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我擬誘他入險,使他自投羅網,然後一戰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

元史演義

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

卻說伯顏因諸將爭議,復說明本意道:「海都懸軍入寇,十步九疑,我若勝他一仗,他即遁去。

我擬誘他入險,使他自投羅網,然後一戰可擒。

諸君定欲速戰,倘或被他逃走,哪個敢當此責?」

諸將還是未信,復道:「主帥高見,原是不錯,但皇孫及太傅等,停止中道,彼未知我密計,又向朝廷饒舌,恐多未便,所以利在速戰。

主帥若慮海都脫逃,當由末將等任責!」伯顏復長歎道:「這也是海都的僥倖,由你等出戰罷!」

一聲令下,萬眾歡躍,便大開營門,聯隊出去。

海都因連日得勝,滿懷得意,毫不防著。

正在飲酒消遣,偵卒來報,敵軍來了。

海都笑道:「不過又來串戲。」

隨即整隊上馬,出營督戰。

說時遲,那時快,伯顏軍已踹入營盤,似生龍活虎一般,無人可當。

海都部眾,紛紛退下,究竟海都老於戎事,見伯顏軍此次來攻,與從前大不相同,料得前番屢退,明是誘敵,遂招呼部眾,且戰且走。

幸喜尚未入險,歸路平坦可行,不過兵馬受些損傷,自己還算幸脫。

伯顏軍力追數十里,只奪了些軍械,搶了些馬匹,殺傷了幾百個敵兵,看著海都遠颺,不能擒獲,沒奈何收軍而回!伯顏道:「我說何如?」

諸將惶恐請罪。

徒勇無益。

伯顏道:「此後你等出兵,須要審慎,有主帥的總須奉命;自己做了主帥,越宜小心,老夫年邁力衰,全仗你等努力報國,今日錯誤,他日可以改過,我也不願計較了!」言下感慨不荊諸將感謝。

伯顏遂遣人往迓欽使。

俟鐵木耳等到來,置酒接風,談了一番國務。

次日即將印信交與玉昔帖木兒,告別欲行。

鐵木耳亦還酒相餞,舉杯問伯顏道:「公去何以教我?」

伯顏亦舉杯還答道:「此杯中物請毋多飲!還有一著應慎,就是女色二字!」名論不刊。

鐵木耳道:「願安受教!」只恐受教一時,未必時時記著。

飲畢,伯顏自赴大同去訖。

是年已是至元三十年,安南遣使入貢,有旨拘留來使,再議南征。

看官道是何故?原來至元二十八年,世祖曾遣吏部尚書梁曾,出使安南,征他入朝。

這時安南王陳日烜已死,其子日燇襲位,聞元使到來,擬自旁門接詔。

梁曾以安南國原有三門,捨中就偏,明是懷著輕視的意思,遂寓居安南城外,致書詰責。

三次往還,始允從中門接入。

相見畢,曾復勸日燇入朝。

日燇不從,只遣臣下陶子奇偕曾入貢。

曾進所與日燇辯論書,世祖大喜,解一衣為賜。

廷臣見了,未免嫉忌,只說曾受安南賂遺。

妒功忌能之臣何其多乎?世祖又召曾入問,曾答道:「安南曾以黃金器幣遺臣,臣不敢受,交與來使陶子奇。」

世祖道:「有人說你受賂,朕卻不信;但你若稟過朕躬,受亦何妨。」

恐亦是現成白話。

廷臣又以日燇終不入朝,請拘留陶子奇。

世祖允他所請,覆命諸王亦裡吉等,整兵聚糧,擇日南征。

師尚未發,忽彗星出現紫微垣,光芒數尺。

似為世祖殂逝之兆。

世祖頗為憂慮,夜召不忽術入禁中,問如何能弭天變?不忽術道:「天有風雨,人有棟宇;地有江河,人有舟楫;天地有所不能,須待人為。

古人與天地參,便是此意。

且父母發怒,人子不敢嫉怨,起敬起孝;上天示儆,天子亦宜恐懼修剩三代聖王,克謹天戒,未有不終。

漢文帝時,同日山崩,多至二十有九,就是日食、地震,也是連歲頻聞,文帝求言省魁,所以天亦悔禍,海內承平。

願陛下善法古人,天變自然消弭了!」善補袞闕!世祖聞言,不覺悚然,不忽術復誦文帝《日食求言詔》。

世祖道:「古語深合朕意。」

復相與講談,直至四更方罷。

是冬蠲賦賑饑,大赦天下。

越年元旦,世祖不豫,停止朝賀。

次日,召丞相知樞密院事伯顏入京。

越十日,伯顏自大同歸。

又越七日,世祖大漸。

伯顏與不忽術等入承顧命。

又三日,世祖崩於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享壽八十。

親王諸大臣,發使告哀於皇孫。

知樞密院事伯顏,總百官以聽。

兵馬司請日出鳴晨鐘,日入鳴昏鐘,借防內變。

伯顏叱道:「禁內何得有賊?難道你想作賊嗎?」

會有役夫至內庫盜銀,被執,宰執欲立置死地,伯顏道:「嗣皇未歸,禁中無主,理應鎮靜為是!尋常小竊,稍稍加懲,便可了事,不宜施用大刑,自示張皇!且殺人必須主命,目今何命可承?」

可謂得大臣之度。

說得宰執啞然無語,自是宮廷肅靜,一如平時。

過了數日,靈駕發引,葬起輦谷,從諸帝陵。

總計世祖一生,功不補過,如迭任貪佞,屢興師徒,尊崇僧侶,污亂宮闈四大件,最為失德。

史臣稱他度量洪廣,規模宏遠,未免近於諛頌,小子也不必細辯了。

且說皇孫鐵木耳聞訃,從和林還朝,將至上都,遇著右丞張九思率兵迎駕,並奉上傳國璽一枚。

這傳國璽並非世祖御寶,乃是歷代相傳的璽櫻先是木華黎曾孫碩迪,已死而貧,其妻出玉璽一枚,鬻諸市間,為中丞崔或所得。

或召秘書監丞楊桓,辨認印文,說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大篆字。

或驚異道:「這莫非是秦璽不成!」秦璽早付灰爐,如何復能出現,況木華黎系元代世臣,既得此璽,安敢藏匿不獻,這是明明贗鼎,借此以獻諛耳。

遂獻諸故太子妃弘吉剌氏。

皇孫鐵木耳,系故太子真金第三子,是弘吉剌妃所生。

妃得此璽,遂遍示群臣,丞相以下,次第入賀,俱稱世祖晏駕以後,方出此璽,明是上天留賜皇太孫,真可謂絕大喜事。

乃遣右丞張九思,率禁卒數百名,繼璽迎獻。

皇孫鐵木耳受璽後,喜形於色,慰勞有加。

遂馳入上都,諸王宗親,文武百官,同日畢至,議奉皇孫為嗣皇帝。

親王中或有違言,時太傅玉昔帖木兒亦隨皇孫同還,遂與晉王甘麻剌道:「宮車晨駕,神器不可久虛,曩日天賜符璽,已有所歸,王系宗親首領,何不早言?」

甘麻剌點頭,正欲發言,見伯顏帶劍上殿,宣揚顧命,備述選立皇孫的意旨。

甘麻剌遂乘勢附和,決立皇孫鐵木耳。

諸王至此,不敢不從,遂皆趨殿下拜。

鐵木耳乃南面即尊,下詔大赦,其辭道:

朕惟太祖聖武皇帝,受天明命,肇造區夏,聖聖相承,光熙前緒。

迨我先皇帝體元居正以來,然後典章文物大備,臨御三十五年,薄海內外,罔不臣屬,宏規遠略,厚澤深仁,有以衍皇元萬世無疆之祚。

我昭考早正儲位,德盛功隆,天不假年,四海觖望。

顧維眇質,仰荷先皇帝殊眷,往歲之夏,親授皇太子寶,付以撫軍之任。

今春一宮車遠馭,奄棄臣民,乃有宗藩昆弟之賢,戚畹官僚之舊,謂祖訓不可以違,神器不可以曠,體承先皇帝夙昔付託之意,合詞推戴,誠切意堅。

朕勉徇所請,於四月十四日即皇帝位,可大赦天下,尚念先朝庶政,悉有成規,惟慎奉行,罔敢失墜。

更賴祖親勳戚,左右賢良,各盡乃誠,以輔台德。

佈告遠邇,鹹使聞知!

是詔下後,復上大行皇帝尊謚曰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追尊故太子真金為裕宗皇帝,生母弘吉剌氏為皇太后,改太后所居舊太子府為隆荊宮。

以玉昔帖木兒為太師,伯顏為太傅,月赤察爾一作伊徹察喇。

為太保,並封賞各宗親百官有差。

又放安南使陶子奇歸國,罷伐安南兵。

朝政大定,乃移駕入燕都。

鐵木耳後號成宗,小子依前文世祖故例,以下就改稱成宗了。

成宗即位後,河東守臣使獻嘉禾,稱為瑞征。

平章政事不忽術問道:「汝境內所產,是否皆同?」

來使答道:「只此數一莖一。」

不忽術笑道:「照此說來,於民無益,有甚麼好處?」

遂擱置不提。

又西僧作佛事,每請釋放罪囚,謂可祈福,梵語叫傳「禿魯麻。」

豪民犯法,統納賂西僧,乞他設法免罪;甚至奴僕戕主,妻妾弒夫,亦往往呼籲西僧,但教西僧答應,無論彌天罪惡,亦可邀免。

有時西僧且為代請,被罪犯以帝后服,乘坐黃犢,款段出宮門,即謂增福消災,得度一切苦厄,帝后亦深信不疑。

據這般法制,無罪的人,不如有罪的好。

不忽術卻憤憤道:「賞善罰惡,是政治的根本,今第據西僧一言,便將罪犯赦免,就使逆倫傷化,也不足責,自古以來,無此法度呢!」成宗聞言,責丞相完澤道:「朕嘗有言戒汝,毋使不忽術知道,今他退有後言,轉令朕生惶愧!」欲要不知,除非莫為,況王道蕩蕩,豈可無故縱惡,諱莫如深耶!成宗之所以為成者,恐第成一人之惡,非成一人之美也。

又使人語不忽術道:「卿且休言,朕今聽卿!」

未幾有奴告主人,主已坐罪被誅,詔令將主人官爵,給奴承襲。

不忽術又進奏道:「奴可代主,大壞天下風俗,將來連君臣上下,都可不管,請即收回成命!」成宗悔悟,乃將前旨取消。

視國事如兒戲,元政之顛倒可知。

完澤以不忽術位在己下,特膺一寵一眷,且遇事直言,不少回護,心中未免銜恨。

不忽術曾保薦完澤,今反恨他直言,人心之難料如此!廷臣亦多與不忽術有嫌,慫恿完澤。

直道難行,令人浩歎。

完澤遂請不忽術外用,調授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成宗亦以為然。

無非恐他多言。

詔已下,被太后弘吉剌氏聞知,呼帝入內,與語道:「不忽術系朝廷正人,先皇帝所付託,汝奈何令他外用?我實不解。」

成宗乃留使在京,仍供原職。

是年十二月,有大星隕於西北,聲如雷鳴。

廷臣共以為不祥,但未知有何變故。

越數日,忽報太傅知樞密院事伯顏病歿,備書官職,一如史家書法。

成宗悲悼輟朝。

伯顏智勇深沉,曾將二十萬軍伐宋,如將一人,諸將仰之如神明。

元將最喜屠戮,伯顏亦時申禁令,還朝未嘗言功,嗣後出御外務,入靖內訌,朝廷倚作長城,中外推為柱石,好算是一位出將入相的全材。

卒年五十九,贈太師,謚忠武。

越年即成宗元年,年號元貞,寰宇承平,宮廷靜謐,沒有大事可表,惟授嗣漢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太素凝神廣道真一人,管領江南道教。

信釋及道,所以特書。

又冊立駙馬托裡斯女伯岳吾氏為皇后。

伯岳吾一作巴約特。

後有才略,冊立後,成宗頗加敬憚,因此漸預外事,容後再表,暗伏下文。

元貞二年,贛州民劉六十,聚眾萬餘,私立名號。

成宗遣將往征,多半退縮不前,匪勢益盛。

虧得江淮行省左丞董士選,親自往討。

至興國,距賊營百里,命將校分守待命,先把一奸一吏貪民,查實正法。

百姓很是感奮,爭出投效,遂導兵入賊寨,一鼓蕩平,六十就擒。

士選拜表奏捷,但請黜贓吏數人,並不言殺賊功績。

輿論稱他不伐,這也可謂元室良臣了。

不沒善人。

越年,復改元大德,五台山佛寺告成。

山在山西五台縣東北,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上無林木,狀如台然,因名五台。

先是世祖在日,深信佛教,嘗推拔思巴為帝師,尊信備至。

凡西域郡縣土番地方,設官分職,盡塊帝師管轄。

每遇大朝會,百官班列,帝師獨專席座旁,以此朝右大臣,莫得與帝師敵體。

甚且帝后妃主,亦須向帝師前受戒,膜拜頂禮,帝師居然受拜。

拔思巴又靠著些小才,創製蒙古新字,字僅千餘,字母四十有一,世祖令頒行天下,與梵文並重。

升號拔思巴為大寶法王。

至拔思巴死,贈他嘉號,幾乎記不勝記。

看官記著,乃是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奇稱怪號,自古罕聞。

其弟亦憐真嗣職,亦憐真夭逝,西僧答兒麻八剌乞列承襲,權力如故。

世祖殂後,宮廷中迷信益深,成宗母弘吉剌氏,因飭建五台山佛寺,命司程陸信等統率工役,驅役民夫,冒險入山谷,伐木運石,壓死至萬餘人。

寺既成,弘吉剌太后,備駕臨幸,惹動了監察御史李元禮,竟草奏數百言,力為諫阻。

中有扼要數語,錄述如下道:

五台山創建寺宇,工役俱興,供億煩重,民不聊生。

伏聞太后臨幸五台,尤不可者有五:盛夏禾稼方茂,民食所仰,騎從經過,不無蹂一躪,一也。

親勞聖體,經冒風日,往複數千里山川之險,萬一調養失宜,悔之何及!二也。

天子舉動,必書簡策,以貽萬世,書而不法,將焉用之,三也。

財非天降,皆出於民,今日支持調度,百倍曩時,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四也。

佛以慈悲為教,雖窮天下珍玩供養不為喜,雖無一物為獻亦不怒,今太后欲為兆民求福,而親勞聖體,使天子曠定省之禮,五也。

伏望回轅中道,端處深宮,上以循先皇后之懿範,次以盡聖天子之孝誠,下以慰元元之望;如此,則不祈福而福自至矣!

奏上,中丞崔彧見他言詞鯁直,不敢上聞,遂將原奏擱起。

於是慈輿西幸,千乘萬騎,前後擁護,說不完的熱鬧,寫不盡的莊嚴。

所過地方,供張浩繁,有司一律跪迎,盛稱太后仁慈,為民祈福。

只河東廉訪使王忱,獨述建工時的損害;並謂建寺所以福民,福尚未及,害已先受,恐朝廷初意,未必如是云云。

太后亦為動容,令頒給國帑,撫恤工役家屬。

迨到了五台,拈香已畢,賞賜僧侶也費了巨萬,實則統是民膏民脂。

為了泥塑木雕的佛像,吸盡萬民血液,這又何苦呢!當頭棒喝。

太后迴鑾後,忽侍御史萬僧,取元禮封章入奏,略稱崔中丞私暱漢人,李御史大言謗佛,俱應坐罪。

惹得成宗惱恨起來,令完澤、不忽術逮訊。

完澤道:「往時臣亦入諫,太后謂先皇帝已有此心,非臣所知。」

不忽術恰云:「他御史懼不敢言,獨一元禮直諫,不特無罪,還當加賞!」兩人枉直,可於言下見之。

成宗沈吟半晌,瞿然道:「御史元禮說的很是,遂任元禮原職,萬僧罷職。

弄巧成拙,世之好訐人者,俱應如此處置。

小子有詩詠道:

害人反把自身當,天道原來善惡彰;

我佛有靈應亦笑,癡迷喚醒即慈航。

五台事了,八鄰又來警報,說是海都復猖獗得很,已由欽察都指揮使一床一兀兒,領兵抵敵去了。

事詳下回,請看官續閱。

故太子真金已死,世祖之意,將遞授皇孫,不應出使鎮邊,致有絕續之慮;況世祖年已八十,寧能長生不死乎?宮車晏駕,方遣使告哀,直至三月無君,幸有伯顏總己以聽,方得無事,否則殆矣!然猶須假璽愚民,帶劍宣命,以定策之大政,憑諸神道武力,僥倖成功,是固不足為後世訓,宜乎後嗣之奇變迭出也。

成宗嗣立,佞佛如故。

太后雖賢,卒不能脫婦人之見,以致親幸五台。

李元禮一諫,千古不朽,崔彧之匿不上聞,果奚為者?元之興不恃僧侶,元之衰亡,實自僧侶貽之。

上昏下蔽,何以為國耶?

懲前毖後,請鑒是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