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令音郎定反。支音其兒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三國誌》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

三國誌

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令音郎定反。

支音其兒反。

*為郡門下書佐。

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一]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後復為郡吏。

劉太守坐事征詣廷尉,瓚為御車,身執徒養。

及劉徙日南,瓚具米肉,於北芒上祭先人,舉觴祝曰:「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詣日南。

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

再拜慷慨而起,時見者莫不歔欷。

劉道得赦還。

瓚以孝廉為郎,除遼東屬國長史。

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沖之,則死盡矣。」

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一胡一,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

遷為涿令。

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一事傳,使將之。

軍到薊中,漁一陽一張純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薊中,自號將軍,[二]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

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

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

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一胡一相攻擊五六年。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

注[一]典略曰:瓚一性一辯慧,每白事不肯梢入,常總說數曹事,無有忘誤,太守奇其才。

注[二]九州春秋曰:純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

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撫,可不勞觿而定,乃以劉虞為幽州牧。

[一]虞到,遣使至一胡一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

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

瓚害虞有功,乃一陰一使人徼殺一胡一使。

一胡一知其情,閒行詣虞。

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純乃棄妻子,逃入鮮卑,為其客王政所殺,送首詣虞。

封政為列侯。

虞以功即拜太尉,封襄賁侯。

[二]會董卓至洛一陽一,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

注[一]吳書曰:虞,東海恭王之後也。

遭世衰亂,又與時主疏遠,仕縣為戶曹吏。

以能治身奉職,召為郡吏,以孝廉為郎,累遷至幽州刺史,轉甘陵相,甚得東土戎狄之心。

後以疾歸家,常降身隱約,與邑一黨一州閭同樂共恤,等齊有無,不以名位自殊,鄉曲鹹共宗之。

時鄉曲有所訴訟,不以詣吏,自投虞平之;虞以情理為之論判,皆大小敬從,不以為恨。

嘗有失牛者,骨體一毛一色,與虞牛相似,因以為是,虞便推與之;後主自得本牛,乃還謝罪。

會甘陵復亂,吏民思虞治行,復以為甘陵相,甘陵大治。

征拜尚書令、光祿勳,以公族有禮,更為宗正。

英雄記曰:虞為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純樸,境內無盜賊,災害不生。

時鄰縣接壤,蝗蟲為害,至博平界,飛過不入。

魏書曰:虞在幽州,清靜儉約,以禮義化民。

靈帝時,南宮災,吏遷補州郡者,皆責助治宮錢,或一千萬,或二千萬,富者以私財辨,或發民錢以備之,貧而清慎者,無以充調,或至自一殺。

靈帝以虞清貧,特不使出錢。

注[二]英雄記曰:虞讓太尉,因薦韂尉趙謨、益州牧劉焉、豫州牧黃琬、南一陽一太守羊續,並任為公。

關東義兵起,卓遂劫帝西遷,征虞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

袁紹、韓馥議,以為少帝制於一奸一臣,天下無所歸心。

虞,宗室知名,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

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

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

[一]虞子和為侍中,在長安。

天子思東歸,使和偽逃卓,潛出武關詣虞,令將兵來迎。

和道經袁術,為說天子意。

術利虞為援,留和不遣,許兵至俱西,令和為書與虞。

虞得和書,乃遣數千騎詣和。

瓚知術有異志,不欲遣兵,止虞,虞不可。

瓚懼術聞而怨之,亦遣其從弟越將千騎詣術以自結,而一陰一教術執和,奪其兵。

由是虞、瓚益有隙。

和逃術來北,復為紹所留。

注[一]九州春秋曰:紹、馥使故樂一浪一太守甘陵張岐繼議詣虞,使即尊號。

虞厲聲呵岐曰:「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濟。

孤受國恩,天下擾亂,未能竭命以除國恥,望諸州郡烈義之士曒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謀,欲塗污忠臣邪!」吳書曰:馥以書與袁術,雲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稱虞功德治行,華夏少二,當今公室枝屬,皆莫能及。

又云:「昔光武去定王五世,以大司馬領河北,耿弇、馮異勸即尊號,卒代更始。

今劉公自恭王枝別,其數亦五,以大司馬領幽州牧,此其與光武同。」

是時有四星會於箕尾,馥稱讖雲神人將在燕分。

又言濟一陰一男子王定得玉印,文曰「虞為天子」。

又見兩日出於代郡,謂虞當代立。

紹又別書報術。

是時術一陰一有不臣之心,不利國家有長主,外托公義以答拒之。

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一奴一以自絕,紹等乃止。

虞於是奉職修貢,愈益恭肅;諸外國羌、一胡一有所貢獻,道路不通,皆為傳送,致之京師。

是時,術遣孫堅屯一陽一城拒卓,紹使周昂奪其處。

術遣越與堅攻昂,不勝,越為流矢所中死。

瓚怒曰:「余弟死,禍起於紹。」

遂出軍屯盤河,將以報紹。

紹懼,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綬授瓚從弟范,遣之郡,欲以結援。

范遂以勃海兵助瓚,破青、徐黃巾,兵益盛;進軍界橋。

[一]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

紹軍廣川,令將曲義先登與瓚戰,生禽綱。

瓚軍敗走勃海,與范俱還薊,於大城東南築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注[一]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臣聞皇、羲以來,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張化以導民,刑罰以禁暴。

今行車騎將軍袁紹,托其先軌,寇竊人爵,既一性一暴亂,厥行一婬一穢。

昔為司隸校尉,會值國家喪禍之際,太后承攝,何氏輔政,紹專為邪媚,不能舉直,至令丁原焚燒孟津,招來董卓,造為亂根,紹罪一也。

卓既入雒而主見質,紹不能權譎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紹罪二也。

紹為勃海太守,默選戎馬,當攻董卓,不告父兄,至使太傅門戶,太僕母子,一旦而斃,不仁不孝,紹罪三也。

紹既興兵,涉歷二年,不恤國難,廣自封殖,乃多以資糧專為不急,割剝富室,收考責錢,百姓吁嗟,莫不痛怨,紹罪四也。

韓馥之迫,竊其虛位,矯命詔恩,刻金印玉璽,每下文書,皁囊施檢,文曰『詔書一封,邟鄉侯印』。

邟,口一浪一反。

昔新室之亂,漸以即真,今紹所施,擬而方之,紹罪五也。

紹令崔巨業候視星日,財貨賂遺,與共飲食,剋期會合,攻鈔郡縣,此豈大臣所當宜為?紹罪六也。

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仍有效,又降伏張楊,而以小忿枉害於勳,信用讒慝,殺害有功,紹罪七也。

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

春秋之義,子以母貴。

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一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

又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驅走董卓,掃除陵廟,其功莫大;紹令周昂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誅,紹罪十也。

臣又每得後將軍袁術書,雲紹非術類也。

紹之罪戾,雖南山之竹不能載。

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都,諸侯背叛,於是齊桓立柯亭之盟,晉文為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韂以彰無禮。

臣雖闒茸,名非先賢,蒙被朝恩,當此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輒與諸將州郡兵討紹等。

若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攻戰形狀,前後續上。」

遂舉兵與紹對戰,紹不勝。

虞懼瓚為變,遂舉兵襲瓚。

虞為瓚所敗,出奔居庸。

瓚攻拔居庸,生獲虞,執虞還薊。

會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訓增虞邑,督六州;瓚遷前將軍,封易侯。

瓚誣虞欲稱尊號,脅訓斬虞。

[一]瓚上訓為幽州刺史。

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

[二]虞從事漁一陽一鮮於輔、齊周、騎都尉鮮於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

柔招誘烏丸、鮮卑,得一胡一、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一陽一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

袁紹又遣曲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

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三]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

[四]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

兵法,百樓不攻。

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欲以此弊紹。

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五]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

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觿,陸梁冀州,橫斷紹後。

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

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觿必復可合也。

若將軍今捨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

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

[六]救至,欲內外擊紹。

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

[七]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

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

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

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

[八]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一殺。

[九]注[一]魏氏春秋曰:初,劉虞和輯戎狄,瓚以一胡一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

故虞所賞賜,瓚輒鈔奪。

虞數請會,稱疾不往。

至是戰敗,虞欲討之,告東曹掾右北平人魏攸。

攸曰:」今天下引領,以公為歸,謀臣爪牙,不可無也。

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

「乃止。

後一年,攸病死。

虞又與官屬議,密令觿襲瓚。

瓚部曲放散在外,自懼敗,掘東城門欲走。

虞兵無部伍,不一習一戰,又一愛一民屋,敕令勿燒。

故瓚得放火,因以一精一銳衝突。

虞觿大潰,奔居庸城。

瓚攻及家屬以還,殺害州府,衣冠善士殆盡。

典略曰:瓚曝虞於市而祝曰:」若應為天子者,天當降雨救之。

「時盛暑,竟日不雨,遂殺虞。

英雄記曰:虞之見殺,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與就虞,罵瓚極口,然後同死。

注[二]英雄記曰:瓚統內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

或問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貴之,皆自以為職當得之,不謝人善也。」

所一寵一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台、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注[三]英雄記曰: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

瓚以易當之,乃築京固守。

瓚別將有為敵所圍,義不救也。

其言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

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是以或自一殺其將帥,或為紹兵所破,遂令紹軍徑至其門。

臣松之以為童謠之言,無不皆驗;至如此記,似若無征。

謠言之作,蓋令瓚終始保易,無事遠略。

而瓚因破黃巾之威,意志張遠,遂置三州刺史,圖滅袁氏,所以致敗也。

注[四]英雄記曰:瓚諸將家家各作高樓,樓以千計。

瓚作鐵門,居樓上,屏去左右,婢妾侍側,汲上文書。

注[五]漢晉春秋曰:袁紹與瓚書曰:「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申以討亂之誓,一愛一過夷、叔,分著丹青,謂為旅力同軌,足踵齊、晉,故解印釋紱,以北帶南,分割膏腴,以奉執事,此非孤赤情之明驗邪?豈寤足下棄烈士之高義,尋禍亡之險蹤,輟而改慮,以好易怨,盜遣士馬,犯暴豫州。

始聞甲卒在南,親臨戰陳,懼于飛矢迸流,狂刃橫集,以重足下之禍,徒增孤*(子)*之咎釁也,故為薦書懇惻,冀可改悔。

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詐,謂天罔可吞,豪雄可滅,果令貴弟殞於鋒刃之端。

斯言猶在於耳,而足下曾不尋討禍源,克心罪己,苟欲逞其無疆之怒,不顧逆順之津,匿怨害民,聘於余躬。

遂躍馬控弦,處我疆土,毒篃生民,辜延白骨。

孤辭不獲已,以登界橋之役。

是時足下兵氣霆震,駿馬電發;僕師徒肇合,機械不嚴,強弱殊科,觿寡異論,假天之助,小戰大克,遂陵躡奔背,因壘館谷,此非天威棐諶,福豐有禮之符表乎?足下志猶未厭,乃復糾合餘燼,率我蛑賊,以焚爇勃海。

孤又不獲寧,用及龍河之師。

羸兵前誘,大軍未濟,而足下膽破觿散,不鼓而敗,兵觿擾亂,君臣並奔。

此又足下之為,非孤之咎也。

自此以後,禍隙彌深,孤之師旅,不勝其忿,遂至積一屍一為京,頭顱滿野,愍彼無辜,未嘗不慨然失涕也。

後比得足下書,辭意婉約,有改往修來之言。

僕既欣於舊好克復,且愍兆民之不寧,每輒引師南駕,以順簡書。

弗盈一時,而北邊羽檄之文,未嘗不至。

孤是用痛心疾首,一靡一所錯情。

夫處三軍之帥,當列將之任,宜令怒如嚴霜,喜如時雨,臧否好惡,坦然可觀。

而足下二三其德,強弱易謀,急則曲躬,緩則放逸,行無定端,言無質要,為壯士者固若此乎!既乃殘殺老弱,幽土憤怨,觿叛親離,孑然無一黨一。

又烏丸、濊貊,皆足下同州,僕與之殊俗,各奮迅激怒,爭為鋒銳;又東西鮮卑,舉踵來附。

此非孤德所能招,乃足下驅而致之也。

夫當荒危之世,處干戈之險,內違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興州壤,禍發蕭牆,將以定霸,不亦難乎!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討,會曲義余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始聞足下鐫金紆紫,命以元帥,謂當因茲奮發,以報孟明之恥,是故戰夫引領,竦望旌□,怪遂含光匿影,寂爾無聞,卒臻屠滅,相為惜之。

夫有平天下之怒,希長世之功,權御師徒,帶養戎馬,叛者無討,服者不收,威懷並喪,何以立名?今舊京克復,天罔雲補,罪人斯亡,忠干翼化,華夏儼然,望於穆之作,將戢干戈,放散牛馬,足下獨何守區區之士,保軍內之廣,甘惡名以速朽,亡令德之久長?壯而籌之,非良策也。

宜釋憾除嫌,敦我舊好。

若斯言之玷,皇天是聞。

「瓚不答,而增修戎備。

謂關靖曰:」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

袁本初其若我何!「

注[六]英雄記曰:關靖字士起,太原人。

本酷吏也,諂而無大謀,特為瓚所信幸。

注[七]典略曰:瓚遣行人文則繼書告子續曰:「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沖舞吾樓上。

日窮月蹴,無所聊賴。

汝當碎首於張燕,速致輕騎,到者當起烽火於北,吾當從內出。

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獻帝春秋曰:瓚夢薊城崩,知必敗,乃遣閒使與續書。

紹候者得之,使陳琳更其書曰:「蓋聞在昔衰周之世,僵戶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其衝!」其餘語與典略所載同。

注[八]英雄記曰: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穿一穴一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

注[九]漢晉春秋曰:關靖曰:「吾聞君子陷人於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

紹悉送其首於許。

鮮於輔將其觿奉王命。

以輔為建忠將軍,督幽州六郡。

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閻柔遣使詣太祖受事,遷護烏丸校尉。

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一]太祖破南皮,柔將部曲及鮮卑獻名馬以奉軍,從征三郡烏丸,以功封關內侯。

[二]輔亦率其觿從。

文帝踐阼,拜輔虎牙將軍,柔度遼將軍,皆進封縣侯。

位特進。

注[一]魏略曰:輔從太祖於官渡。

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

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注[二]魏略曰:太祖甚一愛一閻柔,每謂之曰:「我視卿如子,亦欲卿視我如父也。」

柔由此自托於五官將,如兄弟。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

[一]少好學,為諸生,仕州邵,舉茂才,除盧令,[二]遷幽州剌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一溫一軍事,西討韓遂。

[三]會徐州黃巾起,以謙為徐州剌史,擊黃巾,破走之。

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謙遣使閒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一陽一侯。

是時,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

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四]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

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觿。

注[一]吳書曰:謙父,故余姚長。

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

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

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塗,見其容貌,異而呼之,住車與語,甚悅,因許妻以女。

甘公夫人聞之,怒曰:「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如何以女許之?」

公曰:「彼有奇表,長必大成。」

遂妻之。

注[二]吳書曰:謙一性一剛直,有大節,少察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令。

郡守張盤,同郡先輩,與謙父友,意殊親之,而謙恥為之屈。

與觿還城,因以公事進見,坐罷,盤常私還入,與謙飲宴,或拒不為留。

常以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強之;及舞,又不轉。

盤曰:「不當轉邪?」

曰:「不可轉,轉則勝人。」

由是不樂,卒以構隙。

謙在官清白,無以糾舉,祠靈星,有贏錢五百,欲以臧之。

謙委官而去。

注[三]吳書曰:會西羌寇邊,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表請武將。

召拜謙揚武都尉,與嵩征羌,大破之。

後邊章、韓遂為亂,司空張一溫一銜命征討;又請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而謙輕其行一事,心懷不服。

及軍罷還,百寮高會,一溫一屬謙行酒,謙觿辱一溫一。

一溫一怒,徙謙於邊。

或說一溫一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見重於公,一朝以醉飲過失,不蒙容貸,遠棄不一毛一,厚德不終,四方人士安所歸望!不如釋憾除恨,克復初分,於以遠聞德美。」

一溫一然其言,乃追還謙。

謙至,或又謂謙曰:「足下輕辱三公,罪自己作,今蒙釋宥,德莫厚矣;宜降志卑辭以謝之。」

謙曰:「諾。」

又謂一溫一曰:「陶恭祖今深自罪責,思在變革。

謝天子禮畢,必詣公門。

公宜見之,以慰其意。」

時一溫一於宮門見謙,謙仰曰:「謙自謝朝廷,豈為公邪?」

一溫一曰:「恭祖癡病尚未除邪?」

遂為之置酒,待之如初。

注[四]謝承後漢書曰:昱年十三,母嘗病,經涉三月。

昱慘戚消瘠,至目不一交一睫,握粟出卜,祈禱泣血,鄉一黨一稱其孝。

就處士東莞綦毋君受公羊傳,兼該腢業。

至歷年潛志,不窺園圃,親簄希見其面。

時入定省父母,須臾即還。

高絜廉正,抱禮而立,清英儼恪,莫干其志;旌善以興化,殫邪以矯俗。

州郡請召,常稱病不應。

國相□謨、陳遵共召,不起;或興盛怒,終不回意。

舉孝廉,除莒長,宣揚五教,政為國表。

會黃巾作亂,陸梁五郡,郡縣發兵,以為先辦。

徐州刺史巴只表功第一,當受遷賞,昱深以為恥,委官還家。

徐州牧陶謙初辟別駕從事,辭疾遜遁。

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罰,然後乃起。

舉茂才,遷廣陵太守。

賊笮融從臨淮見討,迸入郡界,昱將兵拒戰,敗績見害。

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

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謙退守郯。

太祖以糧少引軍還。

[一]興平元年,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

謙恐,欲走歸丹楊。

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

是歲,謙病死。

[二]注[一]吳書曰:曹公父於泰山被殺,歸咎于謙。

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

詔曰:「今海內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將吏不一良,因緣討捕,侵侮黎民,離害者觿;風聲流聞,震盪城邑,丘牆懼於橫暴,貞良化為腢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今四民流移,托身他方,攜白首於山野,棄稚子於溝壑,顧故鄉而哀歎,向阡陌而流涕,饑厄困苦,亦已甚矣。

雖悔往者之迷謬,思奉教於今日,然兵連觿結,鋒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見系虜,是以阻兵屯據,欲止而不敢散也。

詔書到,其各罷遣甲士,還親農桑,惟留常員吏以供官署,慰示遠近,鹹使聞知。」

謙被詔,乃上書曰:「臣聞懷遠柔服,非德不集;克難平亂,非兵不濟。

是以涿鹿、阪泉、三苗之野有五帝之師,有扈、鬼方、商、奄四國有王者之伐,自古在昔,未有不揚威以弭亂,震武以止暴者也。

臣前初以黃巾亂治,受策長驅,匪遑啟處。

雖憲章敕戒,奉宣威靈,敬行天誅,每伐輒克,然妖寇類觿,殊不畏死,父兄殲殪,子弟群起,治屯連兵,至今為患。

若承命解甲,弱國自虛,釋武備以資亂,損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罷,明日難必至,上忝朝廷一寵一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強幹弱枝遏惡止亂之務也。

臣雖愚蔽,忠恕不昭,抱恩念報,所不忍行。

輒勒部曲,申令警備。

出芟強寇,惟力是視,入宣德澤,躬奉職事,冀效微勞,以贖罪負。

「又曰:」華夏沸擾,於今未弭,包茅不入,職貢多闕,寤寐憂歎,無日敢寧。

誠思貢獻必至,薦羞獲通,然後銷鋒解甲,臣之願也。

臣前調谷百萬斛,已在水次,輒敕兵韂送。

「曹公得謙上事,知不罷兵。

乃進攻彭城,多殺人民。

謙引兵擊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謙。

公引兵還。

臣松之案:此時天子在長安,曹公尚未秉政。

罷兵之詔,不得由曹氏出。

注[二]吳書曰:謙死時,年六十三,張昭等為之哀辭曰:「猗歟使君,君侯將軍,膺秉懿德,允武允文,體足剛直,守以一溫一仁。

令舒及盧,遺一愛一於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

憬憬夷、貊,賴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寧。

唯帝念績,爵命以章,既牧且侯,啟土溧一陽一。

遂升上將,受號安東,將平世難,社稷是崇。

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喪覆失恃,民知困窮。

曾不旬日,五郡潰崩,哀我人斯,將誰仰憑?追思一靡一及,仰叫皇穹。

嗚呼哀哉!」謙二子:商、應,皆不仕。

張楊字稚叔,雲中人也。

以武勇給并州,為武猛從事。

靈帝末,天下亂,帝以所一寵一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征天下豪傑以為偏裨。

太祖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

[一]并州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碩,為假司馬。

靈帝崩,碩為何進所殺。

楊復為進所遣,歸本州募兵,得千餘人,因留上一黨一,擊山賊。

進敗,董卓作亂。

楊遂以所將攻上一黨一太守於壺關,不下,略諸縣,觿至數千人。

山東兵起,欲誅卓。

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一奴一單于於夫羅屯漳水。

單于欲叛,紹、楊不從。

單于執楊與俱去,紹使將曲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單于執楊至黎一陽一,攻破度遼將軍耿祉軍,觿復振。

卓以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天子之在河東,楊將兵至安邑,拜安國將軍,封晉一陽一侯。

楊欲迎天子還洛,諸將不聽;楊還野王。

建安元年,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還舊京,糧乏。

楊以糧迎道路,遂至洛一陽一。

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楊當扞外難,何事京都?」

遂還野王。

即拜為大司馬。

[二]楊素與呂布善。

太祖之圍布,楊欲救之,不能。

乃出兵東市,遙為之勢。

其將楊丑,殺楊以應太祖。

楊將眭固殺丑,將其觿,欲北合袁紹。

太祖遣史渙邀擊,破之於犬城,斬固,盡收其觿也。

[三]注[一]靈帝紀曰:以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一操一為典軍校尉,趙融、馮芳為助軍校尉,夏牟、淳於瓊為左右校尉。

注[二]英雄記曰:楊一性一仁和,無威刑。

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

注[三]典略曰:固字白兔,既殺楊丑,軍屯射犬。

時有巫誡固曰:「將軍字兔而此邑名犬,兔見犬,其勢必驚,宜急移去。」

固不從,遂戰死。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

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為郡吏。

時玄菟太守公孫□,子豹,年十八歲,早死。

度少時名豹,又與□子同年,□見而親一愛一之,遣就師學,為取妻。

後舉有道,除尚書郎,稍遷冀州刺史,以謠言免。

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

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

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

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

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初平元年,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一陽一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

[一]時襄平延裡社生大石,長丈餘,下有三小石為之足。

或謂度曰:「此漢宣帝冠石之祥,而裡名與先君同。

社主土地,明當有土地,而三公為輔也。」

度益喜。

故河內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惡度所為,恐為所害,乃將家屬入於海。

度大怒,掘其父頤,剖棺焚一屍一,誅其宗族。

[二]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

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

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

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

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寧鄉侯封弟恭。

是歲建安九年也。

注[一]魏書曰:度語毅、儀:「讖書雲孫登當為天子,太守姓公孫,字升濟,升即登也。」

注[二]晉一陽一秋曰:敏子追求敏,出塞,越二十餘年不娶。

州里徐邈責之曰:「不孝莫大於無後,何可終身不娶乎!」乃娶妻,生子胤而遣妻,常如居喪之禮,不勝憂,數年而卒。

胤生不識父母,及有識,蔬食哀戚亦如三年之喪。

以祖父不知存亡,設主奉之。

由是知名,仕至司徒。

臣松之案:本傳雲敏將家入海,而復與子相失,未詳其故。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烏丸,屠柳城。

袁尚等奔遼東,康斬送尚首。

語在武紀。

封康襄平侯,拜左將軍。

康死,子晃、淵等皆小,觿立恭為遼東太守。

文帝踐阼,遣使即拜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追贈康大司馬。

初,恭病一陰一消為Yan人,劣弱不能治國。

太和二年,淵脅奪恭位。

明帝即*(位)*拜淵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

[一]權遣使張彌、許晏等,繼金玉珍寶,立淵為燕王。

淵亦恐權遠不可恃,且貪貨物,誘致其使,悉斬送彌、晏等首,[二]明帝於是拜淵大司馬,封樂一浪一公,持節、領郡如故。

[三]使者至,淵設甲兵為軍陳,出見使者,又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

[四]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丘儉等繼璽書征淵。

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

儉等不利而還。

淵遂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

遣使者持節,假鮮卑單于璽,封拜邊民,誘呼鮮卑,侵擾北方。

[五]二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

六月,軍至遼東。

[六]淵遣將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

宣王軍至,令衍逆戰。

宣王遣將軍一胡一遵等擊破之。

宣王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

衍等恐襄平無守,夜走。

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死戰。

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

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

雨霽,起土山、修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

淵窘急。

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

將軍楊祚等降。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

壬午,淵觿潰,與其子修將數百騎突圍東南走,大兵急擊之,當流星所墜處,斬淵父子。

城破,斬相國以下首級以千數,傳淵首洛一陽一,遼東、帶方、樂一浪一、玄菟悉平。

注[一]吳書載淵表權曰:「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無妄之運;王路未夷,傾側擾攘。

自先人以來,歷事漢、魏,階緣際會,為國效節,繼世享任,得守藩表,猶知符命未有攸歸。

每感厚恩,頻辱顯使,退念人臣一交一不越境,是以固守所執,拒違前使。

雖義無二信,敢忘大恩!

陛下鎮撫,長存小國,前後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誡,聖旨彌密,重紈累素,幽明備著,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

臣晝則謳吟,宵則發夢,終身誦之,志不知足。

季末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蕩析。

仰此天命將有眷顧,私從一隅永瞻雲日。

今魏家不能采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鬥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郡。

臣不負魏,而魏絕之。

蓋聞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饒適齊,樂毅走趙,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陳平、耿況,亦鶯時變,卒歸於漢,勒名帝籍。

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時不世遇,是以慺慺懷慕自納,望遠視險,有如近易。

誠願神謨蚤定洪業,奮六師之勢,收河、洛之地,為聖代宗。

天下幸甚!「魏略曰:國家知淵兩端,而恐遼東吏民為淵所誤。

故公文下遼東,因赦之曰:」告遼東、玄菟將校吏民:逆賊孫權遭遇亂階,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群凶,自□一江一表,含垢藏疾。

冀其可化,故割地王權,使南面稱孤,位以上將,禮以九命。

權親叉手,北向稽顙。

假人臣之一寵一,受人臣之榮,未有如權者也。

狼子野心,告令難移,卒歸反覆,背恩叛主,滔天逆神,乃敢僭號。

恃一江一湖之險阻,王誅未加。

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

邊民無知,與之一交一關。

長吏以下,莫肯禁止。

至使周賀浮舟百艘,沉滯津岸,貿遷有無。

既不疑拒,繼以名馬,又使宿舒隨賀通好。

十室之邑,猶有忠信,陷君於惡,春秋所書也。

今遼東、玄菟奉事國朝,紆青拖紫,以千百為數,戴纚垂纓,鹹佩印綬,曾無匡正納善之言。

龜玉毀於橋,虎兕出於匣,是誰之過歟?國朝為子大夫羞之!昔狐突有言:「父教子貳,何以事君?策名委質,貳乃辟也。

『今乃阿順邪謀,脅從一奸一惑,豈獨父兄之教不詳,子弟之舉一習一非而已哉!若苗穢害田,隨風烈火,芝艾俱焚,安能白別乎?且又此事固然易見,不及鑒古成敗,書傳所載也。

一江一南海北有萬里之限,遼東君臣無怵惕之患,利則義所不利,貴則義所不貴,此為厭安樂之居,求危亡之禍,賤忠貞之節,重背叛之名。

蠻、貊之長,猶知一愛一禮,以此事人,亦難為顏!

且又宿舒無罪,擠使入吳,奉不義之使,始與家訣,涕泣而行。

及至賀死之日,覆觿成山,舒雖脫死,魂魄離身。

何所一逼一迫,乃至於此!今忠臣烈將,鹹忿遼東反覆攜貳,皆欲乘桴浮海,期於肆意。

朕為天下父母,加念天下新定,既不欲勞動干戈,遠涉大川,費役如彼,又悼邊陲遺余黎民,迷誤如此,故遣郎中韂慎、邵瑁等且先奉詔示意。

若股肱忠良,能效節立信以輔時君,反邪就正以建大功,福莫大焉。

儻恐自嫌已為惡逆所見染污,不敢倡言,永懷伊戚。

其諸與賊使一交一通,皆赦除之,與之更始。

注[二]魏略載淵表曰:「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賊。

幸賴天道福助大魏,使此賊虜闇然迷惑,違戾群下,不從觿諫,承信臣言,遠遣船使,多將士卒,來致封拜。

臣之所執,得如本志,雖憂罪釁,私懷幸甚。

賊觿本號萬人,舒、綜伺察,可七八千人,到沓津。

偽使者張彌、許晏與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將吏兵四百餘人,繼文書命服什物,下到臣郡。

泰、潛別繼致遺貨物,欲因市馬。

軍將賀達、虞咨領余觿在船所。

臣本欲須涼節乃取彌等,而彌等人兵觿多,見臣不便承受吳命,意有猜疑。

懼其先作,變一態妄生,即進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

其吏從兵觿,皆士伍小人,給使東西,不得自一由,面縛乞降,不忍誅殺,輒聽納受,徙充邊城。

別遣將韓起等率將三軍,馳行至沓。

使領長史柳遠設賓主禮誘請達、咨,三軍潛伏以待其下,又驅群馬貨物,欲與一交一市。

達、咨懷疑不下,使諸市買者五六百人下,欲一交一市。

起等金鼓始震,鋒矢亂髮,斬首三百餘級,被創赴水沒溺者可二百餘人,其散走山谷,來歸降及藏竄飢餓死者,不在數中。

得銀印、銅印、兵器、資貨,不可勝數。

謹遣西曹掾公孫珩奉送賊權所假臣節、印綬、符策、九錫、什物,及彌等偽節、印綬、首級。」

又曰:「宿舒、孫綜前到吳,賊權問臣家內小大,舒、綜對臣有三息,修別屬亡弟。

權敢一奸一巧,便□拜命。

謹封送印綬、符策。

臣雖無昔人洗耳之風,慚為賊權污損所加,既行天誅,猶有餘忿。」

又曰:「臣父康,昔殺權使,結為讎隙。

今乃譎欺,遺使誘致,令權傾心,虛國竭祿,遠命上卿,一寵一授極位,震動南土,備盡禮數。

又權待舒、綜,契闊委曲,君臣上下,畢歡竭情。

而令四使見殺,梟示萬里,士觿流離,屠戮津渚,慚恥遠布,痛辱彌天。

權之怨疾,將刻肌骨。

若天衰其業,使至喪隕,權將內傷憤激而死。

若期運未訖,將播毒螫,必恐長憨來為寇害。

徐州諸屯及城一陽一諸郡,與相接近,如有船觿後年向海門,得其消息,乞速告臣,使得備豫。」

又曰:「臣門戶受恩,實深實重,自臣承攝即事以來,連被榮一寵一,殊特無量,分當隕越,竭力致死。

而臣狂愚,意計迷闇,不即禽賊,以至見疑。

前章表所陳情趣事勢,實但欲罷弊此賊,使困自絕,誠不敢背累世之恩,附僭盜之虜也。

而後一愛一憎之人,緣事加誣,偽生節目,卒令明聽疑於市虎,移恩改一愛一,興動威怒,幾至沉沒,長為負忝。

幸賴慈恩,猶垂三宥,使得補過,解除愆責。

如天威遠加,不見假借,早當麋碎,辱先廢祀,何緣自明,建此微功。

臣既喜於事捷,得自申展,悲於疇昔,至此變故,余怖踴躍,未敢便寧。

唯陛下既崇春日生全之仁,除忿塞隙,抑弭纖介,推今亮往,察臣本心,長令抱戴,銜分三泉。

「又曰:」臣被服光榮,恩情未報,而以罪釁,自招譴怒,分當即戮,為觿社戒。

所以越典詭常,偽通於吳,誠自念窮迫,報效未立,而為天威督罰所加,長恐奄忽不得自洗。

故敢自闕替廢於一年,遣使誘吳,知其必來,權之求郡,積有年歲,初無倡答一言之應,今權得使,來必不疑,至此一舉,果如所規,上卿大觿,翕赫豐盛,財貨賂遺,傾國極位,到見禽取,流離死亡,千有餘人,滅絕不反。

此誠暴猾賊之鋒,摧矜誇之巧,昭示天下,破損其業,足以慚之矣。

臣之慺慺念效於國,雖有非常之過,亦有非常之功,願陛下原其踰闕之愆,采其亳一毛一之善,使得國恩,保全終始矣。

注[三]魏名臣奏載中領軍夏侯獻表曰:「公孫淵昔年敢違王命,廢絕計貢者,實挾兩端。

既恃阻險,又怙孫權。

故敢跋扈,恣睢海外。

宿舒親見賊權軍觿府庫,知其弱少不足憑恃,是以決計斬賊之使。

又高句麗、濊貊與淵為仇,並為寇鈔。

今外失吳援,內有一胡一寇,心知國家能從陸道,勢不得不懷惶懼之心。

因斯之時,宜遣使示以禍福。

奉車都尉鬷弘,武皇帝時始奉使命,開通道路。

文皇帝即位,欲通使命,遣弘將妻子還歸鄉里,賜其車、牛,絹百匹。

弘以受恩,歸死國朝,無有還意,乞留妻子,身奉使命。

公孫康遂稱臣妾。

以弘奉使稱意,賜爵關內侯。

弘一性一果烈,乃心於國,夙夜拳拳,念自竭暛。

冠族子孫,少好學問,博通書記,多所關涉,口論速捷,辯而不俗,附依典誥,若出胸臆,加仕本郡,常在人右,彼方士人素所敬服。

若當遣使,以為可使弘行。

弘乃自舊土,一習一其國俗,為說利害,辯足以動其意,明足以見其事,才足以行之,辭足以見信。

若其計從,雖酈生之降齊王,陸賈之說尉佗,亦無以遠過也。

欲進遠路,不宜釋騏驥;將已篤疾,不宜廢扁鵲。

願察愚言也。

注[四]吳書曰:魏遣使者傅容、聶夔拜淵為樂一浪一公。

淵計吏從洛一陽一還,語淵曰:「使者左駿伯,使皆擇勇力者,非凡人也。」

淵由是疑怖。

容、夔至,住學館中。

淵先以步騎圍之,乃入受拜。

容、夔大怖,由是還洛言狀。

注[五]魏書曰:淵知此變非獨出儉,遂為備。

遣使謝吳,自稱燕王,求為與國。

然猶令官屬上書自直於魏曰:「大司馬長史臣郭昕、參軍臣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言:奉被今年七月己卯詔書,伏讀懇切,一精一魄散越,不知身命所當投措!昕等伏自惟省,螻蟻小丑,器非時用,遭值千載,被受公孫淵祖考以來光明之德,惠澤沾渥,滋潤榮華,無寸尺之功,有負乘之累;遂蒙褒獎,登名天府,並以駑蹇附龍托驥,紆青拖紫,飛騰雲梯,感恩惟報,死不擇地。

臣等聞明君在上,聽政采言,人臣在下,得無隱情,是以因緣訴讓,冒犯愬番.郡在藩表,密邇不羈,平昔三州,轉輸費調,以供賞賜,歲用累億,虛耗中國。

然猶跋扈,虔劉邊陲,烽火相望,羽檄相逮,城門晝閉,路無行人,州郡兵戈,奔散覆沒。

淵祖父度初來臨郡,承受荒殘,開日月之光,建神武之略,聚烏合之民,掃地為業,威震耀於殊俗,德澤被於群生。

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艱。

『向不遭度,則郡早為丘墟,而民繫於虜廷矣。

遺風余一愛一,永存不朽。

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康踐統洪緒,克壯徽猷,文昭武烈,邁德種仁;乃心京輦,翼翼虔恭,佐國平亂,效績紛紜,功隆事大,勳藏王府。

度、康當值武皇帝休明之會,合策名之計,夾輔漢室,降身委質,卑己事魏。

匪處小厭大,畏而服焉,乃慕托高風,懷仰盛懿也。

武皇帝亦虛心接納,待以不次,功無鉅細,每不見忘。

又命之曰:」海北土地,割以付君,世世子孫,實得有之。

』皇天后土,實聞德音。

臣庶小大,豫在下風,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淵生有蘭石之姿,少含愷悌之訓,允文允武,忠惠且直;生民欽仰,莫弗懷一愛一。

淵纂戎祖考,君臨萬民,為國以禮,淑化流行,獨見先鶯,羅結遐方,勤王之義,視險如夷,世載忠亮,不隕厥名。

孫權慕義,不遠萬里,連年遣使,欲自結援,雖見絕殺,不念舊怨,纖纖往來,求成恩好。

淵執節彌固,不為利回,守志匪石,確乎彌堅。

猶懼丹心未見保明,乃卑辭厚幣,誘致權使,梟截獻馘,以示無二。

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

淵不顧敵讎之深,念存人臣之節,絕強吳之歡,昭事魏之心,靈只明鑒,普天鹹聞。

陛下嘉美洪烈,懿茲武功,誕錫休命,一寵一亞齊、魯,下及陪臣,普受介福。

誠以天覆之恩,當卒終始,得竭股肱,永保祿位,不虞一旦,橫被殘酷。

惟育養之厚,念積累之效,悲思不遂,痛切見棄,舉國號咷,拊膺泣血。

夫三軍所伐,蠻夷戎狄,驕逸不虔,於是致武,不聞義國反受誅討。

蓋聖王之制,五服之域,有不供職,則修文德,而又不至,然後征伐。

淵小心翼翼,恪恭於位,勤事奉上,可謂勉矣。

盡忠竭節,還被患禍。

小弁之作,離一騷一之興,皆由此也。

就或佞邪,盜言孔甘,猶當清覽,憎而知善;讒巧似直,惑亂聖聽,尚望文告,使知所由。

若信有罪,當垂三宥;若不改寤,計功減降,當在八議。

而潛軍伺襲,大兵奄至,舞戈長驅,衝擊遼土。

犬馬惡死,況於人類!吏民昧死,挫辱王師。

淵雖番枉,方臨危殆,猶恃聖恩,悵然重奔,冀必一奸一臣矯制,妄肆威虐,乃謂臣等曰:「漢安帝建光元年,遼東屬國都尉龐奮,受三月乙未詔書,曰收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

推案無乙未詔書,遣侍御史幽州*(牧)

**[收]*考一奸一臣矯制者。

今刺史或儻謬承矯制乎?『臣等議:以為刺史興兵,搖動天下,殆非矯制,必是詔命。

淵乃俛仰歎息,自傷無罪。

深惟土地所以養人,竊慕古公杖策之岐,乃欲投冠釋紱,逝歸林麓。

臣等維持,誓之以死,屯守府門,不聽所執。

而七營虎士,五部蠻夷,各懷素飽,不謀同心,奮臂大呼,排門遁出。

近郊農民,釋其耨鎛,伐薪制梃,改案為櫓,奔馳赴難,軍旅行成,雖蹈湯火,死不顧生。

淵雖見孤棄,怨而不怒,比遣敕軍,勿得干犯,及手書告語,懇惻至誠。

而吏士凶悍,不可解散,期於畢命,投死無悔。

淵懼吏士不從教令,乃躬馳騖,自往化解,僅乃止之。

一飯之惠,匹夫所死,況淵累葉信結百姓,恩著民心。

自先帝初興,爰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埋而掘之,古人所恥。

小白、重耳,衰世諸侯,猶慕著信,以隆霸業。

詩美文王作孚萬邦,論語稱仲尼去食存信;信之為德,固亦大矣。

今吳、蜀共帝,鼎足而居,天下搖蕩,無所統一,臣等每為陛下懼此危心。

淵據金城之固,仗和睦之民,國殷兵強,可以橫行。

策名委質,守死善道,忠至義盡,為九州表。

方今二敵窺□,未知孰定,是之不戒,而淵是害。

茹柔吐剛,非王者之道也。

臣等雖鄙,誠竊恥之。

若無天乎,臣一郡吉凶,尚未可知;若雲有天,亦何懼焉!臣等聞仕於家者,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

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於圭竇之中,無大援於魏,世隸於公孫氏,報生與賜,在於死力。

昔蒯通言直,漢祖赦其誅;鄭詹辭順,晉文原其死。

臣等頑愚,不達大節,苟執一介,披露肝膽,言逆龍鱗,罪當萬死。

惟陛下恢崇撫育,亮其控告,使疏遠之臣,永有保持。

注[六]漢晉春秋曰:公孫淵自立,稱紹漢元年。

聞魏人將討,復稱臣於吳,乞兵北伐以自救。

吳人欲戮其使,羊驋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計也。

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潛往以要其成。

若魏伐淵不克,而我軍遠赴,是恩結遐夷,義蓋萬里,若兵連不解,首尾離隔,則我虜其傍郡,驅略而歸,亦足以致天之罰,報雪曩事矣。」

權曰:「善」。

乃勒兵大出。

謂淵使曰:「請俟後問,當從簡書,必與弟同休戚,共存亡,雖隕於中原,吾所甘心也。」

又曰:「司馬懿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

初,淵家數有怪,犬冠幘絳衣上屋,炊有小兒蒸死甑中。

襄平北巿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

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

始度以中平六年據遼東,至淵三世,凡五十年而滅。

[一]注[一]魏略曰:始淵兄晃為恭任子,在洛,聞淵劫奪恭位,謂淵終不可保,數自表聞,欲令國家討淵。

帝以淵已秉權,故因而撫之。

及淵叛,遂以國法系晃。

晃雖有前言,冀不坐,然內以骨肉,知淵破則己從及。

淵首到,晃自審必死,與其子相對啼哭。

時上亦欲活之,而有司以為不可,遂殺之。

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

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閒轉攻,還真定,觿萬餘人。

博陵張牛角亦起觿,自號將兵從事,與燕合。

燕推牛角為帥,俱攻廮陶。

牛角為飛矢所中。

被創且死,令觿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

牛角死,觿奉燕,故改姓張。

燕剽扞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一燕。

其後人觿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一黨一、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觿從燕,觿至百萬,號曰黑山。

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

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

[一]是後,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觿與豪傑相結。

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觿稍散,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觿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

燕薨,子方嗣。

方薨,子融嗣。

[二]注[一]九州春秋曰:張角之反也,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劉石、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一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萬,小者不減數千。

靈帝不能討,乃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

後遂瀰漫,不可複數。

典略曰: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一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

張璠漢紀云:又有左校、郭大賢、左髭丈八三部也。

注[二]陸機晉惠帝起居注曰:門下通事令史張林,飛一燕之曾孫。

林與趙王倫為亂,未及週年,位至尚書令、韂將軍,封郡公。

尋為倫所殺。

張繡,武威祖厲人,驃騎將軍濟族子也。

邊章、韓遂為亂涼州,金城曲勝襲殺祖厲長劉雋。

繡為縣吏,閒伺殺勝,郡內義之。

遂招合少年,為邑中豪傑。

董卓敗,濟與李傕等擊呂布,為卓報仇。

語在卓傳。

繡隨濟,以軍功稍遷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

濟屯弘農,士卒飢餓,南攻穰,為流矢所中死。

繡領其觿,屯宛,與劉表合。

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觿降。

太祖納濟妻,繡恨之。

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

計漏,繡掩襲太祖。

太祖軍敗,二子沒。

繡還保穰,[一]太祖比年攻之,不克。

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觿降。

語在詡傳。

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

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

從破袁譚於南皮,復增邑凡二千戶。

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未有滿千戶者,而繡特多。

從征烏丸於柳城,未至,薨,謚曰定侯。

[二]子泉嗣,坐與魏諷謀反誅,國除。

注[一]傅子曰:繡有所親一胡一車兒,勇冠其軍。

太祖一愛一其驍健,手以金與之。

繡聞而疑太祖欲因左右刺之,遂反。

吳書曰:繡降,*(凌統)*用賈詡計,乞徙軍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

繡又曰:「車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

太祖信繡,皆聽之。

繡乃嚴兵入屯,掩太祖。

太祖不備,故敗。

注[二]魏略曰:五官將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繡心不自安,乃自一殺。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

祖父陵,客蜀,學道□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

陵死,子衡行其道。

衡死,魯復行之。

益州牧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魯遂襲修殺之,奪其觿。

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盡殺魯母家室。

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

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

受本道已信,號「祭酒」。

各領部觿,多者為治頭大祭酒。

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

諸祭酒皆作義捨,如今之亭傳。

又置義米肉,縣於義捨,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

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

雄據巴、漢垂三十年。

[一]漢末,力不能征,遂就一寵一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

魯功曹巴西閻圃諫魯曰:「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次及竇融,不失富貴。

今承製署置,勢足斬斷,不煩於王。

願且不稱,勿為禍先。」

魯從之。

韓遂、馬超之亂,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注[一]典略曰: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

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

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

又使人為一奸一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一習一,號為一奸一令。

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

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實無益於治病,但為一婬一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

後角被誅,修亦亡。

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

教使作義捨,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

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臣松之謂張修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至一陽一平關。

魯欲舉漢中降,其弟韂不肯,率觿數萬人拒關堅守。

太祖攻破之,遂入蜀。

[一]魯聞一陽一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灌)**[杜濩]*赴樸一胡一相拒,然後委質,功必多。」

於是乃奔南山入巴中。

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

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

寶貨倉庫,國家之有。」

遂封藏而去。

太祖入南鄭,甚嘉之。

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

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

[二]為子彭祖取魯女。

魯薨,謚之曰原侯。

子富嗣。

[三]注[一]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武皇帝承涼州從事及武都降人之辭,說張魯易攻,一陽一平城下南北山相遠,不可守也,信以為然。

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歎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攻一陽一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

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

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

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

猶不信之。

惇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

此近事,吏士所知。

「又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觿,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

張韂之守,蓋不足言。

地險守易,雖有一精一兵虎將,勢不能施。

對兵三日,欲一抽一軍還,言『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

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

「世語曰:魯遣五官掾降,弟韂橫山築一陽一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

魯走巴中。

軍糧盡,太祖將還。

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

魯已降,留使既未反,韂雖不同,偏攜可攻。

縣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

太祖疑之。

夜有野麋數千突壞韂營,軍大驚。

夜,高祚等誤與韂觿遇,祚等多鳴鼓角會觿。

韂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

注[二]臣松之以為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一寵一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一習一鑿齒曰:魯欲稱王,而閻圃諫止之,今封圃為列侯。

夫賞罰者,所以懲惡勸善也,苟其可以明軌訓於物,無遠近幽深矣。

今閻圃諫魯勿王,而太祖追封之,將來之人孰不思順!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謂與!若乃不明於此而重燋爛之功,豐爵厚賞止於死戰之士,則民利於有亂,俗競於殺伐,阻兵仗力,干戈不戢矣。

太祖之此封,可謂知賞罰之本,雖湯武居之,無以加也。

魏略曰:黃初中,增圃爵邑,在禮請中。

後十餘歲病死。

晉書云:西戎司馬閻纘,圃孫也。

注[三]魏略曰:劉雄鳴者,藍田人也。

少以採藥射獵為事,常居覆車山下,每晨夜,出行雲霧中,以識道不迷,而時人因謂之能為雲霧。

郭、李之亂,人多就之。

建安中,附屬州郡,州郡表薦為小將。

馬超等反,不肯從,超破之。

後詣太祖,太祖執其手謂之曰:「孤方入關,夢得一神人,即卿邪!」乃厚禮之,表拜為將軍,遣令迎其部一黨一。

部一黨一不欲降,遂劫以反,諸亡命皆往依之,有觿數千人,據武關道口。

太祖遣夏侯淵討破之,雄鳴南奔漢中。

漢中破,窮無所之,乃復歸降。

太祖捉其須曰:「老賊,真得汝矣!」

復其官,徙勃海。

時又有程銀、侯選、李堪,皆河東人也,興平之亂,各有觿千餘家。

建安十六年,並與馬超合。

超破走,堪臨陳死。

銀、選南入漢中,漢中破,詣太祖降,皆復官爵。

評曰: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

度殘暴而不節,淵仍業以載凶,秪足覆其族也。

陶謙昏亂而憂死,張楊授首於臣下,皆擁據州郡,曾匹夫之不若,固無可論者也。

燕、繡、魯捨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魏書·武帝紀 魏書·文帝紀 魏書·明帝紀 魏書·少帝紀 魏書·后妃傳 魏書·董二袁劉傳 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 魏書·諸夏侯曹傳 魏書·荀彧攸賈詡傳 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三國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