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又奉上諭:「從來善惡之報,纖毫不爽。凡罪大惡極之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

大義覺迷錄

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

【原文】

又奉上諭:「從來善惡之報,纖毫不爽。

凡罪大惡極之人,雖一時寬宥,免於誅戮,而伊輾轉行回,仍復自投法網,若有驅逐之使然者。

即如阿其那、塞思黑、允、允門下同惡共濟之徒,潛蓄邪謀,一陰一懷逆志,實國家之巨賊,貽宗社之隱憂。

朕既洞燭其奸,本應將伊等置之於法,以絕根株。

只以一時不忍,思古人「殲厥渠魁,脅從罔治」之意,予以寬典,發遣邊方,保其性命,以為此輩稍有人心,或能感發天良,悛改夙惡。

豈料逆天造孽之人,不可化誨,毒忍之性,愈益猖狂,上干天地,皇考之怒。

委曲婉轉,假手於曾靜輩,使奸一黨一 匪類之罪狀一一呈露,不容漏網。

天道昭著若此,能不令人毛骨悚然,倍加警惕乎。

朕即位之初,召諸兄弟於養心殿,朕以肝膈肺腑之言,痛哭向諸兄弟勸諭之曰:朕蒙皇考付託之重,於諸子之中,傳朕以大位。

不比前代繼統之君,先後序立,父子之間,各成其是;非如禹湯之後而有桀紂,天下不得因其子孫之不善,而掩禹湯之功德。

若朕之於皇考,則是非得失,實為一體。

朕躬若是,則皇考之付託為是;朕躬若非,則皇考之付託為非。

以皇考六十餘年之聖德神功,超越千古,朕斷不敢苟且怠荒,甘於自棄,使天下後世,共論皇考付託之誤,致掩六十餘年功德之崇攏朕之此心,上天、皇考實鑒臨之。

凡我兄弟,均受皇考生成顧復,數十年天高地厚之深恩,當仰體皇考之心,並思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之義,各抒忠藎,協贊朕躬。

於朕所不能者,輔之助之;於朕所錯誤者,規之諫之;朕便有過失,亦當諒之隱之。

同心匡弼,讓朕一個是字,使朕為一代之令主,以成皇考之是,即諸兄弟所以報皇考罔極之鴻慈也。

似此諄諄勸告,乃阿其那、塞思黑等置若罔聞,而悖逆妄亂之念,百折不回。

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不可以恩結。

即如阿其那方封親王時,伊即向人出怨望憤激之語,且向在廷大臣云:「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又當大庭廣眾,咒詛朕躬,則其他可知矣。

朕初即位時,塞思黑謂其左右人等曰:「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輩生不如死。」

此伊太監王應隆親口供出者。

及令伊居住西寧時,伊則以多金邀買人心,以致奸民令狐士儀等人密投書札,勸其構逆。

【譯文】皇上的諭旨又說:從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非常靈驗的。

凡罪大惡極之人,雖一時寬大了他,免了死罪,而他們都舊罪重犯,再投法網,好像有神明暗中驅使他們這樣的。

比如阿其那、塞思黑、允、允門下那些同他們一心一意作惡的奸徒,暗懷逆志,實在是國家的大奸賊,給國家留下了隱患。

朕既洞察出他們的姦情,本來應該把他們繩之以法,斬草除根。

只因一時不忍心這樣做,考慮古人有道是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對他們寬大處理,遣送到邊遠的地方,保全他們的生命;滿以為他們只要有一點良心,就能改惡從善。

哪想到逆天違命之人,不可教誨,惡毒之性,更加猖狂,招致了上天和皇考之靈的憤怒,以曲折的形式,借曾靜等人的手和口,使他們那些奸一黨一 罪行一一暴露。

天理報應這樣靈驗,能不令人毛骨悚然,小心謹慎嗎?

朕即位的當初,把諸兄弟召到養心殿,以肺腑之言,哭著向眾兄弟勸說道:「朕受皇考的重托,於諸子之中,傳朕於大位。

不比前代繼統之君,按先後次序而立,像禹湯之後傳給桀紂那樣,天下不會因他的子孫不善,而掩蓋禹湯的功德,而朕與皇考之間,所有是非得失,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朕如果對,那麼說明皇考的傳位也對;朕若不對,那麼說明皇考的傳位就是錯誤的。

就憑皇考六十多年的聖德神功,超越千古的業績,朕斷不敢苟且偷安,自暴自棄,而使天下後世議論皇考傳位為錯誤,以致磨滅六十多年的功德聖績。

朕的這番苦心,上天、皇考都是看著的。

凡是我的兄弟,都受過皇考幾十年天高地厚的深恩,應當理解皇考的心情,並且知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道理,各自盡力,協助朕躬。

對朕能力達不到的地方,進行彌補幫助;對朕的錯誤,進行諫阻;對朕的過失,進行諒解,同心同德,承認朕是應該承繼之主,也就承認了皇考傳位的正確,這也算是諸位兄弟報答父皇鴻恩的具體行動。」

像這樣的諄諄勸告,可是阿其那、塞思黑卻置若罔聞,而且反叛的思想,仍是百折不回。

不能用德來感化他們,不能以理來使他們明白,不能以兄弟之情打動他們,不能以恩一寵一 一團一 結他們。

比如阿其那剛開始封他親王時,他反而向人發洩怨憤之言,並且向在朝的大臣說:「皇上今日加恩,誰知道他明日會不會加以誅戮!他目前施恩,都不可信。」

又當著大庭廣眾咒罵我,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

朕當初即位時,塞思黑對他左右的人說:「不料事情竟是這種結果,我輩生不如死。」

這是他手下的太監王應隆親口供出來的,到了叫他居住西寧時,他則用金錢收買人心,以致奸民令狐士儀等人密投書信,勸他謀反。

【原文】

又如允依傍景陵居住,尚有奸民蔡懷璽投書院中,稱伊為帝,而伊藏匿之。

是伊等之逆心,斷不改除;伊等之逆一黨一 ,斷不解散。

朕早夜籌思,總無可以料理措置,以全頑梗,以安宗社之良法。

萬不得已,將阿其那、塞思黑、允、允分別拘禁,而不料阿其那、塞思黑相繼皆伏冥誅。

朕之辦理此事,皆默告天地,虔對皇考,熟思審慎,量其輕重為宗社國家之大計,置此身於度外之舉,此心可以對上天、皇考。

至於眾口之褒貶,後世之是非,朕不問也。

從前儲位未定時,朕之兄弟六、七人,各懷凱覦之心,彼此戕害,各樹私人,以圖僥倖。

而大奸大惡之人,遂乘機結一黨一 ,要結朝臣,收羅群小,內外連屬,以成牢不可破之局。

公然以建儲一事,為操權於己,垂手可成,不能出其範圍。

此等關係宗社國家之大患,朕既親見而深知之,若苟且姑容,不加以懲創儆戒,則兇惡之徒,竟以悖逆為尋常之事,其貽害於後世子孫者,將不可言矣。

況古人云:「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是君民、上下之間,有天冠地履之義,尚言施報之情,豈有臣下之分,作亂犯上,顯然昭著,只因系出宗親,遂可縱惡長奸,置宗社大計於不問乎!故以在下言之,則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而以在上言之,則曰:忠我則臣,背我則敵。

此一定之情理,千古之通義也。

且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夫與君與社稷相較君尚輕於社稷,則兄弟宗親,更不待言矣。

若但務敦睦九族之虛名,而不計宗社蒼生之大患,豈不本末混淆,輕重倒置耶!今不必遠引古昔之事,即以我朝與明代近事言之,我太祖、太宗剛毅明決,預燭機先,不以私情而存姑息之見,是以成大一統之規,貽世世子孫太平之福。

明之建文優柔寡斷,不知大義,不識極變,意欲保全骨肉而釀成永樂之禍,卒至國危身喪,為祖宗之罪人。

永樂雖幸而事成,祖宗天下不至落他人之手,然俯對臣庶,能不赧顏乎?傳之後世,能免譏議乎?

且擾亂海內,荼毒生靈,宗社之危,臣民之厄,未有甚於此時者。

又如明宸濠之亂,亦由於姑息釀成,可為天下後世之鑒戒也。

總之,人君不幸遇此等之事,若見之既真,知之既確,則當權其利害之輕重而毅然決斷,勿存小不忍之見,顧己身之毀譽,以貽禍患於無窮。

倘見之不真,知之不確,而冒昧行之,或更有所怨參乎其間,則為天地祖宗之罪人,亦不能逃於譴責也。

朕於阿其那等結一黨一 構逆之情,知之真確,而其顯然背叛之跡,又大庭廣眾之所共見共聞者。

彼時諸王大臣等屢次合詞陳奏,請將阿其那、塞思黑等即正典刑,朕召入面見墮淚,復切諭之曰:「阿其那、塞思黑、允、允乃聖祖皇帝之子,朕之親弟,骨肉手足。

爾等皆受聖祖皇帝及朕深恩之人,今所奏如此,若稍有情罪不符之處,陷朕於不義,或稍有心口相違之處,抱歉於隱微,則得罪於上天、皇考者,莫大乎是。

其能逃於天譴乎1

此時諸王大臣異口同聲,無不以為阿其那、塞思黑等悖逆之情罪,斷斷不容寬宥。

朕復逐一詢問,人人皆言陳奏之處,實實出於公心。

朕猶降旨詢問各省督撫、提鎮等,其所奏亦復僉同。

只因尚有數處未曾奏到,朕未降旨,各令拘禁,仍欲詳加斟酌而定之意。

而二人乃相繼而死,朕尚未將伊等明正典刑也。

此京師億萬臣民所共知之事,不待朕之曉諭者。

【譯文】

又如允去景陵居住,也有奸民蔡懷璽投書他的院中,稱他為帝,而他把書信隱藏起來,這是他們反叛之心,斷不改除;他們那些逆一黨一 ,也斷不會解散。

朕早晚思慮,總覺得沒有辦法處理,找不到既能保全他們又能對社稷有利的辦法。

萬不得已情況下,把阿其那、塞思黑、允、允分別拘禁起來,而不料阿其那、塞思黑都相繼病死,朕辦理此事時,都默默地禱告了天地和皇考。

深思熟慮,量其輕重,此心可以對上天、皇考,至於眾人如何說,後世如何論,朕不管他。

從前太子之位沒有確定時,朕的兄弟六七個人之間,各懷異心,彼此相害,各樹自己的人,以圖能得到皇位。

而大奸大惡之人這時便乘機結一黨一 ,邀結朝臣,收羅群小,內外連合,以造成牢不可破的局勢。

這種關係社稷國家的大隱患,朕既然發現了,若是苟且縱容,不加懲戒,那麼兇惡之徒就會以反叛為家常便飯,隨隨便便,其貽害於後世子孫的嚴重性,將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

況且古人說:「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君、民,上、下之間有區別,君上施恩,臣民報答。

哪有以臣下的身份,犯上作亂,並且又明顯昭著。

僅僅由於出自宗親,就可以一胡一 為作惡,不顧國家社稷的方針大計嗎!所以作為臣下來講,他可以說:撫我則後,虐我則仇;那麼作為君上來講,他可以說:忠我則臣,背我則敵。

這是正常的道理,千古的通義。

況且孟子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樣拿君同社稷相比較,君還比社稷為輕,那兄弟、宗親就更不用說了。

如果是為了同族的和睦相處,而不顧國家利益,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今天不必遠引古代的事例,就說我朝與明朝的近代事情相比,我太祖、太宗性格剛強決斷,不以私情而遷就問題,所以才成就天下大事,給後代子孫創造了幸福。

而明朝的建文優柔寡斷,不知大義,不識權變,為保全骨肉而釀成了永樂之禍,成了喪身危國對不起祖宗的罪人。

永樂雖說幸運成功,祖宗天下不致落入他人之手,然而下對臣民,有什麼顏面呢?後世之人怎麼能不譏笑呢?而且擾亂了天下,荼毒了生靈,宗社受到了危機,臣民遭到了禍殃,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又比如明朝的宸濠之亂,也是由於姑息遷就造成的,可成為天下後世應記取的教訓。

總的來說,人君不幸遇到了這類事情,如果當時已經發現問題則應當機立斷,而不能有什麼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想法,而且也不能為了顧及自身的名聲的好壞,而留患於後世。

假如說沒有看清,沒有發現,沒有把握,就冒昧而行,或者把私怨參入其間,那就是天地祖宗的罪人,也不能逃過天下人的譴責。

朕對於阿其那結一黨一 的情況十分瞭解,而且他們又有明顯的背叛跡象,又是大庭廣眾許多人所親眼目睹的事實。

當時,諸王大臣都屢次上書,請求把阿其那、塞思黑等立即正法。

朕把他們召進宮,見面後流淚諭之道:「阿其那、塞思黑、允、允乃聖祖皇帝之子,朕之親弟,骨肉手足,爾等皆受聖祖皇帝及朕的深恩。

今天大臣們所奏我也有考慮,如果稍有情罪不符的地方,就會陷朕於不義,或稍有口心相違的地方,也會隱隱感到抱撼;那麼就會得罪上天,得罪皇考,這是多麼重大的事情,恐怕會得罪上天的懲罰哩。」

這時候,諸王大臣都異口同聲,不容一點寬宥。

朕又一個一個地問大家,人人都說,所奏之處,完全是出於公心。

為了慎重,朕又降旨詢問各省督撫、提鎮等官員,他們的意見也是一樣。

只因還有幾個地方的意見沒有報上來,所以朕沒有馬上降旨,先把他們拘禁起來,仍然想再詳細考慮後再說。

但是那兩人卻相繼死去,朕還沒有對他倆判刑呢!這是京師億萬臣民所都知道的事情,不需要朕來表明。

【原文】

若天下之人,必欲以朕誅戮二人為言,據伊等罪情、朝廷法律而論,朕也不以誅戮二人為諱。

蓋有此一番懲創,使天下後世宗親不肖之輩,知大義之不可違越,國法之不可幸逃,循理安分,以受國家一寵一 榮,則所以保全骨肉宗親者大矣,多矣!此遵古帝王「刑以弼教」之意,實盡敦睦九族,端本之道者。

觀今日阿其那、塞思黑已死,而其逆一黨一 匪類等仍不肯歇心,更加搖唇鼓舌,到處誣捏布傳,冀惑天下民人之聽,為構釁報復之端。

若非上天、皇考俯垂默佑,使之敗露,則傳之天下後世,倘貽疑似之端,不但朕抱不白之譏,可惜皇考六十餘年際天蟠地之功勳,上天六十餘年錫福凝禧之恩眷,俱付之流水矣。

朕又自幸撫躬內省,實毫無幾微瑕疵之可指摘,理直氣壯,因曾靜此案,得以明目張膽,向薄海內外億萬臣民剖析而暢言之。

不然則口將言而囁嚅,豈能免於瞻顧回護,又何顏以對廷臣左右近侍之人乎!朕蒙皇考俯鑒悃忱,於眾弟兄中,惟許朕以「誠孝」二字。

朕時時自問,不但用人行政,起居出入之間,事事傚法君父,即隱微之間,偶舉一念,必思此一念果合於我君父,始敢存於胸臆,否則必屏去之。

朕雖不敢自謂盡孝,然生平一片愛慕誠敬之心,實可對天地神明。

是以仰蒙上天、皇考照察,保護提攜,每顯彰景象,而發奸摘伏之處,實非人力所能為者。

朕惟有以手加額,感激項戴,刻骨銘心,益加黽勉而已。

朕因匪類誣捏浮言,故明白剖析前後,降旨十數道,以示臣民。

倘朕言有一字虛捏,是亦如若輩之居心,必遭上天之責罰也。

特諭。

【譯文】

如果天下之人,一定要對朕誅戮他二人有所非議,根據他們的罪行和朝廷的法律而論,朕也不以誅其二人為忌諱為過錯。

由於有這一番事故,會使天下後世宗親中那些不省之輩,知大義之不可違背逾越。

國法不可違犯,應安分守己,受國家一寵一 榮,則可以保全骨肉宗親的人,從中受益的就太多了!這就是遵照古帝王「刑以弼教」之意,以刑法來輔助教育臣民,使大家和睦生活的道理。

如今阿其那、塞思黑已死,而他們的余一黨一 仍賊心不死,更加搖唇鼓舌,到處造謠,以圖蠱惑天下百姓的視聽,製造煽動人們造反叛亂的借口。

如果不是上天皇考俯垂默佑,暗中使其敗露,那麼天下後世,就會抱著疑惑的態度,分不清事非,不但使朕本人蒙不白之冤,受人譏笑,而且皇考六十多年的功勳,上天六十多年的恩眷,都會付之東流。

朕又自己進行深思反省,確實感到沒有一點錯誤可以指摘,而是理直氣壯,名正言順。

由於曾靜的案件,使我能夠明明白白,大膽地向四海百姓進行剖析,暢所欲言。

若不是這樣,那就會使朕有口難言,這如何能夠避免瞻前顧後地辨解,又有什麼臉來面對大臣們和朕身邊的人呢!朕蒙受皇考體察信任,在眾多兄弟中,單單許朕「誠孝」兩個字。

朕時時自問,不但在用人、政務、起居等事上,是否都學著皇考的樣子去做了。

即使在一些小事上,偶爾有一個念頭,我都想到,這個想法確實符合父親的心願,才敢拿定主意。

否則,一定要打消這個念頭。

朕雖不敢自稱孝順,可是生平一片愛慕誠敬之心,可以說是天地神明看得見的,所以仰蒙上天和皇考的關照、保護和提攜,每件事都不是朕個人所能做的。

朕只有以手加額,感激項戴,刻骨銘心,越發努力勤政而已。

朕因那些匪類捏造謠言,所以明白分析這件事的前後過程,降旨十幾道,告訴天下臣民。

如果朕的話有一字是虛假捏造的,那也會像那些叛逆一樣,必然遭到上天的懲罰。

特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