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曾靜供: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

大義覺迷錄

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

【原文】

曾靜供: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又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是古之帝王治天下,其大本大根,必在於孝。

誠以孝為百行之源,萬化所從出之地,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後望得葉茂,源深而後可得流長,必親親無虧,而後德足以仁民,仁民量滿,而後功足以覆物。

是德教加於百姓,樂利普遍環區者,皆由一孝所致,即《論語》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也。

然理雖一定而不易,其實躬行實踐者少。

至於三年之喪,雖曰「自天子達於庶人,父母一之 喪,無貴賤一也」。

然新主當萬機綜理之下,苟非仁孝誠敬之至,實有難行。

此不唯三代以下罕見,即三代以上之聖君哲後,從頭算來,亦未聞歷歷有幾。

古稱大孝,首推虞帝,然當上世渾噩,風氣未開,禮制未備,三年之喪,未經記載,其詳不可得知。

繼算武王為達孝,禮制略述於《中庸》。

其中喪葬之制,春秋祖廟之修,繼志述事之績,與夫追王之禮,享帝之儀,可謂千古鬱鬱之盛。

然在當時,武王亦不能獨成其美備,大事多資周公之力,定於周公之手。

其餘只有高宗,書載諒一陰一三年,所以卒推商朝中興賢聖之首君。

然在當時,孔門高弟亦疑其勢有難行,後儒註疏亦多疑諒一陰一之制為心喪,未必能實居廬被素也。

後世以日易月,雖自漢文帝,然戰國時,滕文公欲行三年之喪,訪於孟子,父兄百官,皆不欲,謂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

則是短喪之制,自春秋戰國時,已視為泛常矣,豈獨自漢始乎!即在諸侯素稱秉禮之國,亦不能行,況無子乎!自是以來,歷代帝王固無有能行者,即向有一二好禮之君,仁孝之主,則有欲行而勢不能行者,有勉強行之者,而不終者;有徒循其名,而不能盡其實者,求其實能盡禮盡制,出於至情,發於本心,表裡無間,始終如一日者,則絕無焉。

【譯文】曾靜供:經文上講:「先王有至上的道德禮義,以順應治理天下。」

又說:「謹慎地處理先人的臨終之事,百姓的歸順之心就會淳厚。」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其最根本的一條,就在於孝。

確實應該把孝作為人的根本。

所以說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後才可希望枝葉的繁茂,水的源頭深廣而後才可以使流水悠長。

必親親無虧,而後才算德足,才能仁愛百姓;仁愛百姓的器識滿盈,然後功足才能包容事物。

凡是百姓得到教化,天下得到治理者,都是由孝所致,也就是《論語》講的「孝悌,是仁義的根本」。

一點不錯。

然而道理雖是這樣,真正身體力行的也真是太少。

至於三年之喪的制度,雖說從天子到百姓,在這個事情上不分貴賤,然而新的皇上正當日理萬機的時候,如果不是特別的仁孝,十分的誠敬,實難實行。

這不單是三代以來罕見,即使三代以上的聖君哲後,甚至從開天闢地以來,也沒有聽說有幾個。

古代稱孝順的,第一就算是虞帝,可是那時間沒有文字記載,其詳情人 們不知,無可考證。

周朝的武王可以說達到了至孝的程度,但《中庸》記述的也不多。

不過其中喪葬之制,春秋祖廟的修建,記述功績,追尊帝王的儀式,可以說超過千古的盛況。

然而在當時,武王雖然功業顯赫,但也不能獨享全部譽美之詞,他也是在很多方面得力於周公的幫助和打基礎的結果。

另外商朝還有位高宗,也可以稱為中興的聖賢之君,史書記載他守孝三年。

然而在當時,孔夫子的重要弟子也懷疑他難以真正實行。

後來的儒士在注述古史的時候,也懷疑搭個簡陋的棚子,住裡邊守喪的辦法是心情過悲而形容出來的情況,並不真的會那樣做。

後世有些變通,例如戰國時,滕文公想實行三年之喪辦法,去問了孟子,並向父兄輩及百官也徵求看法,都認為不必要,都說本國宗主國魯先君沒有那樣實行,我國的先君亦不必那樣實行。

因此那種短時間守靈的制度,從春秋戰國時,已經看作非常正常了,並不是後來的漢朝才開始的,即使在非常講究禮儀的諸侯之國,也無法實行,何況後來的天子呢?可以說歷代帝王並沒有真正身體力行的人。

其中即使有一兩個好禮的君王,仁孝的諸侯,雖亦想實行而不能實行;中間受阻者是一種情況;還有勉強去實行,都沒有堅持到底的情況;另外還有的真正形式上實行了,但徒有虛名。

真正是盡禮盡制,出於至情,發於本心,表裡如一,始終不移者則絕無僅有。

【原文】

我皇上至孝至仁,至誠至敬,超越萬古帝王。

自聖祖仁皇帝升遐之後,繼以孝恭仁皇后賓天,共歷三十五個月,悲哀極至,感慕之誠,久而彌篤。

撫時生悲,觸緒增傷,見愾聞,追思永慕,無時或釋於懷。

每朝夕共奠,朔望殷祭,哀痛迫切。

至扶送梓宮,贍拜山陵,慘怛號呼,一時萬眾感泣,不能仰視。

即聽政臨朝,總理萬機之下,偶有感觸,輒欷?流涕,哀情所發,忘不自勝。

群臣日侍左右,仰瞻天顏,無不吞聲哽咽。

因諸王大臣援引古典,再三奏請,於天地宗廟之大祀,恭行典禮。

皇上雖勉從所請,仍於養心殿齋居素服,以盡思哀思慕之誠,三年諒一陰一,恪遵古制。

乃聖德謙讓,卻而不居,屢下諭旨,謂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自覺,遑論其合於古制否乎!細恩旨意,正得制禮之意,適合禮制之至,非精通性命之微者不能到。

且當聖祖仁皇帝服闕之時,將近孝恭仁皇后大祥之侯,群臣奏請釋哀即吉,我皇上諭以「臣民固有不同,朕於所生,何有二視!朕非有意遵循古制,但行其心之所安而已。」

逮後諸王大臣屢疏懇慰,而明旨屢頒,反覆曉諭,不允所請。

仍素服齋居,觸物生悲,感念孝恭仁皇后,即復追思聖祖仁皇帝,怙恃一交一 慕,歷久彌深。

【譯文】

我皇上可以說至孝至仁,至誠至敬,超越古帝王。

自從聖祖仁皇帝升天之後,接著孝仁皇后去逝,共歷三十五個月,在這期間,皇上表現得極其悲哀,極其孝敬,守靈哀悼,扶棺安葬,悲哀痛哭,一時間萬眾感泣,不能仰視。

即使聽政臨朝,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有時想起先皇也是失聲流涕,哀不自勝。

群臣整天侍立左右,看著皇上那樣傷心,也不免感傷落淚。

所以諸王大臣就引經據典,再三奏請,已於宗廟恭行典禮,不必太過傷心。

皇上雖勉強聽從意見,但是仍然整天在養心殿齋居素服,以盡哀思追慕之誠,按照守孝三年的古制實行。

並且屢下諭旨,向臣下表明守孝的心情。

細想皇上的旨意,非常復合古代的制度,不是精通性命的微妙的人是做不到的。

等到聖祖仁皇帝孝服期滿和孝恭仁皇后去世三週年之時,群臣上奏請結束守孝換上吉服,而我皇上卻說:「皇帝和百姓雖說不同,但人之父母所生,沒有兩樣。

朕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盡心盡孝才能安心罷了。」

此後,諸王大臣多次奏請皇上節哀,而皇上卻屢次曉諭,不允所請。

仍是素服齋居,看到他們的遺物都感到悲傷,時刻在追思感念聖祖仁皇帝和孝恭仁皇后,歷久不變。

【原文】

夫喪服本以期斷,三年為加隆,所出古人制禮儀節以漸而減,誠以歷時既久,人子之孝思,有所易匱故也。

至若前喪未除而遭後喪,三年有加,為日益長,非仁孝誠敬之至,安能持久而不懈!況兼服行之母后,歷三年始終如一日者,尤為僅見之事。

此無論自古帝王所未有,即史冊所載,士大夫中,秉禮之家,篤行之士,亦未聞有盡哀盡禮,初終不逾如是者也。

況自古帝王,當喪則多廢政之累,而臨政又不免忘哀之咎。

而我皇上於齋居永慕之中,孝思所及,無一事不體聖祖之心以為心。

是以敬天法祖,大孝至誠,旰食宵衣,勤求民隱,揚清激濁,整飭官員,蠲數百萬惟正之輸將,開億萬年無疆之樂利;推繼志述事之孝思,行存亡興廢之盛典;事事默契天心,唸唸感通聖祖。

豈但徽號之議,協萬世之人心;配天之典,冠百王之隆會。

與夫晨昏之瞻拜,朔望之祭享,守陵之致敬,廟寢之告虔,無一時不思哀思敬,無一事不盡禮盡誠而已。

此所以至誠至孝,感通天地。

當聖祖仁皇帝袷祭之時,合璧聯珠,即懸象於蒼昊;迨孝恭仁皇后祥之候,一莖九穗,復呈瑞於郊圻。

域中河清四省,孝陵蓍草叢生。

非仁孝誠敬之至,與天無間,曷克臻此!此豈三代以下之賢君,所得彷彿其萬一!進而上之,雖極虞帝之大孝,武王之達孝,其一精一詳亦未聞是過也。

彌天重犯從前僻居山谷,以謠言惑亂,何知聖德萬分之一!今伏讀《大禮記注》,不唯信從前之聽聞出於誹謗,如墜深谷,而且信得我皇上之至孝純仁,亙萬古之聖帝明天子所不到。

是以數日以來,不覺痛心割肝,刻刻泣流濕襟。

一面感聖德之純誠,思得法以宣傳於窮鄉海隅,並及故鄉間裡;一面痛老母一之 衰獨遠離,期遂志復親音容,得詳告聖天子如是之大恩大德,俾臨年得以歡喜瞑目。

夫以彌天重犯冥頑無知之極,今聞見聖主之至仁聖孝,至誠至敬,如此極至弗加,尚有以感動其天良,觸發其至性,泣流濕襟,不覺欣欣慼慼,有歸厚之思。

況天下聞之,焉有不大昭於變之休,鹹登比戶可封之域乎!

【譯文】

喪服本來以時間來決定,三年就是最隆重了。

所以古人制禮儀,具體的禮節漸漸減少,確實因為時間太長,做人子的雖有孝心,但也容易淡泊了。

如果說前面的喪事還沒有結束,又遭到喪事,就必然要增長守孝時間,不是非常孝敬的人,哪能堅持下去呢?今皇上歷三年如一日,真為僅有之事,像這樣,是自古帝王所沒有的,即使史書上所記載如士大夫中,秉禮之家,篤行之士,也沒有這樣盡哀盡禮,始終不渝的。

況且自古以來,帝王服喪則不得不廢弛政事,而臨政又有忘記哀孝的問題。

而皇上在齋居之中,沒有一事不體現了孝敬之心,真是敬天法祖,大孝至誠,廢寢忘食,勤政愛民。

給後世作出了典範。

事事與天心相會,念余同聖祖感通。

徽號和禮制,必然影響萬代。

特別是早晚瞻拜,定時享祭,虔誠守陵,沒有一事不思哀思敬,沒有一事不盡禮盡誠。

這至誠至孝,感通天地。

聖祖仁皇帝三週年大祭時,天空吉星高照,孝恭仁皇后孝滿時,一棵稻子出現九個稻穗的徵兆,中土四個省的河水澄清,孝陵上的蓍草繁茂叢生。

不是仁孝誠敬之至,與天地沒有分別,哪會這樣。

這哪是三代以來的聖君,所能做到萬一的!

再往上說,雖說虞帝武王都十分仁孝,其細緻周到,也沒有聽說有這完備。

彌天重犯從前僻居山谷,以謠言惑亂,哪裡知道聖德萬分之一。

今伏讀《大禮記注》,不但相信以前的傳聞出於誹謗,而且深信我皇上的仁孝程度,自古以來少有。

所以幾天以來,不覺痛心裂肝,常常流淚。

一面有感於聖德的純真赤誠,能夠有機會向故里鄉親宣傳宣傳,一面痛感家有老母,希望能夠再見到母親,向她老人家詳細告訴皇上的大恩大德,到百年後也能使她歡喜瞑目。

像彌天重犯這樣冥頑無知之極,今天看到皇上為至仁至孝,至誠至敬,達到了極點,感動了自己的天良,觸發了本來的人性,痛悔流淚,又高興悲慼,產生了回家敬母的念頭。

而天下百姓聽到皇上大孝之事,怎能不大大影響風氣的變化,共同達到戶戶仁孝的境界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