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隨筆二則
【原文】
黔國公1沐昌祚卒,孫啟元嗣爵。
邑諸生往祭其祖,中門啟,一生翹首內望,門吏杖箠之。
多士怒,亦箠其人,反為眾桀一奴一所傷,遂訴於直指2金公。
公諱瑊,將逮諸一奴一,一奴一聳啟元先疏誣多士。
事下御史,金逮一奴一如故。
啟元益嗔3,徵兵祭纛4,環直指門,發巨炮恐之,金不為動。
沐遂掠多士數十人,毒痛之,囊其首於木。
金戒多士毋與爭,急疏聞。
下黔督張鶴鳴勘,張奏以實。
時魏璫專一政 ,下調停旨,而啟元愈猖狂不可制。
母宋夫人懼斬世緒,泣三日,以毒進,啟元隕,事乃解。
宋夫人疏請,孫稚未勝爵服,乞權署名,俟長賜襲。
會今上登極5,憐之,輒賜敕實授。
即今嗣公沐天波,時僅歲一周支6也。
【註釋】
1黔國公:沐英為明朝開國勳臣之一,受封為西平侯,後其子孫又進封為黔國公,世襲鎮守雲南總兵官。
2直指:漢武帝派遣直指使者,衣繡衣,持節發兵,有權誅殺不力的官員。
直指,意即指事而行,挺直不阿。
3益嗔(chēn):越生氣。
4纛(dao):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5今上登極:指朱由檢當皇帝,年號崇禎,時在1628年。
6歲一周支:「支」指地支,古人通常把十二地支和十二個月份相配,歲一周支即滿一週歲。
【譯文】
黔國公沐昌祚去世,孫沐啟元繼承爵位。
城裡的眾儒生去祭弔沐啟元的祖父,中門打開,有一人抬頭朝門內看,守門的官吏竟用杖打他。
儒生們憤怒了,也打守門人,反而被沐府凶暴的一奴一僕所打傷,於是儒生到朝廷直接派來的官員金公那裡訴說。
金公名瑊,他打算逮捕那些一奴一僕,一奴一僕慫恿沐啟元先上疏誣告眾儒生。
事情告到監察御史處,金公照舊逮捕一奴一僕。
沐啟元更加生氣,調動軍隊、祭奠軍旗,包圍了金公的衙門,發射大炮恐嚇金公,金公不因此而動搖。
沐啟元於是拷打數十名儒生,殘害他們,用木枷夾他們的頭。
金公告誡眾儒生不要和沐啟元爭,急忙上疏,讓朝廷知道。
朝廷下令貴州省總督張鶴鳴核實,張鶴鳴據實上奏。
當時魏璫專一政 ,下了調停的旨令,因而沐啟元更加猖狂,不能控制。
他的母親宋夫人害怕斷送世代相傳的爵祿,哭泣了三天,用毒一藥毒死了沐啟元,事情才得以緩解。
宋夫人上疏請求,孫子年幼,無法勝任爵祿地位,請暫時署名,等長大後再賜他繼承爵位。
時逢崇禎皇帝繼位,可憐沐昌祚的孫子,於是下令授以實爵。
就是現在繼黔國公爵的沐天波,他繼承爵位時才滿一週歲。
【原文】
普名勝1者,阿迷州2土寇也。
祖者輅,父子為亂三鄉、維摩間。
萬曆四十二年,廣西郡守蕭以裕,調寧州3祿土司兵合剿,一鼓破之,輅父子俱就戮,始復維摩州4,開三鄉縣5。
時名勝走阿迷,寧州祿洪欲除之。
臨安守梁貴夢、郡紳王中丞撫民,畏寧州強,留普樹之敵,曲庇名勝。
初猶屯阿迷境,後十餘年,兵頓強,殘破諸土司,遂駐州城,盡奪州守權。
崇禎四年,撫臣王伉憂之,裹氈笠,同二騎潛至州,悉得其叛狀,疏請剿。
上命川、貴四省合剿之。
石屏龍土司兵先薄漾田,為所殲。
三月初八日,王中丞親駐臨安,布政周世昌統十三參將6,將本省兵萬七千人,逼沈家墳。
賊命黎亞選扼之,不得進,相持者二月。
五月初二日,亞選自營中潛往為名勝壽,醉返營。
一童子洩其事於龍。
龍與王土司夜劫之,遂斬黎;進薄州城,環圍四月,卒不下。
時州人廖大亨任職方郎7,賊恃為奧援,潛使使入京縱反間,謂普實不叛,王撫起釁徼功,百姓悉糜爛。
於是部郎疏論普地不百里,兵不千人,即叛可傳檄定,何騷動大兵為?而王宮諭錫袞、楊庶常繩武8,各上疏言宜剿。
事下樞部議。
先是王撫疏名勝包藏禍心已久,前有司養疽莫發奸,致成難圖蔓草,上因切責前撫、按。
而前撫閔洪學已擢塚宰9,懼勿能自解,即以飛語十慫恿大司馬。
大司馬已先入部郎言,遂謂名勝地不當一縣,撫、按比周,張大其事勢,又延引日月,徒虛糜縣官餉。
疏上,嚴旨逮伉及按臣趙世龍。
十月十五日,撫、按俱臨安就逮。
十二月十八,周士昌中銃死,十三參將悉戰沒。
五年正月朔,賊悉兵攻臨安,詐郡括萬金犒之,受金,攻愈急。
迨十六,城垂破,賊忽退師,以何天衢襲其穴也。
天衢,一江一 右人,居名勝十三頭目之一,見名勝有異志,心不安,妻陳氏力勸歸中朝,天衢因乞降,當道以三鄉城處之,今遂得其解圍力。
後普屢以兵攻三鄉,各相拒,無所勝,乃退兵,先修祖父怨於寧州。
方攻寧時,洪已奉調中原,其母集眾目,人犒五金、京青布二,各守要害,賊不得人。
後洪返,謂所予太重,責之金,諸族目悉解體。
賊諜之,乘之人,洪走避撫仙湖孤山,州為殘破。
歲余,洪復故土,鬱鬱死。
賊次攻石屏州,及沙土司等十三長官,悉服屬之。
志欲克維摩州南魯白城,即大舉。
魯白城在廣南西南七日程,臨安東南九日程,與一交一 趾界,城天險,為白彝所踞。
名勝常曰:「進圖中原,退守魯白,吾無憂矣。」
攻之三年,不能克。
七年九月,忽病死。
子福遠,方九歲。
妻萬氏,多權略,威行遠近。
當事者姑以撫了局,釀禍至今,自臨安以東、廣西以南,不復知有明官矣!至今臨安不敢一字指斥,旅人詢及者,輒掩口相戒,府州文移,不過虛文。
予過安莊,見為水西殘破者,各各有同仇志,不惜為致命;而此方人人沒齒無怨言,不意一婦人威略乃爾!南包沙土司,抵蒙自縣;北包彌勒州,抵廣西府;東包維摩州,抵三鄉縣;西抵臨安府:皆其橫壓之區。
東唯三鄉何天衢,西唯龍鵬龍在田,猶與抗鬥,余皆聞風懾伏。
有司為之籠絡,仕紳受其羈鞫靮,十八九。
王伉以啟釁被逮,後人苟且撫局,舉動如此,朝廷可謂有人乎!夫伉之罪,在誤用周士昌,不諳兵機,彌連數月,兵久變生耳。
當時止宜責其遲,留策其後效。
臨敵易帥且不可,遽就軍中逮之,亦太甚矣。
嗟乎!朝廷於東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獨西南彝也!
【註釋】
1普名勝:即普名聲。
2阿迷州:隸臨安府,治今開遠市。
《盤一江一 考》又作「阿彌州」。
3寧州:隸臨安府,即今華寧縣。
4維摩州:隸廣西府,治今硯山縣北境的維摩。
明末維摩州治在今丘北縣下寨馬頭山的舊城。
5三鄉縣:《明史·地理志》載,維摩州「西有三鄉城,萬曆二十二年(1594)築」。
萬曆四十二年(1614)正式開三鄉縣。
三鄉城在今邱北縣治稍西下寨馬頭山的新城。
6周世昌:《明史·雲南土司傳》作「周士昌」。
參將:明在邊區軍事要地設參府,分守各路。
主持參府的統兵官即參將,又稱參戎,位在總兵、副總兵之下,無定員。
7職方郎:明代於兵部設職方司,掌管疆域圖籍、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等事。
職方司的長官稱職方郎。
8王錫袞:雲南祿豐人,官至大學士,明末為沙定州所執殺。
楊繩武:字念爾,雲南彌勒人,崇禎時中進士,選庶常授監察御史,官至兵部侍郎。
9擢(zhuo):提升。
塚宰:周官名,為六卿之首。
後世亦稱吏部尚書為塚宰。
十飛語:沒有根據的流言,或惡意的誹謗。
大司馬:漢武帝時改太尉置大司馬,為全國軍事首腦。
後來則用作高級武官的專稱,明代亦別稱兵部尚書為大司馬。
縣官:朝廷,官府。
銃(chonɡ):古代的一種火器。
孤山:又名環玉山。
今仍稱孤山,位於撫仙湖南部。
蒙自縣:隸臨安府,即今蒙自縣。
彌勒州:隸廣西府,即今彌勒縣。
龍鵬:今作龍朋,在石屏縣北境。
懾(she)伏:懾於威勢而屈服。
靮(di):馬韁繩。
【譯文】
普名勝是阿迷州的土匪。
其祖父者輅,和兒子在三鄉縣、維摩州一帶作亂。
萬曆四十二年(1614),廣西府知府蕭以裕,調集寧州祿土司的軍隊,合兵圍剿,一下子就打敗叛軍,者輅和兒子一起被殺,朝廷才恢復維摩州,設置三鄉縣。
當時普名勝逃到阿迷州,寧州土司祿洪打算除掉他。
臨安府知府梁貴夢、府中的鄉紳王撫民,擔心寧州土司強大,留下普名勝可以與寧州土司對立,便曲意包庇普名勝。
開始普名勝還屯住在阿迷州邊境,之後十餘年,普名勝的兵力很快強大,消滅了眾多的土司,於是駐進州城,奪取了阿迷州的全部政權。
崇禎四年(1631),巡撫王伉擔憂,裹著氈子斗笠,和兩名騎手潛入阿迷州,全部得知了普名勝叛亂的情況,上疏請求圍剿。
崇禎皇帝命令四川、貴州等四省合兵圍剿。
石屏州龍土司的軍隊首先逼近漾田,被普名勝所殲滅。
三月初八日,王巡撫親自駐紮臨安府,布政使周士昌統領十三位參將,率領雲南省的軍隊一萬七千人,逼近沈家墳。
叛軍命令黎亞選阻扼官軍,周士昌不能前進,雙方相持了兩個月。
五月初二日,黎亞選從軍隊中潛回去為普名勝祝壽,喝醉酒後返回軍營。
一個年青人把此事洩露給龍土司。
龍土司和王土司連夜強攻,於是殺掉黎亞選;進逼阿迷州城,包圍了四個月,最終沒能攻下。
當時阿迷州人廖大亨擔任職方郎,叛軍依靠他為有力的靠山,暗中派使者到京城肆意地提一供假情況,說普名勝其實沒有叛亂,王巡撫挑起爭端以邀功,百姓全都被摧殘。
於是兵部職方郎上疏,說普名勝的土地不到百里,軍隊不到千人,即使反叛也可以用一道命令傳檄平定,何必調動大批軍隊去打?而宮諭王錫袞、庶常楊繩武,分別上疏說應當圍剿。
此事下達中樞部門議論。
在這之前,王巡撫上疏說普名勝包藏禍心由來已久,前任長官像生毒瘡怕痛而不割一樣,沒有揭發其奸邪,導致形成野草蔓延難除的形勢,皇上因此嚴詞譴責前任巡撫、巡按御史。
而前任巡撫閔洪學已提升為吏部尚書,害怕無法自我辯解,就用流言慫恿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已經先聽到兵部職方郎的話,於是認為普名勝的地域抵不上一個縣,巡撫、巡按御使互相勾結,擴大事態,又拖延時間,只會白費朝廷糧餉。
此疏上奏,朝廷嚴令逮捕巡撫王伉、巡按御史趙世龍。
十月十五日,巡撫、巡按御史在臨安府被捕。
十二月十八日,周士昌中火器而死,十三名參將全部戰死。
崇禎五年(1632)正月初一,叛軍調全部軍隊攻臨安府,欺騙臨安府搜括一萬兩銀子犒勞他們,接到銀兩後,攻府城更加急迫。
到十六日,府城即將被攻破,叛軍忽然退兵,那是因為何天衢偷襲了他們的巢穴。
何天衢是一江一 西省人,是普名勝的十三頭目之一,看到普名勝心懷異志,內心不安,妻子陳氏竭力勸他歸順朝廷,何天衢於是請求投降,當權者將他安置在三鄉縣城,現在就靠他的力量解除了包圍。
後來普名勝多次率領軍隊進攻三鄉縣城,雙方相持不下,普名勝不能取勝,才退兵,去找寧州土司報祖父、父親之仇。
正要攻寧州時,土司祿洪已奉命調往中原,他的母親招集眾頭目,犒勞每人五兩銀子、兩匹京城的青布,要他們守衛要道,叛軍不能攻入。
後來祿洪返回,認為給得太多,索回銀兩,各部族的頭目全都離心離德。
叛軍一刺探到此情況,乘機攻入寧州,祿洪逃到撫仙湖孤山避難,寧州被攻破。
過了一年多,祿洪恢復了故土,憂鬱而死。
叛軍接著進攻石屏州,以及沙土司等十三個長官司,這些地區全都臣服於普名勝。
普名勝立志要攻克維摩州南部的魯白城,於是大舉進攻。
魯白城在廣南府西南,有七天的路程,在臨安府東南,有九天的路程,和一交一 趾接界,依傍天險築城,被白彝盤踞。
普名勝常說:「進圖謀中原,退死守魯白,我沒有後顧之憂了。」
攻了三年,沒能攻克。
崇禎七年(1634)九月,普名勝忽然病死。
兒子普福遠才九歲。
妻子萬氏擅長權術謀略,威勢通行遠近。
當權的人姑且用安撫的方法了結局勢,釀成的災禍延續到現在,從臨安府以東、廣西府以南,人們不知道還有明朝的官員了!至今臨安府不敢對此事指責一句,旅客詢問到此事,總是掩口戒備,府、州的公文下達,不過是一紙虛文。
我過安莊時,看到被水西土司殘害的人,人人都有報仇的共同志向,不惜為此而獻出生命;而這裡人人閉口無怨言,想不到一個婦人的威勢、謀略竟然如此!往南包括沙土司,抵達蒙自縣;往北包括彌勒州,抵達廣西府;往東包括維摩州,抵達三鄉縣;往西抵達臨安府,都是萬氏橫行壓迫的地區。
東邊只有三鄉縣的何天衢,西邊只有龍鵬的龍在田,還能與萬氏抗爭,其餘的都聞風喪膽,懾於威勢而屈服。
地方官被萬氏籠絡,官吏、鄉紳受萬氏束縛的,達十分之八九。
王伉因為挑起爭端的罪名被捕,後來的官苟且安撫了事,如此舉動,能認為朝廷有人嗎!王伉的過失,在於誤用周士昌,不通用兵的謀略,戰爭長達數月,用兵時間一久是要發生變故的。
當時只應當責備王伉用兵遲緩,應留下來,督促他,看以後的表現。
面對敵人更換主帥尚且不行,何況突然到軍中逮捕主帥呢,太過分了!唉!朝廷對周邊用兵事事如此,不只是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此啊!
【評析】
《》是徐霞客在雲南省城及滇南調查採訪的學術筆記,約寫成於崇禎十一年(1638)的六月到八月初以前。
見《滇游日記一》。
第一則記明代開車勳臣沐英的後代、世襲鎮守雲南總兵宮、黔國公驕橫不法的劣跡。
沐氏世守雲南,與明朝在雲南的統治相終。
明代史料載沐氏事跡甚多,但對沐啟元的暴虐,諸書未提及或敘述籠統。
與這些互相印證,證明徐霞客的記錄真實可信。
當時正是沐氏作威作福的年代,作為一位正直學者的記錄,《徐霞客遊記》提一供的史料十分難能可貴。
第二則記阿迷州土官普名勝危害滇南的始末。
阿迷州在今雲南開遠。
普名勝又作普名聲。
萬曆四十二年(1614)「初猶屯阿迷境」,後十餘年「遂駐州城」。
崇禎四年(1631),明軍合剿,「卒不下」。
崇禎五年(1632)至七年(1634),勢益大,先後西圍臨安府(今建水),攻石屏州,東攻三鄉縣(今邱北境),北破寧州(今華寧),南攻魯白城,「沙土司等十三長官悉服屬之」。
徐霞客於普名勝死後僅四年,穿行在普曾蹂一躪 的地區,各處仍傷痍遍地,普之妻萬氏「威行遠近」。
「至今臨安不敢一字指斥,旅人詢及者,輒掩口相戒,府州文移,不過虛文。」
在這樣的環境中搜集整理的採訪記錄,是官書和正史不可能反映的,也是有關普名勝之亂最早的調查報告,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徐霞客通過普名勝之亂揭露了朝政的腐朽無能。
他的史評中肯而犀利。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