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游太和山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原文】
十一日 登仙猿嶺。
十餘里,有枯溪小橋,為鄖縣1境,乃河南、湖廣界。
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
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
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
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
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
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
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
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
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艷異常。
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2,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
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3。
【註釋】
1鄖縣:明統治者在殘酷鎮壓了規模巨大的荊襄流民起義後,於成化十二年(1476)設鄖陽府,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鄖西、保康等七縣,治鄖縣,即今湖北鄖縣。
2畦(齊qi):田園中劃分的小區。
3曹家店:今名同,在丹一江一 口市北隅。
【譯文】
十一日 攀登仙猿嶺。
走了十多里,到枯溪小橋,屬於鄖縣境,是河南、湖廣佈政司的分界處。
往東走五里,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青泉,不見水源從哪裡流來,卻見下游淙淙流淌。
這地方又屬於淅川縣了。
因為鄖縣、淅川兩縣邊界互相一交一 錯,依照山勢、溪流曲折劃分,所以道路在兩縣之間穿行。
走五里,翻過一道小蛉,仍然屬於鄖縣境。
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
一股溪水滔滔不絕地從西南往東北奔流,大概是鄖縣中部流過來的。
渡過溪水,往南登九里岡,越過岡脊往下走,為蟠桃嶺。
溯溪水沿山塢行十里,為葛九溝。
又走十里,攀登土地嶺,嶺南邊是均州境。
從這裡接連不斷地翻山越嶺,沿途桃花、李花繽紛,山花盛開在道路兩旁,景色異常幽雅、艷麗。
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溪流兩岸的一塊塊稻田,高低分佈得如同魚鱗一樣整齊,和山西、陝西一帶的稻田不一樣。
只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狹窄,行人稀少,而且聽說有老虎害人,太陽正要落山,於是就在塢中的曹家店住宿。
【原文】
十二日 行五里,上火龍嶺。
下嶺隨流出峽,四十里,下行頭岡。
十五里,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面。
循漢東行,抵均州1。
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制宏整。
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註釋】
1均州:隸襄陽府,因武當山而著名,附郭縣原名武當縣,治所在今湖北丹一江一 口市西境、漢水南岸的關門巖,修建丹一江一 口水庫時遷走。
【譯文】
十二日 行五里,登上火龍嶺。
下嶺後順著水流走出峽谷,四十里,下到行頭岡。
又走十五里,抵達紅粉渡,漢水水勢浩瀚地從西邊流來,岸邊蒼壁懸空,清流環繞。
沿漢水往東走,到達均州。
靜樂宮位於州城正中,佔據了一半城,規模宏大、建築莊嚴。
把行李放在南城外,決定明天早晨登山。
【原文】
十三日 騎而南趨,石道平敞。
三十里,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
越橋為迎恩宮,西向。
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1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
又十里,過草店2,襄陽來道,亦至此合。
路漸西向,過遇真宮3,越兩隘下,入塢中。
從此西行數里,為趨玉虛4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
登嶺。
自草店至此,共十里,為回龍觀5。
望岳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
滿山喬木夾道,密佈上下,如行綠幕中。
【註釋】
1米襄陽:即米芾(fu)(1051~1107),宋代著名畫家和書法家。
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
世居太原,後遷樊城,後又定居潤州(今一江一 蘇鎮一江一 )。
2草店:今名同,在丹一江一 口市西境,鐵路北側。
3遇真宮:在武當山北麓,武當山大門石製玄岳坊南一公里,殿內供張三豐坐像。
4玉虛:玉虛宮,是武當山建築群中最大的宮城之一,玉帶河縈迴,紅一牆 環繞,碑亭高聳。
據說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曾在此紮營,至今仍稱老營宮。
襄渝鐵路從旁邊經過,並有老營宮站。
5回龍觀:應即今元和觀,系由老路上山必經之地。
【譯文】
十三日 騎馬往南急行,石頭路平坦寬敞。
走三十里,越過一座石橋,橋下的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從太和山流入漢水的溪流。
過橋後是迎恩宮,宮門向西。
前面有一塊書寫著「第一山」三個大字的石碑,是襄陽人米芾的手筆,書法飛揚靈活,應當也是天下第一。
又走十里,經過草店,從襄陽伸來的路,也在這裡會合。
道路漸漸朝西走,經過遇真宮,越過兩處險要的地方往下走,進入山塢。
從這裡往四行數里,是去玉虛宮的路;往南向上登嶺,則是去紫霄宮的小路。
登嶺。
從草店到這裡,一共走十里,為回龍觀。
遙望山頂,呈一片青紫色,插入雲天,但相距還有五十里。
滿山都是高大的樹木,夾在道路兩旁,密佈山上山下,上山如同在綠幕中穿行。
【原文】
從此沿山行,下而復上,共二十里,過太子坡1。
又下入塢中,有石樑跨溪,是為九渡澗2下流。
上為平台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台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
峻登十里,則紫霄宮3在焉。
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峰,層台傑殿,高敞特異。
入殿瞻謁。
由殿右上躋,直造4展旗峰之西。
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巖,俱不暇問。
共五里,過南巖之南天門。
捨之西,度嶺,謁榔仙祠。
祠與南巖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干聳立,纖芽未發。
旁多榔梅樹5,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
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成此異種雲。
【註釋】
1太子坡:即復真觀,今存,為登金頂的孔道。
2九渡澗:又稱劍河。
河上橋名天津橋,又稱劍河橋,系三孔石橋,建於明永樂年間。
3紫霄宮:背倚展旗峰,為武當山保存較完整的宮觀之一,有龍一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兩側有東宮、西宮,崇台依山迭砌,殿宇雄,環境幽雅。
4造(zao):到,往。
5榔梅:果名。
《襄陽志》:「榔梅在太和山。
相傳真武折梅枝寄榔樹上,仰天誓曰:『吾道若成,花開果結。
』後竟如其言。
今樹尚存。」
【譯文】
從這裡沿山行走,下了又上,一共二十里,經過太子坡。
又下到塢中,有座石橋橫跨溪水,這是九渡澗的下游。
往上為平台十八盤,就是去紫霄宮、攀登太和山的大路;往左邊順溪水往裡走,就是溯九渡澗,到瓊台觀和八仙羅公院等處的路。
攀登了十里陡峻的山路,就到紫霄官所在地。
紫霄宮前面正對禹跡池,背後傍靠展旗峰。
平台層疊,殿宇非凡,特別高大寬敞。
進殿觀覽、祭拜。
從殿右往上攀,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面。
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巖,都沒有時間光顧。
一共走五里,經過南巖的南天門。
放棄游南天門而往西走,越過嶺,到榔仙祠謁拜。
榔仙祠和南巖正對而峙,祠前有棵特別高大的榔樹,一點樹皮也沒有,光滑地聳立著,沒發一絲芽。
旁邊有很多榔梅樹,也都高高聳立,榔梅花的顏色和桃花杏花一樣深淺,垂絲的花蒂則是海棠花形狀。
梅樹和榔樹本來是山中的兩種樹,相傳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樹上,形成了榔梅這奇異的樹種。
【原文】
共五里,過虎頭巖。
又三里,抵斜橋。
突峰懸崖,屢屢而是,逕多循峰隙上。
五里,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
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峰坳間,懸級直上。
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
太和宮在三天門內。
日將晡1,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峰也。
山頂眾峰,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眾峰之表,四旁嶄絕。
峰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
金殿2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為之。
督以一千戶3、一提點4,需索香金,不啻御奪。
余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5。
【註釋】
1晡(bū):申時,即午後三點至五點。
通常指黃昏。
2金殿:武當山絕頂天柱峰海拔1612米,金殿即建在天柱峰頂,俗稱金頂,為永樂十四年(1416)建。
3千戶:金初置,為世襲武官,元、明相沿。
明代衛所兵制設有千戶所,駐守要地,統兵1120人,下分為十個百戶所,統隸於衛。
千戶為一所的長官。
4提點:宋、元以來所設的官名,寓有提舉、檢點之意。
明代僅有神樂觀提點,管理道士。
清代廢。
5太和宮:在武當山天柱峰腰紫金城南天門外。
轉展殿內存元大德十一年(1307)鑄的銅殿一座,系永樂十四年從天柱峰頂移此。
【譯文】
共走五里,經過虎頭巖。
又三里,到斜橋。
陡峰懸崖,屢屢皆是,道路大多沿著峰崖之間的縫隙而上。
走五里,來到三天門,過朝天宮,都是石階路曲折地往上伸,兩旁有鐵柱懸索。
從三天門到二天門,再到一天門,路大多取道山峰間的坳地,陡梯直上。
路雖然陡峻,但石階很整齊,有欄索牽引,不像登華山那樣懸空飛越。
太和宮在三天門內。
接近黃昏時,我竭盡全力登金頂,就是所說的天柱峰。
頂上眾多的山峰,都如同鍾倒置、鼎峙立一般,成行成列地會聚在一起;天柱峰懸立在正中,獨自突出於眾峰之上,四周特別險峻。
峰頂上有塊平地,長寬都只有八尺到一丈。
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真武帝及其四將,香爐几案都很齊備,全部用金鑄造。
朝廷設一個千戶、一個提點在此監督,索取香金,這無異於qiǎo取豪奪(版權 所有 e we ny a n . c om 易文 言 網)。
我匆匆忙忙想進殿叩拜,但殿門已關,於是下到太和宮住宿。
【原文】
十四日 更衣上金頂。
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峰,近者鵠峙1,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也2!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
此徑無級無索,亂峰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
三里餘,抵蠟燭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為蠟燭澗。
循澗右行三里餘,峰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為上瓊台觀。
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
地既幽絕,景復殊異。
余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
既而曰:「此系禁物。
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3株連破家者數人。」
余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余,皆已黝爛,且訂無令人知。
及趨中瓊台,余復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
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巖,便失南巖、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峰,去南巖應較近。
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4以師命促余返。
觀主握手曰5:「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
但一洩於人,罪立至矣。」
出而視之,形侔6金橘,漉7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
珍謝別去。
復上三里餘,直造蠟燭峰坳中。
峰參差廉利8,人影中度,兀兀欲動。
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
峰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
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峰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
仍上八里,造南巖之南天門,趨謁正殿。
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復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巖9,亦名紫霄巖,為三十六巖之最,天柱峰正當其面。
自巖還至殿左,歷級塢中,數抱松杉,連陰挺秀。
層台孤懸,高峰四眺,是名飛昇台。
暮返宮,賄其小徒,復得榔梅六枚。
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註釋】
1鵠(hu):俗名天鵝。
鵠峙:形容周圍諸峰如天鵝引頸屹立恭候。
2天真: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大自然的原貌。
奧區:中心、腹地。
3道流:道士。
4黃冠:道士所戴束髮的冠為黃色,因此道士又別稱黃冠。
5觀(ɡuan):道教的廟宇,即道觀。
大道觀稱道宮,比宮、觀小者稱道院。
6侔(mou):相同,齊等。
7漉(lu):滲。
8廉(lian)利:稜角鋒利。
9南巖:上為危崖,下臨深壑,為武當山中風景最美的一巖。
現存元代建的天乙真慶宮,樑柱門窗全用石砌,仿木結構,故又稱石殿。
明建南天門亦存。
【譯文】
十四日 換衣服登金頂。
遊覽叩拜完畢時,天空澄碧晴朗,往下俯瞰眾峰,近處的好似天鵝引頸屹立,遠處的層層排列,實在是大自然幽深玄妙的中心;於是沿三天門右邊的小路下到峽谷中。
這條小路沒有石階,也沒有纜索,山峰散亂無序地各自聳立,小路在山峰間穿行,令人覺得特別幽雅。
走了三里多,來到蠟燭峰右側,涓涓泉水從小路旁溢出,下去是蠟燭澗。
沿澗右岸行三里多,峰隨著山轉,再下就看見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塊開闊地,是上瓊台觀。
觀旁邊的幾株榔梅,都有一人圍抱那麼粗大,滿樹榔梅花競相開放,花色映照山岡,使山巖邊絢麗燦爛。
這地方幽雅到了極點,景物又特別不同尋常。
我求要榔梅的果實,觀中的道士閉口不敢答應。
過了一會兒才說:「這是禁物。
從前有人帶出去三四枚,有數名道士因此受株連而家破敗。」
我不相信,索求得更起勁,道士取出幾枚送我,都已變黑腐壞,而且叮囑不要讓人知道。
等走到中瓊台觀時,我又索要榔梅果實,觀主仍然辭謝,說沒有。
因為考慮到從下瓊台觀走出去,能去玉虛巖,便不能去南巖、紫霄宮,為什麼要得一失二呢,不如仍然從原路上去,走到路旁泉水溢出的地方,往左翻越蠟燭峰,距離南巖應當比較近。
忽然後面有人呼叫追趕,原來是中瓊台觀的小道士奉師傅命令,催我返回去。
觀主握著我的手說:「您渴求的珍貴樹種,幸好有兩枚,可以稍稍滿足您的願望。
只是一旦洩露出去,罪馬上就降臨了。」
拿出來後仔細觀看,形狀和金橘相同,滲出蜂蜜一樣的液汁,金的外表、玉的質地,不是一般的物品。
我真誠地道謝然後離去。
又往上走三里多,直達蠟燭峰山坳中。
山峰高低不齊,稜角鋒利,人在峰間穿越,影影綽綽,彷彿山峰在晃動。
穿越蠟燭峰後,沿著山崖轉來轉去,接連越過數重山崖。
峰頂上的土、石,處處隨地勢變幻顏色。
不一會聽見教徒誦讀經文的聲音,於是抬頭一看,峰頂懸立在遙遠的上空,已經出到朝天宮右側了。
仍舊往上走,八里,到達南巖的南天門,趕忙去正殿祭拜。
往右轉到正殿背後,高峻的崖石鑲嵌在空中,如同長廊懸空、閣道凌空,彎彎曲曲地延伸在山腰,下臨無底的深壑,這就是南巖,也叫紫霄巖,是武當山三十六巖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屹立在對面。
從南巖返回到正殿左側,順著石階在塢中走,有棵幾人圍抱粗的松杉,枝葉遮天蔽日,挺拔秀麗。
一座平台孤懸而立,向四周眺望高峰,這是飛昇台。
傍晚回到朝天宮。
用財物收買小道士,又得到六枚榔梅。
第二天再去索要,沒能要到。
【原文】
十五日 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
洞在懸崖間。
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巖歷不二庵,抵五龍。
輿1者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巖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巖、仙侶巖諸勝。
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巖,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2。
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
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巖,間錯於亂茜3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註釋】
1輿:肩輿,俗稱轎子。
輿者即轎夫。
2真武:原稱玄武,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它的形象為龜或龜蛇合體。
後為道教所信奉,宣稱他是古淨樂國王的太子,在武當山修煉成仙。
宋時因避諱,改玄為真,並尊為「鎮天真武靈應祐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
3茜(qian):多年生蔓草,莖有刺,初秋開小黃花。
根紅色,可做染料,亦可供藥用。
【譯文】
十五日 從南天門宮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懸崖中間。
我想返回紫霄巖,由太子巖經過不二庵,到達五龍宮。
抬轎的人說迂迴繞路不方便,不如從南巖下竹笆橋,可以觀賞滴水巖、仙侶巖等勝景。
於是從北天門往下走,一條陰森的小路,滴水巖、仙侶巖兩景,都在小路左側,懸崖向上飛突,泉水滴瀝崖中,懸崖中能容下靜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
下到竹笆橋,開始聽到泉水流淌的聲音,但路不順山澗行。
於是靠著山走,翻越山嶺,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頭、高高的岩石,雜亂地分佈在繁茂的草木叢中,不時有開放的榔梅花,絢麗的色彩映照遠近。
【原文】
過白雲、仙龜諸巖,共二十餘里,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
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蔥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去。
仰視碧落1,宛若甕口。
度橋,直上攢天嶺。
五里,抵五龍宮2,規制與紫霄、南巖相伯仲。
殿後登山里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
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里,得凌虛巖。
巖倚重巒,臨絕壑,面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為希夷3一習一 靜處。
前有傳經台,孤瞰壑中,可與飛昇作匹。
還過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註釋】
1碧落:道家稱天空為碧落。
2五龍宮:在武當山天柱峰以北。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稱五龍祠,歷代皆重建。
近代已大部被毀,現僅存宮門、紅一牆 、碑亭、古井、泉池。
3希夷:即陳摶(?~989),字圖南,亳州真源人。
後唐末舉進士不第,隱居於武當山。
太平興國中出山,宋太宗甚看重,賜號希夷先生。
【譯文】
經過白雲巖、仙龜巖等處,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順石階一直下到澗底,就是青羊橋。
澗水就是竹笆橋水的下游,兩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樹蔭蔽日,長長的清流彎彎曲曲,一座橋橫跨在上面,不知道澗水流到什麼地方。
抬頭仰望天空,形狀如同甕口一般。
過了橋,逕直登上攢天嶺。
走五里,抵達五龍宮,宮殿的規模和格式與紫霄宮、南巖相仿。
從宮殿背後登山,走一里多,轉進山塢,到自然庵。
不久返回五龍宮殿右面,轉下塢中,走兩里,到凌虛巖。
凌虛巖背靠重重山巒,面臨極深的溝壑,正對桃源洞眾山峰,滿山嘉樹特別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輝映,猶如圖畫,是希夷先生修煉的地方。
前面有傳經台,孤零零地俯視深壑,可以和飛昇台相媲美。
返回時經過五龍宮殿左面,攀登榔梅台,於是下山到達草店。
【原文】
華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無喬枝異干;直至峰頂,則松柏多合三人圍者;松悉五鬣,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採食之,鮮香殊絕。
太和則四山環抱,百里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里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
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
山谷川原,候同氣異。
余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谷,真春風所不度也。
過塢底岔,復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
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1情。
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2抵家。
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3。
【註釋】
1悴(cui):憂傷。
2浴佛後一日:相傳中歷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設會誦經,並用香水洗浴佛像,故稱這一天為浴佛節。
浴佛後一日即中歷四月初九日。
3壽:用物獻給長者祝壽。
【譯文】
華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腳沒有高大奇特的樹木;一直上到峰頂,則松柏大多有三人圍抱粗;松樹全是五針松,松子和蓮子一般大,間或遇到沒掉落的松果,採下來吃,鮮味、香味都特別好。
太和山則是四面群山環抱,百里以內茂盛的森林叢密分佈,大樹遮天蔽日、高聳入雲;靠近太和山的數十里範圍內,三人圍抱粗的奇異杉樹和老柏樹,連續不斷地長滿山塢,是因為朝廷禁止砍伐。
嵩山、少室山之間,從平緩的山腳上到絕頂,樹木被砍伐得所剩無遺,只有三棵將軍樹巍然聳立著。
山峰、峽谷、河川、平原各種地勢,季節相同而天氣物象不一樣。
我從嵩山、少室山出來時,才看到田里麥苗青青;到了陝州,杏樹剛剛開花,嫩綠的柳枝隨風搖擺,十分動人;進入潼關,大路平坦,高大的楊樹立在道路兩旁,梨樹、李樹高低不齊;等到轉到泓峪,卻是層層的冰凍積雪遍佈山谷溝澗,真是春風不度的地方啊。
經過塢底岔時,又看到杏花開放;從龍駒寨出去,桃紅柳綠,所到之處一片春一色 。
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時節,不由觸景生情;於是從草店起程,經過二十四天,在浴佛節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為老母親祝壽。
【評析】
在前篇的《游嵩山日記》中,作者開頭便表達對太和山的「慕尤切」,他此番離家的「有方之遊」的最終,是「朝宗太和」。
令人從中覺得,他對太和山是多麼的嚮往和崇拜!然而此篇遊記,雖對太和的山水景觀、道觀宮樓等不乏具體詳盡生動細緻的描寫,卻並沒有多少特別出色之處,也看不出多少特別的熱情。
在這方面,甚至遠不如前面的雁蕩山、黃山、九鯉湖、嵩山諸篇。
這似乎有點出人意外。
還令人覺得意外而有趣的是,作者對榔梅的鍾情。
除了對榔梅樹「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巖際」的熱情讚歎外,還詳細記敘了他反覆再三,「強人所難」地向道士索要榔梅果的過程。
第二天的游程中,也還不忘關註:「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乃至遊記最後,也以「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作結。
似乎榔梅成了整篇太和遊記的主線。
其中流露出作者一種特別的趣味和性情,頗值玩味。
遊記末段,特別將太和與以往所游的華山、嵩山的樹木作了對比描寫,關注其由於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而形成的差異,可見其用心之切,觀察之細。
其中寫太和由於「國禁」而使森林樹木得到很好的保護,而嵩山則因「樵伐無遺」唯有「三將軍」,流露出些許憤激之情。
這憤激之情在十三日的「督以一千戶、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御奪」一語更為明顯。
這在整部遊記中也較為少見。
比較樹木之後,又自然延及一路所見「山谷川原,候同氣異」的比較描寫,又由「桃雨柳煙」導出「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情」的愁思,以因此回家收束全文。
整段文字,熔比較、敘述、描寫、抒情於一爐,文筆縱橫瀟灑,優美流暢,更洋溢作者一腔真性情。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