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這回書之後,便入十三妹的正傳。安老爺既認定天理人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

兒女英雄傳

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

上回書既把安、張兩家公案,交代明白;

這回書之後,便入十三妹的正傳。

安老爺既認定天理人情,拋卻功名富貴,頓起一片兒女英雄念頭,掛冠不仕,要向海角天涯尋著那十三妹,報她這番恩義。

若論十三妹,自安太太以至安公子小夫妻,張老爺夫妻,又那個心裡不想答報她!只是沒作理會處。

如今聽了安老爺這等說了,正合眾人的心事。

當下商量定了,一面收拾行李,一面遣人過黃河去扣車輛。

那時梁材也從京裡回來。

只這幾個家人,又有張親家老爺和程相公外面幫著,人足敷用,況大家又都是一心一計。

這番去官,比起前番的上任,轉覺得興頭熱鬧,那消幾日,都佈置停妥。

安老爺本因告病,一向不曾出門,也不拜客辭行,擇了個長行日子,便渡黃河北上,一路無話。

不到一日,到了離茌平四十里,下店打尖。

這座店,正是安公子同張金鳳來時住的那座店。

安老爺飯罷,等著家人們吃飯,自己便走出店外,看那些車伕吃飯,見他們一個個蹭在地下,吃了個狼飧虎嚥,溝滿壕平。

老爺便和他們閒話,問道:" 我們今日往荏平,從那裡岔道下去?有個地方叫作二十八棵紅柳樹,離茌平有多遠?" 內中有兩個知道的說道:" 要到二十八棵紅柳樹,為什麼打茌平岔道呢?那不是繞了遠兒,往回來走嗎?要上二十八棵紅柳樹,打這裡就岔下去了。

往前不遠,有個地方叫桐口;順著這桐口進去,斜半簽著,就奔了二十八棵紅柳樹了。

到了那裡,打鄧家莊兒頭裡過去,就是青雲堡;由青雲堡再走十來里地,有個岔道口;出了岔道口,那就是荏平的大道了。

打這去路近哪!可就是這一頭兒沒得車道,騎牲口不就,坐二把手車子也行得。

" 老爺把這話聽在心裡,看了看這座店,雖然窄些,也將就住下了。

進來便和太太商議道:" 太太,我看這座店,也還乾淨嚴密,今日我們就這裡住下罷!" 太太道:" 再半站,今日就到茌平了。

到了茌平,老爺不是說有事去麼?

為什麼又耽擱了半天的路程呢?" 老爺道:" 我正為不耽擱路程,我方才在外頭問了問,原來從這裡有條小路,走去近便。

我們今日歇半天,明日你們仍走大路往茌平等我,我就從這裡小路走,干我的去。

" 太太道:" 罷呀,老爺可不要鬧了;聽起來那小道兒,可不是玩兒的!" 老爺道:" 太太,你想是因玉格前番的事嚇怕了。

要知人生在世界之大,除了這寸許的心地是塊平穩路,此外也沒有一步平穩的。

只有認定了這條路走;至於禍福,有個天在,注定的禍避不來,非分的福求不到。

那避禍的,縱讓千方百計的避開,莫認作自己乖覺,究竟立腳不穩,安身不牢;那求官的,縱讓千辛萬苦的求得,莫認作可以僥倖。

須知' 飛得不高,跌得不重'.太太,你只看我同玉格,一個險些兒骨肉分離,一個險些兒身命俱敗,今日何如?這是人力能為的麼?" 太太見老爺說得有理,便說:" 既那樣,就多帶兩個人兒去。

" 張老聽了說道:" 親家太太放心,我跟了親家去,保妥當。

"安老爺笑道:" 怎麼敢驚動親家呢?此去我保不定耽擱一半天,家眷自然就在茌平住下聽信;親家,你自然照應家眷為是。

我同了玉格帶上戴勤、隨緣兒,再帶上十三妹那張彈弓,豈不是絕好的一道護身符麼?" 說著,便吩咐家人們今日就在尖站住下。

因又叫戴勤道:" 明日雇一輛二把手小車子我坐;再雇三頭驢兒,你同隨緣兒跟了大爺。

我們就便衣便帽,喬裝而往,我自有道理。

" 戴勤笑道:" 那短盤驢搭上馬褥子倒一騎得;那侉車子,只怕老爺坐不來罷!"老爺道:" 你莫管。

照我的話弄去就是了。

" 戴勤只得去雇小車和驢兒,心裡卻是納悶說:" 這是怎麼個用意呢?" 一時老爺又叫了戴勤家的、隨緣兒媳婦來問道:" 你母女兩個,從前在那家子跟的那位姑一娘一,你可記得她的生辰八字?她是幾歲上裹腳,幾歲上留頭,和她那小時候可有什麼異樣淘氣的事,你可想得起一兩樁來?" 戴勤家的經這一問,一時倒蒙住了,想了想才說:" 奴才那位姑一娘一,今年算計著是十九歲,屬龍的,三月初三生,生的時辰奴才可記不清了。

" 他女兒接口道:" 是辰時。

那年給姑一娘一算命,那算命的不是說過底下四個辰字,是有講究的。

叫什麼、什麼地,什麼一氣,這是個有錢使的命;還說將來要說個屬馬的姑爺,就合個什麼論兒了,還要作一品夫人呢!" 她一媽一也道:" 不錯,這話有的。

" 因又說道。

" 那姑一娘一是七歲上就裹腳,不知怎麼得那一雙好小腳兒呢!九歲上留的頭。

" 隨緣兒媳婦又說道:" 小時候奴才們跟著玩兒,姑一娘一可淘氣呀!最一愛一裝個爺們,弄個刀槍兒,誰知道都學會了呢!就只怕作活,奴才聽老爺、太太常說:' 將來到了婆婆家可怎麼好?' 姑一娘一說的更好,說:' 難道婆婆家是雇了人去作活不成?' 奴才們背地裡還嘔姑一娘一不害羞。

姑一娘一說:' 我不懂一個女孩兒,提起公公婆婆,羞的是甚麼?這公婆自然就同父母一樣,你見誰提起爸爸一媽一媽一來,也害羞來著?'"安老爺和太太聽了點頭而笑,說:" 卻也說得有理。

" 太太便問道:" 老爺,此時從那裡想起問這些閒話兒來?" 張金鳳也接口道:" 不要這位姑一娘一就是我十三妹姐姐罷!" 老爺拈鬚笑道:" 你一娘一兒們先不必急著,橫豎不出三日,一定叫你們見著十三妹如何。

" 張姑一娘一聽了,先就歡喜,當晚無話。

到了次日早起,張老、程相公依然同了一眾家人,護了家眷北行,去到茌平那座悅來老店,落程住下。

安老爺同了公子,帶了戴勤、隨緣兒,便向二十八棵紅柳樹進發。

安老爺上了小車,伸腿坐在一邊,那邊載上行李;前頭一個拉,後面一個推。

安老爺從不曾坐過這東西,果然坐不慣,才走幾步,兩條腿早溜下去了。

戴勤笑說:" 奴才昨日就回老爺說坐不慣的。

" 老爺也不禁大笑。

及坐好了,走了幾步,腿又溜下去,險些兒不曾閃下來。

那推小車子的先說道:" 這不行啊!我把老爺薩杭罷。

" 安老爺不懂這句話,問:" 怎麼叫薩杭?" 戴勤說:" 攏往點兒,他們就叫薩杭。

" 老爺說:" 很好,你把我薩杭試試。

" 只見他把車放下,解下車底下拴的那個舊柳桿子來,望老爺身邊一搭,把中間那彎弓兒的地方,向車樑上一攀,老爺將身往後一靠,果覺坐得安穩。

公子背著彈弓,跨著驢兒,同兩個家丁,便隨著老爺的車,前前後後行走。

那時正是秋末冬初,小陽天氣,霜華在樹,朝日弄晴,雲淡山青,草枯人健。

安老爺此時偷得閒身,倍覺胸中暢快。

一路走著,只聽那推車的道:" 好了,快到了。

" 老爺一望,只見前面有幾叢雜樹,一簇草房,心裡想道:" 鄧家莊難道就是這等荒涼不成?" 說話間已到那裡,推車的把車落下。

老爺問:" 到了嗎?" 他說:" 那裡?才走了一半兒呀!這叫十二鋪。

" 老爺說:" 既這樣,你為何歇下呢?" 只聽他道:" 我的老爺,這兩條腿一兒的頭口,可比不得四條腿一兒的牲口。

那四條腿一兒的牲口,餓了不會言語;俺這兩條腿一兒的頭口餓了,肚子先就不答應咧!吃點嗎兒再走。

" 隨緣幾是不准他吃,老爺聽了道:" 叫他們吃罷,吃了快些走。

" 安老爺和公子也下來。

只見兩個車伕,三個腳夫,每人要了一斤半面的薄餅,有的抹上點子生醬,捲上根蔥;有的就蘸著那黃沙碗裡的鹽水爛蔥,吃了個滿口香甜,還在那裡讓著老爺說:" 你老也得一張罷,好齊整白面哪!" 須臾吃畢,車伕道:" 這可走罷,管走得快了。

" 說著,推著車子;果然轉眼之間,就望見那一片柳樹,那柳葉還不曾落盡;遠遠望去,好似半林楓葉一般。

公子騎著驢兒,到跟前一看,原來那樹是綠樹葉紅葉筋,因叫趕驢的在地下揀了兩片,自己送給老爺看。

老爺看了道:" 達樹名叫作怪柳,又名河柳,別名雨師,春秋僖公元年會於檉的那個' 檉' 字,即此物也。

" 閒話間已到鄧家莊門首。

老爺下車一看,好一座大莊院。

只見周圍城磚砌牆,四角有四座更樓,中間廣粱大門,左右商邊排列著那二十八棵紅柳樹,裡面房門高大,屋瓦鱗鱗,只是莊門緊閉不開。

戴勤才要上前叫門,老爺連忙攔住,自己上前,把那門輕敲了兩下。

早聽見門裡看家的狗,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著那鎖子鏈咬起來,緊接著就有人一面吆喝那狗,隔著門問道:" 找誰呀?" 安老爺道:" 借問一聲;這裡可是鄧府上?開了門,我有句話說。

" 只聽那人道:" 待我回柬一聲兒去。

" 那人去不多時,便聽得裡面開得鐵鎖響;莊門開處,走出一個人來,約有四十餘歲年紀,頭戴窄沿秋帽,穿一件元青縐綢棉襖,套著件青氈馬褂兒,身後還跟著兩三個笨漢。

那人見了安老爺,執手當胸拱了一拱問道:" 尊客何來?" 安老爺心想這人,一定是那褚一官了,因問道:" 足下上姓,這裡可是鄧九公府上?" 那人答道:" 在下姓李。

鄧九太爺便是敝東人,不在家裡,大約還得個三五天回來。

尊客如有甚麼書信以至東西,只管交給我,萬無一失,五日後來取回信;倘一定有甚麼要緊的話,得等著面說,我這裡付一面對牌,請到前街客寓裡安歇;那裡飯食、油燭、草料以至店錢,看你老和我東人二位交情在那裡,敝東回來,自然有個地主之情;不然,那店裡也是公平交易,絕不相欺。

" 說到這裡,只聽莊門裡有人高聲叫,說:" 李二爺發鑰開倉。

" 他這裡一面應著,一面聽老爺的回話。

老爺見訪鄧九公不著,只得又問道:" 既如此,有位姓褚的,我們見見。

" 那人道:" 我們這裡姓褚的多呢!可不知尊客問的是那一位?" 老爺道:" 這人,人稱他褚一官。

" 那人道:" 要問我們褚一爺麼?他老已不在這裡住,搬到東莊兒去了。

請到東莊兒就找得著。

" 才說完,裡面又在那裡催說:" 李二爺等你開倉呢!" 那人便向安老爺一拱說:" 請便罷,尊客。

" 老爺還要問話,他早回頭進去了。

那兩三個笨漢,見他進去,隨即把門關上。

老爺只得隔門又問了一聲說:" 這東莊兒在那裡?" 裡邊應了一句說:" 一直往東去。

" 說著也走了。

安老爺此番來訪十三妹,原想著褚一官是華忠妹夫,鄧九公是褚一官的師傅,且和十三妹有師弟之誼;因褚一官見鄧九公,因鄧九公見十三妹,再沒個不見著的。

如今見褚、鄧二人,都見不著,因向公子道:" 怎生的這般不巧?又不知這東莊兒在那裡?" 那安公子此時卻大非兩個月頭裡的安公子可比了,經了這場折磨,自己覺得那走路的情形,都已久慣在行,因說道:" 一直往東去,逢人便問,還怕找不著東莊兒麼?" 老爺說道:" 固是如此,難道一路問不著,還一直的問到東海之濱,問龍王去不成?" 公子笑道:" 再沒問不著的。

" 說著跨上驢兒,跑到前頭。

只見過了鄧家莊,人煙漸少。

那時正是收莊稼的時候,一望無際,都是些蔓草荒煙,無處可問。

走了里許,好容易看見路南頭遠遠的一個小村落;村外一個大場院,堆著大高的糧食;一簇人像是在那裡揚場呢!喜得他一催驢兒,奔到跟前,便開口問道:" 那裡是個東莊兒啊?" 只見那場院邊,有三五個莊家漢坐著歇乏,內中一個年輕的,問他道:" 你是問道兒的嗎?" 公子道:" 正是。

" 那人說:"問道兒下驢來問啊!" 公子聽了,這才下了驢。

那少年道:" 你要找東莊兒,一直的往西去,就找著了。

" 公子道:" 東莊兒怎麼倒往西去呢?" 內中一個老頭兒說道:" 你何苦耍他做甚麼?" 因告訴公子道:" 這裡沒個東莊兒,你照直的往東去,八里地就是青雲堡,到那裡問去。

" 公子得了這句話,上了驢兒,又走回來,恰好安老爺的小車兒也趕到了,問道:" 問的有些意思沒有?" 公子把幾乎上賺的話說了。

老爺笑道:" 這還算好,他到底說了個方向兒,你沒見長沮桀溺待仲夫子的那番光景嗎?" 說著,又往前走了一程。

果見眼前有個大鎮店,還不曾到那街口,早望見一個人,扛著個被套,腰裡掖著根巴棍子,劈面走來。

公子這番不是前番了,下了驢,上前把那人的袖子扯住道:" 借光,東莊兒在那邊兒?" 那人正低了頭走,肩膀上行李又重,走得滿頭大兒汗,不防有人扯了他一把,倒嚇了一跳,站住抬頭一看,見是個向他問路的。

他一面拉下手巾來擦汗,一面賠個笑兒道:" 老鄉親,我也是個過路兒的。

" 說完大踏步便走了。

公子心裡說道:" 原來離了家門口兒,問問路都是這等累贅。

" 老爺道:"這卻不要怪他,你這問法,本叫作' 問道於盲'.找個鋪戶人家問問罷。

" 說著,進了青雲堡那條街,只見街口有座小廟,豎著一根小小旗桿,那廟門掛一塊三聖祠的匾,卻是鎖著門。

一進街來,南北對面,都是些棧房店口,也有燒鍋當鋪;雜貨店面。

一連問了幾處,都不知有這個東莊兒;一直的走出了這五里長街,只見路南一座小野茶館兒外面,有幾個莊家漢在那裡喝茶閒話。

老爺說:" 下來歇歇兒罷!" 說著,下了車,也到那灰台跟前坐下。

隨緣兒便從腰間拿下茶葉口袋來,叫跑堂兒泡了壺茶。

老爺問那跑堂兒說:" 你們這裡有個東莊兒麼?" 刃隅堂的見問,一手把開水就擱在灰台兒上扶著,又把那只胳膊圈過來,抱了那壺茶兒,歪著頭說道:" 咱們這裡沒個東莊兒啊!" 老爺說:" 或者不在附近也定不得。

" 跑堂兒指手畫腳的道:" 不啊!客人你顧著我的手瞧,西沿子那個大村兒,叫金家樹,這東邊兒的叫青樹,正北上一攢子樹那一塊兒,都是黑家窩鋪;這往近了說,那道小河子北邊的一帶大瓦房,叫小鄧家莊兒,原本是二十八棵紅柳樹鄧老爺的房子,如今給了他女婿一個姓褚的住著,又叫作褚家莊。

" 說到這裡,老爺忙問道:" 這姓褚的可是人稱他褚一官的不是?" 跑堂兒說道:" 哇!就是他,他是鏢行裡的。

" 安老爺向公子說道:" 這才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呢!原來只在眼前。

他在西莊兒說話,又是他家的房子,自然就叫作東莊兒了。

" 公子聽了,忙著放下茶碗說:" 等我先去問他在家不在家?不要到了跟前,又撲個空。

" 說著,也不騎牲口,帶了隨緣兒就去了。

一過北道,便遠遠望見褚家莊,雖不比那鄧家莊的氣概,只見一帶清水瓦房,虎皮石下剪白灰砌牆,當中一個高門樓的如意小門兒,安著兩扇黃油板門;門前也有幾株槐樹,兩座磚砌石蓋的平面馬台石。

西邊馬台石上,坐著個乾瘦老者,卻是面西,看不見他的面目,懷中抱了一個小孩子;又有個十七八歲的村童,蹲在地下,引一逗那孩子耍笑。

離門約有一箭多遠,橫著一道溪河,河上架著個板橋。

公子才走過橋,又見橋邊一個老頭子,守著一個筐子,叼著根短煙袋,蹲在河邊洗菜。

公子等不得到門,便先問了他一聲說:" 你可是褚家莊的?你們當家的在家裡沒有?" 問了半日,他言也不答,頭也不回,只顧低了頭洗他的菜。

隨緣兒一旁看不過,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說:" 喂!問你話呢?" 他方才站起來,含一著煙袋,笑嘻嘻的勾了勾頭。

公子又問了他一屍一問,他但指指耳朵,也不言語。

公子道:" 偏又是個聾子。

" 因大聲的喊道:" 你們褚當家的在家裡沒有?" 只見他把煙袋拿下來,指著口,啊啊啊了兩聲,又搖了搖頭;原來是個又聾又啞的,真真十啞九聾,古語不謬!

不想公子這一喊,早驚動了馬台石上坐的那個人;只見他聽得這邊嚷,回頭望了一望,連忙把懷裡的孩子交給那村童抱了進去。

又手遮日光,向這邊一看,就匆匆的跑過來,相離不遠,只見手一拍,口裡說道:" 可不是我家小爺?" 公子正不解這人為何奔了過來,及至一聽聲音,才認出來不是別人,正是他嬤嬤爹華忠。

原來華忠本是個胖子,只因半百之年,經了這場大病,臉面消瘦,鬚髮蒼白,不但公子認不出他嬤嬤爹來,連隨緣兒都認不出他爸爸來了。

一時彼此無心遇見,公子一把拉著嬤嬤爹;華忠才想起給公子請安。

隨緣兒又哭著,圍著他老子問長問短。

華忠道:" 咳!我這時候沒那麼大工夫和你訴家常啊!" 因問公子道:" 我的爺,你怎麼直到如今還在這裡?

想我和你別了,將近兩個月,我是沒一天放心!好容易掙扎起來,奔到這裡,問了問寄褚老一的那封信,他並不曾收到,端的是個甚麼原故?我的爺,你要把老爺的大事誤了,那可怎麼好?" 說著,急得一搓一手頓足,滿面流淚。

公子此時也不及從頭細說,便指給他看道:" 你看那廂茶館外面坐的不是老爺?" 華忠道:" 老爺怎麼也到了這裡?敢是進京引見。

" 公子道:" 閒話休提,我且問你褚一官在家也不?" 華忠道:" 他不在家,他這兩天忙呢!" 因看了看太陽,說:" 大約這早晚也就好回來了。

大爺你此時還問他作什麼?" 公子道:" 這事說也話長,你先見老爺去就知道了。

" 華忠便同公子飛奔而來,路上不及閒談,到了跟前,老爺才瞧出是華忠,因說:"你從那裡來?" 華忠早在那裡摘了帽子磕頭說:" 奴才華忠,險些誤了大爺,誤了老爺事,奴才該死,只求老爺的家法。

" 老爺道:" 不必這樣,難道你願意害這場大病不成?起來。

" 華忠聽了,才戴上帽子爬起來。

一旁坐著喝茶的那些人,那裡見過這等舉動,又是老爺奴才,又是磕頭禮拜,知道是知縣下鄉私訪來了,早嚇得一個個的溜開。

跑堂兒的,是怕耽擱了他的買賣,便向安老爺說:" 我看這個地方兒屈尊你老,再也不好說話,我這後院子後頭,有個松棚兒,你老搬到後頭去,好不好?" 老爺正嫌嘈鬧;公子聽得有個松棚兒,覺得雅致有趣,連說:" 很好。

" 便留了戴勤看行李,跟了老爺搬過後面去。

公子到那裡一看,那裡什麼松棚兒,原來是四根破竹竿子支著的;上面又橫搭了幾根竹竿兒,把那砍了來做柴火的帶葉松枝兒,搭在上面晾著,就此遮了太陽兒;那就叫松棚兒,不覺著一笑。

忙叫人取了馬褥子來,就地鋪好,爺兒兩個坐下。

老爺便將公子在途中遭難的事,大約說了幾句,把個華忠急得哭一陣,叫一陣,又打著自己的腦袋罵一陣。

老爺道:" 此時是幸而無事了,你這等也無益。

" 因又把公子成親的事告訴他,他才擦擦眼淚,給老爺、公子道喜。

又問:" 說的誰家姑一娘一,十幾歲?" 老爺道:" 且不能和你說這個,你且說你怎的又在此耽擱住了呢?" 華忠回道:" 奴才自從送了奴才大爺起身,原想十天八天就好了,不想躺了將近一個月才起炕;奴才大爺給留的二十兩銀子,是盤纏完了,幾件衣裳,是當盡了。

好容易掙扎得起來,拼湊了兩吊來錢,奴才就雇了個短盤兒驢子,搬到他們這裡。

他們看奴才這個樣兒,說給奴才作兩件衣裳好上路,打著後日一早起身。

不想今日在這裡遇見老爺,也是天緣湊巧;不然,一定差過去了。

"老爺道:" 這裡自然就是你那妹夫褚一宮的家了。

他在家不在家?" 華忠道:" 他上縣城有事去了,說也就回來。

" 老爺說:" 他不在家也罷。

我們先到他家等他去,我要見他有話說。

" 華忠聽了,口中雖是答應,臉上似乎露著有個為難的樣子。

老爺道:" 他既是你的至親,難道我們借個地方兒坐也不肯?你有什麼為難的?" 華忠道:" 倒不是奴才為難。

有句話,奴才得先回明白了,他雖在這裡住家,這房子不是他自己的,是他丈人的。

" 老爺道:" 你這話怎麼講?褚一官是你妹夫,他丈人豈不就是你老子,怎麼他又有個丈人起來?" 華忠聽了,自己也覺好笑,又說道:" 這裡頭有個原故。

原來奴才那個妹一子,兩月頭裡就死了;她死的日子,正是奴才同大爺在店裡商量給她寫信的那兩天,奴才也是到這裡才知道。

" 安公子聽了,便對安老爺道:" 哦!這就無怪那日十三妹,說他夫妻斷不能來了。

" 老爺連連點頭,一面又往下聽華忠的話。

他又道:" 奴才這妹一子死後,丟下一個小小兒子,無人照管,便張羅著趕緊續絃。

他有個師傅,叫作鄧振彪,人稱他是鄧九公是個有名的鏢客。

褚一官一向跟他走鏢,就在他家同住。

那鄧九公今年八十七歲,膝下無子,止有個女兒。

他因看著褚一官人還靠得,本領也使得,便許給他作了填房,招作女婿。

這老頭子在西莊兒住家,因疼女兒,便把這東莊兒的房子,給了褚一官,又給他立了產業,就成起這分人家來。

那鄧九公一個月倒有二十天帶了他一個身邊人在女兒家住。

這個人靠著有了幾歲年紀,又拙又橫,又不講理,又不容人說話。

褚一官是怕得神出鬼人,只有他個女兒降的住他。

他這幾日正在這裡住著。

每日到離此地不遠一座青雲山去,也不知什麼勾當。

據奴才看,倒像有什麼機密大事似的。

那老頭子天天從山裡回來,不是垂涕抹淚,便是短歎長吁,一應人來客往,他都不見,並且吩咐他家,不許等閒的人讓進門來。

如今老爺要到他家去,此刻正不差什麼,是那老頭子回來的時候,萬一他見了,說上兩句不知高低的話,奴才待不住,所以奴才在這裡為難。

" 老爺聽了,也為難起來,說:" 我找褚一官,正為找這姓鄧的說話,這便怎麼樣呢?" 華忠道:" 老爺找他有什麼話說?" 老爺拍著公子背上背的那張彈弓道:" 我交還他這件東西,還訪一個人。

" 華忠道:" 依奴才糊塗見識,老爺竟不必理那個瘋老頭子也罷了。

此地也不好久坐,這街上有幾座店口,奴才找處乾淨的,請老爺歇息,竟等褚一官回來,奴才把他暗暗的約出來。

老爺見了他,先問他個端的。

請示老爺可使得麼?" 老爺道:" 自然要見見褚一官。

既如此,就在這裡坐著等他罷,近便些;你倒是在那裡弄些吃的來,再弄碗乾淨茶來喝。

" 華忠忙道:" 這容易,奴才這個續妹妹,卻待奴才很親一熱,竟像他親一哥哥一般;也因這上頭,她父親才肯留奴才使下,奴才如今就托她預備些點心茶水來。

" 說著,一徑去了。

華忠去後,安老爺把他方纔的話,心中默默盤算,據他說鄧九公那番光景,不知究竟是怎生一路人;他家又這等機密,不知究竟是何等一樁事,好叫人無從猜度。

正在那裡盤算著,只見華忠依然空著兩手回來。

安老爺道:" 難道他家就連一壺茶都不肯拿出來不成?" 華忠忙答道:" 有了!奴才方才把這番話對奴才續妹一子說了。

她先就說:' 既是老爺的駕到了,況又是奴才的主兒,不比尋常人,豈有讓在外頭坐著的理?' 及至奴才說到那彈弓的話,她便說道:' 更不必講了。

' 叫奴才快請老爺和奴才大爺到她家獻茶。

她還說,便是她父親有甚說話,有她一面承管。

既這樣,就請老爺、大爺,賞她家個臉,過去坐坐。

" 安老爺聽了甚喜,便同了公子步行過去,兩個家人付了茶錢,連牲口車輛一併招護跟來。

安老爺到了莊門,只見有兩個體面些的莊客迎出來,向老爺各各打恭,口裡說:" 二位當家的辛苦。

" 原來外省鄉居,沒有那些老爺、少爺稱呼,止稱作當家的,便如稱主人東人一樣;他這樣稱安老爺,也是個看主敬客的意思。

禮無不答,老爺也還了個禮。

一進門來,只見極寬的一個院落,也有個門房;西邊一帶粉牆,兩扇屏門,進了屏門,便是一所四合房,三間正廳,三間側廳,東西廂房;東北角上' 個角門,兩間耳房,像是進裡面去的路徑。

那莊客便讓老爺到西北角上那角門裡兩間耳房坐定。

他們也不在此相陪,便干他的事去了。

早有兩個小小子,端出一盆洗臉水,手巾把子,又是兩碗漱口水放下;又去端出一個紫漆木盤,上面托著兩蓋碗泡茶,余外兩個折盅,還提著一壺開水。

華忠一面倒茶,內中一個小小子叫他道:" 大舅哇,我大嬸兒叫你老倒完了茶,進去一趟呢!" 說著,便將臉水等件帶去。

一時華忠進去。

老爺看那兩間屋子,葦席棚頂,白灰牆壁,也掛兩條字畫,也擺兩件陳設,不城不村,收拾得卻甚乾淨。

因和公子道:" 你看倒是他們這等人家,真個逍遙快樂。

" 正說著,華忠出來回道:"回老爺,奴才這續妹一子要叩見老爺。

" 老爺道:" 她父親丈夫都不在家,我怎好見她?" 說話間,那褚大一娘一子已經進來。

安老爺見了,才起身離座。

只見她家常打扮,穿條元青裙兒,罩件月白襖兒,頭上戴些不村不俏的簪環花朵,年紀約有三十光景;雖是半老佳人,只因是個初過門的新媳婦,還依然打扮得脂光粉膩。

只聽她說道:" 老爺請坐,小婦人是個鄉間女子,不會京城的規矩,行個怯禮兒罷!" 說著,福了兩福,便拜下去。

老爺忙說:" 不要行禮。

"也恭恭敬敬的還了一揖。

她回身又見了公子。

安老爺便道:" 我們是特地找褚一爺來說句話,倒驚動了。

請進去歇著罷。

" 褚家一娘一子道:" 我丈夫不在家,大約也就回來。

老爺既是我這大哥的主人,也同我們的衣食父母一樣,我該當侍候的,並且還有一句話,請老爺的示下。

" 安老爺道:" 既如此,請坐下好講話。

" 那褚家一娘一子那裡肯坐,安老爺讓再讓三說:" 大一娘一子你不肯坐,我也只得站著陪談了。

" 還是華忠從旁說:" 姑一奶一奶一,既老爺這等吩咐,恭敬不如從命,畢竟侍候坐下好說話。

" 她才搬了一張杌子,斜簽著坐了。

便問老爺道:" 我方才聽見我們這大哥說,老爺帶了一張彈弓,到這裡要訪一個。

我大膽問老爺,這彈弓從何而來?要訪的又是何等樣人呢?" 老爺見她問的不像無意閒話,開口便道:" 我這彈弓,是此地十三妹的東西。

因我這孩子,前番在路上遇了歹人,承這十三妹救了一性一命,贈給盤纏,又把這張彈弓借與他護送上路;我父子受她這等的好處,故此特地來親身送還她這張彈弓。

又曉她和你尊翁鄧九公有師徒之誼,因此來找你們褚一爺引見九公,問明了那十三妹的門戶,好去謝她一謝。

" 那褚家一娘一子聽了道:" 這事幸得我先見著老爺,老爺假如這等問我家一官,管取他還摸不著頭腦呢!我也再不想這張彈弓,竟在老爺手裡;只是可惜老爺來遲了一步,只怕這十三妹;老爺見她不菁了。

" 老爺忙問原故。

只見她歎了口氣道:" 要說起這十三妹來,真真的算個奇人罕事。

她從兩年前頭,奉了母親到這裡,誰也不得知他的來路,誰也不得知她的根由。

她說是逃荒來的,後來和我父親結了師徒。

我父親見她母女無依,就要留她在家同住,她是執意不肯,在這東南青雲山山崗兒上結了幾間茅屋,自己同了她母親住。

" 老爺聽了,便向公子道:" 此' 雲中相見' 的這句詞兒所由來也。

" 公子忙起身答應了一聲。

又聽她往下說道:" 我從作女孩兒的時候,和她兩個人最為親密;不過雖是這等親密,她的根底,她可絕口不提。

不想前幾天她這位老太太死了,我和父親商量,等她事情完了,這正好請她到家,我們作個長遠姊妹,將來就在此地給她嫁個好好的人家,又可當親戚走著,豈不好呢?誰想她遭了這樣大事,哀也不一舉,靈也不守,孝也不穿,打算停靈七天,就在這山中埋葬。

葬後她便要遠走高飛。

" 老爺詫異道:" 她遠走高飛,到那裡去?" 褚家一娘一子道:" 老爺可說麼?大約她定的這個原故,只有我父親知道,也是她母親死後,她才說的;我父親把這事機密的了不得,不肯向人說,問著也是含含糊糊的。

我這兩日聽那口風兒,看那神情兒,倒像不是件什麼小事兒,也不知到底是什麼緣由。

只是我想她,究竟是個女孩兒,無論什麼樣的本領,怎生般的智謀,這萬水千山,曉行夜住,一個女孩兒,就有多少的難處;因此我勸了她這幾天,叫她且莫著急,就走也等完了事,慢慢的商量一屍一個萬全的打算,再走不遲。

無奈說破了嘴,她也是百折不回。

為什麼方才聽得老爺的駕到了,又說帶著張彈弓兒,我心裡可就一動,什麼原故呢?因前日她母親死後,她忽然的告訴我父親說,她這張彈弓,借給人用去了,早晚必送采,她如今要走,等不得;又交給我父親一塊硯台說,倘她走後,有人送那彈弓抵把這硯台交那人帶去,把那彈弓就留在我家,作個紀念。

她也不曾說起老爺和少爺,更不曾提到途中相救的一個字。

這硯台,我父親交給我了。

我斷不想到這番原由就在老爺身上。

如今恰好老爺、少爺都到了,況且受過她的好處,正要訪她;老爺是唸書作官的人,比我們總有韜略,怎麼得求求老爺,想個方法,勸著她,留住了她,也是樁好事;不然,這等一個人,此番一去,知她怎麼個下落呢?可不心疼死人嗎?" 安老爺聽了這番話,正合了自己的心事,心裡說:" 看不出這鄉間女子,竟有如此的言談見識。

前番我家得了一個媳婦張金鳳,是那等的深明大義;今番我遇見這褚家一娘一子,又是這等的通達人情;可見地靈人傑,何地無才,更不必定向錦衣玉食中去講那德言工貌了!" 因又把她方纔的話度量一番,這十三妹要走的原故,心裡早巳明白八九,只是此時不好說破,便對褚家一娘一子道:" 大一娘一子,怎生說到一個' 求' 字?這也正是我身上的事。

如今就煩你少停,引我見見尊翁,我二人商量個良策,定要把這樁事挽回轉來。

" 褚家一娘一子聽了,連連搖手說:" 老爺,這不是主意。

我這老人家,雖和她有師徒之分,只是他老人家上了幾歲年紀,又一愛一吃兩杯酒,一性一子又烈火轟雷似的,煞是不好說話;外加著這兩年有點子返老還童,一會兒價好鬧個小一性一兒。

就這十三妹的這樁事,我好容易勸得她活動些了;他老人家在旁邊兒,又是什麼英雄咧,好漢咧,大丈夫要烈烈轟轟作一場咧,說個不了,把那個越發鬧得回不得頭,下不來馬了。

老爺如今和他老人家一說,管保還是這套;甚而至於機密起來,還和老爺老糊塗說:' 不認得十三妹呢。

'老爺道:" 若不仗尊翁作個線索,我縱有千言萬語,怎能說得到那十三妹跟前?" 那褚家一娘一子低頭想了一想,笑道:" 這樣罷,老爺要得和我父親說到一處,卻也有個法兒,只是屈尊老爺些。

" 老爺忙問怎樣。

褚家一娘一子道:" 他老人家雖說是這等脾氣,卻是吃順不吃強,又一愛一戴個高帽兒,第一最一愛一人讚一句。

說是個英雄豪傑;第二最喜歡人說這樣年紀,怎的還得這樣一精一神飽滿,心思周到;第三卻難,他老人家酒量極大,不用講家裡,便是外面交通天下,總不曾遇見過對手的酒量;往往見人不會吃酒,他說這人沒出息兒,沒幹頭兒。

只要遇著一個大量,和他老人家坐下,說人了彀,大概那人說西山煤是白的,他老人家也斷不肯說灰色的;說太陽從西邊兒出來,他老人家也斷不肯說從西南犄角兒出來。

只是那有這等一個大酒量呢?老爺你想想這難不難?" 老爺聽了,哈哈大笑說:" 這三樁事,都在我身上。

第一據他的本領,本是個英雄,就讚揚他兩句,也不是虛話;第二論年紀,他比我幾乎長著一半於呢,我就作個前輩看待他,也很使得;第三尤其容易,據我這酒量,雖不曾同他合過酒席,大約也可以勉強奉陪。

" 褚家一娘一子聽了大喜說:" 果然如此,只怕這事有些指望了。

" 因又囑咐安老爺道:" 只是我老人家少刻見了老爺,可難保得住禮貌周全,還求老爺海量耽待他個老,更切切不可提我方才說的這番話。

" 老爺道:" 不消囑咐。

既如此商定,豈但不提方纔的話,並且連這彈弓,也先不好提起,我自有道理。

" 因吩咐先把彈弓收好。

正說著,褚一官也回來了。

他本是走江湖的人,什麼不在行的?見了老爺,也恭恭敬敬的請了安。

褚大一娘一子便把安老爺的來意和方纔這番話告訴了他。

只見他口裡答應,心裡卻是懷疑。

他一娘一子道:" 你不必著忙,萬事有我呢。

" 褚一官道:" 我不怕別的,他老人家是個老家兒,口自們作兒女兒的順者為孝,怎麼說怎麼好。

就是他老人家,掄起那雙拳頭來,我可真吃不克化。

" 他一娘一子道:" 也不到那個場中,你這裡伺候老爺,我預備點心去。

" 說著去了,少時拿出點心粥湯來。

老爺一腔的心事,不過同公子略吃了些,便揀下去。

又問了問褚一官走過幾省,說了那些' 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正談得熱鬧,只聽得前面莊客嚷了一聲道:" 老爺子回來了。

" 褚一官聽了,發腳往外就跑,連那華忠也有些不得主意;兩個伏侍的小小於,嚇得影蹤全無。

這正是:西關猛虎山頭吼,早見群狐一穴一底藏。

那鄧九公回來見了安老爺,怎的個開交?下回書交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兒女英雄傳
緣起首回宗明義閒評兒女英雄 引古證今演說人情天理第一回 隱西山閉門課驥子 捷南宮垂老占龍頭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憲冤陷縣監牢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風塵 一封書義僕托幼主第四回 傷天害理預洩機謀 末路窮途幸逢俠女第五回 小俠女重義更厚情 怯書生避難反遭禍第六回 雷轟電掣彈斃凶僧 冷月昏燈刀殲余寇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憐弱女 摘鬼臉談笑馘淫娃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頭 一雙人偏尋根究底第九回 憐同病解橐贈黃金 識良緣橫刀聯佳偶第十回 玩新詞匆忙失寶硯 防暴客諄切付雕弓第十一回 胡縣官糊塗銷巨案 安公子安穩上長淮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敘天倫 佟孺人姑媳祝俠女第十三回 敦古誼集腋報師門 感舊情掛冠尋孤女第十四回 紅柳樹空訪褚壯士 青雲堡巧遇華蒼頭第十五回 酒合歡義結鄧九公 話投機演說十三妹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籌畫 連環計深心作筆談第十七回 隱名姓巧扮作西賓 借雕弓設計賺俠女第十八回 假西賓高談紀府案 真孝女快慰兩親靈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變幻重重從容救死第二十回 何玉鳳毀妝全孝道 安龍媒持服報恩情第二十一回回心向善買犢賣刀 隱語雙關借弓留硯第二十二回 晤雙親芳心驚噩夢 完大事矢志卻塵緣第二十三回 返故鄉婉轉依慈母 圖好事嬌嗔試玉郎第二十四回 認蒲團幻境拜親祠 破冰斧正言彈月老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證明守宮砂 安老爺諷誦列女傳第二十六回 燦舌如花立消俠氣 慧心相淤悟良緣第二十七回 踐前言助奩伸情誼 復故態怯嫁作嬌癡第二十八回 畫堂花燭頃刻生春 寶硯雕弓完成大禮第二十九回 證同心姊妹談衷曲 酬素願翁媼赴華筵第三十回 開菊宴雙美激新郎 聆蘭言一心攻舊業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驚鼠竊魂 憨老翁醉索魚鱗瓦第三十二回 鄧九公關心身後名 褚大娘得意離筵酒第三十三回 申庭訓喜克紹書香 話農功請同操家政第三十四回 屏紈褲穩步試雲程 破寂寥閒心談月夜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闈異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聲第三十六回 滿路春風探花及第 一樽佳釀釃酒酬師第三十七回 志過銘嫌隙成佳話 合歡酒婢子代夫人第三十八回 小學士儼為天下師 老封翁驀遇窮途客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諾義周貧 矍鑠翁九秩雙生子第四十回 虛吃驚遠奏陽關曲 真幸事穩抱小星衾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