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游五台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台縣:癸酉1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2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徐霞客遊記》游五台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台縣

徐霞客遊記

游五台山日記山西太原府五台縣

【原文】

癸酉1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2為五台游。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3南關。

山自唐縣4來,至唐河始密,至黃葵5漸開,勢不甚穹窿矣。

從阜平西南過石樑,西北諸峰復嵱樅6起。

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來注,乃捨大溪,溯西溪北轉,山峽漸束。

又七里,飯於太子鋪7。

北行十五里,溪聲忽至。

回顧右崖,石壁數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

上亦有坳,乃瀑布所從溢者,今天旱無瀑,瀑痕猶在削坳間。

離澗二三尺,泉從坳間細孔氾濫出,下遂成流。

再上,逾鞍子嶺。

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殺8。

復有遠山橫其外,即龍泉關也,去此尚四十里。

嶺下有水從西南來,初隨之北行,已而溪從東峽中去。

復逾一小嶺,則大溪9從西北來,其勢甚壯,亦從東南峽中去,當即與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

余初過阜平,捨大溪而西,以為西溪即龍泉之水也,不謂西溪乃出鞍子嶺坳壁,逾嶺而復與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則出自龍泉者。

溪有石樑十曰萬年,過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趨。

十里,逼峰下,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勢。

轉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峭削之姿,遙遙逐人,二十里之間,勞於應接。

是峰名五巖寨,又名吳王寨,有老僧廬其上。

已而東北峰下,溪流溢出,與龍泉大溪會,土人構石樑於上,非龍關道所經。

從橋左北行八里,時遇崩崖矗立溪上。

又二里,重城當隘口,為龍泉關。

【註釋】

1癸酉:崇禎六年,1633年。

2都:指明代首都京師,在今北京。

3阜平:明為縣,隸真定府,即今河北阜平縣。

4唐縣:隸保定府,即今河北唐縣。

5黃葵:今作王快,在阜平東境,唐河北岸,附近有王快水庫。

6嵱樅(yǒnɡ sǒnɡ):上下眾多的樣子。

7太子鋪:今名同,在阜平縣稍西,沙河西面。

8殺:減少,收束。

9大溪:明代稱沙河,即今大沙河。

十石樑:石橋。

龍泉關:今名同,在阜平縣西隅,有上下二關。

下關在東,上關在西,相距20里。

【譯文】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 從首都出發去遊覽五台山。

到八月初四日,來到阜平縣南關。

山從唐縣伸來,延伸到唐河開始密集,到黃葵又漸漸敞開,山勢不太高大。

從阜平縣往西南走過石橋,西北眾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聳起來。

沿著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條小溪從西邊流來注入,於是離開大溪,溯西邊的小溪往北轉,山谷漸漸狹窄。

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鋪吃飯。

往北行十五里,忽然聽到溪流聲。

回頭看右邊的山崖,數十丈高的石壁,中間的坳像削瓜一樣的直直下去。

崖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經的地方,今年天旱沒有水,但瀑布沖瀉的痕跡仍留在削坳之間。

離澗底二三尺,泉水從坳間的小孔中氾濫而出,往下匯成溪流。

再往上走,越過鞍子嶺。

在嶺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塢比較開闊,東北、西北,高峰對峙,山峰都像直插雲天的仙人巨掌,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塢稍微差一些。

再遠處還有山橫貫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龍泉關,距離這裡還有四十里。

嶺下有股從西南流來的溪水,我開始順著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從東邊峽谷中流走。

我又翻過一座小嶺,就有一條從西北流來的大溪,水勢很壯觀,也是從東南峽谷中流走,想來應該是和西南流來的小溪匯合,然後流出阜平縣北。

我當初經過阜平縣時,離開大溪往西走,以為西邊的溪流是龍泉關流來的,沒有想到溪水卻是出自鞍子嶺坳壁,我翻過嶺後又與大溪的上游相遇,大溪才是從龍泉關流出的。

溪流上的石橋名萬年,過了橋,溯溪流,遙望著西北的高峰奔趕。

行十里,直達高峰下,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見那山石重疊、高低不平的氣勢。

轉朝北走,剛才所看到東北邊的高峰,越看越突出,趨之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態,像遠遠地追隨人而來似的,二十里路程之間,都忙於觀賞應接。

這座峰名五巖寨,又名吳王寨,有個老僧人在峰上居住。

不久來到東北邊的高峰下,溪水往外流淌,和龍泉關流來的大溪會合,當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橋,但不是去龍泉關要過的路。

從石橋左邊行八里,不時地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邊。

又走二里,一座重鎮位於關隘口,這就是龍泉關。

【原文】

初五日 進南關,出東關。

北行十里,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

既而石路陡絕,兩崖巍峰峭壁,合沓攢奇,山樹與石競麗錯綺,不復知升陟之煩也。

如是五里,崖逼處復設石關二重。

又直上五里,登長城嶺絕頂。

回望遠峰,極高者亦伏足下,兩旁近峰擁護,惟南來一線有山隙,徹目百里。

嶺之上,巍樓雄峙,即龍泉上關也。

關內古松一株,枝聳葉茂,干雲俊物。

關之西,即為山西五台縣界。

下嶺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

十三里,為舊路嶺,已在平地。

有溪自西南來,至此隨山向西北去,行亦從之1。

十里,五台水2自西北來會,合流注滹沱河。

乃循西北溪數里,為天池莊3。

北向塢中二十里,過白頭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顧山谷,猶不可得其彷彿。

又西北二里,路左為白雲寺4。

由其前南折,攀躋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間道。

又折而西行,三里宿。

【註釋】

1「有溪」句:此溪為清水河。

2五台水:又稱台山河、廄陽河。

二水匯合後仍稱清水河。

3天池莊:今名同,在五台縣東南境,台河右岸。

4白雲寺:在白頭庵北,今黃土嘴村附近。

【譯文】

初五日 往南進入龍泉關,往東出關。

往北行十里,道路漸漸向上延伸,山峰漸漸奇異,泉水聲漸漸消失。

不久,陡峭的道路斷絕,路兩邊的山崖峰高壁峭,重重疊疊,奇景聚集,山中的樹木和岩石爭奇鬥艷,一交一 錯如錦繡,讓人再也感不到登山的煩勞了。

在這樣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狹窄處還設有兩道石關。

又直直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長城嶺絕頂。

回頭眺望遠處的山峰,最高的也低伏在腳下,兩旁近處的山峰簇擁而來,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線縫隙,從縫隙中放眼看可達百里。

長城嶺上,高樓雄壯地聳立著,是龍泉上關。

關內有一棵古松,樹幹高聳、枝葉茂盛,是高觸雲霄、秀美出眾的物種。

龍泉上關西面,就是山西省五台縣境。

下嶺的路很平,坡度不到上嶺時的十分之一。

走十三里,名舊路嶺,已經到平地了。

有條溪水從西南流來,流到這裡順著山往西北流去,我也跟著走。

十里,五台水從西北流來會合,合流之後注入滹沱河。

於是往西北沿著水走了幾里,到天池莊。

往北在塢中走二十里,經過白頭庵村,距離南台只有二十里了,環視山谷四周,還看不出相似天台山的形貌。

又往西北走二里,道路左側為白雲寺。

從寺前往南轉,往上攀登四里,轉來轉去地上了三里,來到千佛洞,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

又轉向西行,走三里住宿。

【原文】

初六日 風怒起,滴水皆冰。

風止日出,如火珠湧吐翠葉中。

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嶺,始望南台在前。

再上為燈寺1,由此路漸峻。

十里,登南台絕頂,有文殊舍利塔2。

北面諸台環列,惟東南、西南少有隙地。

正南,古南台在其下3,遠則盂縣4諸山屏峙,而東與龍泉崢嶸接勢。

從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騎。

循西嶺西北行十五里,為金閣嶺5。

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涼石6。

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

有石為芝形,縱橫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銳,屬於下石者無幾。

從西北歷棧拾級而上,十二里,抵馬跑泉。

泉在路隅山窩間,石隙僅容半蹄,水從中溢出,窩亦平敞可寺,而馬跑寺反在泉側一里外。

又平下八里,宿於獅子窠7。

【註釋】

1燈寺:即金燈寺,在南台東北麓,與白雲寺隔塔地村相對。

2文殊:為梵文「文殊師利」的略稱,意即「妙吉祥」、「妙德」,為佛教菩薩之一。

五台山傳為文殊道場,有關文殊的傳說甚多。

3古今所指五台的位置,不同時期曾有變化。

此古南台在「台南二里」。

更古的南台,則在今中台。

4盂縣:隸太原府,即今山西盂縣。

5金閣嶺:位於由太原入五台山必經的路上。

嶺畔今存金閣寺,距台懷鎮15公里。

閣內有高17米的觀音銅像,各殿滿佈塑像近千尊。

6清涼石:此石又稱文殊床 。

附近有清涼寺、清涼谷等。

7獅子窠(kē):在五台山台懷鎮西南10公里的山腰,即文殊寺,俗稱獅子窩。

【譯文】

初六日 狂風怒號,滴水成冰。

風停日出,太陽像火球一樣從青翠的山林中噴薄而出。

沿著山腰往西南行,四里,翻越山嶺,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面。

再上去是燈寺,從這裡開始,山路漸漸陡峻起來。

走十里,登上南台絕頂,頂上有文殊菩薩的舍利塔。

北面,其他各台環抱聳列,只有東南、西南稍微有空隙處。

正南面,古南台位於下面,遠處則是盂縣的群山如屏障般地峙立著,並且東端還和龍泉關高峻的峰巒山勢連接。

順著南台右側的道路下去,地勢很平坦,可以騎馬。

沿著西嶺往西北行十五里,名金閣嶺。

又沿著金閣嶺左側往西北下,行五里,來到清涼石。

清涼寺廟宇深幽,環境秀麗,高低錯落,美如圖畫。

有一塊靈芝形的石頭,長寬都是九步,上面可以站四百個人,上面平整但下面收縮,和下面石頭相連的部分不多。

從西北邊穿越棧道沿著石階往上走,十二里,到達馬跑泉。

馬跑泉在路邊的山窩中間,石縫只能容下半隻馬蹄,泉水從石縫中溢出,山窩則平坦寬敞,可以建蓋寺廟,但馬跑寺反而建在泉旁邊一里之外。

又平緩地下了八里,在獅子窠住宿。

【原文】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橋。

一峰從中台下,兩旁流泉淙淙,幽靚1迥絕。

復度其右澗之橋,循山西向而上,路欹2甚。

又十里,登西台之頂。

日映諸峰,一一獻態呈奇。

其西面,近則閉魔巖3,遠則雁門關4,歷歷可俯而挈也5。

閉魔巖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盤亙,層累而上,為此中奇處。

入叩佛龕,即從台北下,三里,為八功德水。

寺北面,左為維摩6閣,閣下二石聳起,閣架於上,閣柱長短,隨石參差,有竟不用柱者。

其中為萬佛閣,佛俱金碧旃檀7,羅列輝映,不啻萬尊。

前有閣二重,俱三層,其周廬環閣亦三層,中架復道8,往來空中。

當此萬山艱阻,非神力不能運此。

從寺東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中台。

望東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龍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與連屬。

時風清日麗,山開列如鬚眉。

余先趨台之南,登龍翻石。

其地亂石數萬,湧起峰頭,下臨絕塢,中懸獨聳,言是文殊放光攝影處。

從台北直下者四里,陰崖懸冰數百丈,曰「萬年冰」。

其塢中亦有結廬者。

初寒無幾,台間冰雪,種種而是。

聞雪下於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時也。

行四里,北上澡浴池。

又北上十里,宿於北台9。

北台比諸台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

及入寺,日落而風大作。

【註釋】

1靚(jinɡ):通「靜」。

2欹(qī):傾側不平。

3閉魔巖:又作秘魔巖,有秘魔寺。

在今繁峙縣巖頭村東北,為西路進台通道。

4雁門關:在山西代縣西北。

5挈(qie):提。

6維摩:系梵文音譯的略稱,意為「淨名」或「無垢稱」。

佛經中說他是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長於辯才。

7旃(zhān)檀:即檀香,梵語譯作旃檀。

8復道:高樓之間或山巖險要處架空的通道。

因上下皆有道,故稱復道。

9北台:五台之中,以北台頂最高,海拔3058米。

【譯文】

初七日 往西北行十里,過化度橋。

一座山峰從中台延伸下來,山峰兩邊流著淙淙的泉水,景色幽靜到了極點。

又越過山峰右澗上的橋,沿著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傾斜不平。

又走十里,登上西台頂。

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現出美好的姿態和奇異的風貌。

西台西面,近處是閉魔巖,遠處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歷歷在目,彷彿俯身就可以抓住。

閉魔巖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盤旋橫貫的陡崖,層層疊疊地堆砌上去,成為這山中的奇特之處。

進寺叩拜佛像後,就順著台北往下走,行三里,到八功德水。

寺北面,左邊是維摩閣,閣下面聳立著兩塊石頭,閣就蓋在石頭上,閣柱的長短,隨石頭高低而參差不齊,有的地方完全不用柱子。

正中是萬佛閣,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輝煌,層層排列而互相映襯,不止一萬尊。

萬佛閣前有兩排閣樓,都是三層高,閣樓周圍環繞的房屋樓閣也都是三層的,各閣樓之中架有上下通道,人從空中來來往往。

在這艱難險阻的萬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能將樓閣建在這裡呢!順著寺往東北走五里,來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達中台。

遙望東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以外,但南台之外的龍泉關,反而像離得更近,因為西台、北台,都和龍泉關的山脈相連。

這時風清日麗,兩邊的山像眉毛分開而列。

我先去中台南面,登上龍翻石。

這裡佈滿幾萬塊亂石,堆積成峰頭,下面是很深的山塢,峰頭懸空聳立,傳說是文殊菩薩放光顯身影的地方。

從中台往北直直下了四里,陰森的崖壁上懸掛著幾百丈冰,名「萬年冰」。

這道塢中也有人家居住。

剛剛寒冷還沒幾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種種的形態。

聽說是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從京城出發的日子。

行四里,往北登上澡浴池。

又往北上十里,在北台住宿。

北台比其他各台都陡峻,我趁著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

等進到寺中,太陽落山而刮起大風。

【原文】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歷指諸山曰:「北台之下,東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塢曰台灣1,此諸台環列之概也。

其正東稍北,有浮青特銳者,恆山也。

正西稍南,有連嵐一抹者,雁門也。

直南諸山,南台之外,惟龍泉為獨雄。

直北俯內外二邊,諸山如蓓蕾,惟茲山之北護,峭削層疊,嵯峨之勢,獨露一班。

此北檯曆覽之概也。

此去東台四十里,華巖嶺在其中。

若探北嶽,不若竟由嶺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

余頷之。

別而東,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華巖嶺2。

由北塢下十里,始夷。

一澗自北,一澗自西,兩澗合而群峰湊,深壑中「一壺天」也。

循澗東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場3。

南自白頭庵至此,數十里內生天花菜4,出此則絕種矣。

由此,兩崖屏列鼎峙,雄峭萬狀,如是者十里。

石崖懸絕中,層閣傑起,則懸空寺也,石壁尤奇。

此為北台外護山,不從此出,幾不得台山神理雲。

【註釋】

1台灣:即今台懷鎮,在五台縣城東北120公里,為遊覽五台山的中心,有公路可達。

很多寺廟都集中在這裡。

每年中歷六月,一年一度的五台山騾馬大會也在這裡舉行,附近農民及各省旅客雲集,進行以騾馬為主的一交一 易,同時盡情遊覽。

2華巖嶺:為由北面進入五台山的門戶。

3野子場:今作野子廠,在繁峙縣東南境,伯強附近。

4天花菜:《清涼志》載:「菌類,生於柴木,台山佳品也。」

至今仍為五台山特產,稱台山香蘑,簡稱台蘑。

【譯文】

初八日 老僧人石堂送我出來,他指著一座座山峰說:「北台下面,東台西面,中台正中,南台北面,有山塢名叫台灣,這是眾台環繞的概貌。

這裡正東稍北,有座特別尖銳的青山,那就是恆山。

正西稍南,有和雲霧相連的山峰,是雁門關一帶的山峰。

一直向南延伸的群山,除南台之外,只有龍泉關獨自稱雄。

直直往北俯視內外兩邊,群山都如同花蕾,只有這座山從北面護著群山,陡峭層疊,高峻的山勢,由此可以獨見一斑。

這是全面觀看北台的概貌。

這裡距離東台四十里,華巖嶺在途中。

如果探訪北嶽恆山,不如直接沿華巖嶺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

我點頭同意,和石堂告別後往東走,陡直地下了八里,平緩地下了十二里,來到華巖嶺。

沿北塢往下走十里,才到平路。

一道澗溝從北伸來,一道從西伸來,兩道澗溝合攏後群峰湊集,成為高山深壑中的「一壺天」名勝。

沿澗溝往東北行二十里,名野子場。

從南邊的白頭庵一直到這裡,數十里以內都長著天花菜,從這裡出去則絕種了。

從這裡開始,兩旁的山崖屏障般地排列、鼎足似的聳立,雄壯、峻峭,千姿百態,在這樣的景觀中走了十里。

石崖絕壁之中,有層層樓閣突起,那是懸空寺,石壁特別奇異。

這是北台外圍的護山,不從這條路山出一台山,幾乎體會不到五台山的神奇啊。

【評析】

五台山與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一江一 普陀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聖一地,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寺廟眾多。

但作者在山上真正逗留的只有兩天,山上眾多佛寺,他僅對南台清涼石以「寺宇幽麗,高下如圖畫」一筆帶過,此外只提及白雲寺、千佛洞、燈寺、馬跑寺和文殊舍利塔、文殊放光攝影處等名稱;較為詳細描述的,僅有維摩閣及其中的萬佛閣。

五台山以五座平頂如台的山峰而得名,作者先後登了南台、西台、中台和北台,而未及東台。

對這些山峰,作者主要描寫其遠觀的景象以及相互的方位、距離關係,對於具體的景物,除了維摩閣外,另有描寫清涼石的「有石為芝形,縱橫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銳,屬於下石者無幾」數語。

五台山還有一奇,是氣候寒冷,陰曆八月即下雪,故又稱清涼山。

作者來時,適逢其時,故遊記中也略有描寫,如「風怒起,滴水皆冰」,「陰崖懸冰數百丈,曰『萬年冰』。

……初寒無幾,台間冰雪,種種而是。

聞雪下於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時也」等,但也僅此而已,未作更深入細緻的刻畫。

總之,本篇以記載遊蹤和總寫大略為主,文筆樸素平實,不似他篇有搜奇歷險的經歷和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倒是入山之前的一路經過,描寫似乎更為具體詳細,其中「嶺上四眺,北塢頗開,東北、西北,高峰對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殺。

復有遠山橫其外,即龍泉關也」,境界開闊,頗有氣勢;「轉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峭削之姿,遙遙逐人,二十里之間,勞於應接」,以及「北行十里,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

既而石路陡絕,兩崖巍峰峭壁,合沓攢奇,山樹與石競麗錯綺,不復知升陟之煩也」等,一精一練生動,景中含情,堪稱妙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徐霞客遊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