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惟仁宗巡幸上都,留鐵木迭兒等留守,鐵木迭兒援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

元史演義

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

卻說鐵木迭兒奉太后弘吉剌氏敕旨,得居相位,起初還算守法,沒甚舉動。

惟仁宗巡幸上都,留鐵木迭兒等留守,鐵木迭兒援丞相留治故例,出入張蓋,頗為烜赫。

廷臣不甚注目,統以為故例如此,不足為怪。

越年鐵木迭兒偶然得病,自請解職,晝值朝房,夜值宮禁,宜其勞玻乃以禿忽魯代相。

至延祐改元,禿忽魯免官,仁宗擬命左丞相哈克繖繼任,哈克繖自言非世勳族姓,不足當國,請再任鐵木迭兒。

仁宗乃復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錄軍國重事。

居數月,仍進為右丞相,他即想出一條理財政策,毅然上奏道:

臣蒙陛下垂憐,復擢首相,依阿不言,誠負聖眷。

比聞內傳隔越奉旨者眾,倘非禁止,致治實難,請敕諸司,自今中書政務,毋輒干預。

又往時富民往諸番商販,率獲厚利,商者益眾,中國物輕,番貨反重,今請以江、浙右丞曹立領其事,發舟十綱,給牒以往,歸則徵稅如制,私往者沒其貨,又經用不給,苟不豫為規畫,必至愆誤。

臣等集諸老議,皆謂動鈔本則鈔法愈虛,加賦稅則毒流黎庶,增課額則比國初已倍五十矣,惟預買山東河間運使來歲鹽引,及各冶鐵貨,庶可以足今歲之用。

又江南田糧,往歲雖嘗經理,多未核實,可始自江浙以及江東西,宜先事嚴限格,信罪賞,令田主手實頃畝狀入官。

諸王駙馬學校寺觀,亦令如之,仍禁私匿民田,貴戚勢家,毋得阻撓,請敕台臣協力以成,則國用足矣。

謹奏。

據奏中所言,不過清厘宿弊,澈查私販,有益國用,無損平民,看似正當不易的政策。

無如中國官吏,多是貪財黷貨,凡遇計臣當道,變更舊制,往往被貪一官污吏,乘間營私,無論若何良法,總歸弊多利少,結果是民生受苦,國庫仍枵,所得金錢,都入一班狗官的囊橐。

歷代以來,俱蹈此轍,惟前代貪一官中飽之資,尚在本國流通,所謂楚得楚失,挹彼注茲,猶不足患,今則多寄存外國銀行,自涸財源,其患益甚。

做皇帝的身居九重,哪裡曉得許多弊竇,即如元代仁宗,好算一個明主,覽了鐵木迭兒奏牘,也道是情真語當,立准施行。

鐵木迭兒遂分遣屬吏,循行各省,括田增稅,苛急煩擾,江西使臣暱匝馬丁,酷虐尤甚,信豐一縣,撤民廬千九百區,夷墓揚骨,作為所增田畝,居民怨恨入骨。

贛州土豪蔡五九,素有武力,且頗任俠,鄉民推為首領,抗拒官長。

一夫作難,萬眾響應,頓時江漳諸路,四起為亂,蔡五九乘此機會,佔奪汀州、寧化縣,戕殺有司,居然稱王建號,號令四方。

奪了一縣,就想為王,器量如此,安能成事。

江浙行省平章張閭,奉旨往剿,五九也率著眾人,前來抵敵,究竟一時烏合,敵不住多大官軍,戰了數次,弄得十人九死,那時五九勢窮力蹙,逃入山谷,被官軍躡跡追尋,生生拿住,訊實正法,做了無頭之鬼。

張閭上章奏捷,仁宗才覺心慰。

惟台臣上言五九作亂,由括田增稅所致,乞罷各省經理,有旨准奏。

只鐵木迭兒攬權如故,反且貪虐加甚,凶穢愈彰,朝野雖然側目,可奈鐵木迭兒氣焰熏天,欲要把他彈擊,好似蒼蠅撞石,非但不能動他,而且還要滅身,大家顧命要緊,自然相率箝口。

尋復由太后下旨,令鐵木迭兒為太師。

中書平章政事張珪,向來嫉惡如仇,至此不禁進言道:「太師論道經邦,須有才德兼全的宰輔,方足當此重任,如鐵木迭兒輩,恐不稱職!」仁宗本器重張珪,奈因迫於母命,不便違悖,只好不從珪言,加鐵木迭兒為太師,兼總宣政院事。

中國古典,夫死從子,況仁宗身為人主,豈可依徇母后,專擢權一奸一,是殆徒知有順不知有孝者。

會仁宗如上都,徽政院使失列門一作錫哩瑪勒。

傳太后旨,召珪切責。

珪抗論不屈,惹得失列門一性一起,竟喝令左右加杖,可憐這為國盡忠的張平章,平白無辜的受了一頓杖責!顆時刑不上大夫,張珪身為平章,乃遭幸臣仗責,可歎可恨!皮開血出,奄奄歸家。

次日即繳還印信,挈了家眷,逕出國門。

珪子景元,隨駕掌璽,宿衛左右,聞父因杖創乞休,遂奏請父病垂危,懇即賜歸。

仁宗驚問道:「卿別時,卿父無病,怎麼今稱病篤了?」

景元頓首涕泣,不敢言父被杖事。

仁宗心知有異,乃遣使賜珪酒,進拜大司徒。

珪已回籍養痾,上表陳謝便罷。

至仁宗還都,並未追究失列門,廷臣心益不平。

會上都富人張弼殺人系獄,納賄鐵木迭兒,鐵木迭兒遂密遣家奴,脅上都留守賀巴延,令他釋弼。

巴延不肯,據實陳奏。

侍御史楊朵兒只,已升任中丞,與平章政事蕭拜住蓄志除一奸一,遂邀同監察御史四十餘人,聯銜抗奏道:

鐵木迭兒桀黜一奸一貪,一陰一賊險狠,蒙上罔下,蠹政害民,佈置爪牙,威讋朝野,凡可以誣害善人,要功利己者,一靡一所不至;取晉王田千餘畝,興教寺後壖園地三十畝,衛兵牧地二十餘畝,竊食郊廟供祀馬,受諸王哈喇班第使人鈔十四萬貫,寶珠玉帶氍毹幣帛,又值鈔十餘萬貫,受杭州永興寺僧章自福賂金一百五十兩,取殺人囚張弼鈔五萬貫。

且既已位極人臣,又領宣政院事,以其子巴爾濟蘇為之使。

諸子無功於國,盡居貴顯,縱家奴凌虐官府,為害百端,以致一陰陽一不和,山移地震,災異數見,百姓流亡。

己乃恬然略無省悔,私家之富,在阿合馬桑哥之上,四海疾怨已久,鹹願車裂斬首,以快其心,如蒙早加顯戮,以示天下,庶使後之為臣者,知所警戒,臣等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仁宗覽了這奏,震怒有加,立即下詔,逮問鐵木迭兒。

鐵木迭兒至此,也不免惶急起來,忙跑到興聖宮內,向太后下跪,磕著響頭,如同搗蒜。

如搖尾乞憐一般。

太后驚問何事,鐵木迭兒道:「老臣赤心報國,偏遭台臣嫉忌,誣臣重罪,務乞太后為臣剖白,臣死且感恩!」赤體報後則有之,赤心報國則未也。

太后道:「皇兒難道不知麼?」

鐵木迭兒道:「皇上已有旨,逮問老臣。」

太后道:「何故這般糊塗!」如非糊塗,恐不令太后胡行。

鐵木迭兒道:「台臣聯銜奏請,怪不得皇上動怒。」

太后道:「你且起來,無論甚麼大事,有我作主,怕他甚麼!」鐵木迭兒碰頭道:「聖母厚恩,真同再造,但老臣一時無可容身,奈何?」

太后笑道:「你這老頭兒,也會放刁,你在宮中時常進出,今日便住在宮內,自然沒人欺你。」

鐵木迭兒道:「明日呢?」

太后道:「明日也住在這裡,可好麼?」

鐵木迭兒道:「老臣常住楷中,不更要被人議論麼?」

太后把他瞅了一眼,便道:「你怕議論,快些出去,休來惹我!」那時鐵木迭兒故作驚慌,抱住太后玉膝,裝出一副淚容,夫是之謂一奸一臣。

果然太后俯加憐恤,用手把他扶起,並命貼身侍女,整備酒餚,替他壓驚,是夕,命鐵木迭兒匿宿興聖宮。

一語夠了。

越日,楊朵兒只復入朝面奏,略說鐵木迭兒匿居禁掖,非皇上親自查拿,餘人無從逮問,說得仁宗動容。

退了朝,竟踱入興聖宮來,侍女得知消息,忙去通報太后。

太后即命鐵木迭兒,避匿別室。

待仁宗進來,佯若無事,仁宗謁母畢,由太后賜坐,略問朝事,漸漸說到鐵木迭兒。

仁宗遂啟奏道:「鐵木迭兒擅納賄賂,刻剝吏民,御史中丞楊朵兒只等,聯銜奏劾,臣兒令刑部逮問,據言查無下落,不知他匿在何處?」

太后聞吉,怫然道:「鐵木迭兒是先朝舊臣,現在入居相位,不辭勞怨,所以我命你優待,加任太師。

自古忠賢當國,易遭嫉忌,你也應調查確實,方可逮問,難道憑著片言,就可加罪麼?」

仁宗道:「台臣聯銜,約有四十餘人,所陳奏牘,歷敘鐵木迭兒罪名,想總有所依據,不能憑空捏造。」

太后怒道:「我說的話,你全然不信,台臣的奏請,你卻作為實據,背母忘兄,不孝不義,恐怕祖宗的江山,要被你送脫了!」強詞奪理。

說至此,便撲簌簌的流下淚來。

老婦也會撒嬌。

仁宗素具孝思,瞧這形狀,心中大為不忍,不由的跪地謝罪。

太后尚嘮嘮叨叨的說了許多,累得仁宗頓首數次,方才趨出。

越日詔下,只罷鐵木迭兒右相職,令哈克繖代任,又遷楊朵兒只為集賢學士,台臣相率歎息,無可如何。

會接陝西平章塔察兒急奏,報稱周王和世,勾結陝西,變在旦夕了。

原來和世系武宗長子,從前武宗嗣位,既立仁宗為太子,丞相三寶奴,欲固位邀一寵一,曾與康裡脫脫密談,擬勸武宗舍弟立子。

康裡脫脫道:「太弟安定社稷,已經正式立儲,入居東宮,將來兄弟叔侄,世世相承,還怕倒亂次序麼?」

持正不阿,難為脫脫。

三寶奴道:「今日兄已授弟,他日能保叔侄無嫌麼?」

康裡脫脫道:「古語嘗云:『寧人負我,毋我負人/我不負約,此心自可無愧;人若失信,自有天鑒。

所以勸立皇子,我不便贊成!」三寶奴嘿然而退。

至延祐改元,欲立太子,仁宗頗覺躊躇,以情理言,當立和世,何待躊躇。

鐵木迭兒窺透上旨,便密奏道:「先皇帝捨子立弟,系為報功起見,若彼時陛下在都,已正大位,還有何人敢說!就是先皇帝亦應退讓。

今皇嗣年將弱冠,何不早日立儲,免人覬覦呢?」

仁宗道:「侄兒和世,比朕子年齡較長,且系先帝嫡子,朕承兄位,似宜立侄為嗣,方得慰我先帝。」

鐵木迭兒道:「宋太宗舍侄立子,後世沒有訾議,況宋朝開國,全由太祖威德,太宗無功可錄;加以金匱誓言,彼此遵約,他背了前盟,竟立己子,尚是相安無事。

今如陛下首清宮禁,繼讓先皇,以德以功,應傳萬世,難道皇侄尚得越俎麼?」

仁宗聞言,尚是沈吟,鐵木迭兒又道:「陛下讓德,即始終相繼,恐後代嗣君,亦未必長久相安。

老臣為陛下計,並為國家計,所以不忍緘口,造膝密陳。」

仁宗不待說畢,便問道:「你說捨子立侄,不能相安,莫非是爭位不成?」

鐵木迭兒道:「誠如聖論!自古帝王,豈必欲私有天下!特以儲位未定,往往有豆箕相煎,骨肉相殘的禍端。

即如我朝開國,君位相傳,非必父子世及,所以海都構釁,三汗連兵,爭戰數十年,至今尚未大定,陛下何不懲前毖後,妥立弘規,免得後嗣爭奪呢?」

佞臣之言,最易入耳,非明目達聰之聖主,鮮有不墮入彀中,試觀鐵木迭兒之反覆陳詞,何一非利害關係,動人聽聞,此讒口之所以可畏也。

仁宗矍然道:

「卿言亦是,容俟徐圖。」

已入迷一團一。

鐵木迭兒乃退。

靜候年餘,未見動靜,不免暗中惶急,遂私與失列門商議。

看官,你道失列門是何等人物?就是前日傳太后旨,擅杖張珪的徽政院使。

原來太后老而善一婬一,因鐵木迭兒年力垂衰,未能逞欲,有時或出言埋怨。

鐵木迭兒善承意旨,遂薦賢自代。

彷彿呂不韋之薦嫪毐。

太后得了失列門,甚為合意,大加一寵一幸。

因此失列門的權勢,不亞鐵木迭兒。

鐵木迭兒與他晤談,敘述前日密陳事,失列門笑道:「太師的陳請,還欠說得動人!」鐵木迭兒道:「據你的意思,應如何說法?」

失列門道:「太師才高望重,難道不曉得釜底一抽一薪的計策麼?目今皇侄在都,無甚大過,你教主子如何處置!在下恰有一法,先將他調開遠道,那時疏不間親,自然好立皇子了。」

鐵木迭兒喜動顏色,不禁拱手道:「這還要仰仗你呢!」失列門道:「太師放心!在下有三寸舌,不怕此事不行。」

一蟹勝似一蟹。

果然過了數日,有旨封和世為周王,賜他金印,出鎮雲南。

失列門之入讒用虛寫。

過了一年,復立皇子碩德八剌一作碩迪巴拉。

為太子,兼中書令樞密使。

和世在雲南,已置官屬。

聞仁宗已立太子,頗滋怨望,遂與屬臣禿忽魯、尚家奴及武宗舊臣釐日、沙不目盯哈八兒、禿教化等會議。

教化即常侍嘉琿。

道:「天下是我武宗的天下,如王一爺出鎮,本非上意,大約由讒構所致。

請先聲聞朝廷,杜塞讒口,一面邀約省臣,即速興兵,入清君側,不怕皇上不改前命!」密謀脅君,亦非臣道。

大眾鼓掌稱善。

教化復道:「陝西丞相阿思罕,前曾職任太師,被鐵木迭兒排擠,把他遠謫;若令人前去商議,定可使為我助。」

和世道:

「既如此,勞你一行。」

教化遂率著數騎,馳至陝西,由阿思罕問明情形,很是贊成。

當下召集平章政事塔察兒,行台御史大夫脫裡伯,中丞脫歡,共議大事。

塔察兒等聞命後,口中甚表同情,還說得天花亂墜,如何徵兵,如何進軍,不由阿思罕不信,議定發關中兵卒,分道自河中府進行,誰知他暗地裡寫了奏章,飛驛馳報,俗語說得好:

畫虎畫龍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未知元廷如何宣敕,請看下回表明。

----------

鐵木迭兒之一奸一,中外咸知,仁宗亦豈不聞之?況台官劾奏,至四十餘人之眾,即賢明不若仁宗,亦不至袒庇權一奸一,違眾愎諫如此;就令重以母意,不忍遽違,而左遷楊朵兒只,果胡為者,讀史者或以愚孝譏之,實則猶未揭仁宗之隱,迨觀舍侄立子之舉,出自鐵木迭兒之密陳,乃知仁宗之心,未嘗不以彼為忠。

私念一起,宵小得而乘之,是殆所謂木朽而蟲生者。

然則仁宗之心,得毋謂婦人之仁耶!前回敘仁宗之善政,不忍沒其長;此回敘仁宗之失德,不敢諱甚短,瑕不掩瑜,即此可見矣。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