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二月二十一日1 出崇安2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徐霞客遊記

游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1 出崇安2南門,覓舟。

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一溫一 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人海。

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

余吒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3。

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4,即武彝溪也5。

沖佑宮傍峰臨溪。

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捨宮不登,逆流而進。

流甚駛6,舟子跣行溪間以挽舟7。

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巖。

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遍。

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巖,左為兜鍪峰、玉女峰。

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

三曲右為會仙巖,左為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8。

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9。

四曲右為釣魚台、希真巖,左為雞棲巖、晏仙巖。

雞棲巖半有洞,外隘中宏,橫插木板,宛然塒榤十。

下一潭深碧,為臥龍潭。

其右大隱屏、接筍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

文公書院正在大隱屏下。

抵六曲,右為仙掌巖、天游峰,左為晚對峰、響聲巖。

回望隱屏、天游之間,危梯飛閣懸其上,不勝神往。

而舟亦以溜急不得進,還泊曹家石。

【註釋】

1二月二十一日:此次入閩路線,《一江一 右游日記》曾說「兩過廣信」,於鉛山縣又追敘:「此余昔年假道分水關趨幔亭處。」

霞客遊黃山後,即經一江一 西東部,取道廣信、鉛山,過分水關入福建崇安。

游武彝山的時間在萬曆四十四年,即1616年。

2崇安:隸建寧府,即今福建崇安縣。

3大王峰:又名天柱峰,雄踞在武彝溪口,是進入武彝山的第一峰,有木梯和巖壁踏腳石孔可攀到峰頂。

4大溪:明代又稱崇溪,即今崇陽溪。

5武彝溪:明代又稱九曲溪、清溪,發源於三保山,經星村入武彝山,盤折九曲,約7.5公里,到武彝宮前匯入崇溪。

6駛(shǐ):馬快跑。

7舟子:船夫。

跣(xiǎn):光著腳。

8機杼(zhu):織布機。

9架壑舟:又稱「架壑船」、「船棺」、「仙船」、「仙脫」、「仙函」等,為古代當地的一種葬具,俗稱船棺葬、崖墓。

葬具似船,用整木鑿成,存放於懸崖隙洞人跡難到的地方。

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在北山白巖距谷底51米的洞內取下船棺一具,經c14測定,距今已三千四百餘年。

十塒(shi):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巢。

榤:雞棲的小木樁。

溜(liu):急流。

【譯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縣南城門,尋覓乘坐的船。

西北面一條溪水從分水關流來,東北面一條溪水從一溫一 嶺關流來,匯合後流注於縣南,通過郡、省而流入大海。

船順流而下三十里,見溪邊一座山峰橫斜,一座山峰獨立高聳。

我感到驚詫而很注意,那橫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聳的就是大王峰了。

山峰南面有一條溪流,向東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

沖佑宮背面依傍山峰,前臨溪水。

我想先抵達九曲,然後順溪流探勝歷奇,於是捨棄沖佑宮而不登其門,逆流而進。

流水很急,縴夫們赤腳行走於溪流之間以挽船前進。

第一曲,右邊是幔亭峰、大王峰,左邊是獅子峰、觀音巖。

而溪流右邊瀕臨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幾乎遍滿題詩、刻字。

二曲的右邊是鐵板幛、翰墨巖,左邊是兜鍪峰、玉女峰。

而鐵板幛的旁邊,崖壁陡峭筆立,其間有三個孔穴,作「品」字形狀。

三曲的右邊是會仙巖,左邊是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峰壁立千仞,崖頂端有數處孔穴,其中像織布機一樣亂插著許多木板,一隻小船斜架在孔穴口木板的末端,名號叫「架壑舟」(即懸棺)。

四曲的右邊是釣魚台、希真巖,左邊是雞棲巖、晏仙巖。

雞棲巖半腰處有石洞,外面狹隘而其中寬宏,橫插著的木板,彷彿是雞巢中雞棲息的木樁。

巖下有一潭水,水深而碧藍,是臥龍潭。

它的右邊有大隱屏、接筍峰,左邊有更衣台、天柱峰的,就是五曲了。

文公書院正好在大隱屏峰下面。

抵達六曲時,見右邊有仙掌巖、天游峰,左邊是晚對峰、響聲巖。

回頭眺望大隱屏、天游峰之間,只見高峻的石梯、飛簷斗閣懸掛山峰之上,不由得非常神往。

而我所乘游的船也因為急流洶湧而不能駛進去,只好返還曹家石停泊。

【原文】

登陸入雲窩1,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

窩後即接筍峰。

峰駢附於大隱屏,其腰橫兩截痕,故曰「接筍」。

循其側石隘,躋磴數層,四山環翠,中留隙地如掌者,為茶洞。

洞口由西入,口南為接筍峰,口北為仙掌巖。

仙掌之東為天游,天游之南為大隱屏。

、諸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2,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巖更為奇矯也。

從其中攀躋登隱屏,至絕壁處,懸大木為梯,貼壁直豎雲間。

梯凡三接,級共八十一。

級盡,有鐵索橫系山腰,下鑿坎受足。

攀索轉峰而西,夾壁中有岡3介其間,若垂尾,鑿磴以登,即隱屏頂也。

有亭有竹,四面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夐4隔。

仍懸梯下,至茶洞。

仰視所登之處,嶄然5在雲漢。

【註釋】

1雲窩:在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間,新建有八亭散佈岡頭或溪邊,還有盤山石徑往來諸勝。

2攢(cuan)湊:湊集。

3岡(ɡānɡ):山脊。

4夐(xionɡ):遠。

5嶄(zhǎn)然:高峻。

《徐霞客遊記》中有的地方作「嶄嶄」。

【譯文】

登上陸地進入雲窩,排開雲彩穿過石巖,都是從散亂的巖崖中間輾轉尋覓才找到路。

雲窩的後面就是接筍峰。

接筍峰並列並依附於大隱屏,它的峰腰橫向顯出分為兩截的痕跡,所以叫「接筍峰」。

順著它側面的石巖隘口,攀登上好幾級石磴,遠遠看見的四面被翠綠的山巒環繞,中間留有空隙地有如手掌一樣的地方,就是茶洞。

茶洞口從西面進入,洞口南面是接筍峰,北面是仙掌巖。

仙掌巖的東面是天遊蜂,天游峰的南面是大隱屏。

各座山峰的上部都極其陡峭,而下部又很湊集,外面沒有石磴路,唯獨西部有一道縫隙相通,比之天台山的明巖更為奇特雄偉。

從山峰中間攀登,登上大隱屏,到極陡峭的山崖處,懸架大木作梯子,緊貼著巖壁直豎雲彩之間。

木梯用三根大木相接起來,共有八十一級。

梯級窮盡,有鐵鏈索橫繫於山腰處,下面鑿有石坎供腳踩踏。

攀援著鐵鏈索向西面順著山峰轉,兩邊巖壁之中有山脊介於其間,好像下垂的尾巴,鑿有石磴用以登高,就是大隱屏的峰頂了。

峰頂有亭子,有翠竹,四面都是懸崖峭壁,憑空向下眺望,真正是仙境和凡界相隔遙遠。

仍舊從懸架的木梯上下來,到達茶洞。

仰望所攀登上去的地方,高峻得似乎在天河之中。

【原文】

隘口北崖即仙掌巖。

巖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長盈丈者數十行。

循崖北上,至嶺,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一交一 加入覽。

南轉,行夾谷中。

谷盡,忽透出峰頭,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1。

是峰處九曲之中,不臨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環之。

東望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環之。

南望為更衣台,南之近者,則大隱屏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環之。

西望為三教峰,西之近者,則天壺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環之。

惟北向無溪,而山從水簾諸山層疊而來,至此中懸。

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

自茶洞仰眺,但見絕壁干霄,泉從側間瀉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

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立台上,望落日半規2,遠近峰巒,青紫萬狀。

台後為天遊觀。

亟辭去,抵舟已入暝矣。

【註釋】

1天游峰:在五曲隱屏峰後,絕頂有覽亭可供憑眺。

分上天游和下天游,天遊觀在下天游。

2規:圓形。

【譯文】

隘口北面的石崖就是仙掌巖。

巖壁屹立溪邊,雄偉而闊展,巖壁中間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長度超過一丈的有數十行。

順著山崖從北面攀登而上,到達嶺上,夕陽光侵染著松林,山光秀麗,溪水曲折,一交一 相輝映,非常中看。

向南轉,在狹窄的山谷中行走。

山谷窮盡,忽然透現出一座山峰頭頂,三面都是陡壁峭立,峰頂上建有亭子,那就是天游峰了。

這天游峰處於九曲溪的中央,但不瀕臨溪水,而九曲的溪流從三面環繞著它。

向東眺望是大王峰,有一曲至三曲的溪流環繞它;向南眺望是更衣台,南邊最接近的,就是大隱屏等各座山峰,四曲至六曲的溪流環繞著它們;向西眺望是三教峰,西邊最接近的,則是天壺峰等各座山峰,七曲至九曲的溪流環繞著它們。

僅有北面向來沒有溪流,而山巒從水簾峰等各座山嶺層層疊疊延伸而來,到這裡中懸起來。

此前我所俯身鳥瞰的地方,就是茶洞了。

從茶洞仰身遠眺,但見陡峭的巖壁直插雲霄,泉水從側面岩石間傾瀉而下,開始時不知道它上面還有山峰可以遊覽歇憩。

如果想不親臨九曲溪而能夠盡覽九曲溪的優美勝景,這山峰當然應該是第一峰了。

站立峰台上,遠望那半圓形的正在西沉的落日,遠處近處的無數峰巒,顯出青色、紫色萬千景象。

峰台後面是天遊觀。

我急忙辭別而去,回到遊船時已經是黃昏了。

【原文】

二十二日 登涯1,辭仙掌而西。

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則左涯也。

第七曲右為三仰峰、天壺峰,左為城高巖。

三仰之下為小桃源,崩崖堆錯,外成石門。

由門傴僂而入,有地一區,四山環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

出門而西,即為北廊巖,巖頂即為天壺峰。

其對岸之城高巖矗然獨上,四旁峭削如城。

巖頂有庵,亦懸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

第八曲右為鼓樓巖、鼓子巖,左為大廩石、海蚱石。

余過鼓樓巖之西,折而北行塢中,攀援上峰頂,兩石兀立如鼓,鼓子巖也。

巖高亙亦如城,巖下深坳一帶如廊,架屋橫欄其內,曰鼓子庵。

仰望巖上,亂穴中多木板橫插。

轉巖之後,壁間一洞更深敞,曰吳公洞。

洞下梯已毀,不能登。

望三教峰而趨,緣山越磴,深木蓊蓯其上。

抵峰,有亭綴其旁,可東眺鼓樓、鼓子諸勝。

山頭三峰,石骨挺然並矗。

從石罅間躡磴而升,傍崖得一亭。

穿亭入石門,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線,上下尺餘,人行其間,毛骨陰悚。

蓋三峰攢立,此其兩峰之罅;其側尚有兩罅,無此整削。

【註釋】

1涯(ya):水邊。

【譯文】

二十二日 登上水邊,辭別仙掌巖向西走。

我所順著走的,乃是溪流的右岸,隔溪則是左巖。

第七曲的右邊是三仰峰、天壺峰,左邊是城高巖。

三仰峰下是小桃源,崩裂的山崖、錯落的巖堆,在外邊形成一道石門。

由石門彎曲著腰背進入,有一片地,四周山巒環繞,中間有平坦的田畦和彎曲的澗水,蒼松翠竹圍護著庭院,雞鳴聲、人語聲,都在青山中迴盪。

走出石門向西行,就是北廊巖,北廊巖頂即是天壺峰。

它對岸的城高巖高高地聳立著獨立天上,四旁峭壁有如刀削,就像是城牆。

城高巖頂上有座庵,也是懸架木梯可以攀登的,因為隔著溪水而沒有去到。

第八曲的右邊是鼓樓巖、鼓子巖,左邊是大廩石、海蚱石。

我經過鼓樓巖的西面,踅轉而向北,行走於山塢之中,攀援而登上峰頂,有兩塊巖子直立著,很像鼓,這就是鼓子巖了。

鼓子巖的高度和橫寬也像城高巖一般,巖下的深山坳就像一條長廊,建蓋有房屋橫欄在山坳裡,叫做鼓子庵。

仰望巖上面,在散亂的洞穴中有許多木板橫插著。

轉到巖子後面,巖壁間有一洞穴更是深而寬敞,叫做吳公洞。

吳公洞下面的木梯已經毀壞,不能登上去。

望著三教峰而奔去,沿著山翻越石磴,山野上深深的樹林生長很茂盛。

抵達三教峰,在山峰旁建有亭子點綴景色,向東可以眺望鼓樓峰、鼓子巖各處勝景。

山頂有三座山峰,石巖骨架高挺,並排聳立。

從石巖的縫隙間踏石磴而登高,石崖旁有一座亭子。

穿過亭子進入石門,兩崖壁對峙,中間很狹窄,崖壁高聳參天,中間僅有一線通道,上下僅一尺多寬,人在其間行走,不由感到陰森、毛骨悚然。

大概三座山峰簇攢而立,這是其中兩座山峰間的縫隙;其側邊還有兩道縫隙,但沒有這樣整齊壁削。

【原文】

已下山,轉至山後,一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盤亙亦如鼓子,為靈峰之白雲洞。

至峰頭,從石罅中累級而上,兩壁夾立,頗似黃山之天門。

級窮,迤逞至巖下,因巖架屋,亦如鼓子。

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之,至曲復合為一。

洲外兩山漸開,九曲已盡。

是巖在九曲盡處,重巖回疊,地甚幽爽。

巖北盡處,更有一巖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

余即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

坳外壁深萬仞。

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

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置於中,欲開道而未就也。

半晌,返前巖。

更至後巖,方構新室,亦幽敞可愛。

出向九曲溪,則獅子巖在焉。

【譯文】

隨後下山,轉到山後面,看見一座山峰與貓兒石相對峙立,盤旋而綿延也像鼓子巖一樣,這是靈峰的白雲洞。

到達峰頂,從石巖縫隙中連續地沿石級而往上登,兩邊峙立的崖壁相夾很狹窄,與黃山的天門很相似。

走完石級,順著曲折連綿的山道到達石巖下面。

利用岩石架設房屋,情況也像鼓子巖一樣。

登上高樓向南眺望,九曲上游,有片小洲屹立於溪水中,溪水從西方流來,至此分流而將小洲四面環繞,到九曲處重新合流為一股溪水。

小洲外有兩座山逐漸開闊,至此九曲已經到盡頭。

這巖就在九曲的盡頭處,巖壁重疊迴環,地方很是幽靜清爽。

巖北面的盡頭處,更有一巖尤其奇異:上下都是很陡峭的石壁,石壁間橫凹的地方僅一線寬,必須低伏身體像蛇一樣爬行,盤繞著石壁越過去,才可以進入。

我就從壁凹處爬行,不久凹處漸漸低矮,石壁漸漸險要,於是就勢而彎腰曲背;巖壁凹處愈低矮愈狹窄,於是像蛇一樣伏貼著用膝蓋爬行,到壁坳轉彎的地方,上下懸隔僅有七寸,寬只有一尺五。

壁凹外面,巖壁深達萬仞。

我匍匐前進,胸部背部與岩石相摩擦,盤旋了很久時間,才得以越過那險要。

石巖果然高大寬敞,層層疊疊,其間有斧鑿的痕跡,是想要開鑿道路而沒有完成。

過了半晌,返回到前巖。

又重新回到後巖,剛剛構築好的新房屋,也很幽靜、寬敞而令人喜愛。

出來走向九曲溪,就見獅子巖在那裡。

【原文】

循溪而返,隔溪觀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巖,蔚然奇麗,種種神飛。

復泊舟,由雲窩入茶洞,穹窿窈窕1,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雲窩左轉,入伏羲洞,洞頗陰森。

左出大隱屏之陽,即紫陽書院2,謁先生廟像。

順流鼓棹,兩崖蒼翠紛飛,翻恨舟行之速。

已過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

自御茶園3登岸,欲繞出金雞巖之上,迷荊叢棘,不得路。

乃從巖後大道東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諸峰,復不得。

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

欲從此尋一線天,彷徨無可問,而舟泊金雞洞下,迥不相聞。

乃沿溪覓路,迤逞大藏、小藏之麓。

一帶峭壁高騫4,砂磧崩壅,土人多植茶其上。

從茗柯中行5,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謂「仙學堂」、「藏仙窟」,俱不暇辨。

【註釋】

1穹窿(qionɡ lonɡ):長曲。

窈窕(yǎo tiǎo):深遠。

2紫陽書院:紫陽為山名,在安徽歙縣南,宋代朱松讀書其上。

其子朱熹長期在崇安讀書講學的地方,因稱紫陽書屋,後人建紫陽書院,即前述文公書院。

朱熹死後謚「文」,人稱朱文公。

3御茶園:在武彝山四曲溪南,為元代官府督制貢茶處,大德六年(1302)創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罷廢。

武彝山向以產茶著稱,烏龍茶亦產於此,宋蔡君謨評論此茶味超過北苑龍一團一 。

今盛產巖茶,尤以「大紅袍」最名貴。

4高騫(qiān):高昂著頭。

5茗(minɡ):茶的通稱。

柯:樹枝。

【譯文】

順著溪流返回,隔溪觀賞八曲的人面石、七曲的城高巖,種種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再次停泊遊船,從雲窩進入茶洞,深遠而幽長曲折,第二次到了這裡,令人再也不能離去!隨即又由雲窩向左轉,進入伏羲洞,洞裡很陰森。

從左邊出來,到達大隱屏峰的南面,進入紫陽書院,拜謁朱熹先生的塑像。

順溪流飛快划船,溪兩岸蒼翠的山崖紛紛如飛船掠過,反過來倒怨恨船行走得太迅速。

隨後過天柱峰、更衣巖,在四曲南岸水邊停泊好遊船。

從御茶園上岸,想繞道出去,登金雞巖頂,叢生的荊棘漫山遍野,使人迷惑,找不到路。

於是從金雞巖後面的大道向東行走,希望有岔路可以攀登大藏、小藏各座山峰,又沒有找到路。

穿過山巖來到溪邊時,已置身於玉女峰之下了。

想從這裡尋找一線天,彷徨再三而無人可以問路,而遊船又停泊在金雞洞下面,相距很近而互不相聞。

於是沿著溪岸尋覓道路,在大藏峰、小藏峰麓迤邐而行。

這一帶峭壁高聳,沙石有的壅塞,有的崩塌,當地人在上面種植了許多茶樹。

從茶樹枝葉中前行,從巖壁上俯瞰深溪水,往上仰視陡峭的高崖,所說的「仙學堂」、「藏仙窟」等景致,都沒有閒暇來加以辨別觀賞。

【原文】

已至架壑舟,仰見虛舟宛然,較前溪中所見更悉。

大藏之西,其路漸窮。

向荊棘中捫1壁而上,還瞰大藏西巖,亦架一舟,但兩崖對峙,不能至其地也。

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

其人以舟來受,亦遊客初至者,約余返更衣台,同覽一線天、虎嘯巖諸勝。

過余泊舟處,並棹順流而下,欲上幔亭,問大王峰。

抵一曲之水光石,約舟待溪口,余復登涯,少入,至止止庵。

望庵後有路可上,遂趨之,得一巖,僧誦經其中,乃禪巖也。

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

仍下庵前西轉,登山二里許,抵峰下,從亂箐中尋登仙石。

石旁峰突起,作仰企狀,鶴模石在峰壁罅間,霜翎朱頂,裂紋如繪。

旁路窮,有梯懸絕壁間,躡而上,搖搖欲墮。

梯窮得一巖,則張仙遺蛻也2。

巖在峰半,覓徐仙巖,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尋別道,又不可得;躡石則峭壁無階,投莽則深密莫辨。

傭夫在前,得斷磴,大呼得路。

余裂衣不顧,趨就之,復不能前。

日已西薄,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得道已在萬年宮3右。

趨入宮,宮甚森敞。

羽士迎言:「大王峰頂久不能到,惟張巖梯在。

峰頂六梯及徐巖梯俱已朽壞。

徐仙蛻已移入會真廟矣。」

出宮右轉,過會真廟。

廟前大楓扶疏4,蔭數畝,圍數十抱。

別羽士,歸舟。

【註釋】

1捫(men):執持,撫摸。

2蛻(tui):蟲類脫下來的皮。

遺蛻:道家稱一屍一解為蛻質,後因以蛻為死的諱稱。

遺蛻即一屍一體。

3萬年宮:前稱沖佑宮,此稱萬年宮,俗稱武夷宮,在武彝山武彝溪口,大王峰麓,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

現存道院一座。

4扶疏:繁茂。

【譯文】

隨後走到有架壑舟(即懸棺)的地方,仰望半懸於虛空的架壑舟,非常逼真,較以前乘遊船漂流於溪水中所看見的更為完全。

大藏峰西邊的路,漸漸窮盡了。

走向荊棘叢中,扳附著巖壁朝上攀登,回頭俯瞰大藏峰西邊巖壁上,亦有一架壑舟,但是兩崖壁相對屹立,不能夠到達那裡。

急然見一條遊船從二曲逆流到達,急忙下山招呼船過來。

那乘舟人把船划靠岸接我上船,他也是剛來此地的遊客,邀約我返回更衣巖,一同遊覽一線天、虎嘯巖各處勝景。

經過我停泊遊船的地方,兩隻船一同順溪流而下,計劃攀登幔亭峰,探尋大王峰。

抵達一曲的水光石,約定遊船在溪口等待。

我再登上岸邊,稍向前行,到了止止庵。

看見庵後有路,於是快步上路而去,到一石巖,其中有僧人在念誦佛經,這就是禪巖了。

登大王峰的路,還在止止庵的西面。

仍然下來到止止庵前,向西方轉,登上山走二里多路,抵達大王峰下,從亂箐溝中尋覓登仙石。

登仙石旁山峰突兀而起,現出仰首企盼的形狀;鶴模石在山峰巖壁的縫隙之間,霜一樣的白色翎羽,紅色的頭,裂開的自然紋路有如繪的畫。

旁邊的路已經窮盡,有木梯懸架在陡峭的崖壁之間,踩著梯子向上登,梯子搖搖欲墜。

爬完梯子後登上一座山巖,乃是張仙遺體存放處。

山巖在山峰的半腰上。

尋覓徐仙巖,四面都是石壁,不可以通過。

走下梯子重新尋找其他道路,又沒有找到。

要攀涉石巖則都是峭壁,沒有石階;投身荊棘、草莽,又深又密,不能辨別方向。

雇來的挑夫走在前面,找到中斷的石磴,就大叫說找到了路。

我不顧衣服被荊棘、亂石撕裂,疾跑過去,靠攏他,結果又不能往前走。

太陽已經西沉,於是用手攀懸著荊棘,一胡一 亂懸空墜一落 下來,找到道路時已在萬年宮右邊了。

快步走入萬年宮裡,萬年宮很森嚴、寬敞。

道士迎著我說:「大王峰頂很久以前就不能上去了,只有上張仙巖的梯子還在。

上峰頂的六級梯子及上徐仙巖的梯子都已腐朽破壞。

徐仙的遺體已經移入到會真廟裡了。」

走出萬年宮向右轉,經過會真廟。

廟前的大楓樹生長十分繁茂,濃蔭有數畝地寬,樹圍有數十抱粗。

告別道士,回到遊船中。

【原文】

二十三日 登陸,覓換骨巖、水簾洞諸勝。

命移舟十里,候於赤石街,余乃入會真觀,謁武彝君1及徐仙遺蛻。

出廟,循幔亭東麓北行二里,見幔亭峰後三峰駢立,異而問之,三姑峰也。

換骨巖即在其旁,望之趨。

登山里許,飛流汩然下瀉。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業已上登,不及返顧,遂從三姑又上半里,抵換骨巖,巖即幔亭峰後崖也。

巖前有庵。

從巖後懸梯兩層,更登一巖。

巖不甚深,而環繞山巔如疊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巖為室,曲直高下,隨巖宛轉。

循巖隙攀躋而上,幾至幔亭之頂,以路塞而止。

返至三姑峰麓,繞出其後,復從舊路下,至前所瞰突泉處。

從此越嶺,即水簾洞路;從此而下,即突泉壁也。

余前從上瞰,未盡其妙,至是復造其下。

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為碓,有梯架之,鑿壁為溝以引泉。

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

其坳僅二丈,上下俱危壁,泉從上壁墮坳中,復從坳中溢而下墮。

坳之上下四旁,無處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

坐久之,下壁循竹間路,越嶺三重,從山腰約行七里,乃下塢。

穿石門而上,半里,即水簾洞。

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從巖頂墮下。

巖既雄擴,泉亦高散,千條萬縷,懸空傾瀉,亦大觀也!其巖高矗上突,故巖下構室數重,而飛泉猶落檻外。

【註釋】

1武彝君:武彝山因有神人武彝君所居而得名。

武彝名著於漢代,相傳武彝君於八月十五日上山,置幔亭,化虹橋,大會鄉人宴飲。

【譯文】

二十三日 登上陸岸,尋覓換骨巖、水簾洞各處勝景。

命令遊船移動十里路,在赤石街等候。

我於是進入會真觀,拜謁武彝君神像及徐仙遺體。

走出會真廟,順著幔亭峰東麓向北走二里路,看見幔亭峰後有三座山峰並排屹立,因其奇異而詢問於人,原來是三姑峰。

換骨巖就在三姑峰旁邊,我望著換骨巖而疾走。

登上山有一里多路,就見飛流汩汩地往下傾瀉。

俯身鳥瞰下面,也有高聳的巖壁,清泉水從巖壁的半腰處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興致。

然而業已登上三姑峰,來不及返回光顧,於是從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達換骨巖,換骨巖就是幔亭峰的後崖,換骨巖前面有座庵。

從換骨巖後面架設的兩層懸梯,又登上另外一懸巖。

懸巖不很深邃,環繞著山巔有如疊嶂。

當地人用木板沿巖壁修築房屋,有的彎曲,有的筆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順著宛轉的巖壁修築。

沿著巖壁縫隙攀登而上,幾乎要到幔亭峰的頂了,因為道路被阻塞而停止。

返回到三姑峰麓,從峰後繞出來,再從舊路下山,到達先前俯瞰奔突的流泉的地方。

從這裡越過山嶺,就是通向水簾洞的路;從這裡下去,就是奔突的泉水流出來的巖壁。

我先前從上鳥瞰,未能觀賞盡它的妙處。

到現在再來到它下面,仰望奔突的流泉,又在半壁之上。

旁邊有農夫引泉水沖動石碓,有梯子架設巖壁上,鑿開巖壁成為一條溝,用來引導泉水。

我順著梯子攀登上巖壁,來到奔突的泉水的下面。

那坳凹僅有二丈寬,上下都是高聳的巖壁,泉水從上面的巖壁墜一落 坳凹中,滿溢後再從坳凹向下墜一落 。

坳凹的上下及四方,無處不是水,而中央有一塊石頭突起來,人可以坐在上面。

在石頭上坐了很久,才爬下巖壁,順著竹林間的小路,翻越過三重山嶺,從山腰處大約走了七里路,才下來到山塢中。

穿過石門而上,半里路後,就到水簾洞。

千仞山崖高聳,上部外突,下部凹嵌,泉水從山崖頂上落下來。

山巖既雄偉寬闊,泉水也是從很高的地方散漫地傾落,形成千條萬縷的細小水柱,懸空向下傾瀉,也是一大觀啊!那山巖高高聳立而上部外突,所以山巖下構築有房屋數重,而飛流直下的泉水,還落在房屋欄杆之外。

【原文】

先在途聞睹閣寨頗奇,道流指余仍舊路,越山可至。

余出石門,愛塢溪之勝,誤走赤石街道。

途人指從此度小橋而南,亦可往。

從之,登山入一隘,兩山夾之,內有巖有室,題額乃「杜轄巖」,土人訛為睹閣耳。

再入,又得一巖,有曲檻懸樓,望赤石街甚近。

遂從舊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則赤石街1大溪也。

下舟,掛帆二十里,返崇安。

【註釋】

1赤石街:今仍作赤石,在崇安縣南境,崇溪與武彝溪的匯口處。

【譯文】

先前在路途上所說睹閣寨很奇險,道士指點我仍然從舊路走,越過山嶺就可以到達。

我走出石門,很喜愛山塢、溪流的優美勝景,因而誤走了去赤石街的路。

路人指點說,從這裡走過小橋向南走,也可以去到。

我聽從他的話,登上山進入一山隘,旁邊有兩山相夾,山隘裡有山巖又有房屋,題額是「杜轄巖」,當地人訛稱為睹閣寨了。

再進入去,又遇到一山巖,有曲檻和高懸的樓房,望見赤石街很近;於是從舊路走三里路,渡過一溪,再走一里路,就是赤石街大溪了。

下遊船,掛帆行船二十里路,返回崇安。

【評析】

武夷山在地質上屬於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三十六峰聳立、九曲清溪環繞的奇景,丹山碧水,秀甲東南。

作者的武夷三日游,採用「先抵九曲,然後順溪探歷」的路線,除了盡覽美麗的自然景觀外,還探尋考察了紫陽書院、架壑舟等頗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跡,最後還考證了「睹閣」乃「杜轄」之訛。

全篇遊記全面翔實地記錄了這些過程,對整個游程和各處景觀,大體平均使用筆墨,並無特別突出加重之處;但脈絡清晰,筆觸細膩。

文字也以敘述為主,時有輕描淡寫。

如「有亭有竹,四面懸崖,憑空下眺,真仙凡復隔」,「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一交一 加入覽」,「望落日半規,遠近峰巒,青紫萬狀」,「四山環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巖既雄擴,泉亦高散,千條萬縷,懸空傾瀉,亦大觀也」,等等,信筆點染,頗有雅趣。

至於他搜奇歷險的描寫,也時有妙筆。

尤其是在靈峰攀奇巖那段:「巖北盡處,更有一巖尤奇:上下皆絕壁,壁間橫坳僅一線,須伏身蛇行,盤壁而度,乃可入。

余即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漸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處,上下僅懸七寸,闊止尺五。

坳外壁深萬仞。

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盤旋久之,得度其險。」

寫得真真切切,令人如親歷其境。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