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昏智:夫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昏智

反經

昏智

【原文】

夫神者,智之淵也,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符也,智公則心平(此出《文子》)。

今士有神清智明而暗於成敗者,非愚也,以聲色、勢利、怒一愛一昏其智矣。

何以言之?昔孔子攝魯相,齊景公聞而懼,曰:「孔子為政,魯必霸。

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

犁且曰:「去仲尼如吹一毛一耳。

君何不延之以重祿,遺哀公以女樂?哀公親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

諫不聽,必輕絕魯。」

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繡之衣而舞康樂。

遺魯君,魯君受齊女樂,怠於事,三日不聽政。

孔子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

遂適衛。

此昏於聲色者也。

(戎王使由余觀秦,秦繆公以由余賢聖,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由余,寡人之害,將奈何?」

內史廖曰:「戎王處僻匿,未嘗聞中國之一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

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繆公曰:「善!」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悅之,終年不遷。

由余諫,不聽。

繆公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降秦。

梁王觴諸侯於苑台,魯君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

禹飲而甘,遂疏儀狄,絕旨酒。

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也。

』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桓公食而飽,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也。

』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也。

』楚王登強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其樂忘死,遂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國者也。

』今主君之樽,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樂也。

人有一於此,足以亡國。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誡歟?」

梁王稱善相屬。

由此言之,者,非一途也。

)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代之佳公子也,然不睹大體。

語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邯鄲幾亡。」

此昏於利者也。

(《人物誌》曰:「夫仁出於慈,有慈而不仁者。

仁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

厲者有剛,有厲而不剛者。

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吝嗇,是有慈而不仁者。

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有仁而不恤者。

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慾則內荏,是有厲而不剛者。

然則慈而不仁,則吝奪之也;仁而不恤,則懼奪之也;厲而不剛,則欲奪之也。

)

《後漢書?班固傳》評曰:「昔班固傷司馬遷云:『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

』然固亦自陷大戮(班固附竇氏勢,竇氏敗,固坐之,死洛陽獄中也。

),可謂智及之而不能守。

古人所以致論於目睫邪?此昏於勢者也。

(議曰:夫班固傷遷,公論也。

自陷大戮,挾私也。

夫心有私,則智不能守也。

)」

《一屍一子》曰:「夫吳越之國,以臣妾為殉。

中國聞而非之。

及怒,則以親戚殉一言。

夫智在公則一愛一吳越之臣妾,在私則忘其親戚。

非智損也,怒奪之也。

(此昏於怒者也。

)

好亦然矣。

語曰:莫知其子之惡。

非智損也,一愛一奪之也。

(此昏於一愛一者也。

)

是故,論貴賤、辯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聽之,而後可知也。

故范曄曰:「夫利不在身,以之謀事,則智慮不私己;以之斷義,則厲誠能回,觀物之智,而為反身之察,則能恕而自鑒。」

(議曰:孔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由此言之,心苟有私,則失其本一性一矣。

《一屍一子》曰:「鴻鵠在上,彀一弩一以待之,若發若否,問二五,曰:『不知也。

』非二五難計,欲鴻之心亂也。

是知情注於利,則本心亂矣。」

)

【譯文】

一精一神是智慧的源泉,一精一神清爽智慧就會明朗。

智慧是心志的標誌,智慧公正就表明心志正直。

現在卻有一精一神清爽、智慧明朗而偏偏不明白成敗道理的人,這不是困為他愚蠢,而是因為音樂、美色、財物、利益、發怒或偏一愛一把他的智慧弄得昏暗不明瞭。

為什麼這樣說呢?過去孔子曾代理魯國的國相,齊景公聽到這件事後很害怕,說:「孔子當政,魯國必然成為霸主。

魯國一成霸主,我國高它最近,必然被它先吞併掉了。」

犁且說:「除去孔子就像吹動一根羽一毛一那麼容易。

你何不用重金聘請孔子來齊國,送美一女和樂舞給魯哀公。

魯哀公喜歡美一女和樂舞,必然荒於國事,荒於國事孔子必定勸諫,哀公不聽勸諫,孔子必然離開魯國。」

於是便選齊國中八十多名美一女,部穿上漂亮的錦繡衣服,並教會她們康樂之舞,然後送給魯哀公。

哀公接受齊國的女樂之後果然荒於國事,三天沒有聽政。

孔子說:「有了那些婦人在那裡唱歌,我可以離開魯國了。」

於是便前往衛國。

這就是被音樂和美色弄昏了智慧的例證。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考察,秦穆公認為由余既有才,又有德,就問內史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敵國的禍患。

現在的由余,就是我的禍患,該怎麼辦呢?」

內史廖回答說:「戎王處在偏僻閉塞的地方,從未聽過中原的音樂。

你何不送給他女樂來腐蝕他的一精一神;替由余說好話來離間他與由余的關係;挽留由余不讓他按時回國,使戎王怪罪他,懷疑由余的忠誠呢?

再說,戎王喜歡女樂必荒於國事。」

穆公說:「這個主意好。」

於是把十六部女樂贈送給戎王,戎王接受了,非常喜歡這些女樂,一年到頭興趣不減。

由余勸諫不聽。

穆公派人晴中邀請由余,由余便投降了秦國。

魏王在范台宴請各國諸侯。

魯國的國君說:「過去堯帝之女、舜帝之妃命令儀狄作酒。

酒非常美,儀狄把酒進獻給禹。

禹飲了之後覺得非常甘美,於是便疏遠了儀狄,戒了酒,說:『後代一定有因為縱酒亡國的。

』齊桓公半夜感到餓了,易牙便煎煮,燒烤,調合五味,獻給桓公,桓公吃得非常美,說:『後世必然會有因為貪圖美味而亡國的。

』晉文公得到南之威為妃後,一連三天不臨朝聽政,於是便疏遠了南之威,說:『後世必然有貪圖美色而亡國的。

』楚王登強台,眺望崩山。

左邊是大江,右邊是大湖,高興得連生死都忘在腦後,於是再也不登強台了,說:『後世必然會有貪戀高台美池的景色而亡國的。

』如今你的壇中裝的是儀狄那樣的美酒;你的美食像是易牙烹製的美味;左邊擁著白台,右邊抱著閭須,都像是南之威那樣的美色;前邊是夾林,後邊是蘭台,就像是楚國強台那樣的美景。

人君貪婪其中一項就足以亡國,而你現在四項全佔了,豈可不警惕呢?」

魏王聽了,連說:「講得太好了,講得太好了。」

由此說來,弄昏人的智慧的並不是一種途徑啊。

司馬遷說:「平原君真是亂世中的風度翩翩的公子哥兒啊。

但是他不懂得大道理。

由於惑於馮亭邪說,使趙國失陷長平,四十餘萬士卒被秦國坑殺,首都邯鄲險些被攻克。

這都是因為被利弄昏了智慧。」

〔《人物誌》上說:

「仁一愛一出於慈悲之心,但卻有慈悲而不仁一愛一的;仁一愛一的人本應拯救困境中的人,但卻有仁一愛一之心而不去拯救困境中的人的。

嚴厲的人有剛烈之氣,但卻有嚴厲而並不剛烈的。

像那種看到別人可憐,便熱淚交流,將要讓他捐獻些財物就吝嗇得很,這是慈悲但不仁一愛一的人。

看到別人處境危急,就產生憐憫之心,真要讓他前往拯救便害怕招至禍患,這是仁一愛一卻不去幫助別人的人。

無事之時講起道義聲色俱厲,一看到利益和欲一望之所在,便怯懦起來,這是嚴厲卻不剛烈的人。

慈悲但不仁一愛一,是吝嗇的緣故;仁一愛一而不去拯救,是恐懼的緣故;嚴厲而不剛烈,是有欲一望的緣故。

〕《後漢書·班固傳》評論說:「過去班固慨歎司馬遷知識淵博,卻不能運用智慧避免腐刑。

可是班固自己也身犯大罪。

〔班固依附外戚竇氏,竇氏勢敗後,班固也受到了牽連,死在洛陽監獄中。

〕這可以說是智力已經夠了,但在行動上卻不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

佔人所以反覆慨歎,人能明察秋毫,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一毛一。

班固能看清別人的禍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禍,這是因為被權勢弄昏了自己的智慧。

〔趙子議論說:班固慨歎司馬遷的不幸,這是公平之論。

身陷大罪,是由於心懷私利,這就是智慧不能自守的道理。

〕一屍一佼說:「吳越等國的風俗。

用臣妾為君主殉葬,中原地區的國君聽了很不以為然,認為野蠻。

但一旦發怒,卻因一句話,殺自己的親戚。

智在公道,可以一愛一及吳越等國的臣妾,由於私心則忘了被殺者是自己親戚。

〔這並不是智力消退了,而是被怒氣奪去了智慧。

一愛一好也是如此。

有這樣的說法:「不知道自己兒子的過惡。」

這並不是智力不夠,而是被一愛一奪去了智慧。

所以評論貴賤,明辨是非時,必須出自公心來說話,出處自公心來傾聽,然後才能弄清楚。

所以范曄說:「與自身沒有利害關係時,和他商量事情,他考慮問題就沒有私心,判斷是非時就果斷正確。

如果能遍觀別人的智慧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情形,然後反觀自己,就能寬容別人,也就能正確瞭解認識自己了。

〔孔子曾說:「我沒見過剛直的人。」

有的人回答說:「申棖不就是個剛直的人嗎?」

孔子說:「申棖的欲一望那樣強烈,怎麼會剛直呢!」由此說來,假如內心懷有私慾,就會喪失他的本一性一。

一屍一佼說:「鴻雁在天上飛,有人把一弩一弓扯滿等待射下鴻雁,好像要放箭,而又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果問他:

『有二隻還是有五隻?』他必然回答:『我不知道共有幾隻。

』並不是二隻或五隻這麼簡單的數字難於計算,而是想得到鴻雁的心已經亂了。

由此知道心專注在利上的時候,他的本一性一就會迷亂。」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