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覺迷錄》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問曾靜:你在湖南供內有「極好殺人,京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大義覺迷錄》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

大義覺迷錄

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

【原文】

問曾靜:你在湖南供內有「極好殺人,京城凜凜」等語。

我皇上如天好生,自元年以來,凡矜恤民命之案,不可枚舉。

即今四月十一日以後,現有督撫及刑部擬定之案,如雲南之黑夜殺人八十二歲老婦何氏一案;廣東之毆傷服叔謝伯達一案;一江一 西之不知情奸婦劉氏一案;安慶之誤傷兄命郭國正一案;浙一江一 之誤傷妻命曹道生一案;山西之父為代首之劫盜查聲聞一案。

凡有一線可生者,皆令九卿詳議,從寬減等。

又逃縱之竊盜趙玉等一案,私鑄錢文之張仙等一案。

或以愚人未知定例,或情罪稍輕,俱從寬減。

至同毆庶母一之 曹一案,以情罪尚輕,不忍處以極典,命確查定議。

其廷臣所議,如定捕役治罪之例,符咒作奸之例,皆以未曾議及通行曉諭,及與以遵奉之期,敕部另行詳議。

此數日之內,成讞具在,可逐件與你詳看。

難道曾靜未到之先,皇上預知你來,特為此詳刑之事,以示寬大之恩麼!這傳說紛紛,「極好殺人」之說,確有何人枉殺?確於何年何月日濫殺一人?並傳說何人?你須一一據實說來。

【譯文】

問曾靜:你在湖南時的供詞裡承認說過「極好殺人,整個京城都感到寒氣逼人」的話。

我皇上像天地一樣,有好生之德,自元年以來,憐憫體恤民命的案件,不可枚舉。

就說今年四月十一日以後,督撫及刑部已經擬定的現有案件,如雲南的黑夜殺人的八十二歲老婦何氏一案;廣東的毆傷服叔謝伯達一案;一江一 西的不知情奸婦劉氏一案;山西的父為代首之劫盜查聲聞一案;安慶的誤傷兄命郭國正一案;浙一江一 的誤傷妻命曹道生一案等等。

凡有一線可生的希望,皇上都是又令九卿大臣詳細再議,從寬減罪。

又有逃縱的竊盜趙玉等人一案,私自造錢的張仙等人一案。

有的因其愚魯,不知道國家規定的條例,有的是因情節稍輕,一律從寬處理。

至於共同毆打庶母的曹一案,因他的情節尚輕,不忍處以極刑,命臣下查定確實之後最後議定。

根據廷臣所討論決定的,例如規定捕役治罪之條例,利用符咒詐騙的處罪條例,都因為過去未曾向天下講明,讓有關部門另行詳議。

這幾天以內,現成的文案材料具在,可以逐件給你詳看。

難道說你曾靜沒有到來之前,皇上預知你來,故意作假給你看的嗎?這傳說紛紛「極好殺人」之說,到底有哪個人被枉殺?何年、何月、何日濫殺過一人?傳說殺了什麼人?你必須一一據實說來。

【原文】

曾靜供:彌天重犯始以不知人情世事,誤聽謠言,發狂作悖,而身陷極惡大罪。

自事發到長沙,及今大半年,旁聽市井傳頌,歷睹當世休嘉,乃知聖德淵深,光被四表,原無絲毫瑕類,久為普天所共仰。

到京以來,無一時一刻不痛悔感泣,惶愧悚慄,不惟無面見人,抑且無地自容,加以皇恩屢頒,更覺受恩愈重,罪過愈深。

古今來有這樣聖天子撫綏萬方,直及於禽一獸 不如之重罪者乎!復蒙諭旨下問,於本月十一日,大人仰承旨意,恭捧皇上御批九卿所奏民間重案,國典條例,彌天重犯跪伏階前,敬讀感服,不覺慌恐汗背。

雖聖慮高深,不能仰測毫末,而一種體天好生之德,焦勞愛養之念,盎然見於御批之下,實足令人感泣無窮。

如雲南所奏之黑夜殺人,以主謀造意,歸於八十二歲之老婦,擬斬。

復將其子何汪、何世逵、何永傑為同謀加功擬絞。

蓋婦人夫死,義當從子,何汪何故不諫止其母,而輕從八十餘歲之老母以殺人,且開場下手打傷,何汪已有明供,似難更扯別人擬抵罪,而黑夜抱草燒一屍一,尤非八十餘歲之婦人所能,今以何氏擬斬,復以三子擬絞,似傷民命太多。

又廣東之毆傷服叔,此因爭祭田,縣斷銀田,兩未一交一 清,謝日一習一 亦不合持棍至謝伯逵門首詈罵,與平昔越分無禮,強悍而毆尊屬致死者,必竟不同。

又一江一 西之不知情奸婦,此通姦在前,謀殺在後,兩事不相涉。

光離居又已多年,劉氏夫妻之義未絕,且有子八歲,豈肯棄夫以從奸!律之所謂「姦夫自一殺其夫,奸婦雖不知情,絞而監候」者,此正就通姦時看,非若劉氏之別居有年,此時並無奸意萌發也。

此三條聖慮通微,照及民隱,所以不肯依擬,而敕九卿議奏也。

【譯文】

曾靜供:彌天重犯開始不知人情世事,誤聽謠傳,發狂作亂,使自身陷入罪大惡極之境地。

自從小民的案發到長沙至今大半年之間,旁聽市井傳頌,歷睹當世美好,才知道聖德淵深,光被四表,原沒有一點過錯,久為普天之下所敬仰。

自從到京城以來,沒有一時一刻不感到痛悔,不但覺得無臉見人,而且也感到無地自容。

加上皇上一次又一次寬大處理,更覺得受恩愈重,罪過愈深。

古往今來,哪有這樣的聖明天子,不但撫慰萬方,而且對一個禽一獸 不如的重罪之人,這樣恩赦有加。

現蒙諭旨下問,於本月十一日,大人曾仰承旨意,恭捧皇上親手批示的九卿所奏民間的那些重要案件及國家條例,典章制度,讓彌天重犯跪伏階前,直接目睹敬閱,真是萬分感服,惶恐汗背。

雖說聖慮高深,不能仰測毫末,但是皇上的體天好生之德,操勞愛民之念,明明白白地見於御批之下,真是令人感慨,激動得讓人流淚。

就說雲南所奏的黑夜殺人一案,把主謀定為八十二歲的老婦判以死刑,又把她的兒子何汪、何世逵、何永傑也當作同謀判以絞刑。

其原因是婦人的丈夫已死,按三綱五常之義,老婦應當聽從兒子的,這樣何汪為什麼不諫阻他的母親,而輕率地順從他的八十餘歲老母去殺人,而且當場下手打傷,何汪已有清楚的供詞,好像難以再拉扯另人抵罪,然而黑夜抱草燒一屍一,尤其不可能是八十餘歲老婦所幹得了的。

這個案件把何氏判以死刑,又把她的三個兒子處以絞刑,好像的確傷民命太多。

又有廣東的毆傷服叔一案,因為祭田引起爭執,縣衙已經斷了銀田,兩未一交一 清,但是謝日一習一 也不該手持棍棒至謝伯逵門前大罵,這與平時那種越分無禮,恃強凌弱毆打長輩致死人命的情況不同。

又有一江一 西的不知情奸婦一案,通姦之事發生在前,謀殺之事發生在後,兩者沒有牽扯。

況奸婦與其夫離居已有多年,劉氏夫妻的情義未絕,而且還有八歲的孩子,哪肯背棄丈夫而去從姦殺人。

法律中有關於「姦夫自一殺其夫,奸婦雖不知情,絞而監候」的條文,這正按通姦來看,不因為劉氏別居多年,此時不可能萌發奸意。

這三個案子,皇上考慮的真是細緻,明察秋毫,著意關照民間的隱情,所以不肯依照原來的判決,而令九卿再行復議,盡量處理得當。

【原文】

又一江一 西之誤傷兄命,此郭國正、郭國賓兄弟相好,素無嫌隙,因催丁錢小事,拂意生怨,且先是郭國賓以酒壺擲國正不中,而郭國正拾原壺反擊郭國賓,以致殞命。

初非立意殺兄,執凶向前毆擊致死,是以改應斬監候。

又曹道生之妻汪氏不循婦道,夫索茶不與,嗔責不受,反拾石還擊,以頭撞夫。

道生氣忿,乃用柴片連毆,以致殞命。

此是汪氏自失三綱大義,非本無犯而道生有意欲殺,律當擬絞也。

皇上從寬枷責完結,不惟使夫婦之義正,而欽恤之恩,益覺有加而無已矣。

又查聲聞雖盜首,實非本意行劫,乃誤聽李瞎子之言,志在焚燬契券,以圖復占。

此愚民無知,情有可原,所以一經伊父代首,聖心之念切,意許原例從寬免死,此皆一線可生,我皇上不忍置之死地也。

又如趙玉、田群、劉五以犯盜監禁逃縱,例當加倍治罪。

聖慮謂此本系行竅愚人,未必知有逃縱加倍治罪之例,其所犯罪,仍照舊擬。

且敕部頒飭天下衙門,將新例張示禁門,使犯罪囚人,入監即知。

又私鑄錢文,律斬立決。

張仙等私鑄,睿照分出張仙以造賣銅器為業,因禁止黃銅器皿,遂將所存之銅私鑄錢文,其罪與公行私鑄者有間,著改為應斬監候,秋後處決。

是不惟欽恤民命到至處盡處,並分出小民犯科到公私之極處,所謂繭絲牛毛辨析一精一微,竟至如此。

【譯文】又有一江一 西的誤傷兄命一案,因郭國正、郭國賓兄弟相處很好,本來平時沒有一點隔閡,只因為催要丁錢小事,發生了怨恨。

開始是因郭國賓拿酒壺砸郭國正,沒有打中,而郭國正拾起對方砸過來的酒壺反擊郭國賓,以致殞命。

最初並不是故意殺害其兄,一時上前反擊致死,所以改為應斬監候。

又如曹道生的妻子汪氏不循婦道一案,丈夫要茶喝,她不給端,丈夫責怪她,她不但不接受改正,反而用石頭還擊,並且用頭撞她丈夫。

曹道生氣憤之下,用柴片連連毆打汪氏,以致殞命。

這是汪氏自己有失三從四德,而導致的命案,並不是本來道生有意殺害,按法律判的是絞刑。

皇上讓從寬枷責結案,不但使天下夫婦義正,各循其道而且體察撫恤民情的恩德,真是太大了。

又有查聲聞的盜竊一案,他雖為盜首,其實並不是有意去行劫,因誤聽了一個叫李瞎子的話,目的在於燒燬之文契證券,以圖復占。

這種情況是愚民無知所致,情有可原,所以一經他的父親代為自首,皇上關懷百姓疾苦如聖心真是殷切,准許從寬處理,免去死刑。

這些事例都說明了,百姓的案件中,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皇上都不忍心對其置之死地。

又如一些案件如趙玉、田群、劉五因犯盜竊罪而被監禁後又逃跑,按理當加倍治罪,聖上考慮他們是無知愚民,未必知道監禁後逃跑還要罪上加罪,所以僅僅按盜竊罪維護原判。

並且把犯罪監禁後逃跑要加罪的條例明文頒發給天下衙門,公開張貼在監牢門口,使那些犯罪的囚徒,入監的時候就使他們知道這些規定。

又有私鑄錢文,律斬立決一案,張仙等人私鑄錢幣,由於他以前以造賣銅器為業,因公家禁止用黃銅器皿,所以就把他所存下的銅私自鑄成了錢幣,其罪與公家造錢部門私鑄有些區別,所以也改為死緩,等到秋後處決。

這不僅說明聖上欽恤民命到至處盡處,而且對小民犯罪與公家犯罪也區別得這樣細緻,這真如繭絲同牛毛混在一起,也能辨別出來一樣,竟是細緻入微到這樣程度。

【原文】

又如曹同毆庶母,照律擬凌遲,似亦當罪。

御批乃謂當孫氏挑唆曹霍檉,共毆狄氏之時,曹先不在旁,孫氏差使女小春喚至。

曹聽從父母一之 命,助毆狄氏,而狄氏至九日殞命,是曹雖行毆擊,原無致死之心。

曹著改應斬監候,秋後處決。

蓋因案呈有「孫氏差使女小春往喚曹」

句,從此一句,遂推原曲諒,恰當其情,恰合其事。

我皇上神明照燭,無微不到,又至如此。

又如周元伯與周見南比屋而居,因舂米爭碓,彼此詈罵,而周見南遂為周元伯毆傷。

部議應斬立決,而旨下九卿議奏,不忍遽爾依議。

看來皇上撫育天下蒼生,純是以道,並無一點用法之跡。

蓋道無定體,隨時隨地,變易無常,非大聖人之智慮一精一微,明聰天縱者不能用;法雖從道出,然一落乎法,就拘泥執滯,不能活變了。

所以先儒謂三代以道治世,後世以法把持天下。

如後世賢君算漢文、景,然文、景得黃老之術,全是以法,故謂黃老清靜,流於慘刻。

如犯死者,依法即以死抵,並不肯留心於其中推原曲諒其致死犯罪之由,任天下事來,皆以成法成例斷之,所以得以清靜無為。

豈若皇上仁心懇至,全副精神盡用在民身上,宵衣旰食,至勞至勤,有幾多斟酌裁製,權度時中,大用在其中,卓然與堯舜、禹湯同歸一致。

又如御批捕役治罪之例,符咒作奸之例,必須通行曉喻與以遵奉之期。

凡有改定科條,俱寬其期限,悉令家喻戶曉,如此而猶有不率教者,加以嚴懲,始為不枉。

今法司更定律例,而不示以遵行之期,則彼無知之人,冒昧而犯重辟,是謂不教而殺,於心忍乎!看到此處,覺得一種念切生民之隱,此文王之視民如傷,更切更篤,惟恐民之無知,而自陷於法,這就是個天了。

蓋皇上宸宮,渾同天體,天之元氣流行,直貫四時,故當秋肅,未嘗不寓春生之機於其間,所以皇上用刑,亦有幾多寬仁慈惠的苦心流貫於其中。

故未事之先,既有許多善政善教,以移民惡而遷於善;萬一偶入於刑,所以體恤而原諒之者,又無所不極其至。

即今四月十一以後,數日之內,略舉數端,莫非「肫肫其仁」之發。

況前乎此者,不知幾萬千;所經綸裁製神運無方,常情不可得知者,又不知幾萬千。

由是看來,皇上之好生德洽,施及薄海,固難以數計矣。

【譯文】

又如曹同毆庶母一案,按照法律處以凌遲,也沒有什麼說的。

皇上的批示中根據情況分析了孫氏挑唆曹霍檉,共同毆打狄氏之時,而曹起先並不在旁邊,是孫氏指使使女小春去把曹叫過來的。

曹聽從父母一之 命,幫助歐打狄氏,致使狄氏傷勢嚴重,到第九日就死了,此案中曹雖行毆打,但原本沒有要把狄氏致死之心。

因此把曹改為死緩。

秋後處決。

這個案呈中只因有「孫氏差使女小春往喚曹」一句,就引起了皇上的高度重視,馬上推究原由,恰當定案,改判從輕。

以此看來,我皇真是神明照燭,無微不到,用心良苦也只有這樣了。

又如周元伯一案,周元伯與周見南是鄰居,兩家房屋緊鄰,因為舂米爭碓,兩人互相謾罵起來,後又打起來,周見南遂被周元伯打傷。

刑部議案判為應斬立決,而皇上下旨又讓九卿再議,不忍因一次打架致傷而判為死刑。

看來皇上撫育天下蒼生,純粹是以道德教化,並沒有一點用法的跡象。

大概「道」這個理十分玄妙、深奧。

沒有一定的形體,混然於天地之間,隨時隨地變化無常,不是大聖賢、大智慧之人是掌握不了,也不能運用靈活的。

法律雖然依據道來制定,但是一落到具體法規,就有些死板,局限,不再靈活了。

所以先儒已經講過,三代以道治世,而後來則以法把持天下了。

如後世賢君要算是漢文帝、漢景帝,然而文、景得黃老之術,全是以法,所以說黃老清靜,但法無慘刻。

他們也沒有把道用活,沒有真正領會其精神,如果碰到犯死罪之人,依現成的法讓他抵命,並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管其中有什麼原因,都是按現成的死板條文、死板條例去斷,就可以清靜、無為、省事。

哪有像當今皇上這樣仁心懇切,全副精神、全副一精一力都用在百姓身上,日理萬機、廢寢忘食,凡事斟酌權衡,處處體諒下情,真是與古代聖君堯舜、禹湯沒有兩樣。

再比如說御批捕役治罪之例,符咒作奸之例,事先沒有告訴百姓的條文,百姓犯了這方面的罪,也給以寬宥,不予治罪,等頒布了條文規定,公佈給百姓之後,再有犯者,才加以嚴懲,才不使百姓怨枉,決不忍心於不教而殺,不教而懲。

看到這裡,直覺得皇上那種愛護百姓之情。

此文王對待百姓的心情更切更篤。

唯恐百姓無知,而犯了法度遭受苦痛,這就是個天了。

大概皇上的宮殿,如天體一樣,大自然的元氣周流四時,無所不包,即使當秋天處於肅殺寒冷季節時,也無不包含著、孕育著春天的生機,所以許多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了許多善政善教,使許多人改惡從善,如果是萬一犯了刑科,也仍然根據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查根追由,有的得到體恤,有的得到原諒,有的得到從輕發落。

這真是仁至義盡了。

就說近期從四月一日以來,短短幾天,略舉幾例,沒有一件不體現皇上的仁德,何況這以前呢,更不知有幾千幾萬。

還有那些常情不可得知者,又不知有幾千幾萬。

由此看來,皇上的好生之德,普及四海的仁政,確實是難以用數字來表示的。

【原文】

況皇上勤民之下,敬天之念,尤無一時少懈,一時放過。

如御批衍聖公孔傳鐸之奏賀卿雲本章,一江一 南學院李鳳翥之奏賀瑞芝本章,一字未安,一義未當,亦所不受,皆不肯以臣工頌揚之詞略過。

而聖諭所頒,謂「朕之事天,亦猶臣之事君也。

臣之視君也,以為九重之尊;而以人君視天,其相越之分,又不啻九重而已也。

設以屬員頌其上官,而稱為『上所崇奉』,或稱為『福與君齊』,彼為上官者,能安受而不戰慄乎!今以『效靈齊天』等語見諸奏章,其背理慢神,何以異是?」

細玩此段,雖皇上德隆心下,謙光自賁,其實理正義大,至一精一至當,至實至透,為自古聖君哲後所少到,自當永為萬世之法程。

況皇上敬德之至,心細之極,一字之訛落,皆為睿鑒所洞照。

如李鳳翥賀本內,訛「賚」字的「繼」字,總督示其倬題參蔡國駿本,案呈內有「勒索官兵餉銀二三兩」句,落「兩」字,經歷多少衙門對過,多少大臣用心看過而不及,到今皆為皇上摘出、指出。

自古帝王一日萬機,多聽內閣分理,即所閱覽臣工本章,亦只看貼黃,貼黃尚慮不能周,何暇及於案呈!況案呈已經許多官員查照不出,而能知之乎!即此不惟見皇上留心國政,至周至密,撫育蒼生,至勞至苦,而且見聖學主敬之純。

蓋所謂敬者,無一毫苟且,無一事輕忽,神聚到極處,心細到至處,無一不極其一精一,無一不盡其詳而已矣。

故帝堯稱聖以欽德為先,孔聖修己以持敬為本,而《中庸》歸宿學問到盡頭處,亦曰「篤恭而天下平。」

今我皇上細密如此,正所謂「先聖後聖,同揆合符」者也。

【譯文】

皇上不但勤於民事,而且敬天之念也沒有一時一刻懈怠,沒有一時一事放過。

如御批衍聖公孔傳鐸之奏賀卿雲本章,一江一 南學院李鳳翥之奏賀瑞芝本章,都是一個字不準確,一個意思不確切,都不隨便接受。

而且都不肯有大臣的頌揚之詞而忽略不問。

如皇上在聖諭裡批道「朕的事奉上天,就如臣下事君那樣,臣把君看作九重之尊,而人君看待上天,也同樣看作九重之尊。

假如各級官員稱頌他的上司,說成是『上所崇奉』,或者稱成是『福與君齊』,那麼那個上司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感到害怕嗎?今在奏章中把皇上讚揚為『效靈齊天』其不是違背理義、輕慢神靈『陷朕於不義嗎?』細細地體會這些話,真是非常實際而且也十分透徹,可以說是自古聖君賢後所達不到的見地,自然應該永遠當作後世的法規程式。

皇上敬仰道德到了極點,心細也到了極點,臣下呈上來的奏章,即使出現一字之誤,也能發現並及時地指出來,例如李鳳翥的賀本之內,誤把「賚」寫作「繼」字;總督高其倬題參蔡國駿本,案呈內有「勒索官兵銀有在二三兩」的句子,句子落掉「兩」字,這已經經過了多少衙門校對過,多少大臣用心看過,也沒有發現,結果皇上一看就指了出來。

自古以來,作帝王的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大多是聽聽內閣大臣的現成意見和結論,即使閱覽一些臣下的奏章,也只是僅僅看看貼黃,有的時候恐怕連貼黃也顧及不到,哪有時間去細看案呈文件。

況且案呈文件已經有許多官員層層把關都發現不了問題,一般情況下皇上怎麼能夠知道呢?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皇上留心國政,太周密太細緻入微了。

關心天下蒼生,真是勞累,真是辛苦,同時也可以看到皇上的學問淵博一精一深,敬業負責。

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一點馬虎,一點輕視,都是聚一精一會神地處理問題,沒有一件不盡到心思,沒有一件不做得周詳。

所以帝堯稱聖人是以欽佩德政為先,孔聖人修養自身是以堅持敬天為根本。

而《中庸》一書的主旨也是篤恭而天下平」。

今天我皇上處理政務如此地細緻和周密,真可以說是先聖後聖,同揆合符」了,同過去的聖君沒有兩樣了。

【原文】

彌天重犯山野庸鄙,毫無知識,豈能仰測天地之大!但今日蒙旨下問,直據所見而心悅誠服如此,其實皇上經緯大用,參贊弘謨,彌天重犯何人何物?從何得知?況從前僻處深山,全未識睹天日,即有意見,亦屬螻蟻度天,何處測其高深?所以謠言一入於耳,即信以為實。

今承大人捧出本章,有說馬廷錫訛傳說:皇上因欽天監啟奏,紫微星落在福建地方,為此特差大人赴閩,凡三歲以上,九歲以下男子,盡行誅滅。

現有巴蘭泰一同聽見可據。

若使彌天重犯當日聽聞,一定以為實事而筆之於書矣,小民無知,大率多同,況彌天重犯尤處深山窮谷中,為小民無知中之無知者!必到今日,一路所聽聞如此,所目見如此,身親被皇恩如此,今日又親目看見皇上用意於民如此,焦勞於治政如此,方實實信得皇上德同天地,明並日月。

從前在長沙,蒙三位大人屢將聖德宣傳,心下雖亦信服,而猶未脫夫舊惑之深也,至今方撥雲霧而睹青天,朗然日月之當心,自是知之明、見之切矣。

但憾身陷法網,不能旋歸故里,宣傳皇上大德遍覆,如天如地;聖哲精明,如日如月;洪慈愛養,如父如母。

使親戚故舊,鄰里鄉一黨一 以及沿途所過市井都邑,共傳聖神文武,共慶有道天子,共歌太平盛世。

且使山陬海,共憤共惡造言流謗者之奸,而憾不共食其肉而寢處其皮,未免死難瞑目,深痛無以報皇上之萬一耳。

【譯文】

彌天重犯是山野之間的庸俗卑鄙之輩,沒有一點知識,怎麼能仰測天地之大呢!但是今日既蒙旨下問,根據自己的一點所見就心悅誠服,其實皇上有經緯策略,遠大規劃,彌天重犯算什麼人,怎麼能夠瞭解呢?況且從前僻處深山好像未曾見到天日一樣,就是有點意見,也不過是像螻蟻那樣,揣度廣大的天地,怎麼能夠知道他的高深呢?所以一聽到謠傳,就信以為真。

就比如說近來的一件事,承蒙大人捧出本章,上面講到馬廷錫訛傳消息說:皇上因聽信管天文的官員欽天監啟奏,說紫微星落在東南福建那個地方,會有帝王出現,危及本朝,所以特派大人赴福建一帶,把凡是三歲以上,九歲以下的男童,全部處死。

現有巴蘭泰一同聽見可以為證。

這個事,若讓彌天重犯當時聽到,一定以為是真事,並且寫到書裡去的。

小民無知,大概都是差不多一樣,況且彌天重犯尤其處於深山窮谷之中,可以說是無知小民中最無知的。

不到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一路上所見所聞,而且親身受到皇帝的如此恩惠寬宥,並親眼看到皇上對百姓這樣悉心愛護,對政務這樣操勞。

才實實在在地信服皇上德同天地一樣廣大,同日月一樣光明。

從前在長沙時候,蒙三位大人多次對小民宣傳皇上聖德,雖說也信服,但是還總有些疑惑,並不全信。

到今天為止,才真正是撥開雲霧見了青天,心裡才豁然開朗,這一切都是這樣地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但遺憾的是,自己陷入法網,不能回到老家,去宣傳皇上如天地一樣的恩德,像古代聖君那樣的明哲,人的父母一樣慈愛百姓,以便使親戚故舊,鄰里鄉一黨一 以及沿途所過之地,共慶聖神文武,共慶有道天子,共歌太平盛世。

同時使山角海邊,都痛恨和反對那些造謠誹謗的奸人,恨不得吃其肉,剝其皮。

雖死難瞑目,即使如此,也痛感不能報答皇上恩德的萬分之一埃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大義覺迷錄
雍正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的始末一、滿清入主中原君臨天下,是否符合正統之道?豈...二、朕到底是不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一、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歸,乃道義之當...二、華夷之間、人獸之間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呢?三、清朝統治八十年後,造成地塌天荒,神哭鬼號嗎...四、社會出現貧富差別的原因是否可以歸咎於君王呢...五、整個大清國的人民到處都在呼號怨恨嗎?六、像岳鍾琪一樣臣事清朝的人就是低頭屈節、效忠...七、明朝亡於李自成之後,清兵的確是明臣請來除寇...八、對於孔子的《春秋》大義,豈可以亂臣賊子之心...九、對於一個臣民來說,到底什麼是榮辱生死的大義...十、那些狂肆譭謗皇帝的謠言傳語到底從何而來?十一、這「山崩川竭」的傳言到底是何等之事?十二、「五星聚,黃河清」的瑞祥徵兆到底是什麼因...十三、被曾靜奉以為師的呂留良到底是何許人也?一、曾靜等人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的緣由如何?二、大清國裡考生增多,如何說是文人趨下,無恥奔...三、著述《格物集》的劉先生,其人其書是什麼情形...四、如果皇帝只應孔、孟、程來做,那麼漢、唐、宋...五、你曾靜真的是可以擔當「天聰明,乾之九五」的...六、「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的道理講得通嗎?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盜竊天位的強盜呢,還是驅逐...八、到底是中華之外,四面皆是夷狄」呢,還是天下...九、大清王朝八十多年沒有國君嗎?臣民也禽獸不如...十、科舉制度僅僅是講名講利、卑污苟賤而不知恥的...十一、你曾靜為何尊敬悅服一個行走於市井江湖的呂...十二、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建邦、割據而治真的適合...十三、邊地民族全是無恥無狀的小人,難道沒有像堯...十四、對於夷狄入主中原,難道一定要誅戮討伐,而...十五、大逆不道的呂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提並論嗎?十六、你曾靜自命為濟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十七、程顥提出的選拔人才方法在宋代已經證明行不...十八、雍正錢發行不久,不能普遍流通,你便造謠「...十九、為什麼山西百姓爭先恐後為國效力,忠誠愛戴...二十、有人誣蔑你的父親有盜竊的劣跡,母親有淫亂...二十一、自稱忠民義士的曾靜,你為什麼要甘願赴蹈...二十二、山西嘉祥兆瑞迭現,湖南連年水災,這些說...二十三、雲貴兩地民風淳厚,服教樂善,以至感召豐...二十四、孔廟失火和慶雲出現是禮樂制度遭受厄運的...一、皇上嗣位以來,是五穀豐登,人民樂業?還是四...二、雍正皇帝是勵精圖治,愛撫百姓,還是謠言所傳...三、皇上調撥糧食是平抑物價,還是倒賣糧食做生意...四、雍正皇帝是有好生之德,還是草菅人命,濫殺無...五、雍正皇帝是霸嫂為妃,還是按照慣例讓她們居在...忠誠報國、公正無私的岳鍾琪與叛逆曾靜有鮮明的對...一、我曾靜這個文弱書生是怎樣成為彌天重犯的?二、我張熙久居僻壤窮鄉,怎麼會誤入歧途,隨師造...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二、雍正皇帝勤政愛民,與天理渾然一體,神功偉德...一、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二、朕諸兄弟不可以德化,不可以理喻,不可以情感...三、朕之「屠弟」,正是為了不負皇考付託之重,顧...呂留良怎麼得罪了聖祖皇帝在天之靈,而落致戮屍梟...一、我是怎樣受呂留良思想毒害,而成為彌天重犯的...二、亂臣賊子呂留良是怎樣把我們引入歧途的?一、本朝子民嚴鴻逵追隨呂留良效顰狂吠,謾罵誹謗...二、曾靜痛心疾首地說:「我這過去的禽獸,如今是...一、秀才造反,實在是自投羅網二、假結同盟,這樣才誘出真情三、追根溯源,呂留良正是罪魁禍首急下詔書,各路兵馬展開大緝捕一、感泣悚惶,披肝瀝膽再上奏折二、謹慎行事,乞請皇上睿鑒三、追查謠言,務必要剷除禍根副都統海蘭等奏折天羅地網,長沙黨羽插翅難逃一、境內出逆匪,以致巡撫受牽連二、檢討失誤,湖南巡撫願立新功刑部侍郎杭奕祿等奏折曾靜等人為什麼要捕風捉影、...湖廣總督邁柱奏折曾靜等人在湖南被捕審的經過一、張熙堂叔張勘被追捕的經過二、繼續搜捕毛儀及其兩子的經過一、應將曾靜案及其主犯押送湖南對質二、曾靜等供詞及押解犯人進京安排雍正上諭沈在寬詩「陸沉不必由洪水」,其中大有深...一、雍正收用密親王妃嬪的謠言二、臣下的確夙夜兢兢,稽察辦案三、風水先生搖唇鼓舌,禍從口出雍正上諭仁君何以要對彌天重犯網開一面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冒名王澍傳播謠言的犯人浙江總督李衛奏折在浙江繼續查訪逆黨情況陝西總督岳鍾琪奏折《大義覺迷錄》一書的確是覺世...浙江總督李衛奏折謊供引起的草木皆兵、虛驚鬧劇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湖南人為什麼非要將曾靜沉潭...雍正上諭對呂留良及家屬最後應如何判決安徽巡撫程元章奏張秀公等供詞南方幾省與王朝有關...江蘇巡撫尹繼善奏折要繼續對張應星的會客日記上的...雍正上諭朱軾等編纂的駁呂留良之書應該頒發各地學...湖南巡撫趙弘恩等奏折曾靜已到湖南觀風整俗使衙門...一、對呂留良孫輩心有不忍,從寬免死,改判流放二、嚴鴻逵、沈在寬諸人應凌遲處死,戮屍梟首示眾一、將攻擊先王的曾靜、張熙緝拿進京二、將大逆不道的曾靜、張熙凌遲處死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