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惟順帝是個優柔寡斷的主子,每喜偏信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

元史演義

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

卻說順帝既放逐伯顏,好似捽掉了一個大蟲,非常喜悅,所有宮禁中一切近臣,俱給封賞,自不消說。

惟順帝是個優柔寡斷的主子,每喜偏信近言,優柔寡斷四字,是順帝一生註腳。

前此伯顏專一政,順帝無權,內廷一班人物,專知趨奉伯顏,買動歡心,每日向順帝前,歷陳伯顏如何忠勤,如何煉達,所以順帝深信不疑,累加一寵一遇。

到了伯顏貶死,近臣又換了一番舉動,只曲意逢迎順帝。

適值太子燕帖古思不服順帝教訓,順帝未免忿懣,近臣遂乘隙而入,都說燕帖古思的壞處,且奏稱他不應為儲君。

順帝礙著太皇太后面子,不好猝然廢儲,常自猶豫未決。

偏近臣等搖唇鼓舌,助一浪一生風,更把那太皇太后故事,及文宗當日情形,一古腦兒搬將出來,又添了幾句誣陷話兒,不由順帝不信。

但順帝雖是信著近臣,終因太皇太后內外保護,得以嗣位,意欲宣召脫脫,與他解決這重大問題。

近臣恐脫脫進來,打斷此議,又奏請此事當由宸衷獨斷,不必與相臣商量。

並且說太皇太后離間骨肉,罪惡尤重,就是太皇太后的徽稱,也屬古今罕有,天下沒有嬸母可做祖母的事情,陛下若不明正罪名,反貽後世惡謗。

因此順帝被他激起,竟不及與脫脫等議決,為脫脫解免,似有隱護賢相意。

只命近臣繕就詔旨,突行頒發,宣告中外。

其詔云:

昔我皇祖武宗皇帝,升遐之後,祖母太皇太后惑於儉慝,俾皇考明宗皇帝出封雲南。

英宗遇害,正統浸偏,我皇考以武宗之嫡子,逃居朔漠,宗王大臣,同心翊戴。

於是以地近先迎文宗,暫總機務。

繼知天理人倫所在,假讓位之名,以寶璽來上。

皇考推誠不疑,即授以皇太子寶。

文宗稔惡不悛,當躬迓之際,乃與其臣月魯不花、也裡牙、明裡董阿等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

歸而再御宸極,又私圖傳子,乃構邪言,嫁禍於八不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遂俾出居遐陬,祖宗大業,幾於不繼。

內懷愧慊,則殺也裡牙以杜口。

上天不佑,隨降殞罰,叔嬸卜答失裡,怙其勢焰,不立明考之塚嗣,而立孺稚之弟懿璘質班。

奄復不年,諸王大臣,以賢以長,扶朕踐位。

每念治必本於盡孝,事莫先於正名,賴天之靈,權一奸一屏黜,盡孝正名,不容復緩,永惟鞠育罔極之恩,忍忘不共戴天之義?既往之罪,不可勝誅,其命太常脫脫木兒,撤去文宗圖帖睦爾在廟之主。

卜答失裡本朕之嬸,乃一陰一構一奸一臣,弗體朕意,僭膺太皇太后之號。

跡其閨門之禍,離間骨肉,罪惡尤重,揆之大義,削去鴻名,徙東安州安置。

燕帖古思昔雖幼沖,理難同處,朕終不陷於覆轍,專務殘酷,惟放諸高麗。

當時賊臣月魯不花、也裡牙已死,其以明裡董阿等,明正典刑。

以示朕盡孝正名之至意!此詔。

這詔頒發,廷臣大嘩,公舉脫脫入朝,請順帝取消前命。

脫脫卻也不辭,便馳入內廷,當面諫阻。

順帝道:「你為了國家,逐去伯父。

朕也為了國家,逐去叔嬸;伯父可逐,難道叔嬸不可逐麼?」

數語調侃得妙,想是有人教他。

說得脫脫瞠目結舌,幾乎無可措詞。

旋復將太皇太后的私恩,提出奏陳,奈順帝置諸不理!又做啞子了。

脫脫只好退出,眾大臣以脫脫入奏,尚不見從,他人更不待言,一腔熱忱,化作冰冷。

太皇太后卜答失裡,又沒有甚麼能力,好似廟中的城隍一娘一娘一一般,前時鑄像裝金,入廟升殿,原是莊嚴得很,引得萬眾瞻仰,焚香跪叩,不幸被人侮弄,舁像投地,一時不見甚麼靈效,遂彼此不相敬奉,視若芻狗,甚至任意蹴踏,取快一時,煞是可歎!此附確切。

且說文宗神主,已由脫脫木兒撤出太廟,復由順帝左右奉了主命,一逼一太后母子出宮。

太后束手無策,唯與幼兒燕帖古思相對,痛哭失聲。

怎奈無人憐惜,反且惡語交侵,強行脅迫,太后由悲生忿,當即草草收拾,挈了幼兒,負氣而出。

一出宮門,又被那一班狐群狗一黨一,扯開母子,迫之分道自去,不得同行。

古人有言,生離甚於死別,況是母子相離,慘不慘呢!適為御史崔敬所見,大為不忍,忙趨入台署中,索著紙筆,繕就一篇奏牘,大旨說的是:

文皇獲不軌之愆,已撤廟祀;叔母有階禍之罪,亦削鴻名,盡孝正名,斯亦足矣。

惟念皇弟燕帖古思太子,年方在幼,罹此播遷,天理人情,有所不忍;明皇當上賓之日,太子在襁褓之間,尚未有知,義當矜憫!廄武宗視明、文二帝,皆親子也,陛下與太子,皆嫡孫也,以武皇之心為心,則皆子孫,固無親疏,以陛下之心為心,未免有彼此之論。

臣請以世俗喻之:常人有百金之產,尚置義田,宗族困阨者為之教養,不使失所,況皇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子育黎元,當使一夫一婦,無不得其所。

今乃以同氣之人,置之度外,適足貽笑邊邦,取辱外國!況蠻夷之心,不可測度,倘生他變,關係非輕,興言至此,良為寒心!臣願殺身以贖太子之罪,望陛下遣近臣迎歸太后母子,以全母子之情,盡殼肉之義。

天意回,人心悅,則宗社幸甚!

繕就後,即刻進呈,並不聞有甚麼批答,眼見得太后太子,流離道路,無可挽回。

太后到了東安州,滿目淒涼,舊有女侍,大半分離,只剩了老媼兩三名,在旁服役,還是呼應不靈,氣得肝膽俱裂,即成癆疾。

臨歿時猶含淚道:「我不聽燕太師的言語,弄到這般結果,悔已遲了!」嗣復倚榻東望道:「我兒!我兒!我已死了!你年才數齡,被讒東去,料也保不全一性一命,我在黃泉待你,總有相見的日子!」言至此,痰喘交作,奄然而逝。

閱至此,令人嗚咽,然複閱四十四回鴆殺八不沙皇后時,則斯人應受此苦,反足稱快!此時的燕帖古思,與母相離,已是半個死去,並且前後左右,沒人熟識,反日日受他呵斥,益發啼哭不休。

監押官月闊察兒,凶暴得很,聞著哭聲,一味威喝。

無如孩童習一性一,多喜撫一慰,最怕痛詈,況前為太子時,何等嬌養,沒一人敢有違言,此時橫遭慘虐,自然悲從中來。

月闊察兒罵得愈厲,燕帖古思哭得愈高,及行到榆關外面,距都已遙,天高皇帝遠,可恨這月闊察兒,竟使出殘酷手段,呵叱不足,繼以鞭撻,小小的金枝玉葉,怎禁得這般蹂一躪,幾聲長號,倒地斃命!慘極!月闊察兒並不慌忙,命將兒一屍一瘞葬道旁,另遣人馳報闕中,捏稱因病身亡。

順帝本望他速死,得了此報。

暗暗喜歡,還去究詰什麼?從此文宗圖帖睦爾的後嗣,已無孑遺了。

害人者必致自害,閱者其鑒諸!順帝既逐去文後母子,並殺了明裡董阿等人,尚是餘怒未息,再將文宗所增置的官屬,如太禧宗禋等院,及奎章閣藝文監,皆議革罷,翰林學士丞旨巙巙。

一作庫庫。

奏言人民積產千金,尚設有家塾,延聘館師,堂堂天朝,一學房乃不能容,未免貽譏中外。

順帝不得已,乃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余悉裁去。

褊窄至此,宜其亡國。

一面追尊明宗為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親祼太室。

既而臘鼓頻催,歲星又改,順帝復想除舊布新,敕令改元。

當由百官會議,把至元二字的年號,留一至字,易一正字。

改元為正,有何益處?議既定,於次年元旦下詔道:

朕惟帝皇之道,德莫大於克孝,治莫大於得賢。

朕早歷多難,入紹大統,仰思祖宗付託之重,戰兢惕厲,於茲八年。

慨念皇考久勞於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夙夜追慕,不忘於懷。

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玉冊玉寶,追上皇考曰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被服袞冕,祼於太室,式展孝誠。

十有一月六日,勉徇大禮慶成之請,御大明殿,受群臣朝賀。

憶自去春疇咨於眾,以知樞密院事馬扎爾台為太師右丞相,以正百官,以親萬民,尋即陛辭,養疾私第。

再三諭旨,勉令就位,自春徂秋,其請益固。

朕憫其勞日久,察其至誠,不忍煩之以政,俾解機務,仍為太師,而知樞密院事脫脫,早歲輔朕,克著忠貞,乃命為中書右丞相;宗正扎魯忽赤、帖木兒不花,嘗歷政一府,嘉績著聞,為中書左丞相,並錄軍國重事。

夫三公論道,以輔予德,二相總政,以弼予治,其以至元七年為至正元年,與天下更始。

前錄改元詔,見順帝之喜誇;此錄改元詔,見順帝之無恆。

自是順帝乾綱獨奮,內無母后,外乏權臣,所有政務,俱出親裁。

起初倒也勵一精一圖治,興學任賢,並重用脫脫,大修文事。

特詔修遼、金、宋三史,以脫脫為都總裁官,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翰林學士歐一陽一玄,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

先是世祖立國史院,曾命王鶚修遼、金二史,及宋亡,又命史臣通修三史。

至仁宗、文宗年間,復屢詔修輯,迄無所成。

脫脫既奉命,飭各員搜檢遺書,披閱討論,日夕不輳又以歐一陽一玄擅長文藝,所有發凡起例,論贊表奏等類,俱令屬稿,略加修正,先成遼史,後成金、宋二史,中外無異辭。

脫脫又請修至正條格,頒示天下,亦得順帝允行。

順帝嘗幸宣文閣,脫脫奏請道:「陛下臨御以來,天下無事,宜留心聖學,近聞左右暗中諫阻,難道經史果不足觀麼?如不足觀,從前世祖在日,何必以是教裕皇!」順帝連聲稱善。

脫脫即就秘書監中,取裕宗所受書籍,進呈大內,又舉薦處士完者圖、執理哈琅、杜本、董立、李孝光、張樞等人,有旨宣召。

完者圖、執理哈琅、董立、李孝光就征到京,詔以完者圖、執理哈琅為翰林待制,立為修撰,孝光為著作郎。

唯杜本隱居清江,張樞隱居金華,固辭不至。

不沒名儒。

順帝聞二人不肯就征,很加歎息。

既而罷左丞相帖木兒不花,改用別兒怯不花繼任,別兒怯不花與脫脫不協,屢有齟齬,相持年餘,脫脫亦得有羸疾,上表辭職。

順帝不許,表至十七上,順帝乃召見脫脫,問以何人代任。

脫脫以阿魯圖對。

阿魯圖系世祖功臣博爾術四世孫,曾知樞密院事,襲爵廣平王,至是以脫脫推薦,乃命他繼任右丞相。

另封脫脫為鄭王,食邑安豐,賞賚巨萬,俱辭不受。

阿魯圖就職後,順帝命他為國史總裁,阿魯圖以未讀史書為辭,偏順帝不准所請。

幸虧脫脫雖辭相位,仍與聞史事,所以遼、金、宋三史,終得告成。

至正五年,阿魯圖等以三史進呈,順帝與語道:「史既成書,關係甚重,前代君主的善惡,無不俱錄。

行善的君主,朕當取法,作惡的君主,朕當鑒戒,這是朕所應為的事情。

但史書亦不止儆勸人君,其間兼錄人臣,卿等亦宜從善戒惡,取法有資。

倘朕有所未及,卿等不妨直言,毋得隱蔽!」如順帝此言,雖歷代賢君無以過之,奈何有初鮮終,行不顧言耶!阿魯圖等頓首舞蹈而出。

會翰林學士承旨巙巙卒於京,順帝聞訃,嗟悼不已。

巙巙幼入國學,博覽群書,嘗受業於許衡,得正心修身要旨。

順帝初年,曾為經筵官,日勸順帝就學。

順帝欲待以師禮,巙巙力辭不可。

一日,侍順帝側,順帝欲觀畫,巙巙取比干剖心圖以進,且言商王紂不聽忠諫,以致亡國。

順帝為之動容。

又一日,順帝覽宋徽宗畫圖,一再稱善,巙巙進奏道:「徽宗多能,只有一事不能。」

順帝問是何事,巙巙道:「獨不能為人君!陛下試思徽宗當日,身被虜,國幾亡,若是能盡君道,何致如此!可見身居九五的主子,第一件是須能為君,外此不必留意。」

巙巙隨事箴規,可謂善諫,其如順帝之亦蹈前轍何?順帝亦悚然道:「卿可謂知大體了。」

後來如何失記?至正四年,出拜江浙平章政事,次年,復以翰林院承旨召還。

適中書平章闕員,近臣欲有所薦引,密為奏請。

順帝道:「平章已得賢人,現在途中,不日可到了。」

近臣知意在巙巙,不敢再言。

巙巙到京,遇著熱疾,七日即歿。

旅況蕭條,無以為殮,順帝聞知,賜賻銀五錠,並令有司取出罰布,代償巙巙所負官錢,又予謚文忠,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左丞相別兒怯不花,與阿魯圖同掌國政,彼此很是親暱,有時隨駕出幸,每同車出入。

時人以二相協和,可望承平,其實統是別兒怯不花的詭計。

別兒怯不花欲傾害脫脫,不得不聯絡阿魯圖作為幫手。

待至相處既洽,遂把平日的私意,告知阿魯圖。

阿魯圖偏正色道:「我輩也有退休的日子,何苦傾軋別人!」這一語,說得別兒怯不花滿面懷慚,當下惱羞成怒,暗地裡風示台官,教他彈劾阿魯圖。

阿魯圖聞台官上奏,即辭避出城,親友均代為不平。

阿魯圖道:「我是勳臣後裔,王爵猶蒙世襲,偌大一個相位,何足戀戀!去歲因奉著主命,不敢力辭,今御史劾我,我即宜去。

御史台系世祖所設,我抗禦史,便是抗世祖了。」

言訖自去,順帝也不復慰留,竟擢別兒怯不花為右丞相。

所有左丞相一職,任用了鐵木兒塔識。

別兒怯不花也偽為陛辭,至順帝再行下詔,乃老老實實的就了右相的位置,大權到手,讒言得逞,故右相脫脫一家,免不得要遘禍了。

正是:

黜陟無常只自擾,賢一奸一到底不相容。

欲知脫脫等遘禍情形,待小子下回續表。

----------

是回敘順帝故事,活肖一庸柔之主,忽而昧,忽而明,明後而復昧;庸柔者之必致覆國,無疑也!太后卜答失裡,雖未嘗無過,然既自悔前愆,捨子立侄,又始終保護順帝,俾正大位。

人孰無良,乃竟忘德思怨,驟行遷廢耶!且上撤廟主,下戮皇弟,反噬不仁,莫此為甚,其所為忍而出此者,由有浸一潤之譖,先入為主也。

改元至正,與民更始,觀其任賢相,召儒臣,勉阿魯圖之交儆,惜巙巙之遽歿,亦若有一隙之明。

乃天日方開,一陰一霾復集,可見小善之足陳,卒無補於大體,特揭錄之以垂炯戒,俾後世知一節之長,殊不足道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