑒原非遠,試看全書六十回。

本回為結束文字,故於元末各將帥,及東南諸寇盜,一齊敘過,如風掃殘雲,倏然而荊至後段述及四汗國事,亦隨敘隨略,傳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者,文境殆似之矣。

或謂如許大事,一回了畢,究嫌太簡,不知朱明之平定南方,應屬諸《明史》中,細評中已屢次說明。

至若帖木兒之奄有西域,亦在元亡後數十年間,必欲於此詳述,試問元、明兩代,將從何處分界耶?故宜詳者不厭其煩,宜簡者不嫌其略,著書人固自有深意也。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