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

一、牙齒痛候

牙齒痛者,是牙齒相引痛。

牙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若髓氣不足,一陽一明脈虛,不能榮於牙齒,為風冷所傷,故疼痛也。

又有蟲食於牙齒,則齒根有孔,蟲居其間,又傳受余齒,亦綿疼痛。

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二、牙痛候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氣所養,而手一陽一明支脈入於齒。

脈虛髓氣不足,風冷傷之,故疼痛也。

又蟲食於齒,則根有孔,蟲於其間,又傳受余齒,亦痛掣難忍。

若蟲痛,非針灸可瘥,敷藥蟲死,乃痛止。

三、齒痛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齒是骨所終,髓之所養。

若風冷客於經絡,傷髓冷氣入齒根,則齒痛。

若蟲食齒而痛者,齒根有孔,蟲在其間,此則針灸不瘥,敷藥蟲死,痛乃止。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櫛發之始,叩齒九通,一陰一咒曰:太帝散靈,五老反真;泥丸玄華,保一精一長存;左拘隱月,右引根;六一合清練,百神受恩。

咒畢,嚥唾三過。

常數行這,使齒不痛,發牢不白,頭腦不痛。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二七。

治齒痛病。

大張口,琢齒二七,一通二七。

又解,四通中間,其二七大勢,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復疼痛。

解病,鮮白不梨,亦不疏離。

久行不已,能破金剛。

又云:東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齒三十六下。

治齒痛。

四、風齒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頭面有風,一陽一明之脈虛,風乘虛隨脈流入於齒者,則令齒有風,微腫而根浮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崛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

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

除寒熱病,脊、腰、頭、頸、項痛,風痺。

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五、齒齦腫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頭面有風,風氣流入一陽一明之脈,與齦間血氣相搏,故成腫《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牙齒,發齦腫,善落齒。

六、齒間血出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頭面有風,而一陽一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齦,搏於血,故血出也。

七、牙齒蟲候

牙齒蟲是蟲食牙,又食於齒,亦令牙齒疼痛。

皆牙齒根有孔,蟲居其內,食牙齒盡,又度食余牙齒。

八、牙蟲候

牙蟲是蟲食於牙,牙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牙疼痛。

食一牙盡,又度食余牙。

九、齒蟲候

齒蟲是蟲食於齒,齒根有孔,蟲在其間,亦令齒疼痛。

食一齒盡,又度食余齒。

《養生方》云: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

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乃吞之,輒琢齒二七過。

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煉一精一。

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

又云:人能恆服玉泉,必可丁壯妍悅,去蟲牢齒。

玉泉謂口中唾也。

十、齒齲注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足一陽一明脈有入於頰,遍於齒者。

其經虛,風氣客之,結搏齒間,與血氣相乘,則齦腫。

熱氣加之,膿汁出而臭,侵食齒齦,謂之齲齒,亦曰風齲。

《養生方》云:朝夕琢齒,齒不齲。

又云:食畢,常漱口數過。

不爾,使人病齲齒。

十一、齒候

齒 者,是蟲食齒至齦,膿爛汁臭,如蝕之狀,故謂之齒 。

十二、齒挺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頭面有風冷,傳入其脈,令齒齦間津一液化為膿汁,血氣虛竭,不能榮於齒,故齒根露而挺出。

十三、齒動搖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足一陽一明之脈又遍於齒,齒為骨之所終,髓之所養。

經脈虛,風邪乘之,血氣不能榮潤,故令動搖。

十四、齒落不生候

齒牙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手一陽一明、足一陽一明之脈,併入於齒。

若血氣充實,則骨髓強盛,其齒損落,猶能更生;若血氣虛耗,風冷乘之,致令齒或齲或齦落者,不能復生。

十五、齒音離候

齒音離者,是風冷客於齒齦間,令齒齦落而膿出,其齒則疏,語則齒間有風過之一聲,世謂之齒音離也。

十六、牙齒歷蠹候

牙齒皆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也。

手一陽一明、足一陽一明之脈,皆入於齒。

風冷乘其經脈,則髓骨血損,不能榮潤於牙齒,故令牙齒黯黑,謂之歷蠹。

十七、齒漏候

手一陽一明之支脈入於齒。

風邪客於經脈,流滯齒根,使齦腫膿汁出,愈而更發,謂之

十八、齒候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

髓弱骨虛,風氣客之,則齒 。

十九、拔齒損候

手一陽一明、足一陽一明之脈,併入於齒。

拔齒而損脈者,則經一血不止,髒虛而眩悶。

二十、齒候

齒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

此由血氣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 齒。

二十一、齒黃黑候

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

手一陽一明、足一陽一明之脈,皆入於齒。

風邪冷氣,客於經脈,髓虛血弱,不能榮養於骨,枯燥無潤,故令齒黃黑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