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原文 卷七·出處:1、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近思錄》原文 卷七·出處

近思錄

原文 卷七·出處

卷七·出處

1、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

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

蓋其尊德樂道之心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

2、君子之需時也,安靜自守。

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身焉,乃能用常也。

雖不進而志動者,不能安其常也。

3、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

傳曰:人相親比,必有其道。

苟非其道,則有悔咎。

故必推原占決其可比者而比之。

所比得元永貞則無咎。

元,謂有君長之道。

永,謂可以常久。

貞,謂得正道。

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

下之從上,必求此三者。

則無咎也。

4、履之初九曰:"素履往,無咎。

"傳曰:夫人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則其進也,乃貪躁而動,求去乎貧賤耳,非欲有為也。

既得其進,驕溢必矣,故往則有咎。

賢者則安履其素,其處也樂,其進也將有為也,故得其進則有為而無不善。

若欲貴之心,與行道之心一交一戰於中,豈能安履其素乎?

5、大人於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群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

故曰:"大人否亨。

"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也。

6、人之所隨,得正則遠邪,從非則失是,無兩從之理。

隨之六二,苟系初則失五矣,故象曰:"弗兼與也。

"所以戒人從正當專一也。

7、君子所貴,世俗所羞。

世俗所貴,君子所賤。

故曰:"賁其趾,捨車而徒。

"8、蠱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傳曰: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

有懷抱道德,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者。

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

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

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獨潔其身者。

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

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者也。

9、遁者,一陰一之始長。

君子知微,故當深戒。

而聖人之意,未便遽已也。

故有"與時行,小利貞"之教。

聖賢之於天下,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其亂而不救?必區區致力於未極之間,強此之衰,艱彼之進。

圖其暫安,苟得為之,孔孟之所屑為也。

王允、謝安之於漢晉是也。

10、明夷初九,事未顯而處甚艱,非見幾之明不能也。

如是則世俗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見怪,而遲疑其行也。

若俟眾人盡識,則傷已及而不能去矣!11、晉之初六,在下而始進,豈遽能深見信於上?苟上未見信,則當安中自守,雍容寬裕,無急於求上之信也。

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則悻悻以傷於義矣。

故曰:"晉如摧如,貞吉。

罔孚,裕無咎。

"然聖人又恐後之人不達寬裕之義,居位者廢職失守以為裕。

故特雲"初六,裕則無咎"者,始進未受命當職任故也。

若有官守,不信於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

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時,亦容有為之兆者。

12、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

合以正道,自無終揆之理。

故賢者順理而安行,智者知幾而固守。

13、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

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

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獲於窮厄,所守亡矣。

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14、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

苟擇勢而從,則惡之大者,不容於世矣。

15、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見用,以不得行為憂惻也。

蓋剛而不中,故切於施為。

異乎"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者矣。

16、革之六二,中正則無偏蔽,文明則盡事理。

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

時可矣,位得矣,才足矣,處革之至善者也。

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

如二之才德,當進行其道,則吉而無咎也。

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

17、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

當慎所趨向。

不慎所往,則亦陷於非義。

故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

18、士之處高位,則有拯而無隨。

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拯之不得而後隨。

19、"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者,所處之分也。

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

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逾分非據乎?

20、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

艮之上九,敦厚於終,止道之至善也。

故曰:"敦艮吉。

"

21、中孚之初九曰:"虞吉。

"象曰:"志未變也。

"傳曰:當信之始,志未有所從,而虞度所信,則得其正,是以吉也。

志有所從,則是變動,虞之不得其正矣。

22、賢者惟知義而已,命在其中。

中人以下,乃以命處義,如言"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

知命之不可求,故自處以不求。

若賢者則求之以道,得之以義,不必言命。

23、人之於患難,只有一個處置。

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

有人遇一事,則心心唸唸不肯捨,畢竟何益?若不會處置了放下,便是"無義無命"也。

24、門人有居太學而欲歸應鄉舉者,問其故,曰:蔡人鮮一習一《戴記》,決科之利也。

先生曰:汝之是心,已不可入於堯舜之道矣!夫子貢之高職,曷嘗規規於貨利哉?持於豐約之間,不能無留情耳。

且貧富有命,彼乃留情於其間,多見其不信道也。

故聖人謂之"不受命"。

有志於道者,要當去此心而後可語也。

25、人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志,則不肯一日安於所不安也。

何止一日,須臾不能。

如曾子易簀,須要如此乃安。

人不能若此者,只為不見實理。

實理者,實見得是,實見得非。

凡實理得之於心自別。

若耳聞口道者,心實不見。

若見得,必不肯安於所不安。

人之一身,盡有所不肯為。

及至他事又不然。

若士者,雖殺之,使為穿窬必不為,其他事未必然。

至如執卷者,莫不知說禮義。

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軒冕外物,及其臨利害,則不知就義理,卻就富貴。

如此者只是說得不實見。

及其蹈水火,則人皆避之。

是實見得。

須是有"見不善如探湯"之心,則自然別。

昔曾經傷於虎者,他人語虎,則雖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終不似曾經傷者,神色懾懼,至誠畏之。

是實見得也。

得之於心,是謂有德,不待勉強。

然學者則須勉強。

古人有損軀隕命者,若不實見得,則烏能如此?須是實見得。

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也。

故有"殺身成仁",只是成就一個是而已。

26、孟子辨舜跖之分,只在義利之間。

言間者,謂相去不甚遠,所爭毫末爾。

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

才出義,便以利言也。

只那計較,便是為有利害。

若無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

人皆知趨利而避害。

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

27、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於道。

且只得所存正,分別善惡,識廉恥。

如此等人多,亦須漸好。

28、趙景平問:"子罕言利",所謂利者,何利?曰:不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

如作一事,須尋自家穩便處,皆利心也。

聖人以義為利,矣安處便為利。

如釋氏之學,皆本於利,故便不是。

29、問:邢七久從先生,想都無知識,後來極狼狽。

先生曰:謂之全無知則不可,只是義利不能勝利慾之心,便至如此也。

30、謝湜是自蜀之京師,過洛而見程子。

子曰:爾將何之?曰:將試教官。

子弗答。

湜曰:如何?子曰:吾嘗買婢,欲試之,其母怒而弗許,曰:"吾女非可試者也。

"今爾求為人師而試之,必為此媼笑也。

湜遂不行。

31、先生在講筵,不曾請俸。

諸公遂牒戶部,問不支俸錢,戶部索前任歷子。

先生云:某起自草萊,無前任歷子。

遂令戶部自為出券歷。

又不為妻求封,范純甫文其故,先生曰:某當時起自草萊,三辭然後受命,豈有今日乃為妻求封之理?

問:今人陳乞恩例,義當然否?人皆以為本分,不為害。

先生曰:只為而今士大夫道得個乞字慣,卻動不動又是乞也。

因問陳乞封父祖如何?先生曰:此事體又別。

再三請益,但雲其說甚長,待別時說。

32、漢策賢良,猶是人舉之。

如公孫弘者,猶強起之乃就對。

至如後世賢良,乃自求舉爾。

若果有日,我心只望廷對,欲直言天下事,則亦可尚矣。

若志在富貴,則得志便驕縱,失志則便放曠與悲愁而已。

33、伊川先生曰:人多說某不教人一習一舉業,某何嘗不教人一習一舉業也?人若不一習一舉業而望及第,卻是責天理而不修人事。

但舉業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盡力,求必得之道,是惑也。

34、問:家貧親老,應舉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何修可以免此?伊川先生曰:此只是志不勝氣。

若志勝,自無此累。

家貧親老,須用祿仕,然"得之不得為有命"。

曰:在己固可,為親奈何?曰:為己為親,也只是一事。

若不得,其如命何?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人苟不知命,見患難必避,遇得喪必動,見利必趨,其何以為君子!

35、或謂科舉事業,奪人之功,是不然。

且一月之中,十日為舉業,餘日足可為學。

然人不志此,必志於彼。

故科舉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36、橫渠先生曰:世祿之榮,王者所以錄有功,尊有德。

一愛一之厚之,示恩遇之不窮也。

為人後者,所宜樂職勸功,以服勤事任。

長廉遠利,以似述世風。

而近代公卿子孫,方且下比布衣,工聲病,售有司。

不知求仕非義,而反羞循理為無能。

不知蔭襲為榮,而反以虛名為善繼。

誠何心哉!

37、不資其力而利其有,則能忘人之勢。

38、人多言安於貧賤,其實只是計窮力屈,才短不能營畫耳。

若稍動得,恐未肯安之。

須是誠知義理之樂於利慾也,乃能。

39、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

不養車馬,食粗衣惡,居貧賤,皆恐人非笑。

不知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今日萬鐘,明日棄之。

今日富貴,明日飢餓。

亦不恤。

"惟義所在。

"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近思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