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諸王宗戚,相率贊成,遂奉上璽綬,於至順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

元史演義

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

卻說妥歡帖睦爾留宮三月,因燕帖木兒已死,乃由太后與大臣定議,奉他即位,且約以萬歲之後,傳位燕帖古思,如武宗、仁宗故事。

諸王宗戚,相率贊成,遂奉上璽綬,於至順四年六月,赴上都即位,又有一道赦詔,其文云:

洪維我太祖皇帝,受命於天,肇造區夏。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治功大備。

列聖相傳,不承前烈。

我皇祖武宗皇帝,入纂大統,及致和之季,皇考明宗皇帝,遠居沙漠,扎牙篤皇帝,戡定內難,讓以天下。

我皇考賓天,扎牙篤皇帝,復正宸極,治化方隆,奄棄臣庶。

今皇太后召大臣燕帖木兒、伯顏等曰:「昔者闊徹、脫脫木兒、只兒哈郎等謀逆,以明宗太子為名,又先為八不沙,始以妒忌妄搆誣言,疏離骨月,逆臣等既正其罪,太子遂遷於外。

扎牙篤皇帝,後知其妄,尋至大漸,顧命有曰:朕之大位,其以朕兄子繼之。」

時以朕遠征南服,以朕弟懿璘質班,登大位以安百姓,乃遽至大故。

皇太后體承扎牙篤皇帝遺意,以武宗皇帝之玄孫,明宗皇帝之世嫡,以賢以長,在予一人,遣使迎還,徵集宗室諸王來會,合辭推戴。

今奉皇太后勉進之篤,宗親大臣懇請之至,以至順四年六月初八日,即皇帝位於上都。

於戲!惟天惟祖宗,全付予有家,慄慄危懼,若涉淵冰,罔知攸濟。

尚賴宗親臣鄰,交修不逮,以底隆平。

其赦天下,俾眾周知!

詔書一布,帝位既定,這便是元朝末代皇帝。

後來明兵入燕都,元主北去,明太祖以他知順天命,退避朔漠,特加號曰順帝。

小子沿例乘便,從此就稱為順帝了。

順帝有親臣,名阿魯輝帖木兒,上言天下事須委任宰相,庶有專責,可望成功;若親目聽斷,必負惡名。

恐由伯顏運動得來。

順帝信為真言,遂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兼奎章閣大學士,領學士院、太史院回回、漢人司天監事。

復置左丞相,令撒敦充任,並加號太傅。

唐其勢為御史大夫。

燕帖木兒有一女,名答納失裡,太后以燕帖木兒遺功卓著,遂將答納失裡納入後宮,命順帝冊立為後。

順帝此時不敢專擅,自然遵命而行,一切儀注,悉循舊制。

冊文有云:

天之元統二氣,配莫厚於坤儀;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貞於乾耀。

若昔帝王之宅後,居多輔相之世勳;蓋選德於亢宗,亦疇庸於先正;造周資任、姒之化,興漢表馬、鄧之功。

咨爾皇后欽察氏,雍肅慈惠,謙裕靜淑,乃祖乃父,夙堅翼亮之心,於國於家,實獲修齊之助,朕纘丕圖之初載,親承太后之睿謨,眷我元臣,簡茲碩媛,相嚴禋而率典,奉慈極以愉顏,用彰禕翟之華,式著旂常之舊,爰授玉冊寶章,命爾為皇后,備成嘉禮,宏賁大猷。

於戲!嵩高生賢,予篤懷於良佐,關雎正始,爾勉嗣於徽音。

永錫壽康,昭示悠久。

錄冊後文,為下文被鴆張本。

立後以後,錫類推恩,復封撒敦為榮王,食邑廬州;唐其勢襲爵太平王,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燕帖木兒的餘蔭,好算千古無兩了。

是謂天奪之鑒。

又封伯顏為秦王,令與榮王左丞相撒敦,統理百官,總治庶政。

一面定議改元,以至順四年,改為元統元年。

既而上札牙篤皇帝尊謚曰聖明元孝皇帝,廟號文宗,上鄜王尊謚曰沖聖嗣孝皇帝,廟號寧宗。

鄜王廟號寧宗,特為補入,文筆不漏。

惟升祔武宗皇后,議久未決。

武宗正後真哥,未有子嗣;明宗母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兀氏,雖皆追尊為後,然原本返始,究系武宗妃嬪,太師右丞相伯顏,亦懷疑莫釋,左右兩難,因問太常博士逮魯曾道:「先朝以真哥皇后無子,不為立主,目今定議配饗,應屬明宗母呢?抑系文宗母呢?」

逮魯曾道:「真哥皇后在武宗朝,已膺寶冊,名分已定,非文、明二母所比。

文、明二母,位居妃妾,若以真哥皇后無出的緣故,遂將她廢黜,竟以妾母為正,是為臣的人,敢廢先君的嫡母!為子的人,私尊先君的親媵,何以正名?何以傳世?」

伯顏頻頻點首,適集賢學士陳顥,素與魯曾未協,竟出來獻議道:「唐太宗時,嘗冊曹王明母為後,是古時亦有二後的成制;況文、明二母,各產英君,母以子貴,難道不可升祔麼?」

牽強得很。

魯曾正色道:「堯母慶都,系帝嚳庶妃,堯未嘗以配嚳,今不法堯舜,偏欲依唐太宗故例,殊不可解!」伯顏莞爾道:「博士言是,我當依言奏聞,升祔真哥皇后便了。」

議既決,奏入照準。

乃以真哥皇后,配饗武宗,立主升祔。

復上皇太后尊號,再行大赦,並免民租之半。

會左丞相撒敦,因多病辭職,順宗眷念後族,命唐其勢代任,凡有中書省事,仍令撒敦會議。

唐其勢就任數日,屢與伯顏齟齬,奏乞罷職。

順帝慰留不允,只得仍召撒敦,再命為左丞相,並追贈燕帖木兒公忠開濟弘謨同德翊運佐命功臣,儀同三司太師中書右丞相,加封德王,謚曰「忠武」。

其餘廷右各臣,亦多邀封賞。

惟奎章閣侍書虞集,謝病乞歸。

集學問賅博,有長者風。

先是御史中丞馬祖常,嘗求集薦引鄉人襲伯燧,集不從所請,因此挾嫌。

順帝赴上都時,曾召集隨往,祖常使人告集道:「御史已有後言,請公留意。」

集知祖常有傾軋意,俟順帝即位後,即托病謝歸。

看官!你道祖常如何尋隙,令集聞言即去?原來文宗嘗命集書詔,言妥歡帖睦爾非明宗子,所以祖常乘隙而入,得肆擠排。

不設暗箭,乃用明槍,令虞集歸安故里,我謂馬祖常還是好人。

虞集去後,侍臣猶上啟順帝,謂虞集曾書舊詔,順帝悵然道:「此朕家事,與他何涉?」

順帝初政,尚有一隙之明。

說得侍臣失色而退。

尋遣使賜他酒幣,召使還朝,集終不起。

閱十五年,卒於臨川原籍,賜謚文靖,學者稱為邵庵先生。

這且擱過不提。

且說順帝嗣位以後,天災人異,相一逼一而至。

京畿大水,黃河氾濫,兩淮亢旱,徽州、秦州、鳳州的大山,相繼崩裂,至元統二年元旦,汴梁雨血,著衣皆赤。

嗣到春季,彰德路雨白一毛一,繼續似線,土人相率驚詫,或呼作菩薩線,或稱為老君髯。

既而民間編成歌謠,分作四句;首二句是「天雨線,民起怨,」次二句是「中原地,事必變」。

當時共議為不祥。

未幾水旱疾疫,及山崩地震諸怪異,所在迭見,太白星屢晝見經天,經太史接連報聞,順帝只知加恩肆赦,凡所有修省事宜,未聞舉行。

時光易過,又是元統三年。

順帝欲出獵柳林,御史台聯銜進奏道:「陛下春秋鼎盛,宜思文皇付託的重任,修德行仁,勉致太平。

方今赤縣民生,供給繁勞,農務方興,日不暇給,陛下乃馳騁朔方,既需調發,又防銜橛,恐非上承宗廟,下奠黎庶的至意。」

順帝乃收回原議,罷獵不行。

會左丞相撒敦病歿,伯顏獨秉政,唐其勢心甚不平,嘗語密友道:「天下本我家的天下,伯顏何人,位置偏居我上,煞是可恨!」這語傳入伯顏耳中,伯顏心甚不悅,遂繕疏入奏,請以右丞相職位,讓與唐其勢。

又是一奸一雄手段。

奉詔不允,只命唐其勢為左丞相,唐其勢仍是怏怏。

撒敦弟答裡,曾封句容郡王,與諸王晃火帖木兒數相往來。

唐其勢貽書答裡,極言伯顏專權,順帝昏庸,應入清朝右,且行廢立故事。

才力不及乃父,竟思效乃父故智,無怪弄巧成拙。

答裡遂與晃火帖水兒商議,晃火帖木兒也蓄異圖,竟勸答裡備兵舉行。

答裡乃復告唐其勢,約以內外夾應,指日圖功等語,唐其勢遂決意發難。

郯王徹徹禿,伺得逆謀,首先密報。

有詔召答裡入朝,待久不至。

順帝乃密告伯顏,預行防備。

至六月晦日,唐其勢伏兵東郊,自率勇士突進宮闕,甫入禁城,衛兵齊起,伯顏率著完者帖木兒等,大刀闊斧,前來掩殺。

唐其勢惘惘進來,總道是出人不意,可以唾手成功,誰知四面八方,統是敵兵,那時叫苦不迭,慌忙抵禦,戰了數合,畢竟寡不敵眾,手下健卒,漸漸死亡。

伯顏復下令道:「生擒唐其勢者賞萬金,立即陞官!」衛士聞得此令,沒一個不奮力上前,把唐其勢圍祝唐其勢只有進路,沒有出路,也只好拚命死鬥,怎奈雙手不敵四拳,漸漸支持不住,竟被衛士扯落馬下,七打八抬的拖入宮中。

也算闊綽。

伯顏掃清叛卒,復引兵馳往東郊,唐其勢弟塔剌海,尚未知乃兄被擒,竟挈著伏兵,前來對仗。

無如伏兵也是不多,經伯顏麾兵猛擊,一陣驅殺,已將塔剌海手下,殺得東逃西潰。

塔剌海也回馬急奔,被衛士射倒馬下,活擒過去。

伯顏既執住唐其勢兄弟,復馳入宮中,請順帝登殿審訊,順帝道:「逆謀已著,何庸再鞫,卿可照律懲辦便了!」伯顏遂命衛士動手,將唐其勢兄弟牽出。

唐其勢攀住殿檻,且朗聲道:「陛下曾有明詔,宥臣父子孫九死,為何今日食言?」

補前闕文。

順帝怒叱道:「誰叫你謀逆,興兵犯闕?尚欲保全首領麼?」

衛士聞旨,都來牽扯唐其勢,甚至殿檻攀折,方將唐其勢曳出,一刀兩段。

還有塔剌海少年膽怯,竟避匿皇后座下,皇后以情關手足,牽裙遮蔽。

伯顏喝令衛士,從皇后座下,牽出塔剌海,自己拔劍出鞘,把手一揮,竟將塔剌海殺死,血濺後衣,嚇得皇后答納失裡戰兢兢的縮做一一團一。

伯顏復啟奏道:「皇后兄弟謀逆,皇后亦應有罪;況袒蔽兄弟,顯系一黨一惡,請陛下割情正法,為將來戒!」順帝尚未回答,伯顏復叱衛士,牽皇后出宮。

衛士未敢動手,伯顏大怒,竟走至後前,揪住皇后髮髻,拖落座下。

皇后號泣道:「陛下救我!陛下救我!」順帝至此,亦嗚咽道:「汝兄弟為逆,朕亦不能相救。」

言未已,伯顏已將皇后牽去,交與衛士。

伯顏可惡。

衛士擁後出宮,到了開平民舍,暫令居祝伯顏不肯干休,竟遣人攜了鴆酒,脅皇后飲訖。

可憐皇后身入椒房,未滿二載,為了兄弟謀逆,竟被伯顏鴆死!流水無情,落花有恨,這也由命數使然,徒令人歎息罷了!這是燕帖木兒害她,不專由她兄弟二人。

逆一黨一敗奔答裡,答裡即舉兵抗命。

順帝遣使臣哈兒哈倫阿魯灰奉命招諭,答裡不從,反將他捆縛起來,用以祭旗。

順帝再遣阿弼往諭,又被他殺死,於是命搠思監火兒灰、哈剌那海等,領兵前討。

答裡亦率一黨一和尚、剌剌等迎戰,兩軍相遇,酣鬥一場,和尚、剌剌等敗走。

答裡亦遁,擬往投晃火帖木兒。

不意行至中途,閃出了一支人馬,主帥名叫阿里渾察,奉上都差遣,前來夾攻答裡。

答裡正勢窮力蹙,倉猝不及備戰,被阿里渾察衝至馬前,一戟刺下,把他擒住,押送上都,眼見得不能活了。

晃火帖木兒聞內外一黨一羽,俱已敗死,驚得甚麼相似。

忽又報元將孛羅晃火兒不花,引了萬人,奔殺前來。

不得已徵兵數千,出去對陣,可奈兵心未固,遇了敵將,當即棄甲曳兵,紛紛潰散。

晃火帖木兒自知難免,遂服毒自一殺。

還有怯薛官阿察赤,也與唐其勢勾連,欲殺伯顏。

經伯顏調查確實,發兵掩捕,執付有司,統共伏辜。

一場逆案,化作日出煙消。

順帝復將燕帖木兒及唐其勢引用的人員,一併黜逐,並頒下一道諭旨,其文云:

曩者文宗皇帝,以燕帖木兒嘗有勞伐,父子兄弟,顯列朝廷,而輒造事釁,出朕遠方。

文皇尋悟其妄,有旨傳次於予。

燕帖木兒貪利幼弱,復立朕弟懿璘質班,不幸崩殂;今丞相伯顏,追奉遺詔,迎朕於南。

既至大都,燕帖木兒猶懷兩端,遷延數月。

天隕厥躬,伯顏等同時翊戴,乃正宸極。

後撒敦、答裡、唐其勢相襲用事,交通宗王晃火帖木兒,圖危社稷。

阿察赤亦嘗與謀。

伯顏等以次掩捕,明正其罪。

元兇搆難,貽我皇太后震驚,朕用兢惕。

永惟皇太后後其所生之子,一以至公為心,親挈大寶,畀予兄弟,跡其定策兩朝,功德隆盛,近古罕比,雖嘗奉上尊號,揆之朕心,猶未為盡,已命大臣特議加禮。

伯顏為武宗捍御北邊,翼戴文皇,茲又克清大憝,明飭國憲,爰賜答剌罕之號,至於子孫,世世永賴,可赦天下,俾眾鹹悉!

嗣是秦王伯顏,愈得一寵一任,遂命他獨任中書右丞相,彷彿與前日燕帖木兒同一一寵一榮。

一面將唐其勢家產,盡行籍沒。

小子有詩詠道:

追原禍始是驕盈,人事由來滿必傾;

若使權一奸一生令子,怎教善惡得分明!

欲知元廷後事,且從下回交代。

----------

燕帖木兒家族之亡,不由順帝之追究前嫌,而由唐其勢之自行謀逆,是正燕帖木兒生時之所不料,實即天道之巧於報應也。

燕帖木兒貪一婬一驕恣,得保全首領以歿,可謂幸矣。

厥後子封王,女冊後,烜赫尊榮,一時無匹,乃曾幾何時,子弟族誅,女後被鴆,遺資宿產,悉數籍沒。

乃知天之所以福彼者,不啻所以加禍,愚者特不自覺耳!雖然,燕帖木兒之後,尚有伯顏,未鑒前車,復循覆轍,脅主捽後,任所欲為,是殆愚之又愚者。

傳曰:其興也暴,其亡也忽。

觀於此文益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