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云「封建是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

大義覺迷錄

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

【原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云「封建是聖人治天下之大道,亦即是御戎狄之大法」等語。

三代以前,封建之制,原非聖人以為良法美意,萬世無弊,而行之也。

古者疆域未開,聲教未通,各君其國,各子其民。

有聖人首出庶物,而群然向化,雖不欲封建,而封建之勢已定。

是故聖人即因其地而封建之,眾建親賢,以參錯其間。

此三代以前之制,封建所以公也。

後世干戈相尋,禮樂征伐之權下移於諸侯大夫,而亂臣賊子益多,至戰國七雄併吞,而生民之禍極矣。

其勢雖欲封建,而封建之勢必不可久。

是以秦人乘便因勢,混一天下而郡縣之。

封建之變為郡縣者,其勢不得不然也。

自是以後,遂為定制。

豈有去三代二千餘年,而可復行封建之理乎?如欲復行封建,則三代以來,帝王苗裔,諸侯遺胄,皆湮失不可復知,而後世之勳臣,孰可以享茅土;後世之懿親同姓,孰可以保萬民。

即分疆畫界,置為萬國,又何從得人而封建之乎?且以塞外蒙古言之,昔者各蒙古自為部落,亦互相戰伐,至元太祖之世,而統於一。

越有明二百餘年,我太祖皇帝神武奮興,遐邇歸誠,而復統於一。

我朝幅員廣大,中外一家。

為千古所莫倫,蓋悉惟天時人事積漸使然也。

至若封建以御戎狄,則尤為不通之論。

曾靜僻處東南,距邊塞為遠,妄意西北、中州各自為守可作藩蔽,為東南諸處假息偷安之計耳。

不知前明之時,西北諸邊各蒙古皆為勁敵,以天下之全力備御,而所在蹂一躪 ,況以封建諸國,地方僅百餘里,兵甲不滿萬人,遂能支拄門戶,遏戎馬之南牧乎?西北、中州諸處,既至離析殘破,無以自存,則東南之人,雖欲安枕,亦何可得也?此其言至為愚陋無知,迂妄之甚者也。

而叛逆之徒,動以封建為說者,蓋自知奸惡傾險,不容於鄉國,意謂封建行,則此國不可即去之他國,殊不知狂怪逆亂之人,如曾靜輩,天地所不容,雖之海外何益?可問曾靜,伊言封建之利是此意否?再如,曾靜如此叛逆,天下可有容得他的國否?著他一一供來。

【譯文】

問曾靜:皇上旨意問你,你所寫作的叛逆書籍《知新錄》裡說了「封建諸侯國制度是古代聖賢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禦邊遠少數民族的大法理」等言語。

夏、商、週三代以前,封建諸侯國這種制度,原也不是聖賢君王認為可實行萬代沒有弊端的優良完美體制。

上古的時候,國土疆域沒有拓開,風俗教化沒有貫通,部落首領各統治自己的國家,各愛撫自己的子民。

有德行高尚的聖賢首先從萬物中脫穎而出,四方生民群起敬仰歸化,雖然不想封土建邦,而封土建邦之大勢已成,因此聖賢君王就依據各佔的地域封建諸侯邦國,將近親貴戚參錯分封安排到眾諸侯國之中。

這是夏、商、週三代以前的制度,封建諸侯國是維護國家的公理而設的。

到了後世,各諸侯國干戈相拼,紛爭不斷,禮樂祭祀和征戰攻伐的權利下移於諸侯、大夫手中,而亂臣賊子也越來越多。

戰國之時,七雄相互併吞不讓,而黎民百姓遭受的禍害已到了極點。

當時的情勢雖然想繼續實行封建諸侯之制,但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的大勢,已必然不可長久了。

所以,秦國乘此便利,順其情勢,統一天下而實行郡縣制度。

從封建諸侯國改為設置郡縣治理,是大勢所趨,是不得不這樣實行的。

從此以後,郡縣制就成為一種固定的體制被歷代所實行。

如今豈有夏、商、週三代過去二千多年以後,而再恢復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的道理?如果要恢復封建諸侯邦國,那麼夏、商、週三代以來,那些帝王、諸侯的後裔們,都埋沒消失於民間已久,難以恢復尋知他們的名份了,而後世歷代輔佐創業立國的勳臣名將,誰可以被授茅土封為諸侯?後世歷代的皇室宗親同姓子弟,誰又可以安撫保全千萬子民百姓呢?既然是分疆劃界,設置千萬個邦國,又怎麼能尋得人才而實行封建制呢?姑且舉塞外蒙古的例子來說,過去各蒙古自成部落,也是互相攻戰殺伐,到了元太祖之時統一了天下,後來明朝統治華夏二百餘年。

我朝太祖皇帝神武奮興,遠近四方歸順誠服,再次一統天下。

本朝疆域幅員廣大,中原與四方邊遠民族親同一家,為千古所不能倫比,這全是順應天時人和,日久逐漸形成的。

至於說行封土建邦之制以抵禦四方邊遠民族的入侵,則是更為不通的理論了。

曾靜居住東南僻鄉山野,距邊塞遙遠,竟輕妄隨意說要西北和中原地區各自為守,充作藩屏,無非是想使東南各地苟且養息一時偷安罷了。

他不知道前代明朝時,西北邊域各蒙古部落都是強勁之敵,雖然調集天下兵馬全力抗禦,而邊界的百姓仍然難免遭受蹂一躪 ,何況封建諸侯之國,疆土僅方圓百餘里,士兵不滿萬人,難道能支撐國門,遏止邊遠少數民族揮馬南進放牧嗎?西北和中原地區既然到了離散殘破、無法安然生存的境地,那麼東南地區的百姓雖然想高枕無憂地過安定生活,又怎麼可能呢?曾靜這些言論實在是淺陋無知、迂腐荒謬到了極點,叛逆之徒們動輒鼓吹遊說封建制的真意,是知道自己的奸惡用心,難容於故土鄉里,如能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就可以這個國家不能容留時,立即去到別的國家遊說哄騙。

卻不知道那些狂妄逆亂而像曾靜一樣的人,天地都不容,即使跑到海外又有何用?可訊問曾靜,你所鼓吹封建制的好處是這樣的意思不是?再說,像曾靜這樣叛逆不忠的人,天下可有容他身的國度沒有?讓他一一招供出來。

【原文】

曾靜供:彌天重犯生處窮鄉陋谷,胸次極狹,眼界極小,往昔狂妄無知,依稀影響,孟浪自信,以為窺探得管中之天。

到今日蒙聖化所被,反思從前五十年發言行事,不惟如此經國大計,毫無當於事理,即尋常日用一言一動,亦不見一毫是處。

是前頭五十年,今已除落,不算人了。

感皇恩浩蕩,破格寬宥,做人當自今茲始。

是前頭的行,原不算人行;前頭的話,亦不算人話。

只為旨意問及當初立言之意,不敢不說明其實耳。

,彌天重犯所云,封建是聖人治天下之大道,亦是御戎狄之大法者,只見得天下之大,一人耳目所及,心思所繫,海隅之遠,必有遙隔不到之處。

而天生人材,有聖有賢,有賢之大者,有賢之小者,類皆有治民之責。

以聖統賢,以大統小,錯壤以居,事雖分於眾賢,政實頒於一人,此古之王者,所以有封建之制。

且其中禮樂征伐,雖出自於天子,而撫民之任,治民之責,則永屬各國諸侯之長。

非若郡縣之此去彼來,彼此可以推委,且在任不久,視民常多泛而不親,即有極意為民,立為法制,然政隨人轉,新舊一交一 遷,實不免於朝張暮弛之歎。

所以妄謂郡縣不如封建之好,其實當時何曾窮源究委,曉得自家看錯事理,不是如此。

直到今日伏讀旨意,乃知古聖人之制為封建者,因當時疆域未開,聲教未通,各君其國,各子其民,封建之勢已定,聖人不過因其地,順其勢,而封建之。

初非以為良法美意,萬事無弊,而行之也。

後世禮樂征伐之權,下移於諸侯大夫,干戈相尋,至戰國併吞而封建之勢必不可久。

秦人所以乘便因勢,混一天下,而郡縣之。

是封建之變為郡縣者,勢不得不然也。

況今日欲復封建,亦實無許多勳舊懿親,可以保萬民,享茅土,又從何得人而封建之乎?且封建之變,為郡縣本積漸所至,今既為郡縣矣,豈有復為封建之理。

而我朝幅員之廣,中外一家,亙古未有。

實因百年之內,聖德神功,亦亙古未有。

所以天與人歸,大成一統,無外之盛,是以今日之不可封建者,理也,勢也,天命也,民從也。

至若彌天重犯謂封建以御戎狄,當日愚陋無知之論,誠如聖鑒,所謂妄意西北、中州各自為守,可作藩蔽,為東南諸處假息偷安之計之說。

豈知西北諸邊,各蒙古皆為勁敵,當明以天下全力備御,而所在蹂一躪 ,況以封建之地小兵少,而能支拄門戶,遏戎馬之南牧乎?彌天重犯到此乃得如夢而初覺,深愧從前妄論,極為愚陋無知。

而且感服我皇上聰明首出,神睿無微不昭,天下之大,何理不透;古今之遠,何義不一精一;學問精神,卓識超越,雖極帝堯之欽明,大舜之睿哲,不是過也。

彌天重犯從前狂怪逆亂,雖蒙聖朝寬宥,稍緩寸磔之死。

然自知負罪彌天,無顏得立於世,久為天地所不容,尚有何地何國可以潛處,所不敢自就死地者,恐以螻蟻之命,負天地浩大之恩,思欲留余息以圖報無疆之大德於萬一耳。

【譯文】曾靜供:我這彌天重犯生長於窮鄉僻谷,胸懷狹窄,眼光又很短淺,以往狂妄無知,外界的一般影響,我便魯莽地信以為真,以為像管中窺天一樣瞭解了事理。

今日蒙受皇上聖德所教化,反思自己以前五十餘年的言語行為,不只像這些治國安民的大計,絲毫不符合事理,即使是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也沒一點正確之處,這真是從前虛度五十餘年,如今完全落得不是人了。

自己現在感戴皇恩浩蕩,而被破格寬恕死罪,做人理應當從此開始了。

自己以前的行為,原來就不能算是人的行為;以前說的話也不能算是人話。

只是因為皇上旨意問到當初說這些話的本意,所以不敢不說明真情而已。

我這彌天重犯所說的「封建諸侯國制度是古代聖賢君王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也是抵禦四方邊遠民族的大法理」。

這些話,意思是看到天下地域廣大,一個人耳聽和眼所看到的,心思所想到的,由於海隅遙遠,必然有阻隔遮擋不能到達的地方。

而上天造就的人才,有的聖明,有的賢德,有賢德大的,也有賢德小的。

這類賢德人才都有治國安民的責任。

以聖明的人統領賢德的人,以賢德大的人統領賢德小的人,各分地域居住治理,政事雖然分於眾多聖賢管理,政令實際頒布發自一人,這就是古代的君王所設立的封建制度。

而且其中的禮樂祭祀和征戰攻伐雖然令出於君王,但安撫治理百姓的責任,就永遠屬於各國諸侯尊長。

不是像郡縣制那樣的你來我往,互相可以推諉搪塞;並且官吏在任時間不長,探視民情常常是泛泛而行,不能親近,即使有一心為民的職官,勵一精一圖治,立設法紀,然而政令隨著官職調轉,新老一交一 接,實在免不了早緊晚松的憂慮。

所以自己輕妄地認為郡縣制不如封建制好。

其實當時自己何曾去深刻研究這二種制度的原委和區別,使自己得能明白看錯了事理,實情不是如此呢!直到今日伏讀皇上旨意,才知道古代聖賢君王實行封建制度,是因為當時國土疆域沒有拓開,風俗教化沒有貫通,部落首領各統治自己的國家,各愛撫自己的子民,分封土地建立國邦的大勢已成,聖賢君王不過是根據其所佔土地,順其自然情勢而實行封建諸侯國制度的。

當初並非認為它是可實行萬代沒有弊端的優良完美體制。

到了後世,禮樂祭祀和征戰攻伐之權下移於諸侯、大夫手中,各諸侯國干戈相拼,到了戰國爭雄之時,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的大勢已必然不可長久了。

秦國所以乘此便利,順其情勢,統一天下而實行郡縣制度。

從封建諸侯國改為設立郡縣治理,是大勢所趨,不得不做的事情,況且如今想恢復封建制度,也確實沒有許多勳臣舊將,皇室宗親可以保全萬千子民百姓,安享被授茅土之封,又從哪裡尋得人才而實行封建制呢?並且,從封建制改為郡縣制,本是日久逐漸所形成的,現在既然已實行郡縣制了,豈有再恢復為封建制的道理!我天朝疆域幅員廣大,中原與四方邊遠民族親同一家,是千古所沒有的。

而立國百年以來,歷代皇帝的聖德神功,也是千古所沒有的。

所以天意與民心同歸,終於實現了華夏統一、海內昇平的空前盛世。

今日之所以不能恢復封建之制,正是符合了情理,適應了大勢,尊奉了天命,順從了民心。

至於我這彌天重犯認為封建制可抵禦四方邊遠民族內侵的說法,也是自己當時愚蠢淺陋無知的偏見所造成的。

正如皇上所說的:「輕妄隨意說要西北和中原地區各自為守,充作藩屏,無非是想使東南各地苟且養息,一時偷安罷了。

豈知道西北邊遠各蒙古部落都是強勁之敵,前時明朝以天下兵馬全力抗禦,而邊界的百姓仍難免遭受蹂一躪 。

何況封建諸侯國地方小,兵馬少,難道能支撐國門,遏止邊遠少數民族揮馬南進放牧嗎?」

我這彌天重犯伏讀聖諭到此,才如夢初醒過來,深深愧恨自己從前的荒謬輕妄,實在是愚陋無知到了極點。

而且深深感服當今皇上聰明睿智,出類拔萃,聖光普照,無處不到,天下廣大,什麼道理不透徹!古今遙遠,什麼義理不精通!其學問一精一深,卓識超群,即使說已達到了像唐堯、虞舜那樣的聖明睿智也不算過分。

我這彌天重罪的犯人從前狂怪逆亂,雖蒙受朝廷恩赦寬宥,暫緩執行寸磔死刑。

然而自己知道身負彌天大罪,無臉面立於世上,為天地所不容,又有什麼地方、什麼國度可以隱藏潛伏呢?至今所以不敢就地自裁,謝罪天下,乃是擔心自己這像螻蟻一樣的卑賤性命死不足惜,但卻辜負了像天地一樣浩大的皇恩,自己尋思留存餘生,只望能報答皇上無邊無際的大恩大德千萬分之一罷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