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
品目
【原文】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統,莫不勞聰明於品材,獲安逸於任使。
故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聖,有賢。
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格,法);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而不知所執。
此則庸人也。
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
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率,猶述也);雖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處也。
是故智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所謂,言之要也);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
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則若一性一命形骸之不可易也。
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忌,怨害也),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
此君子也。
(油然,不進之貌也。
越,過也。
孫卿曰:「夫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不誘於譽,不怨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謂之君子也。」
)
所謂賢者,德不逾閒(閒,法也),行中規繩,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其身(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本亦身也),富則天下無菀財(菀,積),施則天下不病貧。
此則賢者也。
所謂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究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一性一,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鄰,以喻界畔也)。
此聖者也。
(《莊子》曰:「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也,游居博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也,致功兼併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
《鈐經》曰:「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識足以鑒古,才足以冠世,此則人之英也;法足以成教,行足以修義,仁足以得眾,明足以照下,此則人之俊也;身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一操一足以厲貪鄙,信足以懷殊俗,此則人之豪也;守節而無撓,處義而不怒,見嫌不苟免,見利不苟得,此則人之傑也。」
(《人物誌》曰:「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延陵、晏嬰是也。
思信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
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清節之流,不能宏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為伎倆,張敝、趙廣漢是也。
術家之流,不能創製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
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一毛一公、貫公是也。
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
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
《家語》曰:「昔者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然後用天下之爵以尊之,則天下理也。」
此之謂矣。
【譯文】
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國家成就一統天下之基業的資本,沒有比辯別人才之高下,並量才使用這件事更重大的了。
如果能這樣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良己既顯得耳聰目明,又顯得安閒良在。
孔子說:「人分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
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這五類人,那麼長治久安的統治藝術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稱作庸人的,內心深處沒有任何嚴肅慎重 的信念,做事馬馬虎虎,有頭無尾,為人處事從不善始善終,滿口胡言,不三不四。
所結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獨沒有品學兼優的高人。
不是扎扎實實地安身立命,老老實實地做事做人。
見小利,忘大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迷戀於聲色犬馬,隨波逐流,總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諸如此類的表現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稱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則。
雖不能一精一通大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來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雖不能把各種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稱道之處。
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點,就務必要徹底明瞭;言語理論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張的,就務必中肯簡要;他所完成的事業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務必要明白為什麼。
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確,言語既然扼要得當,做事既然有根有據,猶如人的一性一命和形體一樣和諧統一,那就是一個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獨立的知識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難改變他的。
所以富貴了,也看不出對他有何增益;貧賤了,也不會對他有什麼損失——這就是士人,亦即知識分子的主要特點。
君子特徵是說話一定誠實守信,心中對人不存忌恨。
秉一性一仁義但從不向人炫耀,通情達理,明智豁達,但說話從不武斷。
行為一貫,守道不渝,自強不息。
在別人看來,顯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並無特別出眾之處,然而真要趕上他,卻很難做到。
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對於什麼是君子,荀子的看法是:「君子可以做到被人尊重,但未必一定要讓人尊重自己;可以做到被人相信,但未必一定要讓人信任自己;可以做到被人重用,但未必一定要讓人重用自己。
所以君子以不修身為恥辱,不以被誣陷為恥辱;以不講信義為恥辱,不以不被別人信任為恥辱;以無能為恥厚,不以不被任用為恥辱。
不被榮譽所引一誘,不因誹謗而怨恨,自然率一性一地做他自己的事,端方正直地約束自己,這就叫君子。」
]
賢人的主要特徵是品德合於法度,行為合於規範,其言論足以被天下人奉為道德準則而不傷及自身,其道一性一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損傷事物的根本。
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卻看不到天下有積壓的財物;好善樂施,普濟天下,從而使民眾沒有什麼疾病和貧困。
這就是賢人。
所謂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天地的自然法則融為一體,來無蹤,去無影,變幻莫測,通達元阻。
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一性一情,光明如日月,變化運行,有如神明,芸芸眾生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麼崇高偉大,即使見到一點,也不能真正瞭解其德一性一的涯際在哪裡。
達到這種境界的才是聖人。
[道家的祖師莊周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分析宇宙的一精一靈——人,也談到過聖人的人格。
莊子說:「刻意崇尚自己的德行,把自己顯得超凡脫俗,高談闊論,冷嘲熱諷,凡此種種,都不過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貢高我慢而已。
這都是山林隱士,憤世疾俗者的作法,這類人遠離紅塵,形容枯槁,可他們偏偏喜歡這樣。
言必仁義忠信,行必恭儉推讓,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標榜品行美好而已。
這是天下太平時那些讀書人好為人師的作法,有學問的和當老師的,都好搞這一套。
一開口就是如何如何立大功,建大名,以及怎樣事君為臣,匡正朝野,這都是為追求如何治國濟世而已。
朝廷裡的當官的,為尊君強國而奮鬥的,開拓疆土、建功立業的,終生追求的就是這些。
隱逸山澤,棲身曠野,釣魚觀花,只求元為自在而已。
這是悠遊江海之士,逃避現實、閒暇幽隱的人所喜好的。
吹噓呼吸,吞吐空氣,做一些黑熊吊頸、飛鳥展翅的運動,只不過為了延年益壽而已。
這是導引養生、修練氣功 者如彭祖一樣高壽的人所喜好的。
假如有人從來不刻意修養而人品自然高尚,不講求仁義而道德自然美好,不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大治,不處江海而尤處不安適悠閒,不練氣功而自然高壽,一無所有而又無所不有,恬談無極而眾美會聚,這才是大地之大道,聖人之至德啊。」
]
人們常常說,英雄豪傑怎樣怎樣。
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是「英雄豪傑」呢?
漢代有名的專講謀略的《玉鈴經》(亦即《素書》)中有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一個人的品德足以讓遠方的人慕名而 來,如果他的信譽足以把形形色一色的人凝聚在一起,如果他的見識足以照鑒古人的正誤,如果他的才能足以冠絕當代,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作人中之英;如果一個人的理論足以成為教育世人的體系,如果他的行為足以引為道德規範,如果他的仁一愛一足以獲得眾人的擁戴,如果他的英明足以燭照下屬,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俊;如果一個人的形象足可做別人的儀表,如果他的智慧足以決斷嫌難,如果他的一操一行足以警策卑鄙貧婪,如果他的信譽足以一團一結生活習俗不同的人們,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豪;如果一個人能恪守節一操一而百折不撓,如果他多有義舉但受到別人的誹謗而不發怒,見到讓人唾棄的人和事而不苟且勉強,見到利益而不隨隨便便去獲取,這樣的人就是人中之傑。」
只有符合這些標準的人,才是「英雄豪傑」。
[品德行為高妙,進退舉止皆可為人楷模,有這種品質的人叫做「清節」
之士。
延陵、晏嬰就是這樣的人。
能創建法規、制度,使國家強盛,使人民富足,能這樣做的人叫做「法孚」之士。
管仲、商鞅就是這樣的人。
思想能與天道相通,計策謀略出神人化,奇妙無窮,有這種能力的就是「術家」。
范蠡、張良就是這樣的人。
其德行足以移風易俗,其方略足以匡正邪惡,其權術足以移山倒海,改朝換代,這樣的人叫做「國體」。
伊尹。
呂望就是這樣的人。
其品德可為一國之表帥,其治國的方法能夠改變窮鄉僻壤的落後面貌,其謀略能夠用來權衡時事的契機,這樣的人叫做「器能」。
子產、西門豹就是這一類人。
具有「清節」之風的人,不足之處是為人不夠寬弘大量,喜歡推崇一些人,譏刺河責另一些人,凡事太認真,動不動分辨是非,這就叫做好品評人。
子夏之流就是這樣。
「法家」這類人,並不能做出具有開創一性一的計劃,其思想缺乏長遠一性一,但能承擔獨當一面的重任,創意新奇,策略巧妙,這可以稱之為手段高超。
漢宣帝時的名臣張敞和趙廣漢就是這樣。
「術家」這類人,不能獨創新制,垂范後人,但能夠在遇到變亂時運用謀略,撥亂反正。
他們的特點是謀略和智慧有餘,公正平允不足,這可以稱之為智囊型的人。
陳平和漢武帝時的御史大夫韓安國就是這樣的人。
能寫傳世奇文,著書立說,可以稱之為做文章的大手筆。
司馬遷、班固就這樣的人。
能夠傳承聖人的學問,但不能從事實際的政治活動,做這種工作叫「儒學」。
漢代儒生一毛一公和貫公之類的人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些事情。
論辯起來不一定合於真理,但反應敏捷,對答如流,這只能叫做有口才。
樂毅、曹丘生就這樣的人。
膽略、勇氣過人,才能、謀略超眾,這種人叫做「驍雄」。
白起、韓信就是這樣的人。
]
《孔子家語》說:「從前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對普天下的名流都瞭如指掌,不但知道他們的名聲的好壞,而且知道他們的品質優劣,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授予他們相應的頭銜,使他們顯得尊貴榮耀。
這樣一來,天下就好統治了。」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對人才的品行之等級要有個基本估量。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