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積聚者,由一陰一陽一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

一、積聚候

積聚者,由一陰一陽一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

腑者,一陽一也。

髒者,一陰一也。

一陽一浮而動,一陰一沉而伏。

積者一陰一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一陽一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

諸髒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

肝之積,名曰肥氣。

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 瘧,連歲月不已。

以季夏戊己得之,何以言之?肺病當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之肥氣季夏得之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

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以秋庚辛得之,何以言之?腎病當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腎冬適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復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

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以冬壬癸得之,何以言之?肝病當傳脾,脾當傳腎,腎冬適王,旺者不受邪,脾欲復遠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也。

肺之積,名曰息賁。

在右肋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以春甲乙得之,何以言之?心病當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欲復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 。

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 賁走之狀,上下無時。

久不愈,令人喘逆,骨萎少氣。

以夏丙丁得之,何以言之?脾病當傳腎,腎當傳心,心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欲復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 以夏得之。

此為五積也。

診其脈,快而緊,積聚。

脈浮而牢,積聚。

脈橫者,脅下有積聚。

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出。

脈來細沉附骨者,積也。

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以部處之。

診得肺積脈,浮而一毛一,按之辟易。

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愈夏劇。

主皮中時痛,如虱緣狀,其甚如針刺之狀,時癢,色白也。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

病悸,腹中熱,面赤,咽干,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

主身螈 ,主血厥,夏瘥冬劇。

色赤也。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

饑則減,飽則見, 起與谷爭,纍纍如桃李,起見於外。

腹滿,嘔,洩,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

主肌肉損,季夏瘥春劇,色黃也。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

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脛寒,脅痛引小腹,男子積疝也,女子病淋也。

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色青也。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

苦脊與腰相引痛,饑則見,飽則減。

病腰痛,小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茫茫,骨中寒,主髓厥,喜忘,冬瘥夏劇,色黑也。

診得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脈虛弱急者死。

又積聚之脈,實強者生,沉者死。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左足踐右足上。

除心下積。

又云:病心下積聚,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開目作。

又云:左脅側臥,申臂直腳,以口納氣,鼻吐之,週而復始。

除積聚、心下不便。

又云:以左手按右脅,舉右手極形。

除積及老血。

又云:閉口微息,正坐向王氣,張鼻取氣,一逼一置臍下,小口微出氣,十二通。

以除結聚。

低頭不息十二通,以消飲食,令身輕強。

行之冬月,令人不寒。

又云:端坐伸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納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上喬。

除脅下積聚。

又云: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不息,極張腹、兩足,再息,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復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

蕩滌五臟,津潤六腑,所病皆愈。

腹有疾積聚者,張吸其腹,熱乃止, 瘕散破,即愈矣。

二、積聚痼結候

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於內,重因飲食不節,寒一溫一不調,邪氣重沓,牢痼盤結者也。

若久即成症。

三、積聚心腹痛候

積者一陰一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

聚者一陽一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

此皆由寒氣搏於臟腑,與一陰一陽一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

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

又,寸口脈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

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洩利。

脈微細者生,浮者死。

四、積聚心腹脹滿候

積者一陰一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

聚者一陽一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

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氣搏於腑臟,故心腹脹滿.心腹脹滿則煩而悶,尤短氣也。

五、積聚宿食候

積者一陰一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

聚者一陽一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也。

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臟腑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消化,留為宿食也。

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也。

六、伏梁候

伏梁者,此由五臟之積一名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大如臂。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

病悸,腹中熱,面赤而咽干,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身螈 。

夏瘥冬劇,唾膿血者死。

又其脈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死。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