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經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

一、養小兒候

經說:年六歲以上為小兒,十八以上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也。

其六歲已還者,經所不載,是以一乳一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所承按故也。

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始有小兒方焉。

逮乎晉宋,推諸蘇家,傳襲有驗,流於人間。

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

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傷損。

皆當以故絮著衣,莫用新綿也。

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抱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

若常藏在幃帳之內,重衣一溫一暖,譬如一陰一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任風寒。

又當薄衣,薄衣之法,當從秋一習一之,不可以春夏卒減其衣,則令中風寒。

從秋一習一之,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

冬月但當著兩薄襦,一復裳耳,非不忍見其寒,適當佳耳。

一愛一而暖之,適所以害之也。

又當消息,無令汗出,汗出則致虛損,便受風寒。

晝夜寤寐,皆當慎之。

其飲一乳一食哺,不能無痰癖,常當節適一乳一哺。

若微不進一乳一,仍當將護之。

凡不能進一乳一哺,則宜下之,如此則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無有虛勞,微惡則須下之,所損不足言。

及其愈病,則致深益。

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

其冬月下之,難將護,然有疾者,不可不下。

夏月下之後,腹中常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一乳一將護之,數日間。

又節哺之,當令多少有常劑。

兒稍大,食哺亦當稍增。

若減少者,此是腹中已有小不調也。

盒飯微將藥,勿復哺之,但當一乳一之,甚者十許日,輕者五六日,自當如常。

若都不肯食哺,而但飲一乳一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

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致下利,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則難治。

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百病速除矣。

小兒所以少病癇者,其母懷娠,時時勞役,運動骨血,則氣強、胎養盛故也。

若待御多,血氣微,胎養弱,則兒軟脆易傷,故多病癇。

兒皆須著帽、項衣,取燥,菊花為枕枕之。

兒母一乳一兒,三時摸兒項風池,若壯熱者,即須熨,使微汗。

微汗不瘥,便灸兩風池及背第三椎、第五椎、第七椎、第九椎兩邊各二壯,與風池凡為十壯。

一歲兒七壯,兒大者,以意節度,增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

小兒常須慎護風池,諺云:戒養小兒,慎護風池。

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

疾微,慎不欲妄針灸,亦不用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

但當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塗之。

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洗,常以新水洗。

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

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

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

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

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

一江一東地一溫一無此疾。

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之,多害於小兒。

是以田舍小兒,任自然,皆得無橫夭。

又云:春夏決定不得下小兒。

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則下焦必益虛,上焦生熱,熱則增痰,痰則成病。

自非當病,不可下也。

二、變蒸候

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

變者上氣,蒸者體熱。

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 ,無所苦也。

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無所苦。

蒸畢,自明瞭矣。

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

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邊多人。

變蒸或早或晚,根據時如法者少也。

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為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止,勿復服之。

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一交一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

變蒸與一溫一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

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

積三百二十日小變蒸畢。

後六十四日大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三、一溫一壯候

小兒一溫一壯者,由腑臟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於胃氣。

足一陽一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調,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一溫一壯。

候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

輕者少服藥,令默除之;甚者小增藥,令微利。

皆當節一乳一哺數日,令胃氣和調。

若不節一乳一哺,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

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

四、壯熱候

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身一體壯熱。

大體與一溫一壯相似,而有小異。

或挾伏熱,或挾宿寒。

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

此二者,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

蘊積染漸而發,一溫一溫一然熱不甚盛,是一溫一壯也;

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於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

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癇也。

五、驚候

小兒驚者,由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驚,甚者掣縮變成癇。

又小兒變蒸,亦微驚,所以然者,亦由熱氣所為。

但須微發驚,以長血脈,不欲大驚。

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耳。

六、欲發癇候

夫小兒未發癇欲發之候,或一溫一壯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裡驚掣,數囓齒,如此是欲發

七、癇候

癇者,小兒病也。

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

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諸方說癇,名證不同,大體其發之源,皆因三種。

三種者,風癇、驚癇、食癇是也。

風癇者,因衣濃汗出,而風入為之;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食癇者,因一乳一哺不節所成。

然小兒氣血微弱,易為傷動,因此三種,變作諸癇。

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八、發癇瘥後身一體頭面悉腫滿候

凡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一乳一哺失節之所為也。

其癇瘥後而腫滿者,是風癇。

風癇,因小兒濃衣汗出,因風取涼而得之。

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掣縮是也。

其癇雖瘥,氣血尚虛,而熱未盡,在皮膚與氣相搏,致令氣不宣洩,故停並成腫也。

九、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候

凡癇發之狀,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脊背強直,或頭項反折,皆由以兒當風取涼,一乳一哺失節之所為也。

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

風癇,因兒衣濃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

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螈 是也。

心之一聲為言,開竅於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

十、驚癇候

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一精一神傷動,氣脈不定,因驚而發作成癇也。

初覺兒欲驚,急持抱之,驚自止。

故養小兒常慎驚,勿聞大聲。

每持抱之間,常當安徐,勿令怖。

又雷鳴時常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

驚癇當按圖灸之,摩膏,不可大下。

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則甚難治。

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一、風癇候

風癇者,由一乳一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或衣濃汗出,腠理開,風因而入。

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掣縮是也。

當與 心湯。

又病先身熱,螈 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一陽一癇,內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

病先身冷,不驚 ,不啼喚,乃成病,發時脈沉者,為一陰一癇,內在五臟,外在骨髓,極者難治。

病發時,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

診其心脈滿大,癇 筋攣;肝脈小急,亦癇 筋攣。

尺寸脈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直,不得俯仰。

小兒風癇,三部脈緊急,其癇可治。

小兒脈多似雀鬥,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者,必風癇。

凡諸癇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二、發癇瘥後更發候

癇發之狀,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螈 ,或背脊強直,或頭項反折,或屈指如數,皆由當風取涼,一乳一哺失節之所為。

其瘥之後而更發者,是餘勢未盡,小兒血氣軟弱,或因一乳一食不節,或風冷不調,或更驚動,因而重發。

如此者,多成常疹。

凡諸癇正發,手足掣縮,慎勿捉持之,捉則令曲突不隨也。

十三、傷寒候

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於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

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

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

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

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十四、傷寒解肌發汗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寒從外搏於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洩,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

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一液為汗,發洩其氣,則熱歇。

凡傷寒,無問長幼男一女,於春夏宜發汗。

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十五、傷寒挾實壯熱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人本髒氣實者,則寒氣與實氣相搏,而壯熱者,謂之挾實。

實者有二種,有冷有熱,其熱實,糞黃而臭;其冷實,食不消,糞白而酸氣,比候知之。

其內雖有冷熱之殊,外皮膚皆壯熱也。

十六、傷寒兼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

其兼驚者,是熱乘心,心主血脈,小兒血氣軟弱,心神易動,為熱所乘,故發驚。

驚不止,則變驚癇也。

十七、傷寒大小一便不通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大小一便不通,是寒搏於氣而生熱,熱流入大小腸,故澀結不通。

凡大小一便不通,則內熱不歇,或乾嘔,或言語。

而氣還逆上,則心腹脹滿也。

十八、傷寒腹滿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腹滿者,是熱入腹,傳於髒,髒氣結聚,故令腹滿。

若挾毒者,則腹滿、心煩、

十九、傷寒咽喉痛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

其咽喉痛者,是心胸熱盛,氣上衝於咽喉,故令痛。

若挾毒,則喉痛結腫,水漿不入,毒還入心,煩悶者死。

二十、傷寒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嗽者,邪在肺。

肺候身之皮一毛一而主氣,傷寒邪氣先客皮膚,隨氣入肺,故令嗽。

重者,有膿血也。

二十一、傷寒後嗽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壯熱、體疼也。

瘥後而猶嗽者,是邪氣猶停在肺未盡也。

寒之傷人,先客皮一毛一。

皮一毛一肺之候,肺主氣,寒搏肺氣,入五臟六腑,故表裡俱熱。

熱退之後,肺尚未和,邪猶未盡,邪隨氣入肺,與肺氣相搏,故傷寒後猶病嗽也。

二十二、傷寒汗出候

傷寒者,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壯熱也。

而汗出者,一陽一虛受邪,邪搏於氣,故發一熱;一陰一氣又虛,邪又乘於一陰一,一陰一陽一俱虛,不能制其津一液,所以傷寒而汗出也。

二十三、傷寒餘熱往來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使頭痛、體疼而壯熱也。

其餘熱往來者,是邪氣與正氣一交一爭。

正氣勝,則邪氣卻散,故寒熱俱歇;若邪氣未盡者,時干於正氣,正氣為邪氣所幹,則壅痞還熱,故餘熱往來不已也。

二十四、傷寒已得下後熱不除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不得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也。

若四五日後,熱歸入裡,則宜下之。

得利後,熱猶不除者,餘熱未盡故。

其狀:肉常一溫一溫一而熱也。

二十五、傷寒嘔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嘔者,是胃氣虛,熱乘虛入胃,胃得熱則氣逆,故嘔也。

二十六、傷寒熱渴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渴者,是熱入髒,髒得熱則津一液竭燥,故令渴也。

二十七、傷寒口內生瘡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生熱,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口生瘡,熱毒氣在髒,上衝胸膈,氣發於口,故生瘡也。

二十八、傷寒鼻衄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腠理閉密,氣不得宣洩,蘊積毒氣,故頭痛、體疼而壯熱。

其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

肺候身之皮一毛一,其氣開竅於鼻。

蘊寒先客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發從鼻出者,名鼻衄也。

凡候熱病而應衄者,其人壯熱,頻發汗,汗不出,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一息,鼻氣鳴即衄。

凡衄,小兒止一升數合,則熱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二十九、傷寒後下利候

傷寒,是寒氣客於皮膚,搏於血氣,使腠理閉密,氣不宣洩,蘊積毒氣,頭痛、體疼而壯熱也。

其熱歇後而利者,是熱從表入裡故也。

表熱雖得解,而裡熱猶停腸胃,與水谷相並,腸胃虛則洩利。

其狀,利色黃。

若壯熱不止,則變為血利。

若重遇冷,則冷熱相加,則變赤白瀉利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