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榮衛凝澀,氣血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

十七、緩疽候

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榮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

其寒盛者,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著。

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頭,而穿潰膿出是也。

以其結腫積久,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

亦名肉一色疽也。

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

十八、疽候

疽之狀,肉生小黯點,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乍白,有實核,燥痛應心。

或著身一體。

其著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

不急治,毒逐脈上,入髒則殺人。

南方人得此疾,皆截去指,恐其毒上攻髒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策策痛,入心不可忍。

向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疽。

直截後節,十有一冀。

又云:風胗痛不可忍者, 疽。

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 疽也。

諸是疽皆死。

又齒間臭熱,血出不止, 疽也,七日死。

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又云:諸是 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

此皆毒氣客於經絡,氣血痞澀,毒

十九、疽發口齒候

寒氣客於經絡,血澀不通,結而成疽。

五臟之氣,皆出於口;十二經脈,有入齒者,有連舌本者;榮衛之氣,無處不行。

虛則受邪挾毒,乘虛而入脈故也。

其發口齒者,多血出不可禁,皆死。

二十、行疽候

行疽候者,發瘡小者如豆,大者如錢,往來匝身,及生面上,謂之行疽。

此亦寒熱客於腠理,與血氣相搏所生也。

二十一、風疽候

腫起,流之血脈,而攣曲疾痛,所以發瘡歷年,謂之風疽。

此由風濕之氣,客於經絡,與氣相搏所成也。

《養生方》云:大解汗,當以粉粉身,若令自干者,成風疽也。

二十二、石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

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濃,狀如痤癤,堅如石,故謂之石疽也。

二十三、禽疽候

禽疽,發如胗者數十處。

其得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變。

十日可刺。

其初發,身戰寒,齒如噤,欲痙。

如是者,十五日死也。

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所生也。

二十四、杼疽候

杼疽者,發項及兩耳下。

不瀉,十六日死。

其六日可刺。

其色黑,見膿如癰者,死不可治。

人年三十、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皆在兩耳下,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此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之所生也。

二十五、水疽候

此由寒濕之氣,客於皮膚,搏於津一液,使血氣痞澀,濕氣偏多,則發水疽。

其腫狀如物裹水,多發於手足,此是隨肌膚虛處而發也。

亦有發身一體數處而壯熱,遂至死。

二十六、肘疽候

肘疽,是疽發於肘,謂之肘疽。

凡諸疽發節解,並皆斷筋節,而發肘者,尤為重也。

此亦是寒濕之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所生也。

二十七、附骨疽候

附骨疽者,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

喜著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著鼠HT 、髂頭、 膝間,嬰孩、嫩兒,亦著膊、肘、背脊也。

其大人、老人著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挪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生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

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便啼喚,則是支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

大人、老人著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痺痛不隨也。

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支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名不知是附骨疽;乃至稱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覺身一體變青黯也。

其大人、老人,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也。

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其緩者謂風腫而已。

二十八、久疽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

凡疽發諸節及腑臟之俞,則卒急也。

其久疽者,發於身一體閒處,故經久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 也。

二十九、疽虛熱候

此由寒搏於熱,結壅血澀,乃成疽。

疽膿雖潰,瘥之後,餘熱未盡,而血已虛,其人吸吸苦熱 虛乏,故謂虛熱也。

三十、疽大小一便不通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寒搏於血,血澀不通,壅結成疽。

腑臟熱不一洩,熱入大小腸,故大小一便不通也。

三十一、癰發背候

夫癰發於背者,多發於諸腑俞也。

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也。

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故為膿。

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

又云: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搖之連根,入應胸裡動,是癰也。

又,發背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貼。

若在背生,破無苦,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甕頭,內癰口中。

人一體熱氣歇,服術散。

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

三十二、癰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血氣,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

癰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

此等五逆者,皆不可治也。

或熱或渴,非倉卒而急,可得漸治之也。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燥一熱,渴而引飲,飲冷入腸胃,則變下利。

胃虛氣逆,則變嘔也。

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 也。

三十三、癰發背後下利候

此是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

癰發背後利者,由內熱而引飲,取冷太過,冷入腸胃,故令下利不止。

胃虛氣逆則變嘔。

所以然者,脾與胃合,俱像土,脾候身之肌肉,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則肌肉受邪,胃虛則變下痢。

下利不止,氣逆,故變嘔;

嘔而遇冷析,氣逆不通,則噦也。

三十四、癰發背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也。

癰發背,五臟熱盛虛燥,故渴。

而冷凍飲料入腸胃,則變利也。

三十五、癰發背兼嗽候

肺主氣,候於皮一毛一,氣虛腠理受寒,客於經絡,則血痞澀,熱氣乘之,則結成癰也。

肺氣虛,其寒復乘肺,肺感於寒,則成咳嗽,故發癰而兼嗽也。

三十六、癰發背大便不通候

此由寒客於經絡,血氣痞澀,則生熱,蘊結成癰。

氣壅在臟腑,熱入腸胃,故令大便不

三十七、癰發背惡肉不盡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癰發背。

膿潰之後,外有風氣搏之,變而生惡肉,壅塞於瘡者,則毒氣內侵,須敷藥以食之。

三十八、疽發背候

疽發背者,多發於諸髒俞也。

五臟不調則發疽,五臟俞皆在背,其血氣經絡周於身。

腑臟不調,腠理虛者,經脈為寒所客,寒折於血,血壅不通,故用結成疽,其發髒俞也。

熱氣施於血,則肉血敗腐為膿也。

疽初結之狀,皮強如牛領之皮是也。

疽重於癰,發者多死。

刺疽發,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

其八日可刺也。

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理。

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膊 ,二十日不瀉即死。

其八日可刺也。

其色赤黑,膿見青者,死不治。

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膊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三十九、疽發背潰後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發背。

疽膿出之後,眼白睛青黑而眼小,一逆也;內藥而嘔,二逆也;腹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

皆不可治。

自余或熱渴,或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可得漸治。

凡發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後,血氣則虛,腑臟積熱,渴而引飲,飲冷入於腸胃,則變下痢。

胃虛氣逆,則變嘔也。

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即噦也。

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惡汁連滯,則變成 也。

四十、疽發背熱渴候

此由寒氣客於經絡,折於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疽。

疽發背,則腑臟皆熱,熱則髒燥,故渴也。

而冷凍飲料入腸胃,則變痢也。

四十一、腸癰候

腸癰者,由寒濕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

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

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一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一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

惟宜急治之。

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寮非者,是腸癰也。

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寸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

小腹痞堅,小一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

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家成引日。

又,諸浮數脈,當發一熱,而反洗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

脈滑澀相搏,腸癰出《養生方》云:六畜卒疫死,及夏病者,腦不中食,喜生腸癰也。

四十二、內癰候

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

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胸內痛,少氣而發一熱,當入暗室中,以手按左腿,而其右眼見光者,胸內結癰也;若不見光, 疽內發。

若吐膿血者,不可治也,急以灰掩其膿血,不爾才著人。

腸內有結痛,或在脅下,或在臍左近,結成塊而壯熱,必作癰膿。

診其脈數,而身無熱者,內有癰。

《養生方》云: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癰,在胸掖下,出 也。

四十三、肺癰候

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

肺主氣,候皮一毛一,勞傷血氣,腠理則開,而受風寒。

其氣虛者,寒乘虛傷肺,塞搏於血,蘊結成癰;熱又加之,積熱不散,血敗為膿。

肺處胸間,初肺傷於寒,則微嗽。

肺癰之狀,其人咳,胸內滿,隱隱痛而戰寒。

診其肺部脈緊,為肺癰。

又,寸口脈數而實,咽干,口內辟辟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難治也。

又,肺癰喘而胸滿。

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須治其嘔,膿止自愈。

又,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一毛一,熱傷血脈;風捨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唾而濁沫,時時戰寒。

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

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又,欲知有膿者,其脈緊數,膿為未成;其脈緊去但數,膿為已成。

又,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而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大逆不治也。

四十四、KT病候

KT 病者,由勞役,肢一體熱盛,自取風冷,而為涼濕所折,入於肌肉筋脈,結聚所成也。

其狀,赤脈起,如編繩,急痛壯熱。

其發於腳者,患從鼠HT 起,至踝;赤如編繩,故謂KT病也。

發於臂者,喜掖下起,至手也。

若不即治,其久潰膿,亦令人筋攣縮也。

其著腳,若置不治,不消復不潰,其熱歇,氣不散,變作 。

脈緩澀相搏,腫KT 已成膿

四十五、痤癤候

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於血,結聚所生也。

人運役勞動,則一陽一氣發洩,因而汗出,遇風冷濕氣搏於經絡,經絡之血,得冷所折,則結澀不通,而生痤癤,腫結如梅李也。

又云:腫一寸、二寸,癤也。

其不消而潰者,即宜熟捻去膿,至清血出。

若膿汁未盡,其瘡合者,則更發。

其著耳下、頷、頸、掖下,若膿汁不盡,多變成 也。

《養生方》云:人汗諸食中,食之作癰癤。

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一-風病諸侯上(凡二十九論)卷之二-風病諸侯下(凡三十論)卷之三-虛勞病諸侯上(凡三十九論)卷之四-虛勞病諸侯下(凡三十六論)卷之五-腰背病諸侯(凡十論)卷之五-消渴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六-解散病諸侯(凡二十六論)卷之七-傷寒病諸侯上(凡三十三論)卷之八-傷寒病諸侯下(凡四十四論)卷之九-時氣病諸侯(凡四十三論)卷之九-熱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溫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十-疫癘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一-瘧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十二-黃病諸侯(凡二十八論)卷之十二-冷熱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三-氣病諸侯(凡二十五論)卷之十三-腳氣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咳嗽病諸侯(凡十五論)卷之十四-淋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小便病諸侯(凡八論)卷之十四-大便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五-五臟六腑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十六-心痛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六-腹痛病諸侯(凡四論)卷之十六-心腹痛病諸侯(凡七論)卷之十七-痢病諸侯(凡四十論)卷之十八-濕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十八-九蟲病諸侯(凡五論)卷之十九-積聚病諸侯(凡六論)卷之十九-瘕病諸侯(凡十八論)卷之二十-疝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痰飲病諸侯(凡十六論)卷之二十-癖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痞噎病諸侯(凡八論)卷之二十一-脾胃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一-嘔噦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二十一-宿食不消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二十一-水腫病諸侯(凡二十二論)卷之二十二-霍亂病諸侯(凡二十四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二十三-屍病諸侯(凡十二論)卷之二十四-注病諸侯(凡三十四論)卷之二十五-蠱毒病諸侯(上凡九論)卷之二十六-蠱毒病諸侯(下凡二十七論)卷之二十七-血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七-毛髮病諸侯(凡十三論)卷之二十七-面體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二十八-目病諸侯(凡三十八論)卷之二十九-鼻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二十九-耳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二十九-牙齒病諸侯(凡二十一論)卷之三十-唇口病諸侯(凡十七論)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諸侯(凡十一論)卷之三十-四肢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一-癭瘤等病諸侯(凡一十五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一-腫病諸侯(凡一十七論)卷之三十一-疔瘡病諸侯(凡一十三論)卷之三十二-癰疽病諸侯上(凡一十六論)卷之三十三-癰疽病諸侯下(凡二十九論)卷之三十四-病諸侯(凡三十五論)卷之三十四-痔病諸侯(凡六論)卷之三十五-瘡病諸侯(凡六十五論)卷之三十五-傷瘡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獸毒病諸侯(凡四論)卷之三十六-蛇毒病諸侯(凡五論)卷之三十六-雜毒病諸侯(凡十四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侯(凡二十三論)卷之三十六-腕傷病諸侯(凡九論)卷之三十七-婦人雜病諸侯一(凡三十二論)卷之三十八-婦人雜病諸侯二(凡一十九論)卷之三十九-婦人雜病諸侯三(凡四十論)卷之四十-婦人雜病諸侯四(凡五十論)卷之四十一-婦人妊娠病諸侯上(凡二十論)卷之四十二-婦人妊娠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三-婦人將產病諸侯(凡三論)卷之四十三-婦人產後病諸侯上(凡三十論)卷之四十四-婦人產後病諸侯下(凡四十一論)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卷之四十六-小兒雜病諸侯二(凡三十四論)卷之四十七-小兒雜病諸侯三(凡四十五論)卷之四十八-小兒雜病諸侯四(凡四十六論)卷之四十九-小兒雜病諸侯五(凡五十論)卷之五十-小兒雜病諸侯六(凡五十一論)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