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

一、水谷痢候

水谷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谷痢也。

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髒也,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谷,水谷消,其一精一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

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水谷之一精一,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一毛一。

春一陽一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克制水谷,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

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 滿,食寒則洞洩。

其洞洩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一溫一,易治。

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澀者死,以髒期之也。

脈絕而手足寒者死,脈還手足一溫一者生,脈不還者死。

脈緩時小結生,洪大數者死。

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一精一。

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

不爾,發寒熱,變黃膽,又為洩痢。

二、久水谷痢候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邪乘之,則洩痢。

虛損不復,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

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

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為 ,蟲動食於五臟也。

凡諸蟲在人腹內,居腸胃之間。

痢則腸胃虛弱,蟲動侵食,若上食於髒,則心悶,齒齦紫黑,唇白齒齦生瘡;下食於一肛一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為水腫。

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洩。

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

脾候身之肌肉,一性一本克消水谷也。

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復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氣流一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並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

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 ,治之時有瘥者。

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臟傷敗故也。

三、赤白痢候

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腸虛則洩,故為痢也。

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於腸間,津一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一交一,故赤白相雜。

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

四、久赤白痢候

久赤白痢者,是冷熱不調,熱乘於血,血滲腸間,與津一液相雜而下。

甚者腸虛不復,故赤白連滯,久不瘥也。

凡痢久不瘥,脾胃虛弱,則變嘔噦。

胃弱氣逆,故嘔也;氣逆而外有冷折之,不通故噦亦變為 ,蟲食人五臟也。

三一屍一九蟲,常居人腸胃,腸胃虛則動,上食於五臟,則心懊而悶,齒齦、唇口並生瘡;下食於腸,則一肛一門傷爛,而谷道開也。

輕者可治,重者

五、赤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於血,則血流滲入腸,與痢相雜下,故為赤

六、久赤痢候

久赤痢者,由體虛熱乘於血,血滲腸間,故痢赤。

腸胃虛,不平復,其熱不退,故經久不瘥。

胃氣逆,則變嘔噦也。

胃虛谷氣衰,蟲動侵食,則變為 。

七、血痢候

血痢者,熱毒折於血,血滲入大腸故也。

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積。

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洩,故為血痢也。

身熱者死,身寒者生。

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

八、久血痢候

此由體虛受熱,熱折於血,血滲入腸,故成血痢。

熱不歇,胃虛不復,故痢血久不瘥,多變嘔噦及為濕 。

九、膿血痢候

夫春一陽一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

血氣虛者傷於風,至夏又熱氣乘之,血一性一得熱則流散。

其遇大腸虛,血滲入焉,與腸間津一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腸虛則洩,故成膿血痢也。

所以夏月多苦膿血痢,腸胃虛也。

診其脾脈微澀者,為內潰,多下血膿。

又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

脈沉細虛遲者生,數疾大而有熱者死。

十、久膿血痢候

久膿血痢者,熱毒乘經絡,血滲腸內,則變為膿血痢。

熱久不歇,腸胃轉虛,故痢久不斷,皆變成濕 及嘔噦也。

十一、冷痢候

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洩,故為冷痢也。

凡痢色青、色白、色黑,並皆為冷痢。

色黃、色赤,並是熱也。

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

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

十二、久冷痢候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

而廩丘公說云:諸下悉寒也。

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儐硬。

人見病身一體發一熱而下,便謂熱下,非也。

平常恆自將節,飲食衣被調適,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

強人適發越,薄衣冷凍飲料食,表有熱不覺裡冷,而胃內潛冷,冷即下也。

今始發一熱而下,當與理中湯加大附子一枚,連服三四劑,重複令微汗出,微汗出則熱除,不復思冷,胃氣一溫一暖,下與發一熱俱瘳矣。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

躡濕地,若足踏凍地,或衣被薄,皆發。

風下最惡,何謂風下?當風吹腰腹,冷氣徹裡而暴下者,難治也。

久痢,胃虛氣逆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逆不通則變噦。

亦變濕 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三、熱痢候

此由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洩,故為熱痢也,其色黃。

若熱甚,黃而赤也。

十四、久熱痢候

此由腸虛熱積,其痢連滯,故久不瘥也。

痢久,胃氣虛則變嘔;嘔而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變噦。

亦變濕 也,胃虛蟲動故也。

十五、冷熱痢候

夫冷熱痢者,由腸胃虛弱,宿有寒,而為寒熱所傷,冷熱相乘,其痢乍黃乍白是也。

若熱搏於血,血滲腸間,則變為血痢也。

而冷伏腸內,搏津一液,則變凝白,則成白滯,亦變赤白痢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洩下有寒者,微引氣,以息內腹,徐吹息。

以鼻引氣,氣足復前即愈。

其有熱者,微呼以去之。

十六、雜痢候

雜痢,謂痢色無定,或水谷,或膿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相兼而痢也。

挾熱則黃赤,熱甚則變膿血也;冷則白,冷甚則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胃氣虛,故變易。

十七、休息痢候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

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

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

十八、白滯痢候

白滯痢者,腸虛而冷氣客之,搏於腸間,津一液凝滯成白,故為白滯痢也。

十九、痢如膏候

痢如膏者,是由臟腑虛冷,冷氣入於大腸成痢,冷氣積腸,又虛滑,脂凝如膏也。

二十、蠱注痢候

此由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經脈血氣,漸至於臟腑。

大腸虛者,毒氣乘之,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則成血痢也。

毒氣侵食於臟腑,如病蠱注之家,痢血雜膿瘀黑,有片如雞肝,與血雜下是也。

二十一、腸蠱痢候

腸蠱痢者,冷熱之氣入在腸間,先下赤,後下白,連年不愈,侵傷於臟腑,下血雜白,如病蠱之狀,名為腸蠱痢也。

二十二、下痢便腸垢候

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

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夫四方之氣,一溫一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一性一。

若移其舊土,多不一習一伏。

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一習一,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二十四、嘔逆吐痢候

嘔逆吐痢者,由腸胃虛,邪氣並之,臟腑之氣自相乘克也。

《脈經》云:心乘肝則吐痢。

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

火乘於木,子扶母也,此為二髒偏實也。

大腸,金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

大腸虛則金氣衰微,不能扶土,致令胃氣虛弱,此兩腑偏虛也。

木一性一克土,火一性一克金,是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於火,土畏於木,則為腸胃皆弱。

腸虛弱則洩痢,胃虛弱則嘔吐,故嘔逆而復吐痢也。

診其關上脈數,其人吐。

跗一陽一脈微而澀,微則下痢,澀即吐逆也。

二十五、痢兼煩候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因飲食不節,腸胃虛弱,邪氣乘之,則變為痢。

痢則腑臟俱虛,水氣相並,上乘於心,心氣不宣暢,痞滿在內,故令痢而兼煩者也。

二十六、痢兼渴候

夫水谷之一精一,化為血氣津一液,以養臟腑。

臟腑虛,受風邪,邪入於腸胃,故痢。

痢則津一液空竭,腑臟虛燥,故痢而兼渴也。

渴而引飲,則痢不止,翻益水氣,脾胃已虛,不能克消水,水氣流一溢,浸漬肌肉,則變腫也。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腸內生瘡候

凡痢,口裡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

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瘡也。

此由挾熱痢,髒虛熱氣內結,則瘡生腸間;熱氣上衝,則瘡生口裡。

然腸間、口裡生瘡,皆胃之虛熱也。

胃虛谷氣弱,則九蟲、三一屍一發動,則變成 。

二十八、痢兼腫候

痢兼腫者,是痢久脾虛,水氣在於肌肉之所為也。

脾與胃合,俱像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而以脾氣克消水谷也。

風邪在內,腸胃虛弱,則水谷變為痢也。

膀一胱與腎合,俱像水,膀一胱為津一液之腑。

小腸與心合,俱像火,而津一液之水行於小腸,下為小一便也。

土一性一本克水,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制於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於小腸而浸漬臟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

二十九、痢谷道腫痛候

是由風冷客於腸胃,腸胃虛則痢。

痢久腸虛,風邪客於一肛一門,邪氣與真氣相搏,故令腫

三十、痢後虛煩候

夫體虛受風冷,風冷入於腸,故痢。

痢後虛煩者,由腑臟尚虛,而氣內搏之所為也。

水谷之一精一,以養臟腑,痢則水谷減耗,致令腑臟微弱。

痢斷之後,氣未調理,不能宣暢,則膚腠還相搏臟腑。

臟腑既虛,而使氣還相搏,故令虛煩。

三十一、痢後腫候

痢後腫,由脾胃尚虛,肌肉為風水所乘故也。

脾胃虛弱,受於風邪,則水谷變成痢。

脾與胃為表裡,俱像土,胃為水穀之海,脾候肌肉,土一性一克水。

而痢者,則脾胃虛弱,土氣衰微,不能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

痢雖得斷,水猶未消,肌肉先受風邪,風水相搏,膚腠閉密而成腫也。

三十二、痢後不能食候

痢後不能食,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

風邪入於腸胃而痢,痢則水谷減耗,脾胃虛弱。

痢斷之後,脾胃尚虛,不勝於食,邪搏於氣,逆上,胃弱不能食也。

三十三、痢後腹痛候

痢後腹痛者,體虛受風冷,風冷入於腸胃,則痢後腹痛。

是髒氣猶虛,風冷餘熱未盡,臟腑未平腹,冷氣在內,與臟腑相搏,真邪相擊,故令腹痛也。

三十四、痢後心下逆滿候

痢後而心下逆滿,此由髒虛,心下有停飲,氣逆乘之所為也。

風邪入腸胃則下痢,下痢則腑臟虛弱。

痢斷之後,腑臟猶未調和,邪氣尚不消盡,邪乘於氣則氣逆,與飲食相搏而上,故令心下逆滿也。

三十五、脫一肛一候

脫一肛一者,一肛一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

一肛一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於寒,痢而用氣KT ,其氣下衝,則一肛一門脫出,因謂脫一肛一也。

三十六、大下後噦候

夫風冷在內,入於腸胃則成大下。

下斷之後,脾胃虛,氣逆,遇冷折之,其氣不通,則令噦也。

三十七、谷道生瘡候

谷道、一肛一門,大腸之候也。

大腸虛熱,其氣熱結一肛一門,故令生瘡。

三十八、谷道蟲候

谷道蟲者,由胃弱腸虛而蟯蟲下乘之也。

谷道、一肛一門,大腸之候。

蟯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在於腸間。

若腑臟氣實,則蟲不妄動,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

輕者或癢,或蟲從谷道中溢出,重者侵食一肛一門瘡爛。

三十九、谷道癢候

谷道癢者,由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侵谷道。

重者食於一肛一門,輕者但癢也。

蟯蟲狀極細微,形如今之蝸蟲狀也。

四十、谷道赤痛候

一肛一門為大腸之候,其氣虛,為風熱所乘,熱氣擊搏,故令谷道赤痛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