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經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脾,土也,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

一、鼻衄候

經云: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脾,土也,肝,木也。

木本克土,今脾熱,為土氣翻盛,逆往乘木,是木之虛,不能制土,故受脾之移熱也。

肝之神為魂,而藏血,虛熱則魂神不定,故驚也。

凡血與氣,內榮腑臟,外循經絡,相隨而行於身,週而復始。

血一性一得寒則凝澀,熱則流散;而氣,肺之所主也,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肺,則氣亦熱也。

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

診其寸口微芤者,衄血。

寸脈血,苦寒,為是衄血。

寸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一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

夫厥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肝脈大,喜為衄。

脈一陰一陽一錯而浮,必衄血。

脈細而數,數反在上,法當吐而不吐,其面顴上小赤,眼中白膚上自有細赤脈如發,其趣至黑瞳子上者,當衄。

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發從春至夏,為太一陽一衄;從秋至冬,為一陽一明衄。

連日不止者,其脈輕輕在肌,尺中自浮,目一精一暈黃,衄必未止;若暈黃去,目睛了慧,知衄今止。

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診衄人,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不治也。

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養生方》云: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吐、衄血。

二、鼻衄不止候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

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內榮腑臟,外循經絡。

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一性一得熱即流一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

髒虛血盛,故衄不止。

三、鼻大衄候

鼻衄,由血氣虛熱故也。

肝藏血,肺主氣,而開竅於鼻。

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循於經絡,榮於腑臟。

若榮傷過度,腑臟生熱,熱乘血氣,血一性一得熱則流散妄行。

從鼻出者,謂之衄。

其雲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鼻皆出一血,故雲鼻大大衄也。

四、鼻久衄候

鼻衄,由熱乘血氣也。

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

勞損臟腑,血氣生熱,血得熱則流散妄行,隨氣發於鼻者,各為鼻衄。

髒虛不復,勞熱停積,故衄經久不瘥。

五、鼻候

肺主氣,其經手太一陰一之脈也,其氣通鼻。

若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臭香。

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一陰一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一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 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中患。

一交一腳坐,治鼻中患,通腳癰瘡,去其涕唾,令鼻道通,得聞香臭。

久行不已,徹聞十方。

六、鼻生瘡候

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

其髒有熱,氣沖於鼻,故生瘡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

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

治鼻瘡。

七、鼻肉候

肺氣通於鼻。

肺臟為風冷所乘,則鼻氣不和,津一液壅塞,而為鼻 。

冷搏於血氣,停結鼻內,故變生 肉。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端坐伸腰,徐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捻鼻,徐徐閉目吐氣。

除目暗,淚苦出,鼻中 肉,耳聾;亦能除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又云: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鼻兩孔。

治鼻中 肉。

八、鼻窒塞氣息不通候

肺氣通於鼻。

其髒為風冷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 。

冷氣結聚,搏於血氣,則生 肉。

冷氣盛者,則 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九、鼻涕候

夫津一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一溢,不能自收。

肺氣通於鼻,其髒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十、鼻痛候

肺氣通於鼻。

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十一、食諸物誤落鼻內候

頏顙之間,通於鼻道。

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噫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