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魏書·荀彧攸賈詡傳: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三國誌

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一陰一人也。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

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世。

有子八人,號曰八龍。

彧父緄,濟南相。

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時,南一陽一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

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

董卓之亂,求出補吏。

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

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

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

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

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是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穎川、陳留而還。

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明年,太祖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彧常以司馬從。

興平元年,太祖征陶謙,任彧留事。

會張邈、陳宮以兗州反,潛迎呂布。

布既至,翅乃使劉翊告彧曰:「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

眾疑惑。

或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馳召東郡太守夏侯惇,而兗州諸城皆應布矣。

時太祖悉軍攻謙,留守兵少,而督將大吏多與邈、宮通謀。

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或言與呂布同謀,眾甚懼。

貢求見彧,彧將往。

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

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貢見彧無懼意,謂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與程昱計,使說范、東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自徐州還擊布濮一陽一,布東走。

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饑,人相食。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

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閒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

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若捨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

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

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裡。

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

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今三者莫利,願將軍熟慮之。

「太祖乃止。

大收麥,復與布戰,分兵平諸縣。

布敗走,兗州遂平。

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

漢獻帝自河東還洛一陽一。

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一陽一,北連張楊,未可卒制。

彧勸太祖曰:「昔??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

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

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

太祖遂至洛一陽一,奉迎天子都許。

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

彧言「荀攸、鍾繇」。

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

志才卒,又進郭嘉。

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

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

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

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

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

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

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

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

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

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彧曰:「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

太祖曰:「然。

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亂羌、一胡一,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

為將奈何?」

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超最強。

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

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相持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

鍾繇可屬以西事。

則公無憂矣。」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

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

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

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五年,與紹連戰。

太祖保官渡,紹圍之。

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儀欲還許以引紹。

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一陽一、成皋間也。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

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太祖乃住。

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於瓊等,紹退走。

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六年,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

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遠師一江一、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

太祖復次於河上。

紹病死。

太祖渡河,擊紹子譚、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東,關右震動,鍾繇帥馬騰等擊破之。

語在《繇傳》。

八年,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九年,太祖拔鄴,領冀州牧。

彧說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

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並之地,所奪者眾。

前日公破袁尚,擒審配,海內震駭。

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眾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

且人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

—旦生變,雖有(善守)[守善]者,轉相脅為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一江一、漢之間,天下未易圖也。

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

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太祖遂寢九州議。

是時荀攸常為謀主。

彧兄衍以監軍校尉守鄴,都督河北事。

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謀襲鄴,衍逆覺,盡誅之,以功封列侯。

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後稱安一陽一公主。

彧及攸並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餘財。

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

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太祖遂行。

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咨彧。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一愛一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謚曰敬侯。

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子惲,嗣侯,官至虎賁中郎將。

初,文帝與平原侯植並有擬論,文帝曲禮事彧。

及彧卒,惲又與植善,而與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惲。

惲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猶一寵一待。

惲弟俁,御史中丞,俁弟詵,大將軍從事中郎,皆知名,早卒。

詵弟顗,鹹熙中為司空。

惲子甝,嗣為散騎常侍,進爵廣一陽一鄉侯,年三十薨。

子頵嗣。

霬官至中領軍,薨,謚曰貞侯,追贈驃騎將軍。

子愷嗣。

霬妻,司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與親善。

鹹熙中,開建五等,霬以著勳前朝,改封愷南頓子。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也。

祖父曇,廣陵太守。

攸少孤。

及曇卒,故吏張權求守曇墓。

攸年十三,疑之,謂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將有?一奸一?!」衢寐,乃推問,果殺人亡命。

由是異之。

何進秉政,征海內名士攸等二十餘人。

攸到,拜黃門侍郎。

董卓之亂,關東兵起,卓徙都長安。

攸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謀曰:「董卓無道,甚於桀紂,天下皆怨之,雖資強兵,實一匹夫耳。

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然後據殽、函,輔王命,以號令天下,此桓文之舉也。」

事垂就而覺,收顒、攸系獄,顒憂懼自一殺。

攸言語飲食自若,會卓死得免。

棄官歸,復辟公府,舉高第,還任城相,不行。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

太祖迎天子都許,遺攸書曰:「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於是征攸為汝南太守,人為尚書。

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鍾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以為軍師。

建安三年,從征張繡。

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

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與戰。

繡急,表果救之。

軍不利。

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

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是歲,太祖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

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

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後從救劉延於白馬,攸畫策斬顏良。

語在《武紀》。

太祖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

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

諸將皆恐,說太祖還保營,攸曰:「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

遂以輜重餌賊,賊競奔之,陣亂。

乃縱步騎擊,大破之,斬其騎將文丑,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

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

太祖曰:「誰可使?」

攸曰:「徐晃可。」

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

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於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

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

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

太祖自將攻破之,盡斬瓊等。

紹將張一合、高覽燒攻櫓降,紹遂棄軍走。

合之來,洪疑不敢受,攸謂洪曰:「合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

乃受之。

七年,從討袁譚、尚於黎一陽一。

明年,太祖方征劉表,譚、尚爭冀州。

譚遣辛毗乞降請救,太祖將許之,以問群下。

群下多以為表強,宜先平之,譚、尚不足憂也。

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一江一、漢之間,其無四方志可知矣。

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紹以寬厚得眾,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業,則天下之難未息也。

今兄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若有所並則力專,力專則難圖也。

及其亂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時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

乃許譚和親,遂還擊破尚。

其後譚叛,從斬譚於南皮。

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於是封陵樹亭侯。

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

公達其次也。」

增邑四百,並前七百戶,轉為中軍師。

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稱曰:「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一床一下,其見尊異如此。

攸與鍾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咨公達,輒復過人意。」

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

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

攸從征孫權,道薨。

太祖言則流涕。

長子緝,有攸風,早沒。

次子適嗣,無子,絕。

黃初中,紹封攸孫彪為陵樹亭侯,邑三百戶,後轉封丘一陽一亭侯。

正始中,追諡攸曰敬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時人莫知,唯漢一陽一閻忠異之,賈詡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

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

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

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

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

董卓之入洛一陽一,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

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

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眾以為然。

傕乃西攻長安。

語在《卓傳》。

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又以為尚書僕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

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

傕、汜等斗長安中,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

傕等和,出天子,佑護大臣,詡有力焉。

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

是時將軍段煨屯華一陰一,與詡同郡,遂去傕托煨。

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

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張繡在南一陽一,詡一陰一結繡,繡遣人迎詡。

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

詡曰:「煨一性一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

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

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

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詡說繡與劉表連和。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

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

繡不從,進兵一交一戰,大敗而還。

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

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

今已敗,奈何復追?」

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

銹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

問詡曰:「繡以一精一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

詡曰:「此易知耳。

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一精一,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

繡乃服。

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

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

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

詡曰:「不如從曹公。」

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

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

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願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

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

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太祖曰:「善。」

乃並兵出,圍擊紹三十餘里營,破之。

紹軍大潰,河北平。

太祖領冀州牧,徙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一江一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一江一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

詡以為可偽許之。

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

太祖曰:「解。」

一承用詡謀。

語在《武紀》。

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一黨一與,有奪宗之議。

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從之,深自砥顧。

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

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

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太祖曰:「何思?」

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一交一,男一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並前八百戶。

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訪為列侯。

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

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一江一湖,皆難卒謀也。

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

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

後興一江一陵之役,士卒多死。

詡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子穆嗣,歷位郡守。

穆薨,子模嗣。

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魏書·武帝紀 魏書·文帝紀 魏書·明帝紀 魏書·少帝紀 魏書·后妃傳 魏書·董二袁劉傳 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 魏書·諸夏侯曹傳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