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袁渙宇曜卿,陳郡扶樂人也。
父滂,為漢司徒。
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
郡命為功曹,郡中一奸一吏皆自引去。
後辟公府,舉高第,遷侍御史。
除譙令,不就。
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
後避地一江一、淮間,為袁術所命。
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頃之,呂布擊術於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
布初與劉備和親,後離隙。
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
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
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有辱人,不聞以罵。
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
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獨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
布慚而止。
布誅,渙得歸太祖。
渙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
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
自大亂以來十數年矣,民之欲安,甚於倒懸,然而暴亂末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歟!渙聞明君善於救世,故世亂則齊之以義,時偽則鎮之以樸;世異事變,治國不同,不可不察也。
夫制度損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
若夫兼一愛一天下而反之於正,雖以武平亂而濟之以德,誠百王不易之道也。
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賴公,得免於危亡之禍,然而民未知義,其惟公所以訓之,則天下幸甚!「大祖深納焉。
拜為沛南部都尉。
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
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
太祖從之,百姓大悅。
遷為梁相。
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
常談曰:」世治則禮詳,世亂則禮簡『,全在斟酌之間耳。
方今雖擾攘,難以禮化,然在吾所以為之。
「為政祟教訓,恕思而後行,外一溫一柔而內能斷。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
後征為諫儀大夫、丞相軍祭酒。
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
魏國初建,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渙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難已除,文武並用,長久之道也。
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斐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
太祖善其言。
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
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居官數年卒,太祖為之流涕,賜谷二千斛,一教「以太倉谷千斛賜郎中令之家,」—教「以垣下谷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
教曰:「以太倉谷者,官法也。
以垣下谷者,親舊也。
「又帝聞渙昔拒呂布之事。
問渙從弟敏:」渙勇怯何如?「敏對曰:」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
「渙子侃,亦清粹間素,有父風,歷位郡守、尚書。
初,渙從弟霸,公恪有功干,魏初為大司農,及同郡何夔並知名於時。
而霸子亮,夔子曾,與侃復齊聲友善。
亮貞固有學行,疾何晏、一鄧一風颺等,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
霸弟徽,以儒素稱。
遭天下亂,避難一交一州。
司徒辟,不至。
徽弟敏,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
張范,字公儀,河內修武人也。
祖父歆,為漢司徒。
父延,為太尉。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辭不受。
一性一恬靜樂道,忽於榮利,征命無所就。
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議郎,遷伊闕都尉。
董卓作亂,承欲合徒眾與天下共誅卓。
承弟昭時為議郎,適從長安來,謂承曰:「今欲誅卓,眾寡不敵,且起一朝之謀,戰阡陌之民,士不素撫,兵不練一習一,難以成功。
卓阻兵而無義,固不能久。
不若擇所歸附,待時而動,然後可以如志。」
承然之,乃解印綬間行歸家,與范避地揚州。
袁術備禮招請,范稱疾不往,術不強屈也。
遣承與相見,術問曰:「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
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
今孤以土地之廣,士民之眾,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何如?」
承對曰:「在德不在強。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雖由匹夫之資,而興霸王之功,不足為難。
若苟僭擬,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
術不悅。
是時,太祖將征冀州,術復問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數千,敵十萬之眾,可謂不量力矣!子以為何如?」
承乃曰:「漢德雖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挾天子以令天下,雖敵百萬之眾可也。」
術作色不懌,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
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詣太祖,太祖表以為諫議大夫。
范子陵及承子戩為山東賊所得,范直詣賊請二子,賊以陵還范。
范謝曰:「諸君相還兒厚矣。
夫人情雖一愛一其子,然吾憐戩之小,請以陵易之。
「賊義其言,悉以還范。
太祖自荊州還,范得見於陳,以為議郎,參丞相軍事,甚見敬重。
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與世子居守。
太祖謂文帝:」舉動必諮此二人。
「世子執子孫禮。
救恤窮乏,家無所餘,中外孤寡皆歸焉。
贈遣無所逆,亦終不用。
及去,皆以還之。
建安十七年卒。
魏國初建,承以丞相參軍祭酒領趙郡太守,政化大行。
太祖將西征,征承參軍事,至長安,病卒。
涼茂字伯方,山一陽一昌邑人也。
少好學,論議常據經典,以處是非。
太祖闢為司空掾,舉高第,補侍御史。
時泰山多盜賊,以茂為泰山太守。
旬月之間,襁負而至者千餘家。
轉為樂一浪一太守。
公孫度在遼東,擅留茂,不遣之官,然茂終不為屈。
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
諸將皆曰:「然。」
又顧謂茂曰:「於君意何如?」
茂答曰:「比者海內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
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
以海內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責將軍之罪耳!而將軍乃欲稱兵西向,則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
將軍其勉之!」諸將聞茂言,皆震動。
良久,度曰:「涼君言是也。」
後征遷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績。
文帝為五官將,茂以選為長史,遷左軍師。
魏國初建,遷尚書僕射,後為中尉、奉常。
文帝在東宮,茂復為太子太傅,甚見敬禮。
卒官。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師事鄭玄。
後與邴原、管寧等避亂遼東。
既還舊土,太祖闢為司空掾屬,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
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太祖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
田銀、蘇伯反問間,銀等既破,後有餘一黨一,皆應伏法。
淵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
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干餘人。
破賊文書,舊以—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
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
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
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
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
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
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
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輦,而少學問者。
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
功曹差三人,臨遣引見。
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
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
又密喻旨。
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
吏因請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
收攝案問,具得情理。
遷太僕。
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
好讀書,善擊劍。
初平元年,義兵起,董卓遷帝於長安。
幽州牧劉虞歎曰:「賊臣作亂,朝廷播蕩,四海俄然,莫有固志。
身備宗室遺老,不得自同於眾。
今欲奉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眾議鹹曰:「田疇雖年少,多稱其奇。」
疇時年二十二矣。
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悅之,遂署為從事,具其車騎。
將行,疇曰:「今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為眾所指名。
願以私行,期於得達而已。」
虞從之。
疇乃歸,自選其家客與年少之勇壯慕從者二十騎俱往。
虞自出祖而遣之。
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
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致命。
詔拜騎都尉。
疇以為天子方蒙塵未安,不可以荷佩榮一寵一,固辭不受。
朝廷高其義。
三府並辟,皆不就。
得報,馳還。
未至,虞已為公孫瓚所害。
疇至,謁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
瓚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妝何自哭劉虞墓,而不送章報於我也?」
疇答曰:「漢室衰頹,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
章報所言,於將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
且將軍方舉大事以求所欲,既滅無罪之君,又仇守義之臣,誠行此事,則燕、趙之士將皆蹈東海而死耳,豈忍有從將軍者乎!」瓚壯其對,釋不誅也。
拘之軍下,禁其故人莫得與通。
或說瓚曰:「田疇義士,君弗能禮,而又囚之,恐失眾心。」
瓚乃縱遣疇。
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
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
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
疇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疇不肖,遠來相就。
眾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願推擇其賢長者以為之主。」
皆曰:「善。」
同僉推疇,疇曰:「今來在此,非苟安而已,將圖大事,復怨雪恥。
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愉快一時,無深計遠慮。
疇有愚計,願與諸君共施之,可乎?」
皆曰:「可。」
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
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
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備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
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
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
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
疇戒其門下趣治嚴。
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
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
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
遂隨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諮議。
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
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不之官,隨軍次無終。
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
太祖患之,以問疇。
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
舊北平郡治在乎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
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
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擒也。」
太祖曰:「善。」
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於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
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
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一交一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
軍還入塞,論功行封。
封疇亭侯,邑五百戶。
疇自以始為居難,率眾遁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
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
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
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弔祭。
太祖亦不問。
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
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舊。
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
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
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
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
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於數四,終不受。
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
太祖重其事,依違者久之。
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
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
太祖猶欲侯之。
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
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
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
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慇勤,曾不能顧乎!」躊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
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於前。」
言未卒,涕泣橫流。
惇具答太祖。
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
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
年七歲喪母。
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
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年二十,遊學南一陽一,止張奉捨。
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癒乃去。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
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
修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
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
孫氏懼,乃出賊。
由是豪強懾服。
舉孝廉,修讓邴原,融不聽。
時天下亂,遂不行。
頃之,郡中有反者。
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
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修耳!」官終而修至。
復署功曹。
時膠東多賊寇,復令修守膠東令。
膠東人公沙盧宗強,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
修獨將數騎徑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動。
修撫一慰其餘,由是寇少止。
融每有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
融常賴修以免。
袁譚在青州,辟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
後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
時人益以此多焉。
袁紹又辟修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
紹死,譚、尚有隙。
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
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
譚之敗,劉詢起兵漯一陰一,諸城皆應。
譚歎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修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
後十餘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妻子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
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
譚不悅,然知其忠節。
後又問修:「計安出?」
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
譬人將斗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將一交一斗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明使君塞耳勿聽也。
若斬佞臣數人,復相親睦,以御四方,可以橫行天下。」
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於太祖。
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
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
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
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
遂詣太祖,乞收葬譚一屍一。
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
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一屍一,然後就戮,無所恨。」
太祖嘉其義,聽之。
以修為督軍糧,還樂安。
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
太祖命取統首,修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
太祖悅而赦之。
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
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
及破南皮,閱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
太祖歎曰:「士不妄有名。」
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
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
太祖議行肉刑,修以為時未可行,太祖采其議。
徙為奉常。
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
修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
太祖在銅爵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
相國鍾繇謂修:「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
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
頃之,病卒官。
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初,修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
少與管寧俱以一操一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
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郁洲山中。
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
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
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盡收捕其家,政得脫。
度告諸縣:「敢有藏政者與同罪。」
政窘急,往投原。
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原因以政付之。
既而謂度曰:「將軍前日欲殺劉政,以其為己害。
今政已去,君之害豈不除哉!」
度曰:「然」。
原曰:「君之畏政者,以其有智也。
今政已免,智將用矣,尚奚拘政之家?不若赦之,無重怨。」
度乃出之。
原又資送政家,皆得歸故郡。
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一聲不絕。
後得歸,太祖闢為司空掾。
原女早亡,時太祖一愛一子倉舒亦沒,太祖欲求合葬,原辭曰:「合葬,非禮也。
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以待原者,以能守訓典而不易也。
若聽明公之命,則是凡庸也,明公焉以為哉?」
太祖乃止,徙署丞相征事。
崔琰為東曹掾,記讓曰:「征事邴原、議郎張范,皆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清靜足以歷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風翼,國之重寶。
舉而用之,不仁者遠。」
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太祖征吳。
原從行,卒。
是後大鴻臚巨鹿張泰、河南尹扶風龐迪以清賢稱,永寧太僕東郡張閣以簡質聞。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
年十六喪父,中表愍其孤貧,鹹共贈賵,悉辭不受,稱財以送終。
長八尺,美鬚眉。
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俱遊學於異國,並敬善陳仲弓。
天下大亂,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與原及平原王烈等至於遼東。
度虛館以候之。
既往見度,乃廬於山谷。
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後漸來從之。
太祖為司空,辟寧,度子康絕命不宜。
王烈者,字彥方,於時名聞在原、寧之右。
辭公孫度長史,高賈自穢。
太祖命為丞相掾,征事,未至,卒於海表。
中國少安,客人皆還,唯寧晏然若將終焉。
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徙華歆薦寧。
文帝即位,征寧,遂將家屬浮海還郡,公孫恭送之南郊,加贈服物。
自寧之東也,度、康、恭前後所資遺,皆受而藏諸。
既已西渡,盡封還之。
詔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
明帝即位,太尉華歆遜位讓寧,遂下詔曰:「大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囊?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魏受命,則襁負而至,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捨之義。
而黃初以來,征命屢下,每輒辭疾,拒違不至。
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將安樂山,往而不能反乎!夫以姬公之聖,而考德不降,則鳴鳥弗聞。
以秦穆之賢,猶思詢乎黃發。
況朕寡德,曷能不願聞道於子大夫哉!
今以寧為光祿勳。
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可廢也。
望必速至,稱朕意焉。
「又詔青州刺史曰:」寧抱道懷貞,潛翳海隅,比下征書,違命不至,盤桓利居,高尚其事。
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歷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已過,澡身浴德,將以曷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哉!『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發遣寧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上道先奏。」
寧稱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濱孤微,罷農無伍,祿運幸厚。
橫蒙陛下纂承洪緒,德侔三皇,化溢有唐。
久荷渥澤,積祀一紀,不能仰答陛下恩養之福。
沈委篤痾,寢疾彌留,逋違臣隸顛倒之節,夙宵戰怖,無地自厝。
臣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書征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遣,光一寵一併臻,優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
思自陳聞,申展愚情,而明詔抑割,不令稍修章表,是以郁滯,訖於今日。
誠謂乾覆,思有紀極,不意靈潤,彌以隆赫。
奉今年二月被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重賜安車、衣服,別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又特被璽書,以臣為光祿勳,躬秉勞謙,引喻周、秦,損上益下。
受詔之日,一精一魄飛散,一靡一所投死。
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綺而蒙安車之榮,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一寵一,楶梲駑下,荷棟樑之任,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眚。
又年疾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賽元責。
望慕閶闔,徘徊闕庭,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骨填於衢路。」
自黃初至於青龍,征命相仍,常以八月賜牛酒。
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守節高乎,審老疾尪頓邪?」
喜上言:「寧有族有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臣常使經營消息。
貢說:」寧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隨時單復,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
四時祠祭,輒自力強,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親拜饌饋,跪拜成禮。
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常特加觴,泫然流涕。
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灑手足,窺於園圃。
臣揆寧前後辭讓讓意,獨自以生長潛逸,曹艾智哀,是以棲遲,每執謙退。
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為守高。
「
正始二年,太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待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薦寧曰:「臣聞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候時而動。
是以鸑鷟鳴岐,周道隆興,四皓為佐,漢帝用康。
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冰潔淵清,玄虛淡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
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遼東三十餘年。
在乾之姤,匿景藏光,嘉遁養浩,韜韞儒墨,潛化傍流,暢於殊俗。
黃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諮群公,思求俊乂.故司徒華歆舉寧應選,公車特徵,振冀遐裔,翻然來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為光祿勳。
寧疾彌留,未能進道。
今寧舊疾已瘳,行年八十,志無衰倦。
環堵篳門,偃息窮巷,飯鬻餬口,并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改其樂。
困而能通,遭難必濟,經危蹈險,不易其節,金聲玉色,久而彌彰。
揆其終始,殆天所祚,當贊大魏,輔亮雍熙。
袞職有闕,群下屬望。
昔高宗刻像,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卜良佐。
況寧前朝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棲遲,未時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
陛下踐阼,纂承洪緒。
聖敬日躋,超越周成。
每發德音,動諮師傅。
若繼二祖招賢故典,賓禮俊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於前代。
寧清高恬泊,擬跡前軌,德行卓絕,海內無偶。
歷觀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週一黨一、樊英之儔,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
誠宜束帛加璧,備禮徵聘,仍授幾杖,延登東序,敷陳墳素,坐而論道,上正璇璣,協和皇極,下阜群生、彝倫攸敘,必有可觀,光益大化。
若寧固執匪石,守志箕山,追跡洪崖,參蹤巢、許。
斯亦聖朝同符唐、虞,優賢揚歷,垂聲千載。
雖出處殊塗,俯仰異體,至於興治美俗,其揆—也。
「
於是特具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聘焉。
會寧卒,時年八十四。
拜子邈郎中,後為博士。
初,寧妻先率,知故勸更娶,寧曰:「每省曾子、王駿之言,意常嘉之,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
時巨鹿張臶,字子明,穎川一胡一昭,字孔明,亦養志不仕。
臶少游太學,學兼內外,後歸鄉里。
袁紹前後辟命,不應,移居上一黨一。
并州牧高幹表除樂平令,不就,徙遁常山,門徒且數百人,遷居任縣。
太祖為丞相,辟,不詣。
太和中,詔求隱學之士能消災復異者,郡累上臶,發遣,老病不行,廣平太守盧毓到官三日,綱紀白承前致版謁臶.毓教曰:「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
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但遣主簿奉書致羊酒之禮。
青龍四年辛亥詔書:「張掖郡玄川溢湧,激彼奮蕩,寶石負圖,狀像靈龜,宅於川西,嶷然磐峙,倉質素章,麟鳳龍馬,煥炳成形,文字告命,粲然著明。
太史令高堂隆上言:」古皇聖帝所未嘗蒙,實有魏之禎命,東序之世寶。
「事頒天下。
任令於綽連繼以問臶,臶密謂綽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往,禎祥先見而後廢興從之。
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所追興征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而將來之禎瑞也。
「正始元年,戴憑之鳥巢臶門一陰一。
臶告門人曰:」夫戴鵀一陽一鳥,而巢門一陰一,此凶祥也。
「乃援琴歌詠,作詩二篇,旬日而卒,時年一百五歲。
是歲,廣平太守王肅至官,教下縣曰:」前在京都,聞張子明。
來至問之,會其已亡,致痛惜之。
此君篤學隱居,不與時競,以道樂身。
昔絳縣老人屈在泥舉塗,趙孟升之,諸侯用睦。
愍其耄勤好道而不蒙榮一寵一,書到,遣吏勞問其家,顯題門戶,務加殊異,以慰既往,以勸將來。
「
一胡一昭始避地冀州,亦辭袁紹之命,遁還鄉里。
太祖為司空丞相,頻加禮辟。
昭往應命。
既至,自陳一介野生,無軍國之用,歸誠求去。
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勉卒雅尚,義不相屈。」
昭乃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以經籍自娛。
閭裡敬而一愛一之。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
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
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
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
狼等遂南附關羽。
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到陸渾南長樂亭,自相約誓,言:「一胡一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
一川賴昭,鹹無怵惕。
天下安輯,徙宅宜一陽一。
正始中,膘騎將軍趙儼、尚書黃休、郭彝、散騎常侍荀顗、鍾毓、太僕庚嶷、弘農太守何楨等遞薦昭曰:「天真高潔,老而彌篤。
玄虛靜素,有夷,皓之節。
宜蒙征命,以勵風俗。」
至嘉平二年,公車特徵,會卒,年,八十九,拜子纂郎中。
初,昭善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顗、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焉。
評曰:「袁渙、邴原、張范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涼茂、國淵亦其次也。
張承名行亞范,可謂能弟矣。
田疇抗節,王修忠貞,足以矯俗;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張臶、一胡一昭闔門守靜,不營當世:故並錄焉。
魏書·武帝紀 魏書·文帝紀 魏書·明帝紀 魏書·少帝紀 魏書·后妃傳 魏書·董二袁劉傳 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 魏書·諸夏侯曹傳 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