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

一、時氣候

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一溫一,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

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則屬春時一陽一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一溫一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

此是節後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時一陽一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

五月、六月一陽一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一陽一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一溫一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病,一日在皮一毛一,當摩膏火炙愈。

不解者,二日在膚,法針,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復發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復發汗也。

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蘆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視病者尚未了了者,復一法針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雞子湯下之愈。

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時行病,俱發一熱頭痛。

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熱承虛便入胃,然病要當復下之。

不得下,胃中餘熱致此為病,二死一生。

此輩不愈,胃虛熱入胃爛。

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

病患有強弱相倍也。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一精一神語言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井水,強令飲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

不時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藥治也。

不相主當必危。

若此病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

亦可先以法針之,尤佳。

以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洩,亦胃爛矣。

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一交一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面氣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

去 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摩身一體從上至下名曰干浴。

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二、時氣一日候

時氣病一日,太一陽一受病,太一陽一為三一陽一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

三、時氣二日候

時氣病二日,一陽一明受病。

一陽一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熱,鼻幹不得眠。

夫諸一陽一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發汗而愈。

四、時氣三日候

時氣病三日,少一陽一受病。

少一陽一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一陽一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髒,故可汗而愈。

五、時氣四日候

時氣病四日,太一陰一受病。

太一陰一為三一陰一之首。

三日以後,諸一陽一受病訖,即傳之於一陰一。

太一陰一之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干。

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六、時氣五日候

時氣病五日,少一陰一受病。

少一陰一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而引飲。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七、時氣六日候

時氣病六日,厥一陰一受病。

厥一陰一脈循一陰一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一陰一縮。

此為三一陰一三一陽一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八、時氣七日候

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一陰一陽一諸經傳病竟故也。

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謂經絡重受病也。

九、時氣八九日以上候

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者諸經絡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證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證候而

十、時氣取吐候

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

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

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復宜取吐也。

十一、時氣煩候

夫時氣病,一陰一氣少,一陽一氣多,故身熱而煩。

其毒氣在於心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為之滿,皆當察其證候也。

十二、時氣狂言候

夫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病反能者,皆一陰一陽一爭而外並於一陽一。

四肢者,諸一陽一之本也。

邪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一陽一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戚。

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之。

十三、時氣嘔候

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並,氣逆則嘔。

或吐、下後,飲水一多,胃虛冷,亦為嘔也

十四、時氣乾嘔候

熱氣在於脾胃,或發汗解後,或大下之後,胃內不和,尚有蓄熱,熱氣上熏,故心煩而

十五、時氣噦候

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

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

十六、時氣嗽候

熱邪客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嗽也。

十七、時氣渴候

熱氣入於腎臟,腎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故渴而引飲也。

十八、時氣衄血候

時氣衄血者,五臟熱結所為。

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一陰一之經,客於足一陽一明之絡,故衄血也。

衄者,血從鼻出也。

十九、時氣吐血候

諸一陽一受病,不發其汗,熱毒入深,結在五臟,內有瘀血積,故令吐血也。

二十、時氣口瘡候

發汗下後,表裡俱虛,而毒氣未盡,熏於上焦,故喉口生瘡也。

二十一、時氣喉咽痛候

一陰一陽一隔絕,邪客於足少一陰一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咽候,故痛或生瘡也。

二十二、時氣發斑候

夫熱病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言語,此為表虛裡實,熱氣躁於外,故身一體發斑如錦文。

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洩,更增斑斕,表虛故也。

二十三、時氣毒攻眼候

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毒乘虛上衝於目,故赤痛,或生翳、赤白膜、 肉及瘡也。

二十四、時氣毒攻手足候

熱毒氣從臟腑出,攻於手足,手足則 熱赤腫疼痛也。

人五臟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也。

二十五、時氣瘡候

夫表虛裡實,熱毒內盛,則多發 瘡。

重者周匝遍身,其狀如火瘡。

若根赤頭白者,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

其瘡形如 豆,亦名 豆瘡。

二十六、時氣瘙瘡候

夫病新瘥,血氣未復,皮膚尚虛疏,而觸冒風日,則遍體起細瘡,瘙癢如癬疥狀,名為

二十七、時氣候

毒氣結在腹內,谷氣衰,毒氣盛,三蟲動作,食人五臟,多令洩利,下部瘡癢。

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蟲食下部也,重者一肛一爛,見五臟也。

二十八、時氣熱利候

此由熱氣在於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二十九、時氣膿血利候

此由熱毒傷於腸胃,故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壯熱而腹 痛,此濕毒氣所為也。

三十、時氣利候

夫熱蓄在髒,多令人下利。

若毒氣盛,則變膿血,因而成 。

者,蟲食人五臟及下部也。

若食下部,則令谷道生瘡而下利,名為 利;若但生瘡而不利者,為 也。

三十一、時氣大便不通候

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一液竭,津一液竭,則胃干,結熱在內,大便不通也。

三十二、時氣小一便不通候

此由汗後津一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一便不通也。

三十三、時氣一陰一陽一毒候

此謂一陰一陽一二氣偏虛,則受於毒。

若病身重腰脊痛,煩悶,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為一陽一毒。

若身重背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逆冷,為一陰一毒。

或得病數日,變成毒者;或初得病,便有毒者,皆宜根據證急治。

失候則殺人。

三十四、時氣變成黃候

夫時氣病,濕毒氣盛,蓄於脾胃,脾胃有熱,則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一便結澀,故令身面變黃,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

三十五、時氣變成瘧候

病後邪氣未散,一陰一陽一尚虛,因為勞事,致二氣一交一爭,一陰一勝則發寒,一陽一勝則發一熱,故令寒熱往來,有時休作而成瘧。

三十六、時氣敗候

此謂病後餘毒未盡,形證變轉,久而不瘥,一陰一陽一無復綱紀,名為敗病。

三十七、時氣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血氣尚虛,津一液未復,因即勞動,更成病焉。

若言語思慮則勞於神,梳頭澡洗則勞於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還經絡,復為病者,名曰勞復。

三十八、時氣食復候

夫病新瘥者,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 、餅餌、棗、栗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一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

三十九、時氣病瘥後一交一接勞復候

夫病新瘥者,一陰一陽一二氣未和,早合房室,則令人一陰一腫入腹,腹內 痛,名為一交一接勞復。

四十、時氣病後一陰一陽一易候

一陰一陽一易病者,是男子、婦人時氣病新瘥未平復,而與之一交一接得病者,名一陰一陽一易也。

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一交一接得病者,名曰一陽一易。

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一交一接得病者,名曰一陰一易。

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

所以呼為易者,一陰一陽一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其病之狀,身一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 痛,手足拳,皆即死。

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氣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氣血虛,骨髓竭,便恍恍吸吸,氣力轉少,著一床一不能搖動,起居仰人,或引歲月方死。

四十一、時氣病後虛羸候

夫人榮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一陰一陽一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谷神未復,無津一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

四十二、時氣一陰一莖一腫候

此由腎臟虛所致。

腎氣通於一陰一,今腎為熱邪所傷,毒氣下流,故令一陰一腫。

四十三、時氣令不相染易候

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一溫一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預服藥及為方法以防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