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

三十、歷節風候

歷節風之狀,短氣,白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由飲酒腠理開,汗出當風所致也。

亦有血氣虛,受風邪而得之者。

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一交一攻,故疼痛。

血氣虛,則汗也。

風冷搏於筋,則不可屈伸,為歷節風也。

三十一、風身一體疼痛候

風身一體疼痛者,風濕搏於一陽一氣故也。

一陽一氣虛者,腠理易開,而為風濕所折,使一陽一氣不得發洩,而與風濕相搏於分肉之間,相擊,故疼痛也。

診其脈,浮而緊者,則身一體疼痛。

三十二、風入腹拘急切痛候

風入腹拘急切痛者,是體虛受風冷,風冷客於三焦,經於臟腑,寒熱一交一爭,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風經五臟恍惚候

五臟處於內,而氣行於外。

髒氣實者,邪不能傷;虛則外氣不足,風邪乘之。

然五臟,心為神,肝為魂,肺為魄,脾為意,腎為志。

若風氣經之,是邪干於正,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風候

刺風者,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也。

其狀,風邪走遍於身,而皮膚一婬一躍。

邪氣與正氣一交一爭,風邪擊搏,如錐刀所刺,故名刺風也。

《養生方》云:觸寒來者,寒未解,食熱物,亦成刺風。

三十五、蠱風候

蠱風者,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一婬一婬一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

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

三十六、風冷候

風冷者,由臟腑虛,血氣不足,受風冷之氣。

血氣得一溫一則宜流,冷則凝澀,然風之傷人,有冷有熱。

若挾冷者,冷折於氣血,使人面青心悶,嘔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謂之風冷。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如丁字樣,轉身倚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互二七。

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又云:蹲坐,身正頭平,叉手安頦下,頭不動,兩肘向上振搖,上下來去七七。

亦持手三七,放縱身心。

去一乳一房風冷腫悶、魚寸不調、日日損。

又云:坐,兩足長舒,自縱身,納氣向下,使心內柔和適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長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頭不至席,兩手急努前,頭向上努挽,一時各各取勢,來去二七,迭互亦然。

去腳疼,腰膊冷、血冷、風痺、日日漸損。

又云:長舒足,肚腹著席,安徐看氣向下,知有去處,然始著兩手掌拓席,努使臂直,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來去二七。

除臟腑內宿冷,脈急,腰膊風冷。

又云:欲以閉氣出汗,拳手屈膝側臥,閉氣自極,欲息氣定,復閉氣,如此汗出乃止。

復轉臥,以下居上,復閉氣如前,汗大出乃止。

此主治身中有風寒。

欲治股脛手臂痛法:屈一脛一臂,伸所病者,正偃臥,以鼻引氣,令腹滿,以意推之,想氣行至上,一溫一熱,即愈。

又云:肚腹著席,長舒一足向後,急努足指,一手舒向前盡勢,將一手向背上挽足倒極勢,頭仰蹙背,使急。

先用手足斜長舒者,兩向自相挽急,始屈手足共頭,一時取勢。

常記動手足,先後一交一番,上下來去二七,左右亦然。

去背項腰膝膊井風冷疼悶、脊裡倔強。

又云:正坐,兩手向後捉腕,反向拓席,盡勢,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換手亦然。

損腹肚冷風宿氣積,胃口冷,食飲進退,吐逆不下。

又云:凡學將息人,先須正坐,並膝頭、足;初坐,先足趾相對,足跟外扒。

坐上,欲安穩,須兩足跟向內相對,足指外扒,坐上。

覺悶痛,漸漸舉身似款便,坐上。

待共兩坐相似不痛,始雙豎足跟向上,坐上,足趾並反向外。

每坐常學。

去膀一胱內冷,膝冷,兩足冷疼,上氣、腰痛,盡自消適。

又云:長舒一足,一腳屈,兩手挽膝三里,努膝向前,身卻挽,一時取勢,氣內散消,如似骨解。

迭互換足,各別三七,漸漸去膊脊冷風冷血,筋急。

又云:兩手向後,倒挽兩足,極勢。

頭仰,足指向外努之,緩急來去七,始手向前直舒,足自搖,膝不動,手足各二七。

去脊腰悶風冷。

又云:身平正,舒兩手向後,極勢,屈肘向後空捺,四七。

轉腰,垂手向下,手掌四面轉之。

去臂內筋急。

又云:兩手長舒,合掌向下,手高舉與膊齊,極勢,使膊悶痛,然始上下搖之二七。

手下至髀還,上下緩急。

輕手前後散振,雙手前拓,努手合掌向下,七。

去膊內風冷疼,日消散。

又云:兩手掌倒拓兩膊井前,極勢,上下傍兩掖,急努振搖,來去三七,竟。

手不移處,努向兩肘向上急熱,上下振搖二七,欲得拳兩手七,因相將三七。

去項膊筋脈急勞。

一手屈拳向後左,一手捉肘頭,向內挽之,上下一時盡勢。

屈手散放,舒指三,方轉手,皆極勢四七。

調肘膊骨筋急強。

兩手拓,向上極勢,上下來去三七。

手不動,將兩肘向上,極勢七。

不動手肘臂,側身極勢,左右回三七。

去頸骨冷氣風急。

前一十二件有此法,能使氣人行之,須在疾中可量。

三十七、風熱候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一毛一入於肺也。

肺為五臟上蓋,候身之皮一毛一。

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一毛一,乃入肺也。

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

候之三日內及五日內,目不一精一明者是也。

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內出,為善也。

若不出,則傷肺,變咳嗽唾膿血也。

三十八、風氣候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

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臟腑,而氣虛則受風。

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

其因風所為,故名風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前拓使急,一手發一乳一房,向後急挽之,不得努用力氣,心開下散,迭互相換手,三七,始將兩手攀膝頭,急捉,身向後極勢,三七。

去腕悶疼,風府、雲門氣散。

三十九、風冷失聲候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於懸癰之所為也。

聲氣通發,事因關戶。

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關。

風冷客於關戶之間,所以失聲也。

四十、中冷聲嘶候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於肺之所為也。

肺主氣,五臟同受氣於肺,而五臟有五聲,皆稟氣而通之。

氣為一陽一,若一溫一暖則一陽一氣和宣,其聲通暢。

風冷為一陰一,一陰一邪搏於一陽一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四十一、頭面風候

頭面風者,是體虛,諸一陽一經脈為風所乘也。

諸一陽一經脈,上走於頭面,運動勞役,一陽一氣發洩,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

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

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新沐頭未干,不可以臥,使頭重身熱,反得風則煩悶。

診其脈,寸口一陰一陽一表裡互相乘。

如風在首,久不瘥,則風入腦,變為頭眩。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飽食仰臥,久成氣病頭風。

又云:飽食沐發,作頭風。

又云:夏不用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濃,喜成癬。

一雲作面風。

又云:人常須日已沒食訖,食訖即更不須飲酒,終天不乾嘔。

諸熱食膩物,不飲冷醋漿,喜失聲失咽。

熱食枕手臥,久成頭風目澀。

《養生方·導引法》云:一手拓頤,向上極勢,一手向後長舒急努,四方顯手掌,一時俱極勢,四七。

左右換手皆然。

拓頤,手兩向共頭欹側,轉身二七。

去臂膊風、頭風,眠睡。

又云: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

以手復捋頭五,通脈也。

治頭風,令發不白。

又云:端坐伸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納氣,自極七息止。

除頭風。

又云:頭痛,以鼻納氣,徐吐出氣,三十過休。

又云:抱兩膝,自棄於地,不息八通。

治胸中上至頭諸病,耳目鼻喉痛。

又云:欲治頭痛,偃臥閉氣,令鼻極乃息,汗出乃止。

又云:叉兩手頭後,極勢,振搖二七,手掌翻覆安之七,頭欲得向後仰之,一時一勢,欲得倚斜四角,急挽之,三七。

去頭掖膊肘風。

四十二、風頭眩候

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

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於上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逢身之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腦轉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

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

又得一陽一維浮者,暫起目眩也。

風眩久不瘥,則變為癲疾。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眩。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元。

愈頭眩風癲。

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癲。

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墮一落。

又云:一手長舒,令掌仰;一手捉頤,挽之向外。

一時極勢,二七。

左右亦然。

手不動,兩向側,極勢,急挽之,二七。

去頸骨急強、頭風腦旋、喉痺,膊內冷注、偏風。

又云:凡人常覺脊背倔強,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住,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

若無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二七。

除寒熱病,脊腰頸項痛、風痺、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眾病盡除。

又云:坐地,一交一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

治久寒不能自一溫一,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病。

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也。

又云:低頭,不息六通。

治耳聾、目癲眩、咽喉不利。

又云:伏,前,側牢,不息六通。

愈耳聾目眩。

隨左右聾伏,並兩膝,耳著地,牢,強意多用力至大極。

愈耳聾目眩病。

久行不已,耳聞十方,亦能倒頭,則不眩也。

八件有此術,亦在病疾難為。

四十三、風癲候

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一陰一經故也。

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一精一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於一陰一,則為癲疾。

又人在胎,其母卒大驚,一精一氣並居,令子發癲。

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

原其癲病,皆由風邪故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夫人見十步直牆,勿順牆而臥,風利吹人,必發癲癇及體重。

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此是常法。

《養生方·導引法》云:還向反望,不息七通。

治咳逆、胸中病、寒熱癲疾、喉不利、咽乾嚥寒。

又云:以兩手承轆轤倒懸,令腳反在上元。

愈頭眩風癲。

坐地,舒兩腳,以繩絆之,以大繩絆訖,拖轆轤上來下去,以兩手挽繩,使腳上頭下,使離地,自極十二通。

愈頭眩風癲。

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墜一落。

四十四、五癲病候

五癲者,一曰一陽一癲,發如死人,遺尿,食頃乃解;二曰一陰一癲,初生小時,臍瘡未癒,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強,羊鳴,食頃方解。

由熱作汗出當風,因房室過度,醉飲,令心意一逼一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

坐熱沐頭,濕結,腦沸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作時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一體皆熱。

診其脈,心脈微澀,並脾脈緊而疾者,為癲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脈洪大而長者,癲疾;脈浮大附一陰一者,癲疾;脈來牢者,癲疾。

三部脈緊急者可治;發則仆地,吐沫無知,若強 ,起如狂,及遺糞者,難治。

脈虛則可治,實則死。

脈緊弦實牢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脈搏大滑,久久自已。

其脈沉小急疾,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四十五、風狂病候

狂病者,由風邪入並於一陽一所為也。

風邪入血,使人一陰一陽一二氣虛實不調,若一實一虛,則令血氣相並。

氣並於一陽一,則為狂發,或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是也。

又肝藏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一精一明,不敢正當人,一陰一縮而攣筋,兩脅骨不一舉。

一毛一瘁色夭,死於秋。

皆由血氣虛,受風邪,致令一陰一陽一氣相並所致,故名風狂。

四十六、風邪候

風邪者,謂風氣傷於人也。

人以身內血氣為正,外風氣為邪。

若其居處失宜,飲食不節,致腑臟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

故病有五邪:一曰中風,二曰傷暑,三曰飲食勞倦,四曰中寒,五曰中濕。

其為病不同。

風邪者,發則不自覺知,狂惑妄言,悲喜無度是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生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脾主土,土暖如人肉,始得發汗,去風冷邪氣。

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臍上下並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

如得左回右轉,三七。

和氣如用,要用身內一百一十三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動脈搖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潤,臟腑均調。

和氣在用,頭動轉搖振,手氣向上,心氣則下,分明知去知來。

莫問平手、倚腰,轉身、摩氣,屈 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湧一泉,一一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

不解用者,疑如氣亂。

四十七、鬼邪候

凡邪氣鬼物所為病也,其狀不同。

或言語錯謬,或啼哭驚走,或癲狂昏亂,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懼如人來逐,或歌謠詠嘯,或不肯語。

持針置發中,入病者門,取坍岸水,以三尺新白布覆之,橫刀膝上,呼病者前,矜莊觀視病者語言顏色。

應對不一精一明,乃以含水之。

勿令病者起,復低頭視,滿三 後熟拭之。

若病困劣昏冥,無令強起,就視之,昏冥遂不知人,不肯語,以指彈其額,近髮際,曰:欲愈乎?猶不肯語,便彈之二七,曰:愈。

愈即就鬼,受以情實。

若脈來遲伏,或如雞啄,或去,此邪物也。

若脈來弱,綿綿遲伏,或綿綿不知度數,而顏色不變,此邪病也。

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脈。

兩手脈浮之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一陰一脈,亦細綿綿,此為一陰一蹺、一陽一蹺之脈也。

此家曾有病痱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脈來洪大弱者,社祟。

脈來沉沉澀澀,四肢重,土祟。

脈來如飄風,從一陰一 一陽一,風邪也。

一來調,一來速,鬼邪也。

脈有表無裡,邪之祟上得鬼病也。

何謂表裡?寸尺為表,關為裡;兩頭有脈,關中絕不至也。

尺脈上不至關,為一陰一絕;寸脈下不至關,為一陽一絕。

一陰一絕而一陽一微,死不治也。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上清真人訣》曰:夜行常琢齒,殺鬼邪。

又云:封君達常乘青牛,魯女生常乘駁牛;孟子綽常乘駁馬;尹公度常乘青騾。

時人莫知其名字為誰,故曰:欲得不死,當問青牛道士。

欲得此色,駁牛為上,青牛次之,駁馬又次之。

三色者,順生之氣也。

故雲青牛者,乃柏木之一精一;駁牛者,古之神示之先;駁馬者,乃神龍之祖也。

雲道士乘此以行於路,百物之惡一精一、疫氣之癘鬼,長攝之焉。

《養生方·導引法》云:仙經治百病之道,叩齒二七過,輒嚥氣二七過。

如此三百通乃止。

為之二十日,邪氣悉去;六十日,小病癒;百日,大病除,三蠱伏一屍一皆去;面體光澤。

又,《無生經》曰:治百病、邪鬼、蠱毒,當正偃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之。

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

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

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

明日復為之。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隆鬼鬼,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矣。

四十八、鬼魅候

凡人有為鬼物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或心亂如醉,狂言驚怖,向壁悲啼,夢寐喜魘,或與鬼神一交一通。

病苦乍寒乍熱,心腹滿,短氣,不能飲食。

此魅之所持也。

四十九、惡風鬚眉墮一落候

大風病,鬚眉墮一落者,皆從風濕冷得之。

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體得之;或飲酒臥濕地得之;或當風沖坐臥樹下及濕草上得之;或體癢搔之,漸漸生瘡,經年不瘥,即成風疾。

八方之風,皆能為邪。

邪客於經絡,久而不去,與血氣相干,則使榮衛不和,一婬一邪散溢,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鬚眉落。

西北方干為老公,名曰金風,一曰黑風,二曰旋風,三曰 風,其狀似疾。

此風奄奄忽忽,不覺得時,以經七年,眉睫墮一落。

東風震為長男,名曰青風,一曰終風,二曰沖風,三曰行龍風,其狀似疾。

此風手腳生瘡,來去有時,朝發夕發,以經五年,眉睫墮一落。

東北方艮為小男,名曰石風,一曰春風,二曰游風,三曰亂風,其狀似疾。

此風體肉頑,斑白如癩,以經十年,眉睫墮一落。

北風坎為中男,名曰水風,一曰面風,二曰瓦風,三曰敖風,其狀似疾。

春秋生瘡,一婬一婬一習一習一,類如蟲行,走作無常,以經十年,眉睫墮一落。

西南方坤為老母,名曰一穴一風,一曰吟風,二曰臚風,三曰腦風,其狀似疾。

不覺痛癢,體不生瘡,真似白癩,以經十年,眉睫墮一落。

東南方巽為長女,名曰角風,一曰因風,二曰歷節風,三曰膀一胱風,其狀似疾。

以此風有蟲三色,頭赤腹白尾黑,以經三年,眉睫墮一落,蟲出可治。

南方離為中女,名曰赤風,一曰水風,二曰搖風,三曰一奸一風,其狀似疾。

此風身一體游游奕奕,心不肯定,肉一色變異,以經十年,眉睫墮一落。

西方兌為少女,名曰一婬一風,一曰缺風,二曰明風,三曰青風,其狀似疾。

此風已經百日,體內蒸熱,眉發墮一落。

五十、惡風候

凡風病,有四百四種。

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赤風,四曰白風,五曰黑風。

凡人身中有八萬一屍一蟲,共成一人身。

若無八萬一屍一蟲,人身不成不立。

復有諸惡橫病,諸風生害於人身,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

黑風生黑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赤風生赤蟲,白風生白蟲。

此五種風,皆是惡風,能壞人身,名曰疾風。

入五臟,即與髒食。

人蟲生,其蟲無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來去無礙。

若食人肝,眉睫墮一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語聲變散;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聲;食人心,心不受觸而死。

脈來徐去疾,上虛下實,此為惡風。

五十一、風瘙隱軫生瘡候

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起隱軫。

熱多則色赤,風多則色白,甚者癢痛,搔之則成瘡。

五十二、風瘙身一體隱軫候

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軫。

若赤軫者,由涼濕折於肌中之熱,熱結成赤軫也。

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滅也。

白軫者,由風氣折於肌中熱,熱與風相搏所為。

白軫得天一陰一雨冷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滅,著衣身暖亦瘥也。

脈浮而洪,浮即為風,洪則為氣強。

風氣相搏,隱軫,身一體為癢。

《養生方》云:汗出不可露臥及浴,使人身振、寒熱、風軫。

五十三、風瘙癢候

此由游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一體疼痛,遇熱則瘙癢。

五十四、風身一體如蟲行候

夫人虛,風邪中於榮衛,溢於皮膚之間,與虛熱並,故游奕遍體,狀若蟲行也。

五十五、風癢候

邪氣客於肌肉,則令肌肉虛,真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外發腠理,閉毫一毛一。

一婬一邪與衛氣相搏,一陽一勝則熱,一陰一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癢也。

凡痺之類,逢熱則癢,逢寒則痛。

五十六、風瘰候

夫人一陽一氣外虛則多汗。

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 瘰。

狀如麻豆,甚者漸大,搔之成瘡。

五十七、諸癩候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

初覺皮膚不仁,或一婬一婬一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軫輒赤黑。

此皆為疾始起,便急治之,斷米谷餚 ,專食一胡一麻松術輩,最善也。

夫病之生,多從風起,當時微發,不將為害。

初入皮膚裡,不能自覺。

或流通四肢,潛於經脈,或在五臟,乍寒乍熱,縱橫脾腎,蔽諸一毛一腠理,壅塞難通,因茲氣血一精一髓乖離,久而不治,令人頑痺;或汗不流洩,手足酸疼,針灸不痛;或在面目,一習一習一奕奕;或在胸頸,狀如蟲行;或身一體遍癢,搔之生瘡;或身面腫,痛徹骨髓;或頑如錢大,狀如蠔毒;或如梳,或如手,錐刺不痛;或青赤黃黑,猶如腐木之形;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如酸棗,或如懸鈴;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俯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小一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

其間變狀多端。

毒蟲若食人肝者,眉睫墮一落。

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 肉,孔氣不通。

若食人脾,語聲變散。

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鼓之音。

若食人筋脈,肢節墮一落。

若食人皮肉,頑痺不覺痛癢,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

若蟲乘風走於皮肉,猶若外有蟲行。

復有食人皮肉,徹外從頭面即起為 肉,如桃核、小棗。

從頭面起者,名曰順風;病從兩腳起者,名曰逆風。

令人多瘡,猶如癬疥,或如魚鱗,或癢或痛,黃水流一出。

初起之時,或如榆莢,或如錢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黃,變異無定,或起或滅。

此等皆病之兆狀。

又云:風起之由,皆是冷熱一交一通,流於五臟,徹入骨中。

虛風因濕,和合蟲生,便即作患。

論其所犯,多因用力過度,飲食相違,行一房太過,一毛一孔既開,冷熱風入五臟,積於寒熱,寒熱之風,一交一過通徹,流行諸脈,急者即患,緩者稍遠。

所食穢雜肉,蟲生日久,冷熱至甚暴,蟲遂多,食人五臟骨髓,及於皮肉筋節,久久皆令壞散,名曰癩風。

若其欲治,先與雷丸等散,服之出蟲。

見其蟲形,青赤黑黃白等諸色之蟲,與藥治者,無有不瘥。

然癩名不一。

木癩者,初得先當落眉睫,面目癢,如復生瘡,三年成大患。

急治之愈,不治患成。

火癩者,如火燒瘡,或斷人支節,七年落眉睫。

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難治。

金癩者,是天所為也,負功德祟,初得眉落,三年食鼻,鼻柱崩倒,叵治,良醫能愈。

土癩者,身一體塊磊,如雞子彈丸許。

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

水癩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風觸發動,落人眉須。

不急治之,經年病成。

蟋蟀癩者,蟲如蟋蟀,在人身一體內,百節頭皆欲血出。

三年叵治。

面癩者,蟲如面,舉體艾白,難治;熏藥可愈,多年叵治。

雨癩者,斑駁或白或赤。

眉須墮一落,亦可治;多年難治。

麻癩者,狀似癬瘙,身一體狂癢。

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

風癩者,風從體入,或手足刺瘡,風冷痺癡。

不治,二十年後便成大患,宜急治之。

癩者,得之身一體沉重,狀似風癩。

積久成大患,速治之愈。

酒癩者,酒醉臥黍穰上,因汗體虛,風從外入,落人眉須,令人惶懼,小治大愈。

養生禁忌云:醉酒露臥,不幸生癩。

又云:魚無鰓,不可食。

食之,令人五月發癩。

五十八、烏癩候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所得。

初覺皮一毛一變異,或一婬一婬一苦癢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言語無定,心常驚恐。

皮肉中或如桃李子,隱軫赤黑,手足頑痺,針刺不痛,腳下不得踏地。

凡食之時,開口而鳴,語亦如是,身一體瘡痛,兩肘如繩縛,此名黑癩。

五十九、白癩候

凡癩病,語聲嘶破,目視不明,四肢頑痺,支節火燃,心裡懊熱,手足俱緩,背膂至急,肉如遭劈,身一體手足隱軫起,往往正白在肉裡,鼻有 肉,目生白珠當瞳子,視無所見,此名白癩。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