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格形:孫子曰:「安能動之。」又曰:「攻其所必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反經》格形

反經

格形

【原文】

孫子曰:「安能動之。」

又曰:「攻其所必趨。」

何以明之?

昔楚子圍宋,宋公使如晉告急。

晉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前年,楚戍谷以一逼一齊。

)。

果如其計。

魏伐趙,趙急請救於齊。

齊威王以田忌為將,以孫臏為師,居輜車中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戟。

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

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

又,曹一操一為東郡太守(東郡,今魏州是。

),治東武陽,軍頓丘。

黑山(黑山,今衛州界也。

)賊於毒等攻東武陽,太祖欲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曹一操一曰:「昔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淄。

使賊聞我西而還,則武陽自解。

不還,我能破虜家,虜不能拔武陽,必矣。」

乃行,毒聞之,果棄武陽還,曹一操一要擊,大破之。

初,關羽圍樊襄陽,曹一操一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

司馬宣王及蔣濟說曹一操一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

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

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一操一從之,羽遂見擒。

此言攻其所一愛一,則動矣。

是以善戰者,無知名,無勇功。

不爭白刃之前,不備已失之後。

此之謂矣。

【譯文】

孫子說:「怎麼樣才能使敵軍移動呢?那就要攻擊他必定要去援救的地方」。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前楚國軍隊圍攻宋國,宋王派使者到晉國求救。

晉國的狐偃說:「楚剛剛得到曹國,又新近和衛國締結婚姻,如果攻打曹、衛,楚軍一定會救援,這樣宋國和齊國就可解圍了。」

後果如狐偃所料。

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讓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救齊,在去救齊路上的戰車中,二人商量計謀,田忌打算領兵直接去解救趙國。

孫臏則說:「解一開亂絲,不能用拳頭;勸人停止鬥毆,不能伸手。

只要抓住要害,造成一種阻止糾纏、爭執的形勢,紛爭就會自己解一開。

現在魏國正在進攻趙國,它的一精一銳部隊一定全開往國外,年老體弱的士兵留守國土。

您不如帶兵直奔大梁,佔據魏都的大路,衝擊它空虛的後方。

這樣,魏軍一定會放棄趙國,返回來拯救自己。

這樣一來,我們既救趙國,又擊敗了魏國。」

田忌聽從孫臏的建議,帶兵急奔大梁,魏軍果然離開了邯鄲。

曹一操一做了東郡的太守,治理東武陽,屯兵在頓丘,黑山的賊寇於毒等攻擊東武陽。

曹一操一打算領兵從西面人山,攻擊於毒的大本營,各部的將領都認為應該返回東武陽自救。

曹一操一說:「當年孫臏圍魏救趙,耿弇想奔向西安卻去攻打臨淄。

如果使賊寇聽說我向西攻擊其大本營而撤退,那麼東武陽的危急就可以解除了。

如果賊寇不撒退,我能攻破敵人的老窩,而敵人卻不能撥取東武陽。

就這樣定了。」

於毒聽說後,果然放棄了東武陽西還,曹一操一伏兵半路攔截,大敗於毒。

關羽圍困襄陽,曹一操一因為漢帝在許都靠近賊寇,打算遷都。

司馬宣王、蔣濟都勸說曹一操一:「劉備和孫權是外親內疏。

關羽得志,孫權肯定心裡不痛快。

可以派人勸說孫權緊隨關羽之後,攻擊關羽,答應割取江南給孫權,這樣襄陽之困就可以解除了。」

曹一操一聽從了這個建議,關羽果然被孫權擒獲。

這裡說的是要進攻敵人的要害之處,敵人肯定要有行動。

所以,善於打仗的人,他取得勝利,既顯不出智謀的名聲,也看不出勇武功勞。

不在白刃搏殺之前爭鬥,不在進攻機會己失之後才防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反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