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熱病者,傷寒之類也。冬傷於寒,至春變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

一、熱病候

熱病者,傷寒之類也。

冬傷於寒,至春變為一溫一病。

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重於一溫一也。

肝熱病者,小一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

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安臥。

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

熱爭則卒心痛,煩冤善嘔,頭痛面赤無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欲嘔,身熱。

熱爭則腰痛,腹滿洩,兩頷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

肺熱病者,先淅然起一毛一惡風,舌上黃,身熱。

熱爭則喘咳,痺走胸應背,不得大息,頭痛不甚,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

腎熱病者,先腰痛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脛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項痛淖澹,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額先赤。

脾熱病者,鼻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凡病雖未發,見其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一陰一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一陽一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死;脈代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脈尚數,躁而喘,且復熱,勿庸刺,喘甚者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躁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常汗者,勿庸刺也。

診人熱病七八日,其脈微小,口乾,脈代,舌焦黑者死。

診人熱病七八日,脈不數不喘者,當喑,之後三日,一溫一汗不出者死。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不治也。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脈尚躁盛,此一陰一氣之極,亦死也。

腹滿常喘,而熱不退者死。

多汗,脈虛小者生,堅實者死。

《養生方》云:三月勿食陳齏,必遭熱病。

二、熱病一日候

熱病一日,病在太一陽一。

太一陽一主表,表謂皮膚也。

病在皮膚之間,故頭項腰脊疼痛。

三、熱病二日候

熱病二日,一陽一明受病。

病在肌肉,故肉熱鼻幹不得眠。

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熱病三日候

熱病三日,少一陽一受病。

諸一陽一相傳病訖,病猶在表,未入於髒,故胸脅熱而耳聾。

故可發汗而愈。

五、熱病四日候

熱病四日,太一陰一受病。

太一陰一者,三一陰一之首也。

三一陽一受病訖,傳入於一陰一,故毒氣已入胸膈。

其病喉乾腹滿,故可吐而愈。

六、熱病五日候

熱病五日,少一陰一受病。

毒氣入腹內,其病口舌干而引飲。

故可下而愈。

七、熱病六日候

熱病六日,厥一陰一受病。

毒氣入腸胃,其人煩滿而一陰一縮,故可下而愈。

八、熱病七日候

熱病七日,三一陰一三一陽一傳病訖,病法當愈,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熱病八九日以上候

熱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皆由毒氣未盡,所以病證不除也。

十、熱病解肌發汗候

此謂得病三日已還,病法在表,故宜發汗。

或病已經五六日,然其人喉口不焦乾,心腹不滿,又不引飲,但頭痛,身一體壯熱,脈洪大者,此為病證在表,未入於髒。

故雖五六日,猶須解肌發汗,不可苟根據日數,輒取吐下。

十一、熱病煩候

此由一陽一勝於一陰一,熱氣獨盛,痞結於髒,則三焦隔絕,故身熱而煩也。

十二、熱病瘡候

夫熱病 瘡者,此由表虛裡實,熱氣盛則發瘡,重者周匝遍身。

若瘡色赤、頭白、則毒輕,色紫黑則毒重。

其形如 豆,故名 豆瘡。

十三、熱病斑瘡候

夫熱病在表,或未發汗,或已發汗、吐、下後,表證未解,毒氣不散,煩熱而渴,渴而不能飲,表虛裡實,故身一體發斑如錦文。

十四、熱病熱瘡候

人臟腑虛實不調,則生於客熱,表有風濕,與熱氣相搏,則身一體生瘡,癢痛而膿汁出,甚者一瘥一劇,此風熱所為也。

十五、熱病口瘡候

此由脾臟有熱,沖於上焦,故口生瘡也。

十六、熱病咽喉瘡候

上實下虛,熱氣內盛,熏於咽喉,故生瘡也。

十七、熱病大便不通候

夫經發汗,汗出多則津一液少,津一液少則胃干結,熱在胃,所以大便不通。

又有腑臟自生於熱者,此由三焦痞隔,脾胃不和,蓄熱在內,亦大便不通也。

十八、熱病小一便不通候

熱在膀一胱,流於小腸,熱盛則脾胃干,津一液少,故小一便不通也。

十九、熱病下利候

熱氣攻於腸胃,胃虛則下赤黃汁,挾毒則成膿血。

二十、熱病候

熱氣攻於腸胃,則谷氣衰,所以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及下部,重者一肛一爛見腑臟。

二十一、熱病毒攻眼候

肝臟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則上衝於目,重者生瘡翳及赤白膜也。

二十二、熱病毒攻手足候

夫熱病毒攻手足,及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今毒氣從腑臟而出,循於經絡,攻於手足,故手足指皆腫赤 痛也。

二十三、熱病嘔候

胃內有熱,則谷氣不和,新谷入胃,與熱氣相搏,胃氣不平,故嘔。

或吐下以後,髒虛亦令嘔也。

二十四、熱病噦候

伏熱在胃,則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

若大下以後,飲水一多,胃內虛冷,亦令噦也。

二十五、熱病口乾候

此由五臟有虛熱,脾胃不和,津一液竭少,故口乾也。

二十六、熱病衄候

心臟傷熱所為也。

心主血,肺主氣,開竅於鼻,邪熱與血氣並,故衄也。

衄者,血從鼻

二十七、熱病勞復候

夫熱病新瘥,津一液未復,血氣尚虛,因勞動早,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

二十八、熱病後沉滯候

凡病新瘥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脂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復治也,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粢飴,哺炙膾、棗、栗諸果物脯,及牢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結熱復病,還以藥下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