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鑒圖說
02 諫鼓謗木
唐史紀:堯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
【解】唐史上記:帝堯在位,虛己受言。
常恐政事有差謬,人不敢當面直言,特設一面鼓在門外,但有直言敢諫者,著他就擊鼓求見,欲天下之人,皆得以盡其言也。
又恐自己有過失,人在背後譏議,己不得聞,特設一木片在門外,使人將過失書寫在木上,欲天下之人,皆得以攻其過也。
夫聖如帝堯,所行皆盡善盡美,宜無諫可謗者,而猶拳拳以求言聞過為務,故下情無所壅而君德日以光。
然欲法堯為治,亦不必置鼓立木,徒仿其跡,但能容受直言,不加譴責,言之當理者,時加獎賞以勸勵之,則善言日聞而太平可致矣。
【注】本則出於《呂氏春秋·自知》。
誹謗:說別人的壞話。
拳拳:懇切的樣子。
壅:塞,不通。
【評】「敢諫之鼓」、「誹謗之木」,大概就是今天意見箱、信訪處、投訴熱線的始祖吧?在古人眼裡,帝堯作為一個統治者,已經盡善盡美、無可挑剔了,而他自己卻依然不滿足,還要想方設法徵求民眾的意見,歡迎大家公開指出他的過失,這是多麼難得的品質!大概只有帝堯這樣的聖主才能做得到吧。
由此可見,傾聽下情,接受民眾的建議和批評,是開明的領導者獨具的寶貴品質,也稱得上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美德之一。
不過,就像張居正說的那樣,真想徵求意見、聽取批評,也不必非要放一面大鼓,立一根木頭;反之,如果只是為了擺擺樣子,走走形式,掛再多的意見箱,也不見得有人買賬。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