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游石房洞山
【原文】
二十七日晨起,飯而行。
仍取木膽肩負之。
由岡東南下峽,一里餘,復有煙氣鬱勃,則熱水復溢塢中,與冷水一交一 流而西出峽。
其塢皆東大山之環壑也。
由其南復上坡里餘,有坑自東山橫截而西,若塹界1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
隨坑東向上一里,從坑墜處南渡其上。
蓋其東未渡處,亦盤壑成坪,有村倚東峰下,路當其西南。
半里,有岐,一南行坡上,一東向村間。
余意向東者乃村中路,遂循東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三里稍下,見一塢橫前,其西下即烏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烏之西坳矣,乃悟此為固棟道,亟轉而東,莽行2坡阪間。
一里,得南來大路,乃知此為固棟向南香甸道,從之。
漸東北上一里,稍平,東向半里,復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峰頭稍轉而南,半里,即南雅烏之脊也。
從其上可南眺巃嵷山,而北來之嶺,從其北下墜為坳,復起此坡。
東隨塢脊平行半里,乃東北下。
抵坳東,則有路西自坳中來者,乃熱水塘正道,當從墜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而南也。
於是又東下一里餘,其下盤而為坪,當北山之東,山界頗開,中無阡塍3,但豐草芃芃4。
東北一峰東突,截嶪前標5,即石房洞山也。
其後乃西北而屬於西山。
西山則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熱水塘之東而南度雅烏者也。
於是循西山又北下半里,見有兩三家倚南坡而廬,下頗有小流東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問為何所。
已而遇一人,執而詢之。
其人曰:「雅烏山村也。」
亟馳去。
後乃知此為畏途6,行者俱不敢停趾7,而余貿貿焉自適也8。
又北一里,再逾一東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覺東一江一 之形,自其南破雅烏東峽而去,而猶不見一江一 也。
北向東轉而下,一里,有峽自西北來,即截嵲9後西北之山,與西界夾而成者,中有小水隨峽東出,有小木橋度其上。
過而東,遂循北山之麓,始見南壑中,東一江一 盤曲,向西南而破峽。
蓋此地北山東突而截嵲,南山自石洞廠南,盤旋西轉,高聳為一江一 東山北嶺,與北對夾,截一江一 西下,中拓為塢,曲折其間,路從其北東行,一里,有岐東南下塢中,截流渡舟,乃東趨石洞之道;有路東北挾截嵲之峰而轉,乃北趨南香甸道。
於是東北一里餘,轉截嵲峰東。
遙眺其塢大開,自北而南,東西分兩界夾之,西山多東突之尖,東山有亙屏之勢,塢北豁然遙達,塢東則一江一 東北嶂,矗峙當夾。
惟東南一峽,窈窕而入,為楊橋、石洞之徑;西南一塢,宛轉而注,為東一江一 穿峽之所。
【註釋】
1塹界:以壕溝為界。
2莽行:茫然、迷亂地行走。
3阡塍:阡是田間小路,塍是田埂。
這裡即指田地。
4芃芃(penɡ penɡ):草茂盛的樣子。
5截嶪(jie ye):山勢高聳的樣子。
前標:向前突出成為標識。
6畏途:危險的道路。
7停趾:停腳。
8貿貿:輕率冒失的樣子。
適:前往。
9截嵲(nie):與「截嶪」同義。
【譯文】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 ,吃飯後動身。
仍取來木膽扛在肩上。
由山岡東南下到峽中一里多,又有濃郁的煙氣,是熱水從塢中溢出,與冷水匯合而往西流出峽谷,這裡的山塢都是東面大山環繞的壑谷。
由峽谷南面再上坡一里多,有坑從東山往西橫截,好似塹溝一樣隔在這裡,坑下也有淙淙流水。
沿著坑谷向東上走一里,從坑谷下墜處往南躍到坑谷上。
坑谷東面未走過的地方,也有壑谷盤繞成平地,有村莊靠在東峰下,路應該在東峰的西南邊。
半里,有岔路:一條往南通往山坡,一條往東通向村莊。
我想,往東的是去村中的路,就沿著東峰往南走,往前看尖山距離非常近。
三里後稍往下,見一個山塢橫在前面,山塢西下方就是烏索旁邊的村子,從山塢南面越過去就是雅烏山西面的山坳,我才明白這是去固棟的路。
急忙折轉向東,莽莽撞撞地行走在山坡之間。
一里,到了南來的大路上,才知道這是固棟通向南香甸的路,順著它走。
慢慢地往東北上走一里,路稍平緩,向東半里,再上坡,平緩向上一里,在峰頂稍轉向南半里,就是南雅烏的山脊。
從上面可以遠眺南邊的巃嵷山,而北邊延伸過來的山嶺,從此峰北邊下墜為山坳,在此抬升形成此坡。
往東沿山塢岡脊平行半里,就向東北往下走。
抵達山坳東頭,則有路自西邊山坳中延伸過來,就是去熱水塘的正路,原本應該從坑谷東面村莊的岔路上走,現錯繞向南了。
於是又向東下走一里多,其下方盤繞成為平地,正當北山東面,山界相當開闊,中間沒有水田,但青草繁茂。
東北有一山峰向東突起,高大險峻,像標桿一樣插在前方,這就是石房洞山,它後面往西北與西山相連。
西山從北而南,像屏風一樣排列的,就是從熱水塘東面往南延伸的雅烏山了。
於是沿西山又往北下走半里,看到有二三戶人家依靠南面山坡建屋居住,下邊有好些溪水向東流瀉下去,而路通到它的西北方,無處可以打聽這是什麼地方。
不久遇到一個人,拉住他打聽。
那人說:「這是雅烏山村。」
就趕緊離開。
後來才知道這裡是險途,行人都不敢停腳,而我糊里糊塗坦然自如。
又往北走一里,再越過一個向東突出的山坡,一里,攀登至山坳中,這才發現東一江一 的地形,自它的南邊衝破雅烏山東面的峽谷流去,但仍看不見一江一 流,向北轉向東往下走,一里,有山峽自西北延伸過來,就是那座高山後面西北方的山與西面一列山峰相夾而形成的,其中有小溪流順峽谷往東流出去,有小木橋橫渡小溪之上。
走到橋的東頭,就沿北山的山腳走,才看到南面壑谷中,東一江一 彎彎曲曲,向西南衝破峽谷流去。
這個地方北山東突而高大險峻,南山從石洞廠以南,盤旋西轉,高高聳立而成為一江一 東山峰的北嶺,與北山相對夾立,截斷一江一 流使之西下,中間拓展為山塢,在山峰之間曲折延伸。
道路從它的北邊往東一里,有岔路往東南下到塢中,截流而渡,是往東去石洞廠的路;有路往東北沿著那座高峻的山峰轉,是往北去南香甸的路。
於是往東北走一里多,轉到那座高峻山峰的東面。
遙望遠處,山塢十分開闊,自北向南,夾在東西兩列山峰中間。
西山有很多尖峰往東面突出,東山有屏風橫亙之勢,山塢北面豁然開闊遙達遠方,山塢東面則有一江一 東一江一 北的峰嶂相對矗立夾峙。
唯獨東南方為一條峽谷,曲折延伸,是去楊橋石洞的路;西南方一個山塢,宛轉瀦注,是東一江一 穿越峽谷的地方。
【原文】
先是,余望此截嵲之峰,已覺其奇;及環其麓,仰見其盤亙之崖,層聳疊上;既東轉北向,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欲一登而不見其徑,欲捨之,又不能竟1去。
遂令顧僕停行李、守木膽於路側,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2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3,攀之亦隕,間得一少粘者4,繃足掛指,如平帖5於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於此。
蓋峭壁有之,無此蘇6土;流土有之,無此蘇石。
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
久之,幸攀而上,又橫貼而南過,共半里,乃抵其北崖。
稍循而下墜,始南轉入洞。
洞門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
中不甚深,五丈之內,後壁環擁,下裂小門。
批7隙而入,丈餘即止,無他奇也。
出洞,仍循北崖西上。
難於橫帖之陟,即隨峽上躋,冀8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
半里,逾坡之西,復仰其上崖高穹,有洞當其下,洞門南向,益竭蹶9從之。
半里,入洞。
洞前有巨石當門,門分為二,先從其西者入。
門以內,輒隨巨石之後東轉,其中夾成曲房十;透其東,其中又旋為後室,然亦丈餘而止,不深入也。
旋從其東者出,還眺巨石之上,與洞頂之覆者,尚餘丈餘。
門之東,又環一石對之,其石中懸如台,若置梯躡之,所覽更奇也。
出洞,循崖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懸崖無路,然皆草根懸綴。
遂坐而下墜,以雙足向前,兩手反而後揣草根,略逗其投空之勢,順之一里下,乃及其麓。
與顧僕見,若更生也。
【註釋】
1竟:直接,毫不猶豫。
2削:陡直而平滑。
3踐:腳踩。
隕:墜一落 。
4少粘者:指吃進地裡較牢的石頭。
5帖:通「貼」。
6蘇:酥軟,鬆散。
7批:推開,排開。
這裡其實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批」的動作而已。
8冀:希望。
9竭蹶(jue):跌跌撞撞,行走艱難。
十曲房:內室,密室。
揣:拽,扯。
逗:止。
【譯文】
這之前,我望見那座高峻的山峰,已經覺得它很奇特;到繞著它的山腳行走,仰見它盤繞綿亙的山崖,層層聳立,重疊而上;接著東轉向北,忽然看到層層山崖之上,有個洞朝向東方,想登上去卻找不到路,想要放棄又始終不忍離開。
於是讓顧僕放下行李,在路旁守著木膽,我終於仰面攀登而上。
山崖之上,極其陡削,半里之後,山土陡削不能承受腳趾,用手指攀拉草根而登。
不久,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幸好到了岩石上。
然而岩石也不堅穩,踩上去馬上墜一落 ,手攀岩石也會墜一落 ,偶爾遇到一塊稍微堅牢一點的,雙足繃緊手指掛住,就像平貼在牆壁上一樣,不能移動一步。
想上去既無處可攀,要下去亦無地可踩,平生經歷的險境,沒有超過這裡的。
峭壁有過,沒有這樣疏鬆的土質;疏鬆的土質有過,沒有這樣鬆散的岩石。
過了很久,先試探著找到四處不會墜一落 的石頭放置雙手雙腳,然後懸空移動一隻手,接著再懸空移動一隻腳,一手一腳抓牢,然後再懸空移動另一隻手和腳,幸好石頭沒有墜一落 ,可是又感到手足無力自己像要掉下去一樣。
過了很久,才僥倖攀登上去,又貼身橫過南邊,共半里,才抵達山洞北面的山崖。
沿山崖稍稍下墜,才向南轉進洞中。
洞口穹然隆起,如半圓形的月亮覆在上方,頂上有很多倒垂的鐘乳石。
裡面不太深,五丈之內,洞後壁環形相擁,下邊裂開一道小門。
從縫隙擠進去,一丈多便到了頭,其他沒有奇異之處。
從洞中出來,仍沿北面的山崖往西上爬,比貼身橫爬向上更艱難;於是沿著山峽上登,希望有路往北繞道下山,找了很久沒找到。
半里,越過山坡的西邊,再次仰望山崖,上方高入雲霄,下方有一山洞,洞口向南,越發竭力攀登。
半里,進入洞中。
洞前有巨石擋在門口,將洞門一分為二,先從西邊的門進去。
到洞裡面就沿巨石的後方往東轉,其中巨石和洞壁夾成曲折的石房,穿過東面,裡面又盤旋成為後室,不過也是一丈多便到了頭,未能深入。
不久即從東邊的洞口出來,回頭眺望巨石之上,與洞頂下覆之外,還有一丈多高。
洞口之東,又環繞著一塊岩石與它相對,此石懸在中央如同平台,如果設置梯子登上去,能看到的景色一定更奇。
走出山洞,沿山崖往北走半里,下面也都是懸崖無路可走,但全部懸掛著草根,於是坐著往下墜,把雙腳伸向前,兩手反向後面拉著草根,略略做出投空而下的姿勢,順勢滑下一里,竟然到了山腳。
與顧僕相見,就像死裡復生一樣。
【評析】
《》選自《滇游日記九》。
石房洞山在雲南騰沖以北、永昌以西,系石灰岩溶洞,天長日久,風雨侵蝕,難以攀登。
這段日記最讓人難忘的就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攀登山洞的經過,在欲上無援、欲下無地的情形之下,好不容易才找到可以放置手腳的石頭,然後再一隻手、一隻腳地慢慢挪動;由於異乎尋常的艱難和驚懼,還差點因手足無力而掉下懸崖。
連徐霞客自己都說:「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於此。」
這一段無疑也是「以軀命游」的最好註腳。
在寫作方法上,這一段比較典型地代表了後期遊記的風格。
相對來說,前期遊記比較注重藝術構思和文采,更具文學性遊記的特點;後期遊記比較注重記錄的準確全面,更具科學考察記錄的性質,文字瑣碎,質實詳密。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