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上諭:朕荷上天眷佑,受聖祖仁皇帝付託之重,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

大義覺迷錄

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

【原文】

上諭:朕荷上天眷佑,受聖祖仁皇帝付託之重,君臨天下。

自御極以來,夙夜孜孜,勤求治理,雖不敢比於古之聖君哲後,然愛養百姓之心,無一時不切於寤寐,無一事不竭其周詳。

撫育誠求,如保赤子,不惜勞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殫一心以慰黎庶之願,各期登之衽席,而無一夫不得其所。

宵旰憂勤,不遑寢食,意謂天下之人,庶幾知朕之心,念朕之勞,諒朕之苦,各安生業,共敦實行,人心漸底於善良,風俗胥歸於醇厚,朕雖至勞至苦,而此心可大慰矣。

豈意有逆賊曾靜,遣其徒張熙投書於總督岳鍾琪,勸其謀反,將朕躬肆為誣謗之詞,而於我朝極盡悖逆之語。

廷臣見者,皆疾首痛心,有不共戴天之恨,似此影響全無之事,朕夢寐中亦無此幻境,實如犬吠狼嗥,何足與辯?既而思之,逆賊所言,朕若有幾微愧歉於中,則當回護隱忍,暗中寢息其事,今以全無影無聲之談,加之於朕,朕之心可以對上天,可以對皇考,可以共白於天下之億萬臣民。

而逆賊之敢於肆行誣謗者,必更有大奸大惡之徒,捏造流言,搖眾心而惑眾聽,若不就其所言,明目張膽宣示播告,則魑魅魍魎,不公然狂肆於光天化日之下乎?如逆書加朕以謀父之名,朕幼蒙皇考慈愛教育,四十餘年以來,朕養志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

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此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

朕在藩邸時,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榮,循理守分,不一交一 結一人,不與聞一事,於問安視膳之外,一無沽名妄冀之心。

此亦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

【譯文】

皇上諭旨:朕蒙受上天的愛護和保佑,受聖祖皇帝付託重任,而登上皇位。

自登基以來,每天從早到晚孜孜不倦,謹慎地追求把國家治理好。

雖然不敢自比古代的聖明君王,但愛護和撫育百姓的心思,沒有一刻不牢記於夢寐之中,沒有一件事不竭力求其處理得周詳,撫育百姓下盡誠心,好像保護嬰兒一樣。

不惜勞苦自己一人的身體,以使全國百姓得到安寧;不惜用盡最大的心思,以安慰全國百姓的心願;務必使每個百姓都受到恩惠待遇,不使一個人流離失所。

每天一直到深夜還在勤勞,往往顧不上吃飯睡覺。

以為天下的百姓大概可以知道朕的心意,想到朕的勞累,體諒朕的辛苦,而各安生業,共同誠懇做事,使人心慢慢走向善良,社會風氣達到淳厚。

這樣朕個人雖然至勞至苦,而心中卻可以得到很大安慰了。

誰知有逆賊曾靜,派他的門徒張熙投書給陝西總督岳鍾琪,勸他起來造反。

書信中對朕大加誣陷誹謗,而對我朝更是荒謬攻擊猖狂到極點。

朝廷內的臣子見到這書信的,沒有不疾首痛心,感覺對逆賊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像這種毫無根據的事,即使朕在做夢時也沒出現過這種幻境,所以逆賊的攻擊,實在和狗吠狼嗥一樣,不值得一駁!但後來又仔細想了一下,逆賊所說的話,朕如果稍微有一點虧心事在其中,則應當回護隱忍下去,暗中平息這事。

而今逆賊說的全是無影無據的話,強加到朕頭上,而朕自以為本心可以無愧於天,可以無愧於皇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事實告訴普天下的億萬臣民。

而逆賊所以敢於肆意誹謗的,必然有更大的奸佞之徒,暗地在捏造謠言,搖動廣大百姓的心思,盅惑人。

如果不把他們的無一恥謠言揭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那麼他們不是會更加猖狂地公開造謠嗎?比如叛逆書信裡強加於朕謀殺皇父的罪名。

朕幼年時便蒙受皇父的慈愛教育,四十多年來,一直順應皇父心意而承歡膝下,竭力誠懇恭敬,多次受到皇父讚揚,在諸兄弟中間獨認為朕最誠實孝順,這是朕的兄弟和一切大臣、侍從都共知的。

【原文】

朕在身為親王的時候,上托皇父的蔭庇,安享榮華福貴,安分守禮,不隨便一交一 接一個私人,不干預一件國家政事,除了依禮制進見皇父問安問飲食以外,絲毫沒有沽名釣譽和別的企圖,這也是朕的兄弟和一切大臣、侍從們所共知的事實。

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予,靜攝於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於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於齋所至齋。

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末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即皇帝位。

是時唯恆親王允祺以冬至命往孝東陵行禮,未在京師,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貝子允?,俱在寢宮外祗候。

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

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

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皆僕於地。

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

朕始強起辦理大事。

此當日之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邪謀,希冀儲位,當茲授受之際,伊等若非親承皇考付朕鴻基之遺詔,安肯帖無一語,俯首臣伏於朕之前乎?而逆賊忽加朕以謀父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

又如逆書加朕以逼母一之 名,伏惟母后聖性仁厚慈祥,闔宮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

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來,備盡孝養,深得母后之慈歡,謂朕實能誠心孝奉。

而宮中諸母妃鹹美母后,有此孝順之子,皆為母后稱慶,此現在宮內人所共知者。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朕稽顙痛哭,奏云:「皇考以大事遺付沖人,今聖母若執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將何以對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從耳。」

再四哀懇,母后始勉進水漿。

自是以後,每夜五鼓,必親詣昭仁殿,詳問內監,得知母后安寢,朕始回苫次。

【譯文】

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的前幾天,朕奉皇父的旨意,代替皇父到南郊行祭天之禮。

那時皇父健康欠佳,靜養病症於暢春園內。

朕請求到身邊侍候,皇父以為南郊祭天典禮十分重要,應當到齋宮裡進行齋戒,朕因此遵命住入齋宮戒齋。

到十三日那天皇父派人到齋宮通知要召見朕。

朕未到暢春園之前,皇父已經命令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人來到御床 前面,告訴他們說:「皇四子人品貴重,非常相似朕躬,一定能擔負起統治國家的重擔,現在讓其繼承皇帝之位。」

當時,只有恆親王允祺因為冬至,命令其去東陵祭祖,沒有在京師。

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貝勒允、貝子允?都在寢宮外邊守候。

等到朕急馳來到問安以後,皇父告訴病症日益加重的原因,朕含淚勸慰。

這天夜裡戌時,皇父駕崩。

朕哀慟號呼,真是痛不欲生,隆科多便宣佈皇父遺詔。

朕聽說之後,驚恐慟哭,昏僕在地。

誠親王等向朕叩頭,勸朕節哀。

朕才強打起精神辦理大事。

這是當日的情形,朕的各位兄弟和宮女太監,以及當時在宮中行走的大小臣子侍從,都親眼見到這事。

在朕的兄弟當中,像阿其那、塞思黑(滿語:豬、狗的意思。

這裡指康熙的第八子允和第九子允,他們因與雍正爭奪皇位失敗,被雍正禁錮,並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

———譯者注)等久懷奸謀,妄圖謀取皇儲地位。

當朕被授命繼承皇位時,他們如果不是親自聞見皇父把皇位傳給朕的遺詔,怎肯服服帖帖,一句話不講,拜伏於地向朕稱臣呢?而逆賊忽然加給朕以謀死皇父篡奪帝位的罪名,這真是朕在夢寐之中,也想不到會有人如此誹謗造謠的。

又如逆書上給朕加上逼死母親的罪名。

母后聖性是非常仁厚慈祥的,這一點在整個皇宮內,無論老幼,都是深知的。

朕受母后撫養的深恩,四十年來努力盡孝,深受母后的歡心,說朕能做到誠心孝順。

而宮中各位母妃,也都羨慕母后有個這麼孝順的兒子,都為母后稱賀,這是現在皇宮中的人所共知的。

到了皇父駕崩升天的時候,母后哀痛到極點,決心隨皇父殉葬,不吃不喝。

朕叩頭痛哭,上奏母后說:「皇父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臣兒,如今聖母又決心從死,使臣兒更沒有任何依靠了,怎樣對得起天下臣民?也只好以身隨著皇父皇母於地下了。」

再四哀求,母后才放棄尋死念頭,勉強進了點飲食。

自此以後,每夜五更,朕必定要親自到昭仁殿,詳細詢問值班太監,得知母后一夜 安睡,才回到守靈的地方。

【原文】

朕御極後,凡辦理朝政,每日必行奏聞,母后諭以不欲與聞政事。

朕奏云:「臣於政務素未諳練,今之所以奏聞者,若辦理未合,可以仰邀訓誨,若辦理果當,可仰慰慈懷,並非於予政事也。」

後朕每奏事,母后輒喜,以皇考付託得人,有不枉生汝,勉之莫怠之慈旨。

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懷,於癸卯五月,舊恙舉發。

朕侍奉湯藥,冀望痊癒。

不意遂至大漸。

朕向來有畏暑之疾,哀痛擗踴,屢次昏暈,數月之內,兩遭大事,五內摧傷,幾不能支,此宮廷所共知者。

朕於皇考、母后大事,素服齋居,三十三月如一日,除祭祀大典,及辦理政事外,所居之地,不過屋宇五楹,不聽音樂,不事遊覽,實盡三年諒一陰一之禮,此亦內外臣工所共知者。

至於朕於現在宮中諸母妃之前,無不盡禮敬養,今諸母妃亦甚感朕之相待,豈有母后生我,而朕孺慕之心,有一刻之稍懈乎?況朕以天下孝養,豈尚缺於甘旨而於慈親之前,有所吝惜乎?逆賊加朕以逼母一之 名,此更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

又如逆書加朕以弒兄之名。

當日大阿哥殘暴橫肆,暗行鎮魘,冀奪儲位,二阿哥昏亂失德。

皇考為宗廟社稷計,將二人禁錮。

此時曾有硃筆諭旨:「朕若不諱;二人斷不可留。」

此廣集諸王大臣特降之諭旨,現存宗人府。

【譯文】

朕登基稱帝以後,凡辦理朝政大事,每天必定要把情況奏明母后,母后說不打算參予政事。

朕奏說:「臣兒初登皇位,對於政務還不夠熟練。

現在所以要奏聞母后,是因怕辦理得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得到母后教誨;如果辦理得妥當,也可以使母親得到放心開懷,這並不是要母后干預政事。」

以後朕每奏事的時候,母后都十分高興,以為皇父付託的人很妥當,所以有「不枉生你一場,要努力幹下去不可松當

的話。

母后平素就有個痰病,又因為皇父喪事,心中悲痛不能釋懷,便於癸卯年五月舊病復發。

朕親自侍奉湯藥,希望能夠病好起來,不料卻一天比一天加重而至病危逝世。

朕平常便有怕熱的老病,這時哀痛哭號,幾次昏倒於地。

幾個月以內,連遇二次大喪,內臟受到嚴重傷害,幾乎支持不下來。

這是宮廷內的人都知道的。

朕於皇父和母后的大喪期中,素衣素食,三十三個月如一日。

除了祭祀大典和處理政事以外,所住的地方不過房屋五間,不聽音樂,不作遊覽,謹守居喪三年的禮制。

這也是內外臣子和侍從們所共知的事。

至於朕在現在宮中的各位母妃的跟前,沒有不盡禮敬養,諸母妃也十分感謝朕對她們的厚待。

豈有母后生下我來,而朕仰望敬愛的心思,能有一刻鬆懈的嗎?逆賊強加給朕以逼害母后的罪名,這更是朕在睡夢中也難想到,竟會有人誣謗到這種地步的。

又如逆書中強加給朕以謀殺兄長的罪名。

當年大阿哥非常殘暴專橫,暗中進行鎮魘的邪術,夢想奪取儲君的位子;二阿哥則昏亂喪失道德。

父王從國家社稷的安定考慮,把他們二人禁錮起來。

同時父王還寫了硃筆諭旨說:「朕如果去世,這二人斷不可留下。」

這個召集諸王大臣們集會公佈的諭旨,現在還存在於宗人府內。

【原文】

朕即位時,念手足之情,心實不忍,只因諸弟中如阿其那等,心懷叵測,固結一黨一 援,往往借端生事,煽惑人心,朕意欲將此輩徐徐化導,消除妄念,安靜守法,則將來二阿哥亦可釋其禁錮,厚加祿賜,為朕世外兄弟,此朕素志也。

所以數年以來,時時遣人賚予服食之類,皆不令稱御賜,不欲其行君臣之禮也。

二阿哥常問云:「此出自皇上所賜乎?我當謝恩領受。」

而內侍遵朕旨,總不言其所自。

及雍正二年冬間,二阿哥抱病,朕命護守鹹安宮之大臣等,於太醫院揀擇良醫數人,聽二阿哥自行選用。

二阿哥素知醫理,自與醫家商訂方藥。

迨至病勢漸重,朕遣大臣往視,二阿哥感朕深恩,涕泣稱謝云:「我本有罪之人,得終其天年,皆皇上保全之恩也。」

又謂其子弘皙云:「我受皇上深恩,今生不能仰報,汝當竭心盡力,以繼我未盡之志。」

及二阿哥病益危篤,朕令備儀衛移於五龍亭。

伊見黃輿,感激朕恩,以手加額,口誦佛號。

以上情事,鹹安宮宮人、內監百餘人,皆所目睹者。

及病故之後,追封親王,一切禮儀有加,且親往哭奠,以展悲慟。

其喪葬之費,動支庫帑,悉從豐厚,命大臣等盡心辦理,封其二子以王公之爵,優加賜賚。

今逆賊加朕以弒兄之名,此朕夢寐中不意有人誣謗及此者也。

又如逆賊加朕以屠弟之名,當日阿其那以二阿哥獲罪廢黜,妄希非分,包藏禍心,與塞思黑、允、允結為死一黨一 ,而阿其那之一陰一險詭譎,實為罪魁,塞思黑之狡詐奸頑,亦與相等。

允狂悖糊塗,允卑污庸惡,皆受其籠絡,遂至膠固而不解,於是結一交一 匪類,蠱惑人心,而行險僥倖之輩,皆樂為之用,私相推戴,竟忘君臣之大義。

以致皇考憂憤震怒,聖躬時為不豫,其切責阿其那也則有「父子之情已絕」

之旨。

其他忿激之語,皆為臣子者所不忍聽聞。

朕以君父高年,憂懷鬱結,百計為伊等調停解釋,以寬慰聖心,其事不可枚舉。

及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時,塞思黑突至朕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若非朕鎮定隱忍,必至激成事端。

朕即位以後,將伊等罪惡,俱行寬宥,時時教訓,望其改悔前愆,又加特恩,將阿其那封為親王,令其輔政,深加任用。

蓋伊等平日原以阿其那為趨向,若阿其那果有感悔之心,則群小自然解散。

豈料阿其那逆意堅定,以未遂平日之大願,恚恨益深,且自知從前所為,及獲罪於皇考之處萬無可赦之理,因而以毒忍之心肆其桀驁之行,擾亂國政,顛倒紀綱,甚至在大庭廣眾之前詛朕躬,及於宗社。

此廷臣所共見,人人無不發指者。

【譯文】

朕即位後,因懷念同胞手足之情,心中實不忍按父王諭旨辦。

只是因為幾個兄弟中如阿其那等,心懷叵測,結一黨一 營私,往往借端生事,煽動擾亂人心。

所以朕想把這些人慢慢地開導,消除他們的錯誤野心,安靜地守法過日子。

那時,二阿哥也就可以從禁錮中釋放出來,並給以豐厚的俸祿,作為朕的世外兄弟,這是朕的一貫志願。

所以幾年以來,常常派人去送給他飲食衣服等用品,並都不讓告訴他是皇上御賜,為的是不想讓他們行君臣之禮。

二阿哥常問送東西的太監,說:「這是皇上頒賜的嗎?如果是,我應當行君臣之禮,跪拜謝恩。」

而太監們總是遵照朕的旨意,不告訴他這些物品的來源。

到雍正二年冬天,二阿哥生病,朕命令護衛鹹安宮的大臣等,到太醫院選擇技術高明的醫生數名,聽從二阿哥從中選擇,給他看玻二阿哥平常懂得一些醫理,便自己和醫生商量決定藥方。

等到病勢逐漸加重以後,朕派大臣前往探玻二阿哥感謝朕的深恩,曾哭泣流涕地稱謝說:「我本是有罪的人,能夠獲得善終,這都是皇上保全的恩惠。」

又對他的兒子弘說:「我受到皇上深恩,今生無法報答,你應當竭力盡心,繼續完成我這個沒有盡到的志願。」

等到二阿哥病更加危險沉重的時候,朕命令用儀仗護衛他移居於五龍亭。

他見了天子專用的黃轎,感激朕的恩德,用手加在額上,口中念著佛號。

以上情況,鹹安宮裡的宮女、太監共一百多人,都是親眼看見過的。

到了他病故以後,又追封為親王,一切禮儀都提高規格,並且朕還親自前往哭弔祭祀,以抒發朕心中的悲痛。

其喪葬費用,准許動用國庫,一切務必豐厚,命令大臣等盡心去辦理喪事。

又封賜他兩個兒子為王公的爵位,賜賞也特別豐厚。

現在逆賊強加給朕以殺兄之名,這真是朕在睡夢之中也不會想到有人這樣地誹謗到這種地步的。

又如逆賊加朕以屠一殺 兄弟的罪名。

當時阿其那因為二阿哥犯罪而被廢黜,便產生了非分之想,暗中包藏禍心,和塞思黑、允、允結成死一黨一 。

而阿其那尤其一陰一險詭詐,實在是個罪魁禍首;塞思黑則是個狡猾奸頑的人,也和阿其那差不多。

允狂悖糊塗,允卑鄙可惡,都受到他們的籠絡,遂結成一一團一 牢不可開。

於是他們結一交一 匪人,蠱惑人心,而希望冒險一番或能僥倖成功的小人,便都樂意被他們使用,私下裡互相吹捧謀奪皇位,竟然完全忘掉君臣大義,以致父王憂憤震怒,時常被氣得病倒。

父王曾痛切地責備阿其那,有「父子之情已經斷絕」的話。

其他非常忿恨和激烈的話,都是臣下所不忍聽聞的。

朕以父王年歲已高,心懷憂結不暢,千方百計從中調停解釋,用來寬慰父王聖心,這種事例多得不能一一枚舉。

等到父王駕崩那天,朕正在悲痛的時候,塞思黑突然來到朕的跟前,大刺刺地伸長著腿坐在對面,態度十分傲慢無禮。

他的內心想些什麼真無法測度。

如果不是朕鎮定忍耐,必然會引起事端。

朕即位以後,把他們的一切罪行都加以寬大不究,時時教訓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悔改。

又特別加恩把阿其那晉封為親王,讓他輔政,加以重用。

因為他們平常本來以阿其那為核心,如果阿其那真有改悔之心,則其小集一團一 自然就解散了。

豈料阿其那叛逆的心十分堅定,以為沒有達到他平日夢想當皇帝的目的,心中的怨恨更深。

而且他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一些作為,以及得罪於父王的地方,是決不會赦免的道理。

因而便運用狠毒殘忍的心,肆意猖狂橫行,擾亂國政,顛倒國紀朝綱。

甚至在朝廷之上群臣面前,詛咒謾罵朕以及國家社稷。

這是朝內群臣所共同親見的事,沒有人不對這種犯上的狂徒氣憤不已。

【原文】

從前朕遣塞思黑往西大同者,原欲離散其一黨一 ,不令聚於一處,或可望其改過自新。

豈知伊怙惡不悛,悖亂如故,在外寄書允,公然有「機會已失,悔之無及」等語。

又與伊子巧編格式,別造字樣,傳遞京中信息,縫於騾夫衣襪之內,詭計一陰一謀,甚於敵國奸細。

有奸民令狐士儀,投書伊處,皆反叛之語,而伊為之隱藏。

其他不法之處甚多,不可勝數。

允賦性狂愚,與阿其那尤相親密,聽其指使。

昔年因阿其那謀奪東宮之案,皇考欲治阿其那之罪,允與塞思黑在皇考前袒護強辯,致觸聖怒,欲手刃允。

此時恆親王允祺抱勸而止。

皇考高年,知伊愚逆之性,留京必致妄亂啟釁,後因西陲用兵,特遣前往效力,以疏遠之。

伊在軍前,貪婪一婬一縱,惡跡種種。

及朕即位,降旨將伊喚回,伊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禮犯分,朕悉皆曲宥,仍令奉祀景陵。

竟有奸民蔡懷璽,投書伊之院中,造作大逆之言,稱允為皇帝,而稱塞思黑之母為太后。

允見書,將大逆之語剪裁藏匿,向該管總兵云:「此非大事,可酌量完結。」

即此,則其悖亂之心,何嘗改悔耶!允無知無一恥,昏庸貪劣,因其依附邪一黨一 ,不便留在京師,故令送澤卜尊丹巴一胡一 土克圖出口。

伊至張家口外,托病不行,而私自禳禱,連書雍正新君於告文,怨望慢褻,經緒王大臣等以大不敬題參。

朕俱曲加寬宥,但思若聽其閒散在外,必不安靜奉法,是以將伊禁錮以保全之,伊在禁錮之所竟敢為鎮魘之事,經伊跟隨太監舉出,及加審訊,鑒鑒可據。

允亦俯首自認,不能更辯一詞。

從前諸王大臣臚列阿其那大罪四十款,塞思黑大罪二十八款,允大罪十四款,又特參允鎮魘之罪,懇請將伊等立正典刑,以彰國憲。

朕再四躊躇,實不忍,暫將阿其那拘禁,降旨詢問外省封疆大臣,待其回奏,然後定奪。

仍令太監數人供其使。

令一切飲食所需,聽其索齲不意此際阿其那遂伏冥誅,塞思黑從西寧移至保定,一交一 與直隸總督李紱看守,亦伏冥誅。

夫以皇考至聖至慈之君父,而切齒痛心於阿其那、塞思黑等,則伊等不忠不孝之罪,尚安有得逃於天譴者乎?

【譯文】

從前朕派遣塞思黑往大同辦事,原打算是拆散他們的小集一團一 ,不讓他們聚在一起,也許可以使他們改過自新。

誰知道他堅持作惡,不肯改悔,照常悖逆擾亂。

在外邊寄書信給允,公然在信裡d機會已失,悔之無及」

等話。

又和他的兒子巧編了一些暗語,或造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字樣,傳遞京中的信息,並把這情報縫到騾夫的衣服和襪子夾層裡。

詭計一陰一謀,比敵國的奸細更狠。

有個奸民名叫令狐士儀,投書信到他那裡,內容都是鼓動反叛的語言,而他卻對令狐士儀進行包庇隱藏。

其他還有很多不法的地方,舉不勝舉。

允本性狂妄而愚昧,和阿其那關係尤其密切,一切聽阿其那指揮。

當年因為阿其那謀奪東宮的案件,父王準備處治阿其那的罪行。

允和塞思黑在父王面前為他辯護,以致觸怒父王,打算親自拔刀殺死允。

這時被恆親王允祺抱住勸說,才平息下來。

因為父王年齡已高,知道允愚昧而忤逆的個性,如留在京師,一定要肇起禍端,後來因為西方邊境戰事,才特派他前往軍營出力,用以疏遠他。

他在軍隊裡貪婪一婬一縱,作了很多壞事。

到朕即皇帝位以後,才下了諭旨,把他召回京師。

他在朕的面前,仍然十分放肆傲慢,違犯禮儀和名分,朕都一一寬大不究,仍然派他奉祀景陵。

竟然有奸民蔡懷璽投書信到他家的院子裡,內容有很多大逆不道的話,竟稱允為皇帝,而稱塞思黑的母親為太后。

允見了這書信,把其中大逆不道的話剪裁下來收藏,向管理這案的總兵官說:「這不算大事,可以酌情完結案子。」

從這一點來看,他悖亂的心思,何嘗有一點改悔的意思呢?允既無知又無一恥,昏庸貪劣。

因為他依附於奸一黨一 ,不便留他在京師,所以讓送他到澤卜尊丹巴一胡一 土克圖出口居祝他到張家口外,便托病不行,而暗中禳禱詛咒,接連在告文中書寫雍正新君名字焚化,表現了他的怨恨和褻瀆於朕。

經諸王公大臣發現,以犯大不敬罪上本參奏他,朕都加以寬容原諒。

但想如果讓他在外隨意遊蕩,一定不能安分守法,所以才把他禁錮起來,以保護他不再生出是非。

他在禁錮的地方,仍然不安分,竟敢用鎮魘的邪術害人。

經跟隨他的太監發現檢舉,便加以審問,證據確鑿,允也低頭承認了這事,無法作一句辯解。

以前諸位王公大臣共列舉了阿其那大罪四十條,塞思黑大罪二十八條,允大罪十四條,又特別參奏允搞鎮魘的事,懇求把他們立正典刑,以彰明國法。

朕心中再四躊躇,確實有些不忍用刑。

因而暫時把阿其那拘禁起來,又下諭旨給各省總督、巡撫,讓他們對處理發表意見,等他們回奏以後,再作最後決定。

同時仍派了太監數人,供阿其那使喚,一切飲食用物,聽憑他隨便索要。

不料這時阿其那受到一陰一司懲罰而死去。

塞思黑從西寧移到保定,一交一 直隸總督李紱看守,也受到一陰一司懲罰而死。

像皇父那樣非常聖明非常仁慈的君主,尚且切齒痛心於阿其那、塞思黑等人,那麼他們犯了不忠不孝的大罪,還怎麼能逃掉上天的懲罰!

【原文】

朕在藩邸,光明正大,公直無私,諸兄弟之才現實不及朕,其待朕悉恭敬盡禮,並無一語之爭竟,亦無一事之猜嫌,滿洲臣工及諸王門下之人,莫不知者。

今登大位,實無絲毫芥蒂於胸中,而為報怨洩憤之舉,但朕纘承列祖皇考基業,負荷甚重,其有關於宗廟社稷之大計,而為人心世道之深憂者,朕若稍避一己之嫌疑,存小不忍之見,則是朕之獲罪於列祖皇考者大矣。

古人一大義滅親,周公所以誅管蔡也,假使二人不死,將來未必不明正典刑。

但二人之死,實系冥誅,眾所共知共見。

朕尚未加以誅戮也。

至於朕秉公執法,鋤惡除奸,原不以誅戮二人為諱,若朕心以此為諱,則數年之中,或暗賜鴆毒,或遣人傷害,隨時隨地皆可隕其性命,何必咨詢內外諸臣,眾意僉同而朕心仍復遲回不決,俾伊等得保首領以歿乎?至允、允將來作何歸結,則視乎本人之自取,朕亦不能予定。

而目前則二人現在也。

朕之兄弟多人,當阿其那等結一黨一 之時,於秉性聰明,稍有膽識者,則百計籠絡,使之入其匪一黨一 ,而於愚懦無能者,則恐嚇引誘,使之依附聲勢,是以諸兄弟多迷而不悟,墮其術中。

即朕即位以後,而懷藏異心者,尚不乏人,朕皆置而不問。

朕之素志,本欲化導諸頑,同歸於善,俾朝廷之上,共守君臣之義,而宮廷之內,得朕兄弟之情,則朕全無缺陷,豈非至願。

無如伊等惡貫滿盈,獲罪於上天、皇考,以致自速冥誅,不能遂朕之初念。

此朕之大不幸,天下臣庶,當共諒朕為國為民之苦心,今逆賊乃加朕以屠弟之名,朕不辯亦不受也。

【譯文】

朕在藩邸時,光明正大,正直無私,諸位兄弟的才能和見識,實在不如朕。

他們待朕都恭敬盡禮,並沒有一句話爭論,也沒有一件事猜疑,滿洲的臣下和侍從和諸王屬下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所以朕今天登上皇帝之位,實在沒有一絲一毫芥蒂存在心裡,而對他們做出報怨洩憤的行為。

但是朕既然承襲了列位皇祖留下的基業,擔子是很重的,其中有關國家社稷安危的大事,而受到人心和世道深為擔憂的事,朕如果為了避免自己的嫌疑,存在著一點小不忍的私心,那麼反而使朕大大得罪於列位皇祖在天之靈了。

古人有「大義滅親」的說法,周公誅殺管叔、蔡叔就是這樣。

假如阿其那、塞思黑二人不死,將來也未必不明正典刑,但是二人之死確實是受了一陰一司懲罰,這是很多人親眼見到的,朕還沒有來得及對他們執行誅殺。

至於朕秉公執法,鋤惡除奸,本來便不怕殺了他二人被別人說閒話。

如果朕心中存有不敢公開殺他們的心思,那麼在拘禁他們的幾年裡,或暗用毒一藥,或派人傷害,隨時隨地都可以害他們性命,何必發旨徵求內外大臣們的意見呢?大家意見一致認為該殺,而朕內心仍然遲疑不決,仍使他們得以保全頭顱落個全一屍一而死!至於允、允將來會有什麼結果,則要看他們本人的表現,朕也無法預定,而這二人目前還活著。

朕的兄弟很多,當阿其那等結一黨一 營私時,對於頭腦聰明,稍有膽識的,便千方百計地去籠絡,使他加入他們的匪一黨一 ;對於懦弱無能的,則採用恐嚇和引誘的方法,使他去依附他們,以壯大聲勢。

因此諸位兄弟大都受到他們的迷惑而不省悟,落入他們的圈套。

即使在朕即位以後,而心中包藏著叛逆之心的,還不止一二人,朕對這些都置之不問。

朕的一貫志願,是希望化導他們頑固思想,一同歸於善美。

使朝廷裡面,共同謹守君臣的道義,而在宮廷裡面,使朕得享兄弟之情,那麼朕就不會感到有什麼缺陷了。

這難道不是朕最大的願望嗎?無奈他們惡貫滿盈,獲罪於上天和皇父,以致自己加速自己受到鬼神的懲罰,不能順遂朕當初的心願,這是朕的一大不幸。

天下的臣子百姓,一定要諒解朕這種為國為民的苦心。

現在逆賊強加給朕以殺弟的罪名,這一件事,天下後世自有公論,朕不打算辯解,也決不接受這種誣謗的說法。

【原文】

至逆書謂朕為貪財,朕承皇考六十餘年太平基業,富有四海,府庫充盈,是以屢年來大沛恩澤,使薄海黎庶,莫不均沾。

如各省舊欠錢糧,則蠲免幾及千萬兩,一江一 南、一江一 西、浙一江一 之浮糧,則每年減免額賦六十餘萬兩。

地方旱澇偶聞,即速降諭旨,動帑遣官,多方賑恤,及災傷勘報之後,或按分數蠲除,或格外全行豁免。

今年又降諭旨,被災蠲免分數,加至六分七分。

至於南北黃運河工堤工,興修水利,開種稻田,以及各省建造工程,備辦軍需,恩賜賞賚,所費數百萬兩,皆內動支帑項,絲毫不使擾民。

夫以額徵賦稅,內庫帑金減免支給如此之多,毫無吝惜,而謂朕為貪財,有是理乎?只因從前貪一官污吏,蠹國殃民,即置重典,亦不足以蔽其辜。

但不教而殺,朕心有所不忍,故曲宥其死,已屬浩蕩之恩,若又聽其以貪婪橫取之資財肥身家,以長子孫,則國法何存,人心何以示儆?況犯法之人,原有籍沒家產之例,是以將奇貪極酷之員,照例抄沒,以彰憲典,而懲貪一污,並使後來居官者,知賦私之物,不能入已,無益有害,不敢復蹈故轍,勉為廉吏,此朕安百姓,整飭吏治之心。

今乃被貪財之謗,豈朕不吝惜於數千百萬之帑金,而轉貪此些微之贓物乎?

至於屬員,虛空錢糧,有責令上司分賠者,蓋以上司之於屬吏有通同侵蝕之弊,有瞻徇容隱之風,若不重其責成,則上司不肯盡察吏之道,而侵盜之惡一習一 無由而止。

是以設此懲創之法,以儆惕之。

俟將來上官皆能察吏,下寮群知奉公,朕自有措施之道。

若因此而謗為貪財,此井蛙之見,焉知政治之大乎?至逆書謂朕好殺,朕性本最慈,不但不肯妄罰一人,即步履之間,草木螻蟻,亦不肯踐踏傷損。

即位以來,時刻以祥刑為念,各省爰書及法司成讞,朕往復披覽,至再至三,每遇重犯,若得其一線可生之路,則心為愉快,倘稍有可疑之處,必與大臣等推詳講論,期於平允。

六年以來,秋審四經停決,而廷議緩決之中,朕復降旨,察其情罪稍輕者,令行矜釋,其正法及勾決之犯,皆大逆大惡之人,萬萬法無可貸者。

夫天地之道,春生秋殺。

堯舜之政,弼教明刑。

朕治天下,原不肯以婦人之仁,弛三尺之法。

但罪疑惟輕,朕心慎之又慎,惟恐一時疏忽,致有絲毫屈枉之情,不但重闢為然,即笞杖之刑,亦不肯加於無罪者,每日誠飭法司,及各省官吏等,以欽恤平允為先務。

今逆賊謂朕好殺,何其與朕之存心行政相悖之甚乎?

【譯文】

至於逆書又攻擊朕是貪財的人。

朕繼承了父王六十多年的太平基業,富有整個國家,各地國庫充盈,所以幾年來屢次施加恩澤,使全國黎民百姓沒有不得到利益的。

比如各省過去欠的錢糧,就豁免了幾乎有幾千萬兩。

一江一 南、一江一 西、浙一江一 等省的浮糧,則每年減免田賦六十餘萬兩。

有的地方偶然發生旱災或水災,便立刻發下諭旨,動用國庫,派遣官員,多方面地去賑濟撫恤受災百姓。

到災情詳細報來以後,根據情況或按比例減除田賦,或完全豁免。

今年又降下諭旨,將遭災地區減免賦稅比例,加到六分至七分。

至於南北的黃河和運河的河工、堤工,興修水利,開種稻田,以及各省的建造工程,備辦軍需,以及特恩賞賜等,共需花費幾百萬兩銀子,一律動用國庫開支,絲毫不准向百姓徵收,以防擾害百姓。

徵收賦稅向來都有定額,國庫和皇室內庫的庫藏減免和動用如此之多,沒有一點吝惜,竟然說朕貪財,難道有這個道理嗎?

只是因為從前貪一官惡吏禍國殃民,即使把他們處以極刑,也不足以抵得上他們的罪惡。

但是不加教育而殺掉他們,朕心中實在有些不忍,所以寬大處理免去死罪,這已經是很大的恩惠了。

如果又聽任他們把貪婪得來的財物養肥自己身家以及留給子孫,那麼國法何在?人心如何以此為戒?況且對犯法的人原來就有抄沒家產的定例,所以要把奇貪極酷的官員,照例抄沒家產,以申國法,以懲貪一污。

並且使後來做官的人,知道贓私的東西不能侵吞歸己,否則無益有害,而使他們不敢重蹈覆轍,努力去作一個廉潔官吏。

這是朕為了愛護百姓、整飭吏治的措施,如今竟被作為貪財而進行誹謗。

豈有朕不吝惜千百萬兩的庫金,反而去貪這些微小的贓物嗎?

至於下屬官吏虧空賦稅錢糧,有責令上司分賠的原因,是因為上司和所屬吏員,往往有通同作一弊 侵吞,或者包庇寬容的邪風。

如果不追究他的責任,則上司便不肯盡力監督手下的辦事官吏,而侵吞公款貪一污盜竊的歪風也沒辦法制止。

所以才設立這種懲辦方法,以勸戒警告他們。

等到將來上官都能認真監督下屬,下屬都知道廉潔奉公,朕自有新的措施。

如果因為這一點,便誹謗朕是貪財的人,這實在是井底之蛙的見解,怎能知道政治手段的高深博大啊!

至於逆書又攻擊朕生性好殺。

朕的本性是最仁慈的,不但不肯隨便懲罰一人,即使在走路時,草木螻蟻,也都不肯去踐踏傷害。

自即位以來,時刻以謹慎用刑為宗旨。

各省上報的犯人口供文書以及法司定罪的意見,朕總是反覆閱看,往往看二三遍。

每遇到死刑重犯的案件,如果從中可以找出他一線生機之路,朕心中總是十分愉快。

如果稍有可疑之處,一定和大臣們仔細商量推詳,務必求得判刑公平適當。

六年以來,每逢秋季判決死刑犯時,有四次下諭停止執行,而在朝廷內討論暫緩處決的犯人時,朕又降旨,考察其中罪行稍輕的,命令可以不殺。

其被正法和勾決的犯人,都是大逆大惡,法律上萬萬難以寬大的人。

天地的規律是春生秋殺,堯舜的政治,是把刑法當作教育的輔助工具。

朕治理天下,本來不肯以婦人般的小恩小惠,而廢弛三尺刑法。

但是對判刑都要從輕處著想,朕心中是慎之又慎的,唯恐因一時的疏忽大意,致使產生一絲一毫冤屈的情況。

不但對於死罪重刑是這樣,即使判杖打的,也不肯隨意加到無罪的人身上。

每天都告誡司法官員和各省地方官吏等人,要以體恤百姓處理公正為第一要緊的事。

現在逆賊說朕生性好殺,怎麼和朕的存心以及實行的政治相差得那麼遠呢?

【原文】

又逆書謂朕為酗酒,夫酒醴之設,聖賢不廢。

古稱堯千鐘,舜百,《論語》稱孔子惟酒無量,是飲酒原無損於聖德,不必諱言。

但朕之不飲,出自天性,並非強致。

而然前年提督路振揚來京陛見。

一日忽奏云:「臣在京許久,每日進見,仰瞻天顏,全不似飲酒者,何以臣在外任,有傳聞皇上飲酒之說。」

朕因路振揚之奏,始知外聞有此浮言,為之一笑。

今逆賊酗酒之謗,即此類也。

又逆書謂朕為一婬一色。

朕在藩邸,即清心寡慾,自幼性情不好色慾。

即位以後,宮人甚少。

朕常自謂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

遠色二字,朕實可以自信,而諸王大臣近侍等,亦共知之。

今乃謗為好色,不知所好者何色?所一寵一 者何人?在逆賊既造流言,豈無耳目,而乃信口譏評耶!

又逆書謂朕為懷疑誅忠。

朕之待人,無一事不開誠佈公,無一處不推心置腹,胸中有所欲言,必盡吐而後快,從無逆詐,億不信之事。

其待大臣也,實視為心膂股肱,聯絡一體,日日以至誠訓誨臣工。

今諸臣亦鹹喻朕心有感孚之意。

至於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則朕之所誅戮者也。

年羹堯受皇考及朕深恩,忍於背負,胸懷不軌,幾欲叛逆。

其貪酷狂肆之罪,經大臣等參奏九十二條,揆以國法,應置極刑。

而朕猶念其西藏、青海之功,從寬令其自盡;其父兄俱未處分,其子之發遣遠方者,今已開恩赦回矣。

鄂倫岱、阿靈阿實奸一黨一 之渠魁。

伊等之意,竟將東宮廢立之權,儼若可以操之於己。

當阿其那惡跡敗露之時,皇考審詢伊之太監,比將鄂倫岱、阿靈阿同惡共濟之處,一一供出,荷蒙皇考寬宥之恩,不加誅滅。

而伊等並不感戴悔過,毫無畏懼,愈加親密,鄂倫岱仍敢強橫踞傲,故意觸犯皇考之怒。

當聖躬高年頤養之時,為此忿懣恚恨,臣工莫不切齒。

阿靈阿罪大惡極,早伏冥誅。

伊子阿爾松阿,倣傚伊父之行,更為狡獪。

朕猶念其為勳戚之後,冀其洗心滌慮,以蓋前愆,特加任用,並令管理刑部事務。

而伊逆心未改,故智復萌,顛倒是非,紊亂法律。

一日審理刑名,將兩造之人,用三木各夾一足,聞者皆為駭異。

又與鄂倫岱同在乾清門,將朕所降諭旨擲之於地,其他狂悖妄亂之處,不可殫述。

朕猶不忍加誅,特命發往奉天居住,使之解散其一黨一 羽,尚可曲為保全,豈料二人到彼全無悔悟之念,但懷怨望之心,而在京之邪一黨一 ,仍然固結,牢不可破。

朕再四思維,此等巨惡,在天理國典,斷不可赦,於是始將二人正法。

至於蘇努則老奸大蠹,罪惡滔天,實逆一黨一 之首惡。

隆科多則罔上欺君,款跡昭著。

二人皆伏冥誅,未膺顯戮。

逆書之所謂懷疑誅忠者,朕細思朕於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三人之外,並未誅戮忠良之大臣。

想逆賊即以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蘇努、隆科多等為忠良乎?天下自有公論也。

又逆書謂朕為好諛任佞。

朕在藩邸四十餘年,於人情物理,熟悉周知,讒諂面諛之一習一 ,早已洞察其情偽,而厭薄其卑污。

不若沖幼之主,未經閱歷者也。

是以即位以來,一切稱功頌德之文,屏棄不用,不過臣工表文,官員履歷,沿一習一 舊日體式,作頌聖之句,湊合成章,朕一覽即過,不復留意。

日日訓諭大小臣工,直言朕躬之闕失,詳陳政事之乖差,以忠讜為先,以迎合為戒。

是以內外諸臣,皆不敢以浮誇頌禱之詞見諸言奏,恐為朕心之所輕。

今逆賊之所謂好諛任佞者,能舉一人一事以實之否耶?

以上諸條,實全無影響,夢想不及之事,而逆賊滅絕彝良,肆行詆毀者,必有與國家為深仇積恨之人捏造此言惑亂眾聽。

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之奸一黨一 ,被朕懲創拘禁,不能肆志,懷恨於心,或貪一官污吏,匪類棍徒,怨朕執法無私,故造作大逆之詞,洩其私憤。

且阿其那、塞思黑當日之結一黨一 肆惡,謀奪儲位,也於皇考則時懷忤逆背叛之心。

於二阿哥則極盡搖亂傾陷之術,因而嫉妒同氣,排擠賢良,入其一黨一 者,則引為腹心。

遠其一黨一 者,則視為仇敵。

又如阿其那,自盜廉潔之名,而令塞思黑、允、允貪賦犯法,橫取不義之財,以供其市思沽譽之用。

且允出兵在外,盜取軍需銀數十萬兩,屢次遣人私送與阿其那,聽其揮霍。

前允之子供出,阿其那亦自認不諱者。

又如阿其那殘忍性成,逐日沉醉。

當朕切加訓誡之時,尚不知改。

伊之護軍九十六,以直言觸怒,立斃杖下,長史一胡一 什吞,亦以直言得罪,痛加楚,推入水中,幾至殞命。

允亦素性嗜酒,時與阿其那沉湎輕生。

允又復漁色宣一婬一,不知檢束,以領兵之重任,尚取青海台吉之女,及蒙古女子多人,恣其一婬一蕩,軍前之人誰不知之?

【譯文】

又逆書說朕性好酗酒。

酒是祭祀和宴會必須設備的,即使是聖賢,也不廢止飲酒。

古時稱「堯千鐘,舜百」。

《論語》裡也說孔子「唯酒無量」。

所以飲酒本來就對聖人的道德沒有什麼損害,所以不必諱言。

但是朕的不喝酒,卻是天生的一習一 性,並不是強制不喝。

前年提督路振揚來京朝見,一天忽然啟奏說:「臣在京很久,每天進見皇上,仰看皇上容顏,完全不像喝過酒的。

為什麼臣在外省任上時,有傳聞皇上飲酒的說法?」

朕因為路振揚這次啟奏,才知道外邊有這種不實的傳說,因一笑了之。

現在逆賊誹謗朕酗酒,就是這一類謠言的反映。

又逆書說朕好色貪一婬一。

朕在身為雍親王時,便清心寡慾,自幼性情便不好色。

即位以後,皇宮內的宮女很少,朕常自以為天下人不好色的,沒有能比得上朕的。

「遠色」

兩個字,朕完全可以自信。

而且諸王公大臣和侍從們也都共知。

而今卻誹謗朕好色,不知所好的什麼色?所一寵一 的又是什麼人?逆賊既能製造流言蜚語,難道就沒有一點耳目,便要信口一胡一 縐加以譏諷嗎?又逆書裡說朕生性好懷疑而濫殺忠良。

朕待別人,沒有一件事不是開誠佈公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推心置腹的。

胸中想說什麼話,必定要全部吐露出來才感到痛快,從來沒有作過欺詐和不講信用的事。

至於對待大臣,確實把他們當成心腹和臂膀,結成了一個整體。

天天用至誠來教育臣子和侍從,如今諸臣也都瞭解朕的這種用心,都非常信服。

至於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則是朕下令處死的。

年羹堯受到父皇和朕的深恩,竟然忍心背負,胸中懷有不軌的想法,幾乎要發動叛亂,他的貪贓和殘暴的罪行,經大臣們參奏,都有九十二條之多。

根據國法,應處以極刑,而朕念他在西藏、青海的戰功,從寬處理,讓他自荊他的父兄都沒有受處分,他的兒子流放到邊遠地區,現在已經開恩放回。

鄂倫岱、阿靈阿則確實是奸一黨一 的主要頭目。

他們的想法,把東宮廢立的權力,好像就操在他手裡一樣。

當阿其那罪行敗露的時候,父王審問其宮中的太監,太監才把鄂倫岱、阿靈阿共同作惡的事一一招供出來。

蒙受父王的開恩寬大,沒有加以誅殺,可是他們並沒有感恩悔過,絲毫不害怕,反而更抱成親密的一一團一 。

鄂倫岱仍然十分強橫傲慢,故意去觸父王的怒。

當父王年齡老大需要靜心休養的時候,為了這事心情十分憤恨,而臣子和侍從對他們無不切齒痛恨。

阿靈阿罪大惡極,早已受到一陰一司的懲罰而死。

他的兒子阿爾松阿卻倣傚其父親的行為,更加狡猾奸詐。

朕還想到他是有功勳的皇戚後代,希望他能洗心革面,以彌補從前的過錯,特地加以任用為官,並讓他管理刑部事務。

而他叛逆的心一點不改,故態復萌,顛倒是非,混亂法律。

有一天審問案件,竟然不問是非,用大刑把原告和被告各夾住一隻腳,聽到這事的人沒有不駭異的。

又和鄂倫岱一同在乾清宮門外邊,把朕所下的諭旨擲到地上,其他狂妄忤逆的事還很多,不能盡述。

朕還不忍對他誅殺,特下令流放到奉天居住,使他們的一黨一 羽分散,還可以保全他們不再犯罪。

而他們在京的一黨一 羽,仍然結成一一團一 ,牢不可破。

朕再四地思考,像這種大惡的人,在天理和國法上都是絕對不可赦免的,於是才把他們二人正法。

至於蘇努,則是個老奸巨滑的賊子,罪惡滔天,實是逆一黨一 的頭號惡人。

隆科多則欺君罔上,罪狀所列條款都十分明白。

二人都受到一陰一司冥誅病死,並沒有受國法處以死刑。

逆書裡說的所謂朕生性好疑而誅殺忠良,朕細想朕除了對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三人以外,並沒有殺過任何忠良大臣,因想逆賊大約是把年羹堯、鄂倫岱、阿爾松阿、蘇努、隆科多等當成忠良吧!這一點天下自會有公平的輿論。

又逆書中說朕愛好阿諛奉承而任用奸佞。

朕身為藩王達四十餘年,對於人情事故知道得十分詳細,對於進讒言和諂媚的世俗習慣,早已十分清楚其虛偽並十分討厭其卑鄙,不像那些還在童孩時便當了皇帝沒一點閱歷的人。

所以自即位以來,一切稱功頌德的文章,都拋棄不採用。

不過臣子們的奏章和官員們的履歷,都沿用過去的老模式,夾雜一些頌揚皇帝的詞句,湊合成文章。

朕總是一看即帶過,不再留意。

並天天訓諭大小官員和侍從,要敢於直言朕的缺點和過失,詳細議論政事上出現的錯誤和不足。

要以忠言為第一,以迎合皇帝心理為戒。

所以內外諸臣,都不敢把浮誇頌揚的詞句寫入奏章或口頭說出,恐怕被朕所討厭輕視。

現在逆賊說的所謂朕愛好阿諛奉承而任用奸佞之人,那麼,能夠舉出一人一事來證實一下嗎!

以上各條,實際上全是毫無根據夢想不到的事,而逆賊等滅絕良心,猖狂進行詆毀,必定是對國家心懷深仇積恨的人所捏造的,以圖惑亂百姓視聽。

比如阿其那、塞思黑等一夥的奸一黨一 ,因被朕懲辦拘禁,不能任意一胡一 為,所以才懷恨在心。

或者是貪一官污吏、流一氓 無賴等匪徒,怨恨朕執法無私,所以才捏造了這些大逆不道的謠言,以洩他們的私憤。

況且阿其那、塞思黑當年結一黨一 營私,謀奪皇儲位子,對父王則時刻懷著忤逆背叛的黑心,對二阿哥則極盡動搖陷害的手段。

他們懷著嫉妒心理,排擠賢良。

凡參加他們小集一團一 的,便看成是心腹,疏遠他們的便被看成是仇敵。

又如阿其那自己假作廉潔以沽名釣譽,卻去指使塞思黑、允、允等去貪贓枉法,奪取不義橫財,以供他賞賜別人,施加小恩小惠以博取名譽使用。

而且允領兵在外,盜取軍需銀幾十萬兩,多次派人私自送給阿其那,供他揮霍,這是前些時允的兒子招供出來,阿其那也自己承認了事實。

又如阿其那性格十分殘忍,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朕對他懇切地訓誡,他仍不知道改悔。

他的衛士九十六(人名)因為直言觸怒了他,被他立刻用刑杖打死。

長史一胡一 什吞也是因直言得罪了他,便痛加鞭打,並推到水中,差一點死去。

允也性喜飲酒,時常和阿其那在一塊豪飲不顧性命。

允又好色宣一婬一,不知檢點。

身為領軍統帥,還取要了青海台吉的女兒和蒙古女子多人,留在軍中供他一婬一樂。

軍隊裡的人哪個不知此事!

【原文】

今逆書之譭謗,皆朕時常訓誨伊等之事,伊等即負疚於心,而又銜怨於朕,故即指此以為訕謗之端,此鬼蜮之伎倆也。

且伊等之一奴一隸太監,平日相助為虐者,多發遣黔粵煙瘴地方,故於經過之處,布散流言。

而逆賊曾靜等,又素懷不臣之心,一經傳聞,遂藉以為蠱惑人心之具耳。

向因儲位未定,奸宄共生覬覦之情,是以皇考升遐之後,遠方之人皆以為將生亂階,暗行窺伺。

及朕纘承大統,繼志述事,數年以來幸無失政。

天人協應,上下一交一 孚,而兇惡不軌之徒,不能乘間伺覺,有所舉動,逆志迫切,自知無得逞之期,遂鋌而走險,甘蹈赤族之罪,欲拚命為疑人耳目之舉耳。

殊不知實於朕無損也。

又逆書云「明君失德,中原陸沉,夷狄乘虛入我中國,竊據神器」等語。

我朝發祥之始,天生聖人起於長白山,積德累功,至於太祖高皇帝,天錫神武,謀略蓋世,法令制度,規模弘遠。

是以統一諸國,遐邇歸誠,開創帝業。

迨太宗文皇帝,繼位踐祚,德望益隆,奄有三韓之地,撫綏蒙古,為諸國之共主。

是本朝之於明,論報復之義,則為敵國,論交往之禮,則為與國。

本朝應得天下,較之成湯之放桀,周武之伐紂,更為名正而言順,況本朝並非取天下於明也。

崇禎殉國,明祚已終,李自成僭偽號於北京,中原塗炭,鹹思得真主,為民除殘去虐。

太宗文皇帝不忍萬姓沉溺於水火之中,命將興師,以定禍亂。

干戈所指,流賊望風而遁。

李自成為追兵所殺,余一黨一 解散。

世祖章皇帝駕入京師,安輯畿輔,億萬蒼生鹹獲再生之幸,而崇禎皇帝始得以禮殯葬。

此本朝之為明報怨雪恥,大有造於明者也。

是以當時明之臣民,達人智士,帖然心服,罔不輸誠向化。

今之臣民,若果有先世受明高爵厚祿,不忘明德者,正當感戴本朝為明復仇之深恩,不應更有異說也。

況自甲申,至今已八十餘年,自祖父以及本身,履大清之土,食大清之粟,而忍生叛逆之心,倡狂悖之論乎?

【譯文】

現在逆書裡進行的詆毀誹謗,都是朕時常訓誡教育他們的事。

他們既內疚於心,又對朕怨恨,所以便把這些事加到朕身上進行誹謗,實在是鬼蜮的伎倆呀!況且他們的一奴一僕太監,平常幫助他助紂為虐的人,大都被流放到兩廣、貴州等邊遠煙瘴地方,所以他們便在經過的地方,到處散佈流言蜚語。

而逆賊曾靜等人,又素懷叛逆之心,一聽到這些傳聞,便藉以用作蠱惑人心的工具。

過去因為皇儲沒有確定,奸詐之徒便都生了覬覦的念頭,所以在父王駕崩以後,遠方的人都以為將要產生動亂,便暗中窺伺時機。

等到朕繼承皇位以後,照父王遺志處理政務。

幾年以來,慶幸沒有出現什麼過失,天意和民心一致,上下協調信賴。

因而圖謀不軌的兇徒,不能夠趁機有所舉動。

他們叛逆的心思十分迫切,自知沒有得逞的時候,遂不顧一切鋌而走險,甘心冒著滅族大罪的危險,打算拚命造謠以迷惑人的耳目。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種謠言實在對朕是難起到一點損害的。

又逆書裡說:「明朝的君王喪失了道德,以致中原淪陷,夷狄少數民族乘虛侵入中國,竊據了帝位」等話。

我國發祥的開始,是上天降生下聖人,興起於長白山,積累了很多德行和武功。

到太祖高皇帝時,上天賦予神聖的武功,謀略蓋世無雙,法令制度的設置,規模弘大,見識深遠,所以統一了東北各民族和部落,而開創了帝業。

到太宗文皇帝繼承帝位以後,三韓地方也來臣服,蒙古也受到綏撫,被諸國共尊為主。

所以本朝和明朝的關係,從報復的意義上來講,則是敵國;從交往的禮節上來講,則是平等友邦。

所以本朝得以統一中國天下,以成湯的放逐夏桀,周武王的討伐殷紂,更為名正言順,不像他們是以臣伐君。

何況本朝並不是取天下於明朝手中。

崇禎殉國以後,明朝便已終結了。

李自成稱皇帝於北京,中原百姓遭受塗炭,都一致地想得到真命天子出世來為民除殘去暴。

我太宗文皇帝不忍萬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命令將軍興兵,去平定禍亂。

鋒芒到處,流寇望風而逃。

李自成被追兵所殺,余一黨一 亦遂解體。

世祖章皇帝御駕進入北京,安定整頓了京師附近的地方。

億萬百姓都欣慶能獲得再生,而崇禎皇帝才得到依禮加以殯葬。

這表明本朝為明朝報仇雪恥,大有貢獻於明朝的。

所以當時明朝的臣民和見識的人士,都帖然心服,沒有不竭誠擁護本朝的。

今天在世的臣民們,如果有祖先在明朝時受過高官厚祿,而不能忘記明朝恩德的,正應當感謝本朝為明朝復仇的深恩,不應該再有其它怪異的說法。

況且自甲申年明亡以來,至今已八十多年了,一個人從他祖父到他自己,都是居住於大清的土地上,吃大清的糧食。

怎能忍生叛逆的念頭,倡導一切狂悖的言論呢?

【原文】

逆書云:「夷狄異類,詈如禽一獸 。」

夫人之所以異於禽一獸 者幾希?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義存心。

若僻處深山曠野之夷狄番苗,不識綱維,不知禮法,蠢然漠然,或可加之以禽一獸 無異之名。

至於今日蒙古四十八旗,喀而喀等,尊君親上,慎守法度,盜賊不興,命案罕見,無奸偽盜詐之一習一 ,有熙寧靜之風,此安得以禽一獸 目之乎?若夫本朝,自關外創業以來,存仁義之心,行仁義之政,即古昔之賢君令主,亦罕能與我朝倫比。

且自入中國,已八十餘年。

敷猷布教,禮樂昌明,政事文學之盛,燦然備舉,而猶得謂為異類禽一獸 乎?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是夷狄之有君,即為聖賢之流,諸夏之亡,君即為禽一獸 之類。

寧在地之內外哉6書》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本朝之得天下,非徒事兵力也。

太祖高皇帝開創之初,甲兵僅十三人,後合九姓之師,敗明四路之眾。

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實道德感孚,為皇天眷顧,民心率從,天與人歸。

是以一至京師,而明之臣民,鹹為我朝效力馳驅。

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

此皆應天順時,通達大義,輔佐本朝成一統太平之業。

而其人亦標名竹帛,勒勳鼎彝,豈不謂之賢乎?而得以禽一獸 目之乎?及吳三桂反叛之時,地方督撫提鎮,以至縣令武弁攻城破敵,轉餉挽糧,多半漢人也。

且多臨陣捐軀,守土殉節者,國史不勝其載,歷歷可數。

又如三次出征朔漠,宣力行間,贊襄蕩平之勳者,正復不少。

豈不謂之忠且義乎?而得以禽一獸 目之乎?即如岳鍾琪,世受國恩,忠誠義勇,克復西藏,平定青海,屢奏膚切,赤心奉主,豈非國家之棟樑,朝廷之柱石乎?如逆賊曾靜者,乃漢人之禽一獸 也。

蓋識尊親之大義,明上下之定分,則謂之人。

若淪喪天常,絕滅人紀,則謂之禽一獸 。

此理之顯然者也。

且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諱。

孟子云:「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

本其所生而言,猶今人之籍貫耳。

況滿洲人皆恥附於漢人之列,準噶爾呼滿洲為蠻子,滿洲聞之,莫不忿恨之,而逆賊以夷狄為誚,誠醉生夢死之禽一獸 矣。

【譯文】

逆書上說:「夷狄民族是個異類,應當罵為食獸。」

人所以和禽一獸 不同的地方是很小的,主要看他存心。

君子是以仁存在心中,以義存在心中。

如果居住在深山僻境的夷狄番苗,不懂得國家綱維,不知道禮法,蠢愚無知,也許可以加得上是與禽一獸 無異的帽子。

至於今天的蒙古四十八旗喀爾喀部落等,他們能尊親君王,謹慎地遵守法制,沒有盜賊,命案十分罕見,沒有奸偽詐騙的習慣,到處一片光明祥和寧靜太平的景象。

像這樣的少數民族,能把他們比作禽一獸 嗎?又如本朝自關外創業以來,存著仁義的心思,實行仁義的政治,即使古代著名的賢德君主,也罕有能和我朝相比配的。

而且自統一中國以來,已經八十多年,籌劃富國大計,廣施仁愛教化,禮樂昌明,政治和文學的興盛,更是光彩奪目,這樣還能說是和禽一獸 無異嗎!孔子說過:「夷狄也會有英明君主,中原地區也會有亡國昏君。」

所以夷狄有英明君主,就可成為聖賢一樣的人;中原的亡國昏君,亦就和禽一獸 沒什麼差別,豈能根據地域的內外來評判6書經》上說:「上天不偏愛任何人物,惟保護有仁德的人。」

本朝所以取得天下,並不是全靠兵力去征服的。

太祖高皇帝開始創業時,只有十三個士兵,後來匯合九姓部落的軍隊,擊敗了明朝的四路大兵。

至世祖章皇帝進入京師時,兵力也不過十萬。

要拿十萬人的軍隊,去征服十五省的天下,這豈能是人力能做到的嗎!實質是能實行道德和誠信,才被上天保護,百姓也都來擁護,天心人心都歸向本朝。

所以一到京師,明朝的臣子和百姓,都努力為本朝效力和奔走。

當時,統帥士兵的,就是原來明朝的將官;披甲執槍的,就是原來明朝的兵叮這都是順應天時,通曉大義,才輔佐本朝完全一統天下的太平基業,而這樣的人也名垂竹帛,記功於鼎彝,豈能不說他們是賢明的人?難道還可以用禽一獸 來看待他們嗎?

到後來吳三桂叛亂時,地方上的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文武官員,以至到縣令和武弁,都為討伐叛逆盡力,攻城破敵,運送糧餉,大都也是漢族人。

而且有很多人臨陣捐軀,為守土而光榮殉國。

國史裡記載也記載不完的,這些事例隨處可見。

又如三次出征沙漠,在軍隊中效力,參贊軍機而獲得功勳的人,也不少。

這些人難道不應該說他們是忠義的人嗎?還可以用禽一獸 去看待他們嗎?即使像岳鍾琪這樣人,世代受國家恩惠,忠誠義氣而又勇武,克復西藏,平定青海,多次建立功勳,赤心報效朝廷,這樣人豈不是國家的棟樑、朝廷的柱石嗎?而像逆賊曾靜等人,才真正是漢族人中間的禽一獸 !凡是懂得尊敬愛護君王的大義,明白上下關係的定分,則可以稱作人;如果喪失倫常,絕滅人性,則可以稱作禽一獸 。

這道理是十分明顯的。

而且對於「夷狄」這詞,本朝並不忌諱。

孟子說過:「舜,是東夷的人;文王,是西夷的人。」

這是從其出生地來說的,就和人有籍貫一樣。

何況滿洲人都以附於漢族人為羞恥,準噶爾人稱滿洲人為蠻子,滿洲人聽到後,沒有不忿恨的。

而逆賊以為用夷狄是一種賤視的稱呼,真是醉生夢死不明世理的禽一獸 了。

【原文】

本朝定鼎以來,世祖十八年建極開基,聖祖六十一年深仁厚澤。

朕即位以後,早夜憂勞,無刻不以閭閻為念,是以上天眷佑,雨?時若,奸宄不興,寰宇享昇平之福。

在昔漢、唐、宋極治之時,不過承平二三十年,未有久安長治如今日者。

百姓自齠齔之年,至於白首,不見兵革,父母妻子家室完聚,此非朝廷清明庶績鹹熙之所致乎?且漢、唐、宋、明之世,幅員未廣,西北諸處,皆為勁敵,邊警時聞,烽煙不息。

中原之民,悉索敝賦,疲於奔命,亦危且苦矣。

今本朝幅員弘廣,中外臣服,是以日月照臨之下,凡有血氣,莫不額手稱慶,歌詠太平。

而逆賊謂乾坤反覆,黑暗無光,此又犬獲鴟?之吠鳴,禽一獸 中之最惡者矣。

或逆賊之先世為明代之勳戚,故戀戀於明乎,今昌平諸陵,禁止樵采,設戶看守,每歲遣官致祭。

聖祖屢次南巡,皆親謁孝陵奠酹,實自古所未有之盛典,朕又繼承聖志,封明後以侯爵,許其致祭明代陵寢,雖夏、商、周之所以處勝國之後,無以加矣。

若逆賊果心念前明,更當感切肺腑,夢寐之中,惟本朝崇奉,而猶云:「內中國而外夷狄乎?」

此逆賊也。

非惟在本朝為漢人之禽一獸 ,即在明代,亦一禽一獸 ,且其意非僅比本朝為禽一獸 ,其視明代亦一漠不相關之禽一獸 耳。

【譯文】

本朝建國以來,世祖開創基業在位十八年,聖祖在位六十一年,仁德十分深厚。

朕即位以後,日夜憂勞,沒有一刻不掛念著民間百姓。

所以受到上天的愛護保佑,風調雨順,奸宄不興,全國共享太平幸福。

在過去漢、唐、宋各朝國家最興旺的時候,也不過太平二三十年,從來沒有長治久安像今天一樣的。

百姓們從嬰兒時代開始,直到成為白髮老翁,一輩子不見兵災戰禍,父母妻子家庭完聚。

這難道不是因為朝廷政治清明,成績顯明所得到的嗎?而且在漢、唐、宋、明的朝代,中國地域還不廣大,西北等地部落都是強大敵人,邊疆的警報不時聽到,烽火連年不熄。

中原的百姓,常常擔負著很重賦稅,疲於奔命,也實在危險和艱苦得很了!如今我朝幅員廣大,中外臣服我朝,所以在日月照臨的光明盛世,凡是有血氣的人,沒有不舉手加額而為之慶賀,歌頌太平盛世的。

而逆賊卻說乾坤反覆,黑暗無光,這真是好像瘋狗和夜梟一樣的吠叫,是禽一獸 中最可惡的東西了。

或者說逆賊的祖先,是明朝的勳臣或皇戚,所以才對明朝戀戀不捨嗎?今天昌平縣明朝皇陵,禁止百姓進入打柴,並設立門戶派人看守,每年還要派官員去祭祀。

聖祖幾次南巡,都親自到南京的明孝陵祭奠,實是自古以來沒有的盛典。

朕又繼承聖祖遺志,封明代皇帝後人為侯爵,並允許他們到明朝皇陵致祭。

這種恩典,雖在夏、商、周時,處理亡國君主的後代,也不能超過今天了。

如若逆賊果然是懷念前明,更當銘感於肺腑和夢寐之中,對我朝加以感恩崇敬,還能說什麼內地是中國,邊遠地方是夷狄嗎?這些逆賊,他不但在本朝可以說是漢族人中間的禽一獸 ,即使在明朝也是一個禽一獸 。

而且他們不但把本朝比為禽一獸 ,他們看待明朝,也是一個漠不相關的禽一獸 了。

【原文】

又云:「五六年內寒暑易序,五穀少成,恆雨恆?,荊、襄、岳、常等郡,連年洪水滔天,吳、楚、蜀、粵,旱澇時聞,山崩川竭,地暗天昏。」

夫天時水旱,關乎氣數,不能保其全無,所恃人力補救耳。

如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曾無損於一帝一王賢聖之名,但朕自嗣位以來,賴天地祖宗之福庇,一陰一陽一和順,風雨時調,五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