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魏書·任城陳蕭王傳: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三國誌

魏書·任城陳蕭王傳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數從征伐,志意慷慨。

太祖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保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

太祖嘗問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為將」。

太祖曰:「為將奈何?」

對曰:「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臨發,太祖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一胡一數千騎卒至。

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

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

彰追之,身自搏戰,射一胡一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

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遂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

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以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近,違令輕敵。

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一胡一走未遠,追之必破。

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

一日一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將士無不悅喜。

時鮮卑大人柯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

北方悉平。

時太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

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

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

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

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

太祖至洛一陽一,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

文帝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

詔曰:「先王之道,庸勳親一親,並建母弟,開國承家,故能藩屏大宗,禦侮厭難。

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

增邑五千,並前萬戶。」

黃初二年,進爵為公。

三年,立為任城王。

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謚曰威。

至葬,賜鑾輅、龍旗,虎賁百人,如漢東平王故事。

子楷嗣,徙封中牟。

五年,改封任城縣。

太和六年,復改封任城國,食五縣二千五百戶。

青龍三年,楷坐私遣官屬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戶。

正始七年,徙封濟南,三千戶。

正元、景元初,連增邑,凡四千四百戶。

陳思王植字子建。

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

植跪曰:「言出為淪,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時鄴銅爵台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

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一性一簡易,不治威儀。

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一寵一愛一。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

十九年,徙封臨菑侯。

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

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而植任一性一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並前萬戶。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

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

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一寵一日衰。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植益內不自安。

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

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並其男口。

植與諸侯並就國。

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

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其年改封鄄城侯。

三年,立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

四年,徙封雍丘王。

其年,朝京都。

上疏曰: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誠以天罔不可重離,聖恩難可再恃。

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忍活苟全,則犯詩人『一胡一顏』之譏。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暢春風,澤如時雨。

是以不別荊棘者,慶雲之惠也;七子均養者,一屍一鳩之仁也;捨罪責功者,明君之舉也;矜愚一愛一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能自棄者也。

前奉詔書,臣等絕朝,心離志絕,自分黃考無復執珪之望。

不圖聖詔猥垂齒召,至止之日,馳心輦轂。

僻處西館,未奉闕廷,踴躍之懷,瞻望反仄。

謹拜表獻詩二篇,其辭曰:「於穆顯考,時惟武皇,受命於天,寧濟四方。

朱旗所拂,九士被攘,玄化滂流,荒服來王。

超商越周,與唐比蹤。

篤生我皇,奕世再聰,武則肅烈,文則時雍,受禪炎漢,臨君萬邦。

萬邦既化,率由舊則;廣命懿親,以藩王國。

帝日爾侯,君茲青上,奄有海濱,方周於魯,車服有輝,旗章有敘,濟濟雋義,我弼我輔。

伊予小於,恃一寵一驕盈,舉掛時網,動亂國經。

作藩作屏,先軌是墮,做我皇使,犯我朝儀。

國有典刑,我削我絀,將置於理,元兇是率。

明明天子,時篤同類,不忍我刑,暴之朝肆,違彼執憲,哀予小子。

改封兗邑,於河之濱,股肱弗置,有君無臣,荒一婬一之闕,誰弼予身?煢煢僕夫,於彼冀方,嗟予小於,乃罹斯殃。

赫赫天子,恩不遺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紱。

朱紱光大,使我榮華,剖符授玉,王爵是加。

仰齒金璽,俯執聖策,皇恩過隆,祗承怵惕。

咨我小子,頑凶是嬰,逝慚陵墓,存愧闕廷。

匪敢傲德,實恩是恃,威靈改加,足以沒齒。

昊天罔極,一性一命不圖,常懼顛沛,抱罪黃壚。

願蒙矢石,建旗東嶽,庶立毫嫠,微功自贖。

危軀授命,知足免戾,甘赴一江一、湘,奮戈吳、越。

天啟其衷,得會京畿,遲奉聖顏,如渴如饑。

心之雲慕,愴矣其悲,天高聽卑,皇肯照微。

「又曰:」肅承明詔,應會皇都,星陳夙駕,秣馬脂車。

命彼掌徒,肅我征旅,朝發鸞台,夕宿蘭渚。

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經彼公田,樂我稷黍。

爰有瓙木,重一陰一匪息;雖有(侯)糧,饑不遑食。

望城不過,面邑匪游,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玄駟藹藹,揚鑣剽沫;流風翼衡,輕雲承蓋。

涉澗之濱,緣山之隈,遵彼河滸,黃阪是階。

西濟關谷,或降或升;騑驂倦路,再寢再興。

將朝聖皇,匪敢晏寧;弭節長騖,指日遄征。

前驅舉燧,後乘抗旌;輪不綴運,鸞無廢聲。

爰暨帝室,稅此西墉;嘉詔未賜,朝覲莫從。

仰瞻城閾,俯惟闕廷;長懷永慕,憂心如醒。

「帝嘉其辭義,優詔答勉之。

六年,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

太和元年,徒封浚儀。

二年,復還雍丘。

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曰:臣聞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

故慈父不能一愛一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

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

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一屍一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

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

今臣蒙國重恩,三世於今矣。

正值陛下昇平之際,沫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

而竊位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一靡一,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

退念古之授爵祿者,有異於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

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其」之譏。

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而顧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脫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

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

今陛下以聖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

簡賢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鎮御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然而高鳥未掛於輕繳,淵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

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於君父。

故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若此二士,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

夫君之一寵一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靖亂,以功報主也。

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纓其王,羈致北闕。

此二臣,豈好為誇主而耀世哉?志或鬱結,欲逞其才力,輸能幹明君也。

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一奴一未滅,臣無以家為。」

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年耆即世者有聞矣。

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一習一戰陣,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一毛一發之功,以報所受之恩。

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

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策。

雖身份蜀境,首縣吳闕,猶生之年也。

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一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於吳會矣。

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一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

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

志欲自效於明時,立功於聖世。

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著於鼎鐘,名稱垂於竹帛,未嘗不拊心而歎息也。

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

故奔北敗軍之將用,奏、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

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

臣聞騏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

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試之狡免之捷,以驗搏噬之用。

今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邑而竊自痛者也。

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拚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

昔一毛一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

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

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醜而獻其忠。

三年,徙封東阿。

五年,復上疏求存問親戚,因致其意曰:「醫聞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一江一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

故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夫天德之於萬物,可謂弘廣矣。

蓋堯之為教,先親後疏,自近及遠。

其《傳》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其《詩》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是以雍雍穆穆,風人詠之。

昔周公吊管、蔡之不鹹,廣封懿親以藩屏王室,《傳》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

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一親之義實在敦固,未有義而後其君,仁而遺其親者也。

伏惟陛下資帝唐欽明之德,體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族,群後百寮,番休遞上,執政不廢於公朝,下情得展於私室,親理之路通,慶吊之情展,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

至於臣者,人道絕緒,禁錮明時,臣竊自傷也。

不敢過望一交一氣類,修人事,敘人倫。

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絕,吉凶之問塞,慶吊之禮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一胡一越。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無朝覲之望,至於注心皇極,結情紫闥,神明知之矣。

然天實為之,謂之何哉!退惟諸王常有慼慼具爾之心,願陛下沛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思,全怡怡之篤義。

妃妾之家,膏沐之遺,歲得再通,齊義於貴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則古人之所歎,風雅之所詠,復存於聖世矣。

臣伏自惟省,無錐刀之用。

及觀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為異姓,竊自料度,不後於朝士矣。

若得辭遠遊,戴武弁,解未組,佩青紱,駙馬、奉車,趣得一號,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誠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遠慕《鹿鳴》君臣之宴,中詠《常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終懷《蓼莪》罔極之哀;每四節之會,塊然獨處,左右惟僕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歎息也。

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崩城、隕霜,臣初信之,以臣心況,徒虛語耳。

若葵藿之傾葉,太一陽一雖不為之回光,然向之者誠也。

竅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臣聞《文子》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今之否隔,友於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慘毒之懷。

故《柏舟》有「天只」

『之怨,《谷風》有「棄予」之歎。

故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

臣之愚蔽,固非虞、伊。

至於欲使陛下祟光被時雍之美,宣緝熙章明之德者,是臣(婁)(婁)之誠,竊所獨守,實懷鶴立企佇之心。

敢復陳聞者,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詔報曰:「蓋教化所由,各有隆弊,非皆善始而惡終也,事使之然。

故夫忠厚仁及草木,則《行葦》之詩作;恩澤衰薄,不親九族,則《角弓》之章刺。

今令諸國兄弟,情理簡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縱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義備悉矣,何言一精一誠不足以感通哉?夫明貴賤,崇親一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

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植復上疏陳審舉之義,曰: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與不用,知與不知也。

既時有舉賢之名,而無得賢之實,必各援其類而進矣。

諺曰:「相門有相,將門有將。」

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將者,武功烈者也。

文德昭,則可以匡國朝,致雍熙,稷、契、夔、龍是也;武功烈,則可以征不庭,威四夷,南仲、方叔是矣。

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一習一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殷週二王是矣。

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故一陰一陽一不和,三光不暢,官曠無人,庶政不整者,三司之責也。

疆場一騷一動,方隅內侵,沒軍喪眾,干戈不息者,邊將之憂也。

豈可虛荷國一寵一而不稱其任哉?故任益隆者負益重,位益高者責益深,《書》稱「無曠庶官」,《詩》有「職恩其憂」,此其義也。

陛下一體天真之淑聖,登神機以繼統,冀聞『康哉』之歌,偃武行文之美。

而數年以來,水旱不時,民困衣食,師徒之發,歲歲增調,加東有覆敗之軍,西有殪沒之將,至使蚌蛤浮翔於淮、泗,鼲鼬讙嘩於林木。

臣每念之,未嘗不輟食而揮餐,臨觴而搤腕矣。

昔漢文發代,疑朝有變,宋昌曰:「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有齊、楚、淮南、琅邪,此則磐石之宗,願王勿疑。」

臣伏惟陛下遠覽姬文二虢之援,中慮周成召、畢之輔,下存宋昌磐石之固。

昔騏驥之於吳阪,可謂困矣,及其伯樂相之,孫郵御之,形體不勞而坐取千里。

蓋伯樂善御馬,明君善御臣;伯樂馳千里,明君致太平;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

若朝司惟良,萬機內理,武將行師,方難克弭。

陛下可得雍容都城,何事勞動鑾駕,暴露於邊境哉?

臣聞羊質虎皮,見草則悅,見豺則戰,忘其皮之虎也。

今置將不一良,有似於此。

故語曰:「患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為也。」

昔樂毅奔趙,心不忘燕;廉頗在楚,思為趙將。

臣生乎亂,長乎軍,又數承教於武皇帝,優見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孫、吳而暗與之合。

竊揆之於心,常願得一奉朝覲,排金門,蹈玉陛,列有職之臣,賜須臾之間,使臣得一散所懷,擄舒蘊積,死不恨矣。

被鴻臚所下發士息書,期會甚急。

又聞豹尾已建,戎軒騖駕,陛下將復勞玉躬,擾掛神思。

臣誠竦息,不遑寧處。

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露,撮風後之奇,接孫、吳之要,追慕卜商起予左右,效命先驅,畢命輪轂,雖無大益,冀有小補。

然天高聽遠,情不上通,徒獨望青雲而拊心,仰高天而歎息耳。

屈平曰:「國有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昔管、蔡放誅,周、召作弼;叔魚陷刑,叔向匡國。

三監之釁,臣自當之;二南之輔,求必不遠。

華宗貴族,藩王之中,必有應斯舉者。

故《傳》曰:「無周公之親,不得行周公之事。」

唯陛下少留意焉。

近者漢氏廣建藩王,豐則連城數十,約則饗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樹國,五等之品制也。

若扶蘇之諫始皇,淳於越之難周青臣,可謂知時變矣。

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

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

唯陛下察之。

苟吉專其位,凶離其患者,異姓之臣也。

欲國之安,祈家之貴,存共其榮,沒同其禍者,公族之臣也。

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

臣聞孟子曰:「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今臣與陛下踐冰履炭,登山浮澗,寒一溫一燥濕、高下共之,豈得離陛下哉?不勝憤懣,拜表陳情。

若有不合,乞且藏之書府,不便滅棄,臣死之後,事或可思。

若有豪厘少掛聖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糾臣表之不合義者。

如是,則臣願足矣。

「帝輒優文答報。

其年冬,詔諸王朝六年正月。

其二月,以陳四縣封植為陳王,邑三千五百戶。

植每欲求別見獨談,論及時政,幸冀試用,終不能得。

既還,悵然絕望。

時法制,待藩國既自峻迫,寮屬皆賈豎下才,兵人給其殘老,大數不過二百人。

又植以前過,事事復減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遂發疾薨,時年四十一。

遺令薄葬。

以小子志,保家之主也,欲立之。

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

子志嗣,徙封濟北王。

景初中詔曰:「陳思王昔雖有過失,既克己慎行,以補前闕,且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於手,誠難能也。

其收黃初中諸奏植罪狀,公卿已下議尚書、秘書、中書三府、大鴻臚者皆削除之。

撰錄植前後所著賦頌詩銘雜論凡百餘篇,副藏內外。」

志累增邑,並前咩九百九十戶。

蕭懷王熊,早薨。

黃初二年追封謚蕭懷公。

太和三年,又追封爵為王。

青龍二年,子哀王炳嗣。

食邑二干五百戶。

六年薨,無子,國除。

評曰:任城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

陳思文才富艷,足以自通後葉,然不克讓遠防,終致攜隙。

《傳》曰「楚則失之矣。

而齊亦未為得也」,其此之謂歟!

魏書·武帝紀 魏書·文帝紀 魏書·明帝紀 魏書·少帝紀 魏書·后妃傳 魏書·董二袁劉傳 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 魏書·諸夏侯曹傳 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