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黃山日記後: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橋。從小橋右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黃山日記後

徐霞客遊記

游黃山日記後

【原文】

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橋。

從小橋右下,陡甚,即舊向黃山路也。

七十里,宿一江一 村。

【譯文】

戊午年九月初三日 從白岳山榔梅庵出來,到桃源橋。

順小橋右側下山,很陡,就是原來去黃山所走的路。

行程七十里,在一江一 村住宿。

【原文】

初四日 十五里,至湯口。

五里,至湯寺,浴於湯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黃泥岡。

向時雲裡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

轉入石門1,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

復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

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註釋】

1石門:應指今雲巢洞。

清人王灼《黃山紀游》載:「有巨石當路,而中空如門,累石為磴,其間可數十級,題之曰『雲巢』。」

【譯文】

初四日 行十五里,到湯口。

又走五里,到達湯寺,在湯池沐浴。

手拄枴杖,遙望著硃砂庵攀登。

十里,登上黃泥岡。

剛才雲霧籠罩的群峰漸漸地顯露出來,也漸漸地落在我的枴杖下。

轉進石門,從天都峰側面穿越而下,於是天都、蓮花兩座峰頂,都秀麗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邊有一條岔路往東上,是我從前沒走過的,於是往前順岔路直上,幾乎上到天都峰側面。

又往北上,在石縫中穿行。

一片片石峰夾著路聳起,路在石峰之間彎來轉去,阻塞的地方被鑿開,陡峭的地方修出階梯,斷裂的地方搭木通過,懸空處安置梯子連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陰森,楓樹和松樹相互夾雜,五彩繽紛,像圖畫、錦繡一樣燦爛;於是想到游黃山應是有生以來的奇覽,卻還有如此的奇異景致前次沒有探尋過,這一次重遊真是既痛快又慚愧啊!

【原文】

時夫僕俱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1,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攬2。

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湧。

時已過午,一奴一輩適至。

立庵前,指點兩峰。

庵僧謂:「天都3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

余不從,決意游天都,挾澄源、一奴一子仍下峽路。

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

歷險數次,遂達峰頂。

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予以登。

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

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

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

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於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

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干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山高風巨,霧氣去來無定。

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4,時沒為銀海。

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

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後據地,坐而下脫。

至險絕處,澄源並肩手相接。

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復從峽度棧5以上,止文殊院。

【註釋】

1文殊院:在天都、蓮花兩峰間,左有獅石,右有象石,後毀於火。

今在原址建賓館,名玉屏樓。

2攬(lǎn):同「攬」,持、握。

3天都:天都峰,海拔1810米。

峰頂有一巨石聳立,高數十丈,有石級可登。

頂部略呈長方形,長約十步,寬約五步,刻有「登峰造極」四字。

4嶠(jiao):尖而高的山。

5棧(zhan):即棧道。

在峭巖陡壁上,傍山鑿孔、架木連閣修成的道路,又稱閣道。

【譯文】

這時僕人都因山路險阻而落在後面,我也停下來不朝上走;而一路的奇景,不知不覺地吸引我獨自前往。

登上峰頭後,一座廟如鳥翅張開,名文殊院,也是我前年想攀登而沒有登的地方。

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靠玉屏蜂,蓮花、天都兩峰的秀美山色,近得似乎可以伸手攬住。

環顧四周,奇峰高下錯落排列,壑谷眾多而縱橫一交一 叉,真是黃山上最絕妙的勝景。

如果不是第二次到黃山,哪裡會知道黃山竟有如此奇妙的景色呢?巧遇雲遊僧人澄源也登上此峰,於是遊興更為高漲。

過了中午,僕人們才來到。

站在文殊院前,指著天都、蓮花兩峰點評。

庵中的僧人說:「天都峰雖然離得近,卻沒有路上去;蓮花峰有路上去,路程卻很遠。

只宜從近處觀賞大都峰,明天攀登蓮花峰頂。」

我不聽,決心遊覽天都峰。

和澄源、僕人一齊從原路下到峽谷。

到達天都蜂側,順著流石像蛇一樣地爬行而上。

抓扯草木荊棘攀援,石塊叢密而起就從中穿越,石崖陡斜則扒崖而行。

每當遇到手腳無著落之處,必然是澄源先爬上去再伸手接我。

一想到上去已經如此艱難,就想到又怎麼下來呢?最終什麼也不顧了。

經歷了數次危險,終於登上了天都峰頂。

峰頂上只有一塊聳起數十丈高的岩石,澄源在岩石旁邊尋找、觀察,發現石階,便扶持著我攀登。

萬座山峰無一不低伏在腳下,唯獨蓮花峰能與之抗衡。

此時濃霧忽起忽止,每當一陣濃霧飄來,就是對面都看不見。

眺望蓮花諸峰,大多籠罩在雲霧之中。

只有在天都峰上,我走到前面,雲霧則落在身後;我越到右側,雲霧便從左側升起。

頂上還有橫枝彎曲、主幹挺拔的松樹;柏樹的枝幹雖然有手臂粗,卻全都平貼在岩石上,像苔蘚一樣。

山高風大,霧氣來去不定。

往下看群峰,有時露出碧綠色的尖頂,有時又淹沒為銀色的雲海。

再眺望山下,則是陽光明亮,是另外一個世界。

夜色漸漸臨近,於是把腳朝前伸出去,用手在後面據地,坐著往下滑行。

滑到最險要的地方,澄源便肩、手並用地接住我。

穿過驚險地段,下到山坳時,暮色已經降臨。

又順著峽谷越過棧道而上,到文殊院住宿。

【原文】

初五日 平明,從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其下蓮花洞正與前坑石筍對峙,一塢幽然。

別澄源,下山至前歧路側,向蓮花峰而趨。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將下百步雲梯,有路可直躋蓮花峰1。

既陟而磴絕,疑而復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蓮花道也!」乃從石坡側度石隙。

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從其中疊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下上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廬,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則前呼道之僧至矣。

僧號凌虛,結茅於此者,遂與把臂陟頂。

頂上一石,懸隔二丈,僧取梯以度。

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巖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

【註釋】

1蓮花峰:為黃山最高峰,海拔1860米。

蓮花峰、天都峰、光明頂為黃山三大主峰。

【譯文】

初五日 天一亮,從天都峰山坳中往北下二里路,石壁森嚴。

壁下的蓮花洞正和洞前的石筍對峙,整個小山塢十分幽雅。

和澄源告別後下山,來到昨天有岔道的路邊,向蓮花峰奔去。

一路上沿陡壁往西行,一共兩上兩下,快要下到百步雲梯,有路可以直登蓮花峰。

向上攀登後,石階卻斷了,懷疑有誤而又往下走。

隔壁峰上一位僧人高呼道:「這正是上蓮花峰的路!」於是從石坡旁邊穿越石縫。

山路狹窄而陡峻,峰頂上全是巨石鼎立,巨石之中中空如室,從其中層疊的石階直上,石階盡頭處山洞轉向,彎彎曲曲,奇異非常,如同在樓閣中上上下下,忘卻了這裡的地勢高出天外。

走了一里,見一茅屋傍靠在石縫間。

正猶疑著想再往上登,先前高呼的僧人來到了。

僧人法號凌虛,是蓋此茅屋的人,於是和凌虛手挽手共同攀登頂峰。

頂上的一塊巨石,隔開二丈寬,僧人取來梯子才度過去。

蓮花峰頂十分開闊,環顧四周澄碧的天空,即使天都峰也俯首屈居了。

大體上蓮花峰位於黃山正中,獨自高出眾峰之上,四面巖壁環抱聳立,遇上雲霧散盡、朝陽當空的晴朗天氣,層層山巒映照,煥發著清新的色彩,景致美得令人狂叫起舞。

【原文】

久之,返茅庵。

凌虛出粥相餉,啜一盂,乃下。

至岐路側,過大悲頂,上天門。

三里,至煉丹台。

循台嘴而下,觀玉屏風1、三海門諸峰,悉從深塢中壁立起。

其丹台一岡中垂,頗無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塢中峰巒錯聳,上下周映,非此不盡瞻眺之奇耳。

還過平天矼,下後海,入智空庵,別焉。

三里,下獅子林,趨石筍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

倚松而坐,瞰塢中峰石回攢,藻繢滿眼2,始覺匡廬、石門,或具一體,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閎博富麗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塢中,陰陰覺有異。

復至岡上尖峰側,踐流石,援棘草,隨坑而下,愈下愈深,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日暮,返獅子林。

【註釋】

1玉屏風:應即玉屏峰,為黃山三十六小峰之一。

2藻(zǎo):文采。

繢:同「繪」,彩畫。

【譯文】

過了很久,返回茅屋,凌虛端出粥款待,喝了一碗,然後下山。

走到岔路邊,經過大悲頂,登上天門。

三里,到煉丹台,沿著台嘴而下,看到玉屏峰、三海門等眾山峰,全都從深谷中壁立而起。

煉丹台山岡居中低垂,並不十分奇異險峻,只是俯視青山之背,山谷中峰巒一交一 錯聳立,上下四周相互映襯,不在岡上就不能盡情眺望這些奇景。

返回的路上經過平天矼,下到後海,進智空僧人的庵中,和智空告別。

行三里,到獅子林,朝石筍矼奔去,來到前年所登過的尖峰上。

傍靠松樹坐下,俯瞰山谷中峰石環繞簇擁,彩畫般的景色盡收眼底,才覺得廬山石門有的只具備一種景致,有的欠缺某一方面,不如這裡宏大、廣博、豐富和壯麗!坐了一陣,登上接引崖,往下朝塢中眺望。

山塢陰森,讓人覺得不同尋常。

又來到岡上尖峰側邊,踩著流石,拉著荊棘雜草,順坑而下,愈下愈深,群蜂互相掩蔽,不能一目瞭然。

太陽落山時,返回獅子林。

【原文】

初六日 別霞光,從山坑向丞相原。

下七里,至白沙嶺1,霞光復至。

因余欲觀牌樓石,恐白沙庵2無指者,追宋為導。

遂同上嶺,指嶺右隔坡,有石叢立,下分上並,即牌樓石也。

余欲逾坑溯澗,直造其下。

僧謂:「棘迷路絕,必不能行。

若從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復上此嶺;若欲從仙燈而往,不若即由此嶺東向。」

余從之,循嶺脊行。

嶺橫亙天都、蓮花之北,狹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夾映。

嶺盡北下,仰瞻右峰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澗以上,共四里,登仙燈洞。

洞南向,正對天都之陰。

僧架閣連板於外,而內猶穹然,天趣未盡刊3也。

復南下三里,過丞相原4,山間一夾地耳。

其庵頗整,四顧無奇,竟不入。

復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漸下。

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所謂九龍潭也5。

黃山無懸流飛瀑,惟此耳。

又下五里,過苦竹灘6,轉循太平縣路,向東北行。

【註釋】

1白沙嶺:在雲谷寺西北,雲谷寺通往皮蓬的途中。

2白沙庵:在白沙嶺畔的岔路口,附近有入勝亭。

3刊:削除。

4丞相原:在缽盂峰下,相傳南宋右丞相程元鳳曾在此讀書,故名。

明代改名雲谷寺。

為從東路登山要道,南面入口石刻甚多。

寺址已建為賓館。

5九龍潭:黃山東隅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有飛流九折,稱九龍瀑。

一折一潭,亦有九潭,稱九龍潭。

6苦竹灘:即今歙縣苦竹溪,在湯口東北的公路邊。

【譯文】

初六日 和僧人霞光告別,順山坑去丞相原。

往下走七里,到白沙嶺,霞光僧人又來到。

因為我想去觀覽牌樓石,霞光擔心白沙庵沒人指路,追來為我做嚮導。

於是一同登白沙嶺,霞光指著嶺右邊隔壁的山坡,坡上叢石聳立,叢石下部分離、上部並連,這就是牌樓石。

我想越過坑谷、溯澗溝而上,直達牌樓石下。

霞光說:「荊棘遍佈,根本沒有路,肯定不能走。

如果順著坑谷直下丞相原,不必再登白沙嶺;如果想從仙燈洞前往,不如就沿白沙嶺往東走。」

我聽從他的話,沿著嶺脊走。

白沙嶺橫貫在天都峰、蓮花峰的北面,十分狹窄,旁側無法落腳,南北都有高大的山峰夾峙映襯。

到嶺盡頭處往北下,抬頭看右邊的羅漢石峰,圓頭禿頂,像兩位僧人。

下到坑谷中,越過溝澗而上,一共走四里,登上仙燈洞。

洞口朝南,正對天都峰的北面。

僧人在洞外架起木板閣道和洞相連,而洞內仍然深穹,天然的情趣沒有被完全破壞。

又往南下三里,經過丞相原。

丞相原是山中一塊狹小的平地而已。

這裡的庵很工整,一看四周沒有奇特之處,沒進去。

又往南沿山腰行,五里,慢慢下山。

澗中泉聲沸騰,泉水從岩石中分九級往下瀉,每一級飛泉下面

都有碧綠色的深潭,這就是所說的九龍潭。

黃山中沒有飛流的瀑布,唯一的一處便是這裡。

又下五里,經

過苦竹灘,轉向去太平縣的路,往東北行。

【評析】

本篇是作者第二次游黃山的日記。

與第一次相比,這次是在兩年半後的九月初,秋高氣爽,作者眼中和筆下的黃山,更是一派迷人的風光。

黃山諸峰,以天都、蓮花二峰為著;黃山諸景,以奇峰秀石、霧氣雲海、奇松怪柏為佳。

本篇即以這些為主展開描寫。

在描寫中,作者善於捕捉景致的特徵,進行細緻生動的刻畫。

這在寫登天都峰一段最為突出。

如始登天都時,描寫隨著人的越登越高,山峰與雲霧之間先是雲霧隱山、後是山峰破雲、最後是二峰特秀的微妙變化,準確形象,視野開闊。

「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銹」,則以高處俯瞰的特殊角度,描繪出紅楓青松在「峭壑陰森」底色映襯下繽紛燦爛的圖景,十分濃麗鮮明;而最為一精一彩的是對雲霧松柏的描寫:雲霧半作半止、來去無定、或左或右、時出時沒。

人在其中,似與之嬉戲玩耍;山在其中,似隨之隱現浮沉。

在雲霧變幻中,青松或曲或挺、或縱或橫,翠柏則似苔蘚,緊貼岩石,千奇百怪,生機勃勃。

真是一幅變幻流動、氣象萬千的黃山雲海圖。

此外,寫黃山奇石,蓮花峰頂,也都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黃山各處或空闊、或鮮麗、或奇崛、或華美的景致,令人如同親歷黃山那美不勝收的奇景。

此外,本篇還特別突出了作者嚮往黃山和求奇探險的心情。

他此番是二游黃山,便偏走前番未走之道、探前番未探之奇。

如開始登山不久,「路旁一岐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又北上,行於石罅險道中,見到壯麗奇景時,便「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這時,「夫僕俱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可是,「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當他登上了「昔年欲登未登」的文殊院,領略到「真黃山絕勝處」時,便欣喜感歎:「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欲繼續登天都,當庵僧以天都無路、只宜近盼相勸時,「余不從,決意游天都」,於是他攀草牽棘,歷塊援崖,「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第二天登上蓮花峰,「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巖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等等。

這些行為描寫、心理刻畫和抒情議論,都真切地表達了一個勇敢者特有的志趣和情感。

於是黃山壯美奇麗的自然奇觀與作者勇敢頑強的人文精神相互生發、完美一交一 融,使得本篇不但是整部遊記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也是眾多黃山遊記、山水散文中獨具魅力的藝術一精一品。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