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演義》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先是世祖嗣位,審定官制,以中書省為行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元史演義》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

元史演義

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

卻說元武宗至大八年,復議立尚書省,分理財帛。

先是世祖嗣位,審定官制,以中書省為行政總樞。

長官稱中書令,副以左右二丞相。

中書令不常置,往往以右丞相兼攝。

自阿合馬、桑哥等相繼用事,恐中書干涉,故特立尚書省,專握政一柄一。

自是廷臣保八、樂實等,請復立尚書省,舊政從中書,新政從尚書,並推舉乞台普濟脫、一作奇塔特伯奇。

脫虎脫一作托克托。

為丞相。

武宗准奏,乃命乞台普濟脫為右丞相,脫虎脫為左丞相,三寶奴、一作三布干。

樂實為平章政事,保八為右丞,蒙哥鐵木兒為左丞,王羆參知政事。

這一班新任大臣,統是阿合馬、桑哥流亞,好言理財,其實並沒有甚麼妙法,只管從交鈔上著想,濫發紙幣,充作銀兩。

從前中統交鈔及至元交鈔,統由計臣創議,頒行天下,民間只有紙幣,並沒有現銀,以致物價日昂,民生日困。

行鈔無準備金,必受其弊,元代覆轍,今又將蹈之矣。

樂實言舊鈔未良,應改用新鈔,方昭畫一。

乃改造至大銀鈔,凡十三等,每一兩准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黃金一錢,隨路立平准行用庫,及常平倉以權物價,毋令沸騰。

元代鈔法,經此三變,無如有鈔無銀,總難信用,難道改造至大二字,便可作為金錢麼?那計吏上一下一其一手,從中刻削盤剝,卻中飽了不少,只百姓又重重受苦了!言之痛心。

武宗反以脫虎脫、三寶奴兩人,格外出力,加脫虎脫為太師,封義國公;三寶奴為太保,封楚國公。

嗣又以樂實為尚書左丞相,封齊國公,這也不在話下。

只武宗嗣位數年,已當壯歲,六宮妃嬪,羅列數百,卻未曾正式立後,這也是史鑒上所罕聞的。

想因妃嬪統得一寵一幸,一時難分差等耳。

會皇太子舉薦李孟,遣使訪求,得孟於許昌陘山,征為中書平章事,集賢大學士。

孟入見,首請立後以正一陰一教,乃立真哥皇后。

後亦弘吉剌氏所出,才色軼群。

真哥有從妹,名速哥失裡,亦得武宗一寵一幸,武宗又稱她為後。

不立後則已,立後則必使匹嫡,元制之不經可知。

還有妃子二人,一系亦乞烈氏,一系唐兀氏。

亦乞烈氏實生和世,後為明宗,唐兀氏實生圖帖睦爾,後為文宗,後文再表。

單說太后弘吉剌氏,頤養興聖宮,除飭行佛事外,沒甚事情,未免安閒得很。

她忽然動了一種邪念,暗想妃嬪公主等人,多與僧徒結歡喜緣,只自己身為帝母,不便捨身佈施,欲保全名節,又是意馬心猿,按捺不祝武宗年已及壯,太后應亦將半百矣,乃猶因逸思一婬一,求逞肉一欲,此逸豫之萌所以最足誤人也。

她本是青年守孀,順宗於二十九歲去世,其時兩孤尚幼,嫠婦在幃,孤帳淒清,韶光辜負。

虧得同族周親,有個鐵木迭兒,常相往來,隨時撫恤,每當花晨月夕,獨居無聊時,得鐵木迭兒與為談心,倒也解悶不少。

恐不止談心而已。

後為成宗後伯岳吾氏所忌,出居懷州,遂與鐵木迭兒疏遠。

嗣成宗復令鐵木迭兒為雲南行省左丞相,路隔萬里,一在天涯,一在地角,就是憶念著他,也只好付諸長歎,無可奈何。

此次長子為帝,尊作太后,一切舉動,無人監製,正好召幸故人,重尋舊約。

當下遣一密使,遙征鐵木迭兒。

看官,你想這鐵木迭兒得此機會,哪有不來之理?一鞭就道,兩月至京,太后已待得不耐煩,迨見了面,如獲異珍。

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那鐵木迭兒向來巧佞,善承意旨,至此越發效力,竟在興聖宮中,盤桓了好幾天,杜門不出。

雲南行省,不見了鐵木迭兒,遂稟報政一府,說他擅離職守,應加處分。

尚書省即據實奏陳,武宗尚莫名其妙,將奏牘批一發下來,令尚書省訪查下落,以便定罪。

誰知他早入安樂窩中,穿花度柳,快活得很。

呂不韋故事復見元宮。

過了數日,尚書省敬接詔敕,說是奉皇太后旨意,援議親故例,赦鐵木迭兒罪名。

親若皇父,安得不赦。

尚書省中,統是一班狐群狗一黨一,管甚麼宮內勾當,自然擱起不提。

武宗還想恣意游幸,令築城中都,飭司徒蕭珍監工,調發兵役數萬名,限五閱月告竣,逾期加罪。

無如福已享盡,天不假年,至大四年正月元旦,百官俱入殿朝賀,待了半日,竟由宮監傳旨,帝躬不豫,免行大禮。

廷臣始知武宗有疾,相率退班。

過了七日,武宗竟崩於玉德殿,在位五年,壽只三十一。

先是宦官李邦寧曾乘間入告武宗,謂陛下春秋日富,皇子漸長,自古以來,只有父祚子續,未聞有子立弟,應酌量裁斷等語。

武宗不悅,並叱邦寧道:「朕志已定,你不必與我多言,可自去稟聞東宮。」

武宗友於之心,也不可沒。

邦寧碰了這大釘子,自然不敢再說。

皇太子一愛一育黎拔力八達方得保全儲位。

至武宗殂後,遂入理大政,第一著下手,便飭罷尚書省,把丞相脫虎脫、三寶奴、平章樂實、右丞保八、左丞蒙哥帖木兒、參政王羆,一律免官,逮禁獄中。

命中書右丞相塔思不花,知樞密院事,鐵兒不花等參鞫。

訊得脫虎脫等殃民誤國,種種不法等情,遂命將脫虎脫、三寶奴、樂實、保八、王羆諸人,即日正法;蒙哥帖木兒犯罪較輕,杖了數百,充戍海南。

第二著下手,罷城中都,追奪司徒蕭珍符印,把他拘禁起來。

凡中都所佔民田,盡行發還。

第三著下手,召還先朝通達政務,及素有聞望的老臣,如前平章程鵬飛、董士癬前太子少傅李謙、少保張閭、右丞陳天祥、尚文、劉正,前左丞郝天挺,前中丞董士珍,前太子賓客蕭,前參政劉敏中、王思廉、韓從益,前侍御趙君信,前廉訪使程文海,前杭州路達魯噶齊等十六人,統令詣闕議政。

只陳天祥、劉敏中、蕭不至。

一面重用李孟欲授為中書右丞相,偏皇太后已經降旨,將中書右丞相的職任,付與鐵木迭兒。

皇太子不便違命,只好順從母意。

敝笱之詩,寧尚未讀。

太后且信一陰陽一家言,命太子即位隆荊宮。

御史中丞張珪,以嗣君正位,應在正殿,乃於大明殿即皇帝位,受諸王百官朝賀。

並下詔大赦道:

惟昔先帝事皇太后,撫朕藐躬,孝友天至,由朕得托,順考遺體,重以母弟之嫡,加有削平內難之功,於其踐阼,曾未逾月,授以皇太子寶,領中書令樞密使,百揆機務,聽所總裁,於今五年。

先帝奄棄天下,勳戚元老,鹹謂大寶之承,既有成命,非與前聖賓天,而始徵集宗親,議所宜立者比,當稽周、漢、晉、唐故事,正位宸極。

朕以國恤方新,誠有未忍,是用經時。

今則上奉皇太后勉進之命,下徇諸王勸戴之情,三月十八日,於大都大明殿即皇帝位,凡尚書省誤國之臣,先已伏誅,同惡之徒,亦已放殛,百司庶政,悉歸中書,命丞相鐵木迭兒,平章政事李道復等,從新拯治,可大赦天下。

此詔!

詔中所言李道復,就是李孟。

孟字道復,因前時翊戴功深,並調停母子兄弟間,格外盡力,所以特別推重,稱為道復而不名。

即位禮畢,復諭以次年改元,議定皇慶二字。

小子披覽元史,武宗以後,就是仁宗,仁宗即一愛一育黎拔力八達的廟號,因此小子於他嗣位後,仍循例稱作仁宗了。

仁宗以脫虎脫等雖已伏誅,一黨一羽尚多,擬盡加鞫訊。

延慶使楊朵兒只一作楊多爾濟。

上書諫阻,大旨以帝王為治,不嗜殺人,今當嗣服初年,尤以省刑為要,應寓恩於威,以敦治道等語。

仁宗感悟,乃改從寬大,只擬用陝西平章孛羅鐵木兒,江浙平章烏馬兒,甘肅平章闊裡吉思,河南參政塔失鐵木兒,江浙參政萬僧,俱由台官糾參,奉旨罷黜,不准再舉。

於是尊重文教,優禮師儒,先命釋奠先師孔子,行祭丁制,只主祭的人,卻遣了一個宦官李邦寧。

邦寧曾在武宗前勸易皇太子,至仁宗登基,左右亦奏述前言,請即加罪。

還是仁宗寬弘大量,諭以帝王歷數,自有天命,不足介懍,乃置不復問。

此次命他為集賢院大學士,且飭釋奠先師,褻聖甚矣。

那邦寧竟爾受命,擺著儀仗,入大成殿行禮。

看官,你想大成至聖文宣王,願受他拜跪麼?太牢方設,鼎俎雜陳,邦寧整肅衣冠,向案前就位。

忽然狂風大起,捲入殿中,兩廡燭盡吹滅,燭台底下的鐵鐏,陷入地中尺許,嚇得邦寧魂飛天外,慌忙屈膝俯伏,執事諸人,統伏地屏息。

約過了幾小時,風始停止,才勉強成禮,邦寧慚悔數日。

就是仁宗聞知,也悚然起敬,由是益敬禮儒臣。

平章政事李孟,幼擅文名,博學強記,貫穿經史,嘗開門授徒,遠近爭至。

嗣入東宮為太子師傅,與仁宗很是契合。

至此君臣相得,如魚投水,嘗諭他道:「卿系朕的舊學,朕有不及,全仗卿忠心輔佐。」

孟受命後,也深感知遇,力以國事為己任,節濫費,汰冗員。

貴戚近臣,多言不便,奈因帝眷方隆,無隙可乘,也只好忍耐過去。

君子小人,總不相容。

孟又因大德以後,封拜繁多,釋道二教,俱設官統治,權抗有司,撓亂政事,大為時害,遂奏請信賞必罰,賞善懲惡,並罷免僧道各官。

至若風俗日一靡一,車服僭擬,上下無章,尊卑無別,孟復請嚴加限制。

仁宗一一准奏,且與之立約道:「朕在位一日,卿亦宜在中書一日。」

遂賜爵秦國公,命畫師圖像,詞臣加贊。

入見必賜坐,與語必稱卿,或稱字,一面增國子生,為三百人,令孟督率。

孟因上言老成凋謝,亟應求材。

四方儒士,如有德成藝進,請擢任國學翰林秘書太常,或儒學提舉等職,以昭激勸。

且謂人材所出,不止一途,漢、唐、宋、金,嘗行科舉,得人稱盛,今欲興賢舉能,不如用科舉取士,較諸多門干進,似勝一籌。

惟必先德行經術,次及文辭,然後可得真才。

仁宗乃決意進行,命中書省臣,規定條制。

先是世祖嘗議立科舉法,未及舉行。

至是乃命中書省頒定科條,科場每三歲一次,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從士人本籍官司,於諸色戶內推舉,年及二十五,有孝行可稱,信義足述,以及經明行修的士子,以次敦遣。

其或徇私濫舉,並應舉不一舉的有司,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應體察究治。

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注,遇有義理一精一明,文詞典雅,乃算中眩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注,結以己意,限三百字以上。

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朱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體格。

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

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

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

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三甲皆正八品,兩榜並同,乃即下詔道: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徵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

朕以眇躬;獲承不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則所不齲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

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試有司。

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

到了皇慶三年,改元延祐,八年開試舉人,至次年廷試,賜護都沓兒、張起巖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分為兩榜。

蒙古色目人為右,漢人南人為左,嗣是垂為常例。

元代之有科舉,自延祐始,故詳紀之。

仁宗復用齊履謙、吳澄為國子司業。

履謙字伯恆,汝南人,幼習推步星歷諸術,及稍長,讀洙泗、伊洛遺書,窮理格物。

至元二十九年,授為星歷教授,大德二年,擢任保章正,至大三年,升授侍郎,兼領冬官正事。

仁宗即位,以履謙學行純篤,命教國學子弟。

與吳澄並司教養。

每五鼓入學,風雨寒暑,未嘗少擔

吳澄字幼清,撫州人,宋末舉進士不第,隱居布水谷,讀書著述,夙負盛名。

至元中曾召至燕京,欲授以官,澄乞歸養母,遂辭去。

至大元年,復石為國子監丞,皇慶元年,授為司業,澄用宋程顥學校奏疏,胡瑗六學教法,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約為教法四條:一經學,二行實,三文藝,四治事,逐條規勉,不憚求詳。

嗣因履謙改僉太史院事,澄以同學乏人,托病塊籍,學制稍廢。

仁宗復調履謙為司業。

履謙律己益嚴,教道益張,嘗立升齋積分等法。

每季考生徒學行,以次遞升,既升上齋,逾再歲,始與私試。

詞理俱優為滿分,詞平理優為半分,歲終積至八分,得充高等,以四十人為額,然後集賢院及禮部歲選六人,充作歲貢。

三年不通一經,及在學不滿一年,定章黜革,所以人人勵志,士多通材。

元朝學術,惟皇慶延祐時,推為極盛。

師道立則善人多,觀此益信。

仁宗又嘗將《貞觀政要》,《大學衍義》,並程復心所著《四書集注》,陸淳所著《春秋纂例》、《辨微疑旨》,及《資治通鑒》,《農桑集要》等書,悉令刊布,頒行學宮。

復以宋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暨元儒許衡,學宗洙泗,令從祀孔子廟廷,重儒尊道,也可謂元代第一賢君了。

小子有詩詠道:

大元制典太荒唐,竟把儒生列丐倡!

幸有後王能幹盅,莘莘學子尚成行。

仁宗方有心求治,雅意得人,偏偏鐵木迭兒,得一寵一太后,從中播弄,舉佞斥賢,這也是元朝的氣數。

欲知詳細,下回再述。

----------

武宗在位四年,秕政甚多,惟孝友一性一成,不私天下,較之曹丕、蕭繹,相去遠矣!仁宗嗣服,首斥儉壬,召用老臣,並尊師重儒,興學育才,不愧為守文之主。

至若科舉一端,以一日之長,即第其高下,似不得為良法。

然曠觀古代,因選舉之窮,繼以科舉,殆亦有不得已之意,存於其間者。

況科目亦曷嘗不得人乎?即如今日之廢科目,復選舉,弊端百出,罄竹難書,是選舉且不科目若也。

元素賤儒,惟仁宗始注意及此,善善從長,故本回特備錄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元史演義
第一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第八回 四傑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拚命用少勝多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裡恃力興兵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第十八回 阿魯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第二十回 勤南略繼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崖山功成一統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台臣匿奏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雌後通謀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倖盈朝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洩逆謀立正典刑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姦淫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議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入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第四十一回 倒剌沙奉寶出降  泰定後別州安置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剋日登基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後  立儲君驚遇冤魂第四十五回 平全滇諸將班師  避大內皇兒寄養第四十六回 得新懷舊人面重逢 納後為妃天倫誌異第四十七回 正官方廷臣會議  遵顧命皇侄承宗第四十八回 迎嗣皇權相懷疑  遭冥譴太師病逝第四十九回 履尊擇配後族蒙恩 犯闕稱兵豪宗覆祀第五十回 辱諫官特權停科舉 尊太后變例晉徽稱第五十一回 妨功害能淫威震主 竭忠報國大義滅親第五十二回 逐太后兼及孤兒  用賢相並征名士第五十三回 寵女侍僭加後服  聞母教才罷彈章第五十四回 治黃河石人開眼  聚紅巾群盜揚鑣第五十五回 失軍心河上棄師  逐盜魁徐州告捷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術天子宣淫 嬖侍擅權丞相受禍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義  董搏霄河北捐軀第五十八回 掃強虜志決身殲  弒故主行兇逞暴第五十九回 阻內禪左相得罪  入大都逆臣伏誅第六十回 群寇蕩平明祖即位 順帝出走元史告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